明定陵出土孝端后、孝靖后女衣试分析_mgr25 定陵出土文物图典 pdf

明定陵出土孝端后、孝靖后女衣试分析Mgr25_哈尼(原创文字,请勿转载)
定陵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1956年经过发掘,地宫内共出土各类文物三千多件。其中,两位皇后的衣服为我们展现了明代后期宫廷服饰的奢侈和灿烂,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比如,出土的各种款式的衣物该如何搭配穿着。本文通过分析定陵三种款式女衣的数据和工艺,通过和文献、图片互相印证,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一、概况 定陵出土女衣共134件,全部为对襟,按制作方式分为单、夹、绵衣和绵袍,按照领式则分为立领、方领、圆领,以及残损不辨款式的。附表7中收录共133件(丝绵袍未收录)。以定陵附表七数据为准,现将各款女衣数目整理统计如下:


其中,保存比较完整,能记录出通袖长以及衣长、袖宽等基本数据的衣服共51件(至少包含通袖长的),见表二:


除了形制不辨的一件女衣外,将其余50件女衣的基本数据按照出土报告附表顺序摘录成表如下:表三 单位:厘米

立领

通袖长

袖宽

袖口宽

方领

通袖长

袖宽

圆领

通袖长

袖宽

袖口宽

D189

234

46

16

D10:1

180

45.3

J90:2

147

35

J55:16

164

39

D10:17

150

39

J145

198

41.5

17

D16

240

57.2

23

J55:6

170

42

D19:2

160

31

D39

246

57

19

J55:8

168

47

D44:1

120

30

D46

245

52

17.5

D12

184

47

D54

160

34

D50

233

56

17

D15

226

42

D56

136

35

J55:10

235

48.3

D24

181

48.5

D192

148

J55:14

160

31

14

D26:1

182

48

J92:2

162

34

J141

260

52.2

7.5

D27

137

J146

160

30

15

D37

175

44

D190

174

31.2

12.5

D47

178

D47:1

175

47.5

D116:1

160

D119

228

45

D120

150

44

J55

165

45

J55:1

163

47.5

J55:2

168

47

J55:3

154

45.5

J55:4

174

47.3

J55:5

166

46

J55:7

163

46

J76

163

64

J82

123

46.5

J82:1

160

49

J82:2

164

47.7

J84

163

45.2

J86

164

43

J88

160

42

J55:9

146

44.7

袖口15.3


按照表三,统计出三款女衣通袖长的平均值各为:立领衣为:213.7273方领衣为:168圆领衣为:153.875

从衣服材质来看,包含刺绣、缂丝、妆花、织金、以及缀补等工艺的女衣有70件(一件衣服包含多重工艺只计一件),素织无纹和只有提花(暗花、亮花)的衣服不包含在内。参看下表:
从以上四表可初步统计得出,包含刺绣、缂丝、妆花、织金、以及缀补等复杂装饰工艺的女衣占全部女衣总数的52.99%。 复杂装饰工艺的立领女衣占全部女衣的9.7%,占全部复杂装饰工艺女衣的18.31%,占立领女衣总数(31件)的41.94%。 圆领对襟女衣无论单、夹、绵都只是素织或者提花织物,没有其他复杂叠加工艺在其上,从侧面也或可说明圆领对襟类衣物应当只能作为家常穿着或者内穿衬底的一类衣服款式。 从单夹来说,绵衣基本为素织或提花织物。只有一件方领J39缀有绣龙凤补。 这当中,复杂装饰工艺的方领衣最为突出,占全部134件女衣总数的32.84%,占全部复杂装饰工艺女衣的61.97%,占全部方领衣总数(57件)的77.19%(而方领夹衣占有复杂装饰工艺女衣的53.52%,占全部女衣总数的27.73%)。夹衣数量超过单衣和绵衣,可能与夹衣适用于春秋两季,而单衣多用于夏季,绵衣多用于冬季有关,因此夹衣数量多于单衣和绵衣。从以上结论可知,方领女衣的复杂、华丽和贵重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立领女衣和圆领女衣,且绵衣之中,尚有一件缀补,说明冬日非平日场合下也作为外套穿着此类方领对襟衣。


