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圣母公墓里被人忽略的名人墓三 岩间圣母 名人点评


维尔西宁将军之墓

维尔西宁(Борис ГеоргиевичВершинин,1899-1953)是苏军中将,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苏芬战争和卫国战争。早年他毕业于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学校,曾在沙皇军队服役,1918年转入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工农红军,转为炮兵。卫国战争期间在西北战线坦克部队作战。战后在装甲机械部队军事学院任教。曾经获得2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苏沃洛夫2及勋章和库图佐夫2及勋章和红星勋章等。

这座墓上雕很新颖。黑色大理石墓碑上方是维尔西宁的浮雕头像,下面是一个妇女面向墓碑,双手抓花圈,悲痛地低着头,似乎要抓住自己的全部悲哀,然而,她的亲人不会起死回生,一切都无济于事……



沃尔科夫将军之墓

沃尔科夫(Федор АндреевичВолков,1898-1954)是苏联高级军政指挥官,苏联英雄称号得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在沙皇军队中服役。十月革命后转入红军,曾经在国内战争中与尤登尼奇将军领导的白军作战。卫国战争中在西北战线作战,由于战功卓著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获得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战后曾一度在驻东德的苏军部队任指挥官,之后入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留校任教官。

沃尔科夫的墓上雕在新圣母公墓里十分引人注目。这是一组群雕,由沃尔科夫胸像和两位女性(可能塑造的是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形象)的高浮雕组成。妻子面对着沃尔科夫胸像而立,仰望着高大而伟岸的丈夫,一手给丈夫献花,另一只手扶着女儿的肩头,仿佛在安慰女儿。女儿则坐在那里用手抹去脸上的泪水。她俩的神情和身体姿态表现出对故去亲人深深的怀念。

这座墓上雕属于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



登山运动员阿巴拉科夫之墓

阿巴拉科夫(ЕвгенийМихайлович Абалаков,1907-1948)是苏联著名的雕塑家和登山运动员,曾经获得功勋远动健将称号。

阿巴拉科夫是苏里科夫画院的毕业生,创作了一系列的画作和雕塑作品。但他热爱登山运动,曾经登上了斯大林峰(7496米)和天山。

阿巴拉科夫在卫国战争爆发后自愿上了前线,参加过保卫莫斯科的战役和坚守高加索的战斗。战后他在一家军事登山学校任教。1948年不幸死于煤气中毒。



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建人鲁宾斯坦之墓

鲁宾斯坦(Николай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1835-1881)19世纪俄罗斯钢琴家和指挥家,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4岁开始学钢琴,7岁与自己的哥哥安东同台演奏。但他本人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1866年成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指挥莫斯科音乐学院乐队,直到去世。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是在鲁宾施坦的指导下由该院的大学生排演的。



著名的俄罗斯响派诗人沃兹涅辛斯基之墓

沃兹涅辛斯基АндрейАндреевич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

沃兹涅辛斯基是俄罗斯诗人、散文家、画家和建筑师。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响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沃兹涅辛斯基在莫斯科死于帕金斯病,享年77岁。

他受这种病折磨15年。死后弥散是在莫斯科大学附近的圣受难者教堂做的。葬在新圣母公墓他父母墓地的旁边。起初,新圣母公墓的领导不想给他这个地方,是在诗人的粉丝们的周旋下才得以安葬在那里。

沃兹涅辛斯基墓前有一个巨大的球体,仿佛从高坡滚下,但是一个小小的十字架把它挡住了,没让它继续滚下去。母亲墓地上这个石球是沃兹涅辛斯基生前亲自设计并与著名雕塑家祖拉勃·采列捷里一起制作的。

沃兹涅辛斯基终生爱恋着女诗人贝拉·阿赫马杜琳娜,但未能成为眷属。他俩的墓地在新圣母公墓里相隔不远,有人量过距离只有111步。



女诗人阿赫马杜琳娜之墓

阿赫马杜琳娜(ИзабеллаАхатовна Ахмадулина,1937-2010)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最著名的女抒情诗人之一。她与叶甫图申科、沃兹涅辛斯基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等人成为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诗坛的风云人物。

阿赫马杜琳娜有鞑靼、俄罗斯和意大利的血统,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就开始了诗歌创作。1962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琴弦》,她一生共出版了近30本诗集,可谓诗作等身。

阿赫马杜琳娜具有反叛精神,她在苏联时代胆敢不参加马列主义课程的考试,敢于反对苏联政府迫害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后来又支持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А.萨哈罗夫、Г.弗拉基莫夫和В.沃伊诺维奇等人,她支持这些人的声明曾经在《美国之音》电台上反复播放,让苏维埃政权大为恼火。总之,阿赫马杜琳娜是个敢说敢干的俄罗斯女性。

