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6.0版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竹立按:新建构主义理论自提出之日起,至今已经一年有余,笔者已陆续撰写并发表了三篇论文,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建成,本文系对该理论的阶段性总结,2012年3月8日公布1.0版,3月9日公布2.0版,3月20日公布3.0版,5月30日公布4.0版,6月9日公布5.0版,6月30日公布6.0版。后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6期。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今天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应该由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随着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新建构主义的适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与过程、理论的基本框架、理论的创新实践、以及理论适用范围与定位等四个方面,对新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学习理论,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知识结构

一、新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2011年1月14日,在广东肇庆凤凰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教育技术学术沙龙。会议由北大汪琼教授发起,由中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承办。参加者约十来人,包括北大、北师大、华南师大、中大等学校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会议主题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会者试图用漫谈的方式,描绘一幅未来十年高等教育的“清明上河图”。会议期间,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困惑:网络化学习导致所学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听到过,但这一次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意识到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当时笔者发言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把零散的知识集合起来,建构个人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学习。这一观点得到李克东教授的赞同。

第二天发言时,笔者进一步补充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基本框架和“新建构主义”这个理论名称,引起了与会者高度的兴趣。会议结束后,又很快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一篇约三到四千字的博文,以《新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为题第一时间公布在个人的新浪博客上。此后,笔者根据黎加厚、焦建利、陶侃等人的意见,对该文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以1.0、2.0、3.0命名不同的版本,直到6.0版,最后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2期上。

(二)理论创新的过程

有关新建构主义的第一篇论文指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学会选择和零存整取;详细介绍了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步骤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七个关键词;此外,还提出了内读法、深谈法、包容性思考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可视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1]

文章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过程中,有网友认为该理论与西蒙斯的关联主义有相似之处,广西师范学院的郑小军教授建议笔者对此进行比较和说明。于是笔者开始了对关联主义的学习与研究,发现了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异同点,主张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共同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基础,《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在该文中,笔者比较了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是关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他们的出发点相同,但思考的方向不同;研究对象相同,而研究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因而最终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也迥异。笔者还对关联主义过于强调连通、认为连通比建构更重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连通与建构应该并重,主张用包容性思考法将这两种理论有机融合起来,使之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2]

之后,笔者又对模式识别与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撰写了第三篇论文《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与知识“嫁接”理论,认为知识“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知识创新最关键的环节来自“顿悟”,网络时代人类的主要职责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集成、重构,以实现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思想主张。[3] 这三篇论文均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构成了新建构主义理论创新的三部曲。

二、新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一)新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建构主义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产生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应对挑战是该理论的出发点,知识创新则是该理论关注的终极目标。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新建构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应对挑战、实现知识创新这个中心的。可以说,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理论。

(二)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网络时代,无论是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表现形态,还是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之大、之快,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何看待今天的知识与学习,成为任何一个学习理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1. 知识就像一棵有生命的榕树,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生长变化过程

新建构主义赞同经典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相对的、变化的观点,也赞同关联主义关于网络时代的知识是流动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新建构主义对个人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认为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于榕树的结构。三级结构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知识的三级结构互相紧密相连,不可或缺。

把知识看作一棵有生命的树,意味着知识有一个生长和变化过程,可以诞生、成长,也可以凋谢、死亡。新陈代谢同样是知识树的生命特征。

2. 教育是一个知识“嫁接”过程

在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的基础上,新建构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认为教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知识“嫁接”的过程,即将前人的知识(属于理性知识、间接知识)如同果树嫁接一样,“嫁接”到后人(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二级结构中去。嫁接是一个不完全等同于主动建构的过程,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性质,即后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前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自主建构;同时嫁接的目的是为了结出新的果实,即实现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嫁接理论,新建构主义既强调教师的讲授与指导作用,认为教育(教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知识“嫁接技术”;又主张加强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以扩充知识的一级结构,保证嫁接过来的知识更容易“存活”;还特别重视“联想”(知识的三级结构)的作用,认为联想与顿悟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3. 学会“自嫁接”是网络时代的首要任务