二、综合分析
综合以上四表。我们将通袖长数据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列入到曲线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三款女衣通袖长数据的变化范围。图表一

立领 从图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立领女衣的通袖长分为明显的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从160cm至180cm之间(定为A区),另一个区域是230cm至260cm之间(定为B区)。
表五

A区的立领女衣共有四件,从面料工艺来看,A区的四件衣物皆为普通的提花织物。且袖宽相对于B区来说窄小,袖宽范围为30cm——39cm,均值为32.8cm。 B区的立领女衣共有七件,从面料工艺来看,B区的七件衣物除D189、D46外,其余五件都有复杂的织绣工艺。袖宽范围为46cm——57.2cm,均值为52.67cm。 以上十一件立领女衣中,除两件未记录袖口宽之外,其余九件均记录了袖口宽。明代衣物一般袖子都做收口款式,往往袖子宽阔,但袖口则只留出十几到二十厘米,以便双手伸出。但作为外罩穿着的衣服却不做收口,比如:披风、氅衣(鹤氅)。此外作为礼服使用的大部分拟于礼制传统的衣物也不收口,如:衮冕、皮弁、翟衣、大衫、公服、朝服等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立领女衣,当通袖长较短时,袖宽往往也较窄,面料工艺也趋于简单;当通袖长在230cm以上时候,袖宽就变得宽阔,服装面料也趋于贵重和华丽。这应该和服饰穿用的场合、方式有一定关联:普通衣物作为家常穿着,而装饰华丽的衣物可能用于一般非参朝仪式的节庆场合。

方领
方领女衣通袖长数据123cm——154cm的作为A区,大多数方领衣通袖长集中于160cm至180cm之间,作为B区,两件通袖长明显长余其它方领衣的单独作为一个区域,分别长226cm和228cm,为C区。表六单位:cm

方领

通袖长

袖宽

工艺

A区

J82

123

46.5

织金扶桑妆花缎绣龙方补

D27

137

 

单面绒

J55:9

146

44.7

素缎

D10:17

150

39

云鹤纹卍寿字绸绣龙方补

D120

150

44

折枝玉兰暗花罗绣龙凤卍喜方补

J55:3

154

45.5

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

B区

D116:1

160

 

八宝纹地四核如意云纹绸绣龙凤方补

J82:1

160

49

“五湖四海”纹织金缎绣凤人物方补

J88

160

42

素绸绣龙方补

J55:1

163

47.5

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

J55:7

163

46

暗花罗绣过肩龙戏珠童子戏花

J76

163

64

缠枝莲花缎绣龙方补

J84

163

45.2

落花流水纹改机绣龙凤方补

J82:2

164

47.7

双面绒绣龙方补

J86

164

43

曲水纹地云纹罗绣龙方补

J55

165

45

柿蔕八吉祥团龙纹缎绣龙方补

J55:5

166

46

蜂梅纹织金妆花绸

J55:8

168

47

织金寿字寿桃纹暗花罗绣龙方补

J55:2

168

47

织金缠枝莲妆花纱绣“天鹿万寿”补

J55:6

170

42

织金缠枝牡丹妆花纱绣“洪福齐天”方补

J55:4

174

47.3

织金寿字如意云龙纹妆花纱绣龙方补

D37

175

44

回纹绸绣龙方补

D47:1

175

47.5

织金妆花缠枝牡丹托织金卍寿字罗绣龙方补

D47

178

 