阿赫马杜琳娜年轻时是个美女,因此著名作家兼导演舒克申看上了她,让她出演《有这样一个青年》这部影片中的女新闻记者角色。这部影片在意大利威尼斯获得《金狮奖》。此外,她还在《体育,体育,还是体育》一片中扮演了角色。

阿赫马杜琳娜的曾经是著名作家舒克申的女友,但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著名诗人Е.叶甫图申科,第二任丈夫是著名作家Ю.纳吉宾,之后她又嫁给了作家К.库里耶夫,最后成为舞美师Б.梅斯谢列尔的妻子。

阿赫马杜琳娜晚年多病,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列杰尔金诺。她几乎丧失了视力,此外,腿脚也不好使,凭着感觉挪步。他的最后一任丈夫Б.梅斯谢列尔对她钟爱有加,一直伴她走到人生的尽头……


新圣母公墓里被人忽略的名人墓(三) 岩间圣母 名人点评

苏联人民演员萨文娜之墓

萨文娜(Ия СергеевнаСаввина,1936-2011)是俄罗斯著名影剧女演员。1990年获得了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她本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但后来走上了演艺道路,可以说是自学成才。她主演和参演了《车库》、《眼泪在流》、《带小狗的女人》、《聆听寂静》、《私生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48部影片和15部电视剧。

俄罗斯著名导演梁赞诺夫认为在拍摄影片《车库》时与萨文娜一起工作是一种幸福;著名演员А.巴塔洛夫(扮演影片《雁南飞》的男主角鲍里斯)认为,在影片《带小狗的女人》中能够与萨文娜合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个墓碑左半面镌刻着萨文娜的名字和生卒日期,右半面是她主演的影片的镜头,让人立刻知道这里埋葬的是一位电影艺术家。



女歌唱家巴扬诺娃之墓

巴扬诺娃( Алл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Баянова,1914-2011)俄罗斯女歌唱家,以演唱俄罗斯民歌和浪漫曲著称。1999年获得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

巴扬诺娃生于基希尼奥夫的一个演员家庭。她父亲是歌剧演员(她父亲的一位先祖就是18世纪俄罗斯著名画家Д.列维茨基),母亲是芭蕾舞演员。巴扬诺娃13岁就登台演唱。1976年之前,她一直生活在罗马尼亚,1976年才第一次来苏联巡演,1989年获得苏联国籍。巴扬诺娃是位精力旺盛的女歌唱家,她的舞台演唱生涯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结束的前几年。



著名电影导演卡萨特金娜之墓

卡萨特金娜(ЛюдмилаИвановна Касаткина,1925-2012)是俄罗斯著名的影剧演员,1975年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她本来是学芭蕾舞的,但因脚骨骨折不得不转学戏剧表演。1954年她在影片《驯虎女郎》扮演主角而成名。之后,她的主要角色均在自己丈夫谢尔盖·克洛索夫导演的影片中。她与丈夫是影坛伉俪,丈夫克洛索夫去世后11天,卡萨特金娜尾随他而去。如今,她与丈夫合葬在一起,在天堂继续着自己的爱情。



俄罗斯作家斯米尔诺夫之墓

斯米尔诺夫(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Смирнов,1915-1976)是俄罗斯作家,历史学家,电视主持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参加过卫国战争,在炮兵部队任排长。战后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毕业,曾任《新世界》杂志副主编和《文学报》主编。在苏联时期,斯米尔诺夫曾经参与迫害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的活动。

斯米尔诺夫的代表作是《布列斯特要塞》,他因此书获得列宁奖金和列宁勋章。他与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是好朋友。

斯米尔诺夫的儿子安德烈是著名导演,曾经执导了影片《白俄罗斯火车站》。



俄罗斯电影摄影师卡尔曼之墓

卡尔曼(РоманЛазаревич.Кармен,1906-1978)是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战地摄影记者,苏联人民演员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的获得者。他一生获得包括列宁勋章、劳动红旗勋章、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等20多种奖项。

卡尔曼出生于敖德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作家Л.卡尔曼,父亲去世后靠卖报和清扫车库帮助母亲维持生活。1922年,他与母亲一起来到莫斯科,想进入鲍曼技术大学学习,但未能如愿。卡尔曼从小喜爱摄影,他17岁的摄影作品就已发表在《星火》杂志上。