新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止是把前人的知识“嫁接”到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嫁接”;网络时代,让学习者学会“自嫁接”尤其重要。

在网络时代,知识嫁接的内容以及方式相较以前的时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嫁接的内容不仅仅是前人的知识,还包括由计算机与网络加工处理过的知识。西蒙斯的关联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假设,即知识可以驻留在非人类的器具中,驻留在网络中,网络可以自动对知识进行加工(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因此作为个体,不必凡事亲力亲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处理或解释工作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使自己能专注于连通。[4]这里实际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网络中“自动生产”出来的知识“嫁接”到学习者个人的头脑中去?即我们如何理解、吸收和运用网络带来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自有它内在的结构体系,我们如何使之与我们大脑原有的结构体系进行对接?二、嫁接的方式并非一次性的过程,而是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与渐进性。以往的知识体系是由权威的专家学者事前按照某种严格的逻辑体系精心构建好的,我们可以“一次性”地接受这种结构体系。而网络时代的知识不再单单由专家学者提供了,众多的网友都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越来越变成一种未完成的片段,而非完整的体系,而且这种知识碎片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结构化知识本身。即使原本完整的结构化知识,也被切割成无数的“碎片”,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成为网络时代面临的两大挑战。[5]因此,今天的知识嫁接过程也越来越“碎片化”,需要采取全新的策略与技术手段来加以整合。

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以往主要由学校和教育机构向学习者系统传授结构化知识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零存整取式的“碎片化”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会“自嫁接”乃成为当今时代的首要任务。

4. 网络时代的知识结构:从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习者应该建立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思想是拓宽基础,循序渐进,由博至专。教师们认为,基础打得越宽越好、越牢越好。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就不可能到达成功的顶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千百年来的至理名言。这种思想强调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学科知识体系是由每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各自确立的,也就是说这种知识结构是来自于学习者外部而不是内部的,与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内在需求未必是一致的。同一个专业领域同一类学习背景的人的知识结构往往相同或者近似。这种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在信息与知识获取途径有限的时代是合适的,因为那个时代,结构化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在学校里系统学习获得的。

然而进入网络时代,知识爆炸、信息超载,学习碎片化,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方式与途径越来越多,学习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按部就班式的学习模式面临挑战。首先,基础要多宽才够?如果一切从头开始循序渐进,何时才能到达知识的顶端(前沿)?知识的碎片化也让系统化的学习越来越困难。今天我们要建构的个人知识结构,应该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蜘蛛网形转变。

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是以“我”为核心“编织”起来的,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以“我”为核心意味着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以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它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主张知识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网络时代,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像蜘蛛织网一样,围绕一个核心,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每个人的知识之网会越织越大,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这种蛛网式的结构,紧紧围绕兴趣与需要而建立,较少冗余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并且与个人的实践与经验紧密结合,效率更高,结构更科学合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有所不同,人和人之间更容易发生协作与互补,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已经完全过时。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还是必要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还缺乏足够的知识与经验,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还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真正所在,此时在学校里按部就班学习一些基础性知识还是必要的。但到了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学习者就应该尽快将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向蜘蛛网形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变。如果这一转变没有完成,或者这一转变来得太晚,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三)新建构主义的策略与方法

为了实现应对挑战、知识创新的目标,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策略。下面分述如下。

1. 零存整取学习策略

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新建构主义把网络比作知识银行,主张学习者应该在这个虚拟银行中注册一个个人账户(例如开一个博客),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阶段,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和创新。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是新建构主义的核心策略之一。