缠枝海棠暗花缎绣龙方补

D10:1

180

45.3

素纱

D24

181

48.5

福寿有余子孙万代织金妆花缎绣龙方补

D26:1

182

48

缠枝莲花缎

D12

184

47

福寿同归织金妆花绸缂丝“宝历万万年”方补

C区

D15

226

42

折枝牡丹织金妆花绣龙方补

D119

228

45

通袖柿蔕鹤鹿同春群仙祝寿织金妆花缎


综合上表来看,除了D27、J55:9、D10:1、D26:1等4件方领衣或为素织或单为提花织物外,其余26件方领衣无论通袖长短,都有较复杂的面料工艺或者缀方补(织金和妆花工艺的使用多于其它款式的衣物),可以看出方领衣的装饰工艺、繁简程度与通袖长和袖宽的的关系不是很大。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除了J55:9之外,方领女衣都没记录袖口宽。这当中原因可能有二:其一,衣服残损,不能测量出袖口宽;其二,衣服袖子本身是敞口,不存在袖口宽。综合对比出土服饰图片来看,我认为,方领衣服本身袖子款式即为敞口样式,不存在收口,也就没有袖口宽了。而J55:9的情况,结合袖长146cm来分析,不排除是辨识错误(领子部分残损),或者记录有误的情况(《定陵》一书附表中存在数据填错或填写错位的情况)。当然也可能存在收口的情况,但因为数量仅此一件,且未能看到J55:9现存实物图片资料,在此作为特例就不再进行特别分析了。

从目前能看到的出土服饰图片来看,大多数方领衣袖子的下缘和袖口是残破的,这样便不可能测量到实际的袖口宽,但是也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方领衣实物可参看。

这件百子衣,从图片来看,袖子下摆残损,从附表来看也没有记载其袖口宽,因此我怀疑复原的时候是否因为不能翻动原物,而参照立领女衣做出了错误的推测?复原件见下:J55:1百子衣复原件

红五湖四海 纹织锦缎绣凤人物方补方领女夹衣 这件五湖四海纹方领衣则保存的较为完整,以及其它方领衣的图片也都可见袖子形态,可印证方领女衣的袖口应该都是敞口的。 以上,方领女衣从袖长,袖宽和装饰工艺来看,可初步推断应是作为外套的衣物,因明代典章制度未记载此类服饰,那么穿用场合多数应该是在各类非朝会仪式的节庆喜悦场合,素织和普通提花织物制作的方领衣也做宫廷一般日常闲居穿着,里面需套穿各类立领单、夹、绵衣。

圆领 从曲线表中按照通袖长我们将圆领女衣分为A、B、C三个区域来看。表七
从表中我们看到圆领女衣袖子都不甚宽阔,30cm——35cm比较普遍,袖长也不长,在120cm——162cm之间,J145有袖长198cm,袖宽41.5cm,算是比较长的了。 另外,从表一中我们能看到圆领女衣主要是夹衣(2件)和绵衣(10件),夹衣为J90:2和J145,幸而数据都有保存下来(见上表),绵衣圆领中有六件有数据,从款式来说,绵衣比单衣或者夹衣都要厚实,如果袖子过长,则穿着时候肘、腕关节会堆积很多面料,加之衣物厚实,举手投足之间势必会很费力,手部行动也不便,因此绵衣的袖长都不长(立领、方领绵衣也都是通袖不长)。从传统习惯来说,绵衣因为不便于清洗,往往在其外要罩穿单层或夹层的“罩衫”,防止绵衣污浊。此外,圆领女衣上多用系带或者布袢扣。因此,推测定陵的圆领女衣,很有可能是作为内穿的衣物,其外再罩穿各类立领女衣;或者在单、夹立领衣之外套穿圆领衣,其外再穿立领或者方领衣。