1932年,卡尔曼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摄影系,进入中央纪录电影场工作。

卡尔曼拍摄了许多关于战争的纪录片。诸如关于西班牙内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1945年5月9日法西斯德国在柏林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等纪录片。

20世纪50-70年代,卡尔曼又去到越南、中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南非等国拍摄纪录片。卡尔曼的新闻纪录片拍摄艺术对苏联的纪录片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卡尔曼晚年在莫斯科电影学院任教,任该院纪录片导演教研室主任并有一系列著作问世。卡尔曼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均成为电影摄影师和导演。



杰出的炮兵机械设计师格拉宾之墓

格拉宾(Василий Гаврилович Грабин,1900-1980)苏联杰出的炮兵武器设计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4次列宁勋章和4次斯大林奖金得主。此外,他还获得了一系列的其他勋章和奖章。

20世纪30年代,随着炮兵部队使用的大炮向无后坐力炮的转型,绝大多数人认为传统的大炮很快就会退出舞台,就连著名的吐哈切夫斯基元帅也这样认为。格拉宾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传统大炮不会过时,依然是炮兵部队一种优良的战斗武器。他到处游说,并且得到了人民委员奥尔日忠尼泽和斯大林等人的支持,继续研制火炮,最后用制造出来的新型大炮证明了这种大炮的威力和存在的必要。

这个墓上雕是一块钢板,几十厘米厚钢板上的洞眼就是被这种大炮炮弹穿透力的证明。



苏维埃作家波列沃依之墓

波列沃依(БорисНиколаевичПолевой,1908-1941)是位著名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作家和新闻记者,他曾经获得世界和平奖金。此外,他还是3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2枚红旗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的得主。

他的文学创作伊始就关注身处底层的人们,因此得到高尔基的重视,这对他日后的创作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火红的车间》(1939)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卫国战争期间,波列沃依为《真理报》的战地记者,撰写了许多感人的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事迹,让波列沃依的名声大增,但给波列沃依带来真正声誉的是小说《真正的人》(1946)。这部小说以苏军飞行员А.密列谢耶夫为原型,描写了这位无脚英雄的伟大一生。《真正的人》培养和鼓舞了许多人克服残疾,战胜困难,迎接人生挑战,重新回到战斗的队伍中。

波列沃依曾任《青春》杂志主编长达20年。他还是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和苏联和平基金会理事会主席。



苏联人民演员乌里扬诺夫之墓

乌里扬诺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Ульянов,1927-2007)是俄罗斯演员、导演和戏剧导演,苏联和后苏联时代最独具一格的演员之一。乌里扬诺夫是千百万俄罗斯观众的偶像,他的演艺也体现出俄罗斯民族良知和灵魂。

乌里扬诺夫曾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还担任过俄罗斯联邦戏剧家协会主席。他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普京的私交很好。

乌里扬诺夫的演艺生涯与瓦赫坦戈夫剧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被剧院同行们视为“万能演员”,在戏剧舞台和银屏上他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诸如列宁、斯大林、朱可夫元帅(影片《解放》、《胜利》、《反攻》和《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朱可夫)、拿破仑、基洛夫等大人物,乃至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1987年,他成为该剧院的艺术总监。

乌里扬诺夫晚年患帕金森病,并且病情逐年加重,他还到中国请中医治疗,但收效甚微。2007年3月26日,乌里扬诺夫与世长辞。他的临终遗言是:“无论对走过的一生,还是对身边的人们我从没有失望。”

乌里扬诺夫是位对妻子感情专注的人和可靠的俄罗斯男人。他坦言,没有任何女人能够比他的妻子阿拉(被誉为莫斯科第一美人,她的第一任丈夫是苏联人民演员尼古拉·克留奇科夫)更为可爱。为了妻子,他戒了烟酒,每逢妻子的生日,他都要献上一首亲自创作的情诗,尽管他不是诗人,尽管每一行诗句都让他绞尽脑汁,甚至彻夜不眠……2004年,乌里扬诺夫与妻子阿拉庆祝了自己的金婚纪念。2007年3月乌里扬诺夫去世对妻子的打击很大,2个月后她中风卧床不起,2年后去世,至死也没有恢复意识。

阿拉·帕尔法尼雅克死后与丈夫乌里扬诺夫合葬在这个墓地。


歌唱家乌焦索夫之墓

乌焦索夫(Леонид Осипович Утесов,1895-1982)是俄罗斯著名流行歌星,乐队艺术指导和电影演员。他能演唱从爵士乐到城市浪漫曲的各种体裁的歌曲,并且他是第一个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的流行歌星(1965)。乌焦索夫在苏联有上百万的粉丝,有很大的知名度,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卫国战争期间,乌焦索夫在前线巡演,鼓舞士兵作战,他还以自己乐队名义赠给前线两架飞机。