必须指出的是,零存整取的目的是为了化零为整,而化零为整与化整为零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今天,对于结构化知识,教育者也越来越多地在进行“拆零”的工作。例如,目前教育理论界倡导的“碎片化教学”、“微课程”、“微学位”、“学分银行”等等,都可视为化整为零的努力。这种化整为零的趋势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有利于知识的重构,有利于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利的是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知识碎片化、学习无效化趋势。必须将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继承与创新。

2. 隐性知识挖掘策略

新建构主义认为,要实现知识创新,对个人和组织隐性知识的挖掘非常重要,为此提出了“内读法”与“深谈法”。个人隐性知识大都与实践有关,与知识的一级结构有关,平时不容易为文字符号所表达,处于一种不被察觉的状态,需要通过个人的内省和深度的交谈,并辅之以不断的写作,才能被挖掘出来,变成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需要洞察力。

3. 包容性思考

包容性思考是一种把信息与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的思维方法。我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与知识碎片,不乏交叉、重叠、对立、包含之处,需要用一种思维方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使之各安其位、和平共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包容性思考法是一种与批判性思维和平行思维不同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强调以质疑和思辨精神,从负面思考他人的观点、找出对方逻辑上的漏洞;平行思维则采用同向思考的方式,让大家同时朝一个方向思考,并依次变换不同角度认知同一个事物,以避免思维的冲突和对立;包容性思考主张从正面思考各种不同的观点,为不同的观点加上合适的定语和修饰词,以便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因此,包容性思考是一种整合知识碎片、化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仿佛一种思维“粘合剂”,把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知识、信息“碎片”粘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追求一种“集大成”的思维成果。

包容性思考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信仰和态度。它主张从正面发掘一切观点中的“合理内核”,将所有的观点“包容”在一起。它既不夸大矛盾,也不回避矛盾,认为各种观念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把所有这些“合理的一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它容许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与模糊,承认由于立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主张换位思考。不赞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主张多元与包容,认为世界本是一个混沌体,真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具体的真理只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才能成立。

4. 模式识别

如何进行知识创新,是新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新建构主义认为,要实现知识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对知识的逻辑加工与处理,还必须借助于直觉、想象、类比和顿悟。模式识别是一种立体的、非线性的认知方式,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笔者列举了四种模式识别的方法。新建构主义认为,在顿悟基础上对信息与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才能导致知识创新的发生。

(四)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

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

对图1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解读:网络时代人类面临诸多挑战。对学习而已,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就是两大主要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新建构主义提出了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根据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选择相关的信息与知识,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进行学习,可以建立起个性化知识体系。人类的知识体系由三级结构组成,知识既可以通过“嫁接”也可以通过实践获取。“嫁接”过来的知识属于二级结构的知识,需要与相应的一级结构进行对接才容易“存活”;由实践获取的知识属于一级结构的知识,后者通过抽象化、逻辑化、符号化过程可以建立起相应的二级结构(理性认识)。知识的第三级结构(联想)与思维创新密切相关。在建立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内读法、深谈法等挖掘隐性知识,借助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综合表现为洞察力)识别事物的模式(内在本质、相互联系及变化规律),最后经过逻辑思维的加工完善,形成创新的知识体系(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等)。新知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行修正与完善,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包容性思考作为新建构主义理论中统摄全局的思维方法,涉及到学习与创新的每一个方面。

三、新建构主义的创新实践

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与创新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实际上,新建构主义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其理论的一个探索与实践过程。笔者在理论学习与创新过程中,不断借助零存整取、隐性知识挖掘、包容性思考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和策略,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也验证了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奇特的事情。

(一)零存整取学习实践

最初的零存整取实践来自笔者在博客中开始对“李克东难题”的讨论与交流。围绕“李克东难题”,笔者撰写了一系列博文,并与众多专家学者及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断“重写”,以及对众人围绕“李克东难题”所写的主要文章、帖子中观点的系统梳理,充实、完善并重构了相关知识,最终完成了一篇长达万余字的论文,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6]该文分为争鸣篇与反思篇两大部分,前者系对关于“李克东难题”的各种观点的梳理与总结,后者则主要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反思。在2009年初至2010年初这一年的时间里,是“李克东难题”讨论的高潮期(见表1),此后虽也还有零星的讨论,但已不再有更新的观点出现了。