三、综合文献分析
定陵两位皇后,孝端后生于嘉靖末年,去世于万历四十八年。孝靖后生于嘉靖末年,去世于万历三十九年。两位皇后主要活动是在万历年间。在明代中后期,有两部出名的小说,即:《西游记》和《金瓶梅》。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生活于正德至万历年间,其作品《西游记》可能成书于嘉靖年间。《金瓶梅》成书于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兰陵笑笑生。虽然两部作品描写的背景年代并非明代,但是衣冠服饰描写却有着鲜明的明代服饰的特点。
从两部小说以及记录嘉靖年间抄没严嵩、严世蕃父子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来看,明代中后期女服通常称为衣、袄、衫、袍、披风、披袄、皮袄、比甲等,一般不直接反应领式、衣襟情况。通常统称为衣,单衣称为衫,夹衣多称为袄,圆领女袍多简称袍,而披风、披袄、皮袄、比甲则单独另指。
立领女衣 《金瓶梅》14回写道“(潘金莲)上穿了沉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衿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纽扣”。68回“(吴银儿)上穿白绫对衿袄儿,妆花眉子” 定陵出土的立领女衣,也正符合书中的此类形象:对襟、竖领(立领),各色眉子、缀扣子。 《定陵》,150页,纽扣:“纽扣共67对……四对银质鎏金外,其余全部为金扣……。这批纽扣全部出自孝端后和孝靖后馆内,原应钉在单衣和夹衣之上,但出土时多已脱落,仅有个别的尚保留在衣服上,每件衣服钉五对或七对,其中在领口部分大概钉一对或二对。” 又如J146,“领口钉金纽扣2,下部钉纽袢扣4对”。 D39,“对襟贴边宽1.3厘米”,此对襟贴边即眉子。 关于纽扣的样式,《定陵》“有云头形、蜂蝶形、花卉形、童子形、鱼形、银锭形和卍字形等七类。”也契合《金瓶梅》书中描写的形象。 因此,此类立领女衣,应直接称为对衿衫(儿)、对衿袄(儿),或者直接简称为衫(儿)、袄(儿)。

定陵出土D46立领女衣,可看到立领的细节形态,以及衣服对襟上残存的金属扣。

此类服饰,除了定陵出土较多之外。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也出土了不少立领对襟服饰,据推测墓主为明正德年间下葬的夏儒夫妇。北京南苑苇子坑明代墓葬清理简报6

方领女衣 对于定陵方领女衣的定名则显得要困难很多,但从诸多书籍中的描写来看,也能看到些蛛丝马迹。 如《西游记》 23回“穿一件织金官绿纻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 64回“那仙女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 《金瓶梅》 3回“西门庆睁眼看着那妇人:云鬟叠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 11回“二人家常都带着银丝[髟狄]髻,露着四鬓,耳边青宝石坠子,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 15回“吴月娘穿着大红妆花通袖袄儿,娇绿段裙,貂鼠皮袄。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蓝段裙。李娇儿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楼是绿遍地金比甲,潘金莲是大红遍地金比甲” 27回“潘金莲和李瓶儿家常都是白银条纱衫儿,密合色纱挑线缕金拖泥裙子。李瓶儿是大红焦布比甲,金莲是银红比甲,都用羊皮金滚边,妆花眉子” 29回“春梅,年约不上二九,头戴银丝云髻儿,白线挑衫儿,桃红裙子,蓝纱比甲儿” 37回“王六儿引着女儿爱姐出来拜见。这西门庆且不看他女儿,不转晴只看妇人。见他上穿着紫绫袄儿玄色缎金比甲,玉色裙子下边显着趫趫的两只脚儿。”
两书里,比甲都是罩穿于袄、衫之外,从面料来说,有各色素织的(蓝比甲,银红比甲),但更多的是各种遍地金、妆花面料。穿着时节既有夏季的“蓝纱比甲、焦布比甲”,也有元宵节时节的各色妆花或遍地金比甲。比甲四时皆可,材质有华贵也有普通,主仆、婚否都有穿着,可见使用范围很广。定陵这类方领对襟女衣,从数量上来说,是最多的,从面料上来说也有很多华丽的,定陵的方领女衣都能很好的从时间、款式、材质上对应,因此,定陵方领女衣很可能就是这种“比甲”,且穿着场合应该是在各种节日喜庆但非参朝仪式场合下使用。
此类方领短袖女衣,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亦有出土,共有婆媳二人的方领对襟衣三件,一号墓婆婆盛氏方领衣一单一夹,通袖长分别为118和129cm,袖宽41.5和43.5cm,衣长分别为89和103cm。二号墓徐氏出土方领女衣为绵衣,通袖长120厘米,袖口宽33厘米,衣长87厘米。一号墓盛氏生活于天顺至嘉靖年间,二号墓徐氏无具体生卒年记载,但应稍晚于盛氏,葬于嘉靖至万历初年。王洛家族墓两位女墓主生活年代稍早于定陵两位皇后,虽然生活地域不同,但出土衣物和《西游记》、《金瓶梅》两书描写较一致,互相印证。徐氏 镶金襟素绢短袖夹衫