战后,乌焦索夫依然活跃在歌唱舞台,他的足迹走遍了俄罗斯大地。

乌焦索夫与苏联著名作曲家伊萨克·杜那耶夫斯基的私人友谊对乌焦索夫确立在歌坛的地位起着很大的作用。乌焦索夫在影片《快乐的人们》(1934)扮演主角并由他的乐队为影片配乐。这部影片的成功给乌焦索夫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但是当时的官方报纸对影片的男主角的扮演者乌焦索夫却很少提及。因此,乌焦索夫在解释官方对他的这种不公正的态度时说,“当庆祝苏维埃电影15周年时,Г.亚历山大罗夫(影片导演)获得了红星勋章,Л.奥尔洛娃获得了苏联功勋演员称号,可我只得到了一个相机。”


最后一位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的扬科夫斯基之墓

扬科夫斯基(Олег Иванович Янковский,1944-2009)苏联和俄罗斯的著名影剧演员,最后一位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的男演员(1991)。扬科夫斯基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演员家庭里。他的家族具有白俄罗斯和波兰人的血统。他因在影片《盾与剑》中扮演亨利·施瓦茨科普而成名。之后他开始得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一些剧院的邀请。70年代中期,他在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镜子》中扮演父亲角色,而在影片《正是那个慕赫加曾》扮演的主人公成了扬科夫斯基的名片。扬科夫斯基在近90部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配角,此外,还参与10几部纪录片的拍摄工作。



“施季里茨”吉洪诺夫之墓

吉洪诺夫(ВячеславВасильевичТихонов,1928-2009)是苏联和俄罗斯的影视演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的获得者。吉洪诺夫是苏联和俄罗斯影视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吉洪诺夫在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拍片,在著名导演谢·格拉西莫夫指导的影片《青年近卫军》中扮演沃罗佳,颇受电影界人士好评。1957年,他在影片《屏可夫发生的故事》中扮演拖拉机手莫罗佐夫,这个角色让他得到许多观众的认可。之后他在影片《非常事件》中扮演敖德萨水兵维克多·拉伊斯基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角色令一些导演注意到了年轻演员吉洪诺夫,他被邀参加影片《五月的星空》、《渴》、《海军少尉帕宁》、《两种生活》、《乐观的悲剧》和《活到星期一》的拍摄。

吉洪诺夫在12集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扮演的侦查员伊萨耶夫-施季里茨让他名声大震,为此他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同时获得了数额不菲的一笔稿酬。

《春天的17个瞬间》是女导演廖兹诺娃根据尤利安·谢苗诺夫的电影剧本拍摄而成的。影片插曲《瞬间》由苏联人民演员,著名歌唱家约瑟夫·柯布松演唱。该插曲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拉·帕赫姆托娃。一开始,当导演邀请她为本片作曲,她拒绝说没有时间,可她看过脚本后改变了主意,很快就把曲子写成并很快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今,无论影片的主演吉洪诺夫,还是导演廖兹诺娃都已定格为“瞬间”,化为一捧黄土,真让人痛心!

吉洪诺夫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实持否定态度,拒绝了出演许多角色。他最后的一个银屏形象是梁赞诺夫执导的影片《安德森。无爱的生活》(2006)中的上帝。

吉洪诺夫晚年虽有妻子和女儿,但妻子与他分居,女儿只是靠着他的名声去为自己赚钱。因此,吉洪诺夫内心十分孤独,过着一种闭塞的生活。他的好朋友诸如电影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喜剧大师尤里·尼库林、尼古拉·克留奇科夫都已经离世,他几乎无人可以交往,也没有人可以与他结伴去钓鱼,他唯一的四腿“朋友”斯焦普卡也奇怪失踪了。在这个年龄他又很难结识新的朋友,因此他整天闭门在家,坐在电视机前喝闷酒度日……

吉洪诺夫的墓上雕是根据达芬奇的一幅名画的情节创作的,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他的全身雕像,后面是福音书人物组成的浮雕壁,这个墓上雕是在意大利米兰(LaBattaglia作坊)浇铸的。墓碑的雕塑家是阿列克谢·波拉格维斯诺夫,建筑师是谢尔盖·索博列夫。吉洪诺夫的青铜全身像高度为185公分,他站在由30位福音书人物构成的浮雕壁前。在浮雕壁中心是怀抱圣婴的圣母。浮雕壁中的许多人手指着吉洪诺夫,这形成一种印象,仿佛吉洪诺夫是从这个浮雕壁走下来的,还有一个人用手势指着墓地,用墓上雕作者的话来说,这个手势在强调吉洪诺夫之死的悲剧。这个墓碑的规模在新圣母公墓里属于比较宏大的,可能造价也不菲。

苏联滑稽歌剧女皇什梅加之墓

什梅加(Татьяна ИвановнаШмыга,1928-2011)是苏联和俄罗斯抒情女高音歌唱家,苏联滑稽歌剧女皇,是苏联滑稽歌剧界唯一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的女歌唱家。

什梅加的父亲1915年为躲避德国人从波兰逃到俄罗斯,祖父来自波兰著名的密茨凯维奇家族。什梅加的父母喜欢列辛科和无焦索夫的演唱,傍晚在家中还常常举办舞会,总之,她从小就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什梅加在格拉祖诺夫音乐戏剧学校毕业后开入卢那察尔斯基戏剧艺术学院,毕业后分到莫斯科歌剧院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职业演唱生涯。

什梅加不但活跃在歌剧舞台,而且还拍过电影。她在梁赞诺夫导演的影片《骠骑兵之歌》中扮演法国女郎。

什梅加能歌善舞,演技颇佳,可晚年患脚病,行走困难。最终不得不把一条腿截肢,这对于她意味着演艺生涯的终结。什梅加开始不愿意做这个手术,可若不作截肢手术,她的生命就危在旦夕,因此她勉强同意了。但手术并不成功,手术后不久她就去世了。

什梅加对生命有着深深的眷恋。她手术后刚从麻醉醒来就对丈夫说:“托利亚,我想活下去!”这句话成了她的遗言。

什梅加在2001年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幸福向我微笑》,这是她留给广大观众和听众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幸福向她微笑,她永远向观众微笑。

什梅加的墓上雕的制作倡议是什梅加少年时代的好友,苏联人民演员瓦西里·兰诺沃伊提出的,当然,这一建议得到什梅加的丈夫克列梅尔的首肯,由“光荣”中心集资300万卢布修建而成。这座墓上雕的雕塑家是达莉亚·乌斯宾斯卡娅和维塔利·萨诺夫,什梅加雕像高度为2,5米,由青铜浇铸而成:一张大幕徐徐拉开,什梅加扮演的卡拉姆波林娜形象立在舞台中央……



俄罗斯的“梦露”—苏联人民演员古尔琴珂之墓

古尔琴珂ЛюдмилаМарковна Гурченко

柳德米拉·古尔琴柯1935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哈尔科夫。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电影学院。1956年在影片《真理之路》中初登银幕,同年在导演梁赞诺夫的影片《狂欢节之夜》里扮演女大学生莲娜·克雷洛娃,该片大受观众欢迎,她也一举成名,成为一颗新星。接着,她在影片《拿吉他的姑娘》(1957)里出演女主角。但此后9年息影,原因是影片《狂欢节之夜》由暗讽苏联的官僚主义之嫌。于是,她作为影片的主演也就同样被打入冷宫了。9年后,她重新出山,凭着自己出色的演技一拍便不可收,一生共拍了80多部片子,她最后的一部影片叫《多彩的黄昏》(2010),她在其中扮演歌唱家安娜。此外,她还参加过多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和舞台演出。柳德米拉·古尔琴柯还是一位出色的女中音,经常为影片演唱主题歌和插曲。总之,柳德米拉·古尔琴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她从1983年就成为苏联人民演员,并且获得苏联和俄罗斯的各种大奖和荣誉。

中国观众对古尔琴珂比较熟悉。她在影片《两个人的车站》中扮演的薇拉,那几声“热乎的包子”永远回响在人们的耳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5598.html

更多阅读

韩剧里韩国人奇怪的生活习惯组图

  看韩剧,发现韩国人很多个怪习惯  1、手机在韩剧里必备,都是当时最新款,而且感觉每部剧里的人物手机都用的一样的!随时随地都会拿下手机电池,特别是接到不想接的电话,二话不说就拿电池。我想在中国应该没有人敢这样吧,可能是韩国手机

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直推耳机"——KOSSA/130 直推

这是一副名气不大,常被人忽略的耳机.可它是那么有特点. 近日偶尔拿出来听,在MP3上听,在电脑上听,在大系统上听,竟又被它吸引住了!在一个M1,SR80满天飞,到处被人问的耳烧圈里,A/130这副老牌美国耳机,给了我丝丝新意.没看错吧?这副诺

声明:《新圣母公墓里被人忽略的名人墓三 岩间圣母 名人点评》为网友花前月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