盛氏比甲
明定陵出土孝端后、孝靖后女衣试分析_mgr25 定陵出土文物图典 pdf



此外,比甲不一定是方领的,湖南省博物馆藏明代万历江川王妃何氏墓出土两件女衣,一单一夹,都做圆领对襟,短宽袖样式,时代和定陵两后前后基本一致,综合看,这两件女衣也当属于比甲。黄褐色花格纹绫单衣明 通长97厘米 袖展214厘米 袖口宽55厘米1972年湖南省邵阳明万历江川王妃何氏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山形纹绫夹衣明 通长92厘米 袖展162厘米袖口宽62厘米1972年湖南省邵阳明万历江川王妃何氏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与此印证的有藏于故宫博物院明代钱穀绘制的《董姬像》(万历六年(1578)作)。钱穀,江苏苏州人,其生活年代为明嘉靖至万历早期。他所绘董姬半身像,董姬身穿圆领/方领对襟缀扣子短袖夹衣。上书“董姬真容”四字。另有黄姬水所写词《题董姬描像寄远二首》。黄姬水也是江苏人,生活于正德至万历初年,因此可知董姬本人也应当与两者生活年代相当。其画像所着衣服款式,正好印证定陵、王洛家族墓以及江川王妃何氏墓出土的此类女衣:外罩一件短袖比甲,里面为折叠立领(或交领)。
董姬像
四、结语
定陵出土服饰为研究明代皇家服饰、织造工艺提供了空前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也催发了人们对明代服饰的好奇和进一步的研究。拙文试从两位皇后女衣数据、工艺本身出发,分析立领、方领、圆领对襟女衣的穿着层次和基本功用。得出推测结论为:立领对襟女衣即明代所称“(竖领)对衿衫/袄(儿)”,素织或者普通提花织物多做短、窄袖款式,可作为平时便装或者内衬衣物穿着,各种较复杂装饰工艺以及缀补时候,则做成长、宽袖,用于各类节日喜庆非朝仪场合;方领对襟女衣应当是明代所称“比甲”,分单夹绵适应四季穿用,罩穿于最外层,通常使用较为贵重织物制作或缀补,但也用各种素织或提花织物,分别适应非参朝仪式的节日庆典场合和宫廷的一般日常起居;圆领对襟女衣,是三者中数量最少的,制作面料只采用素织或者提花织物,无贵重材质,应当是作为内衬衣物或者冬日保暖衣物穿于外衣之下。 因本人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有舛误和不足,敬请各位老师和朋友指正。

over~~原创博文,请勿转载!谢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6688.html

更多阅读

比特币钱包客户端下载、安装、使用 比特币钱包使用

比特币钱包客户端下载、安装、使用——简介现在“比特币”在网上的火爆,我在这里给各位科普一下“比特币钱包客户端下载、安装,使用。安装 - 官方客户端的安装、卸载和界面介绍。付款 - 将比特币付给其他人以换取商品、服务或其它货

《甄嬛传》:端妃、敬妃,名利双收又明哲保身的后宫奇人

端妃、敬妃两个人,既没有得到皇帝的心,也没有得到皇帝的人,但却得到了比她们更健康的身体,更长久的生命。即使自己没有生育,但靠着优秀的品质和善良的心灵得到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比起华妃的轰轰烈烈,比起皇后的老谋深算,比起甄嬛的大起大

声明:《明定陵出土孝端后、孝靖后女衣试分析_mgr25 定陵出土文物图典 pdf》为网友森林系女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