表1关于李克东难题讨论的主要文章和发表顺序

发表时间

文章名

作者名

首发处

2009-不详

“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

黎加厚

首发处和具体时间不详,根据文章推测,应在2009年2月以后,后正式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第7期

2009-05-24

我看“李克东难题”--兼向黎加厚教授请教

王竹立

竹立的BLOG

2009-06-06

博客与李克东难题

焦建利

焦建利:我的教育技术自留地(博客)

2009-06-13

再谈博客之交流问题——我看李克东难题

杨帅仪

园子里的书桌(博客)

2009-06-14

再谈“李克东难题”

王竹立

竹立的BLOG

2009-06-15

“李克东难题”辨析

王竹立

竹立的BLOG,后被《山西电教》2009年第4期收录

2009-07-27

也来谈谈“李克东难题”

xiaxiuwen

水磨小学教师群(博客)

2009-09

教育博客遭遇“李克东难题”

李泽军

上海教育半月刊2009,09B:11

2009-10-10

“李克东难题”的另类思考

胡俊杰

胡俊杰的blog

2009-10-12

也来浅谈“李克东难题”

菩提

我亲爱的妈妈别走(博客)

2009-10-28

我看“李克东难题”之一

苦丁茶

苦丁茶的博客

2009-10-29-11

努力捕捉一个有价值的“博研”话题——我看“李克东难题”之二

苦丁茶

苦丁茶的博客

2009-10-29-12

努力营造一个有氛围的研讨圈子——我看“李克东难题”之三

苦丁茶

苦丁茶的博客

2009-10-29-15

“李克东难题”李克东能帮助解决

忙客

忙客在线(博客)

2009-10-30

【网管如是说】从技术角度解决李克东难题

rhino

大象的花斑(博客)

2009-11-13

难题与价值:两篇关于教育博客的文章

吴登文

华东师范大学E-教研员之家--吴登文博客

2009-12-04

网络教研社群的活动与绩效—“李克东难题”诠释

李克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9年年会(福州)会议上的报告(光盘)

2009-12-09

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实践反思的阻碍因素研究

钟洪蕊、焦建利、秦丽娟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自留地(博客)

2009-12-18

我看“李克东难题”

qiuzhitang

求知堂

2009-12-24

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

王竹立

竹立的BLOG,后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2期

2010-1-26

促进信息技术于教育领域深层次应用的科学提问——关注“李克东难题”的前前后后

李克东、仲跻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1期

那次经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在思考如何克服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建构的问题时,笔者有意识地将那次经历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的一个样本,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与分析,最终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后来笔者反复应用这一策略,取得了一系列学习与创新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除了利用博客进行零存整取之外,笔者还尝试采用其他工具进行零存整取,例如利用PPT、微博等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经验。

(二)隐性知识挖掘实践

新建构主义高度关注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认为隐性知识中包含许多可能导致知识创新的成分。为此,提出了内读法和深谈法这两种方法。所谓内读法,就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对象与实验标本,通过对过往经验的深度解剖与细致分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博客中曾记录了一次真实的采用内读法的学习与创新过程。

“昨天下午在珠海给学生们上‘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第一课,我讲到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弥补短板,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忽然想到要举一个例子。当时我的脑海里联想到刘翔的形象,然而一时思维短路,竟然想不起刘翔的名字。但我知道自己肯定知道他的名字,只是暂时‘卡壳’而已。我只好说:‘那个中国跑得最快的飞人叫什么来着?我一时忘了。’大家笑了,告诉我‘刘翔’,‘对,刘翔!就是他。刘翔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把自己会跑步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弥补自己的短处。很多成功者都是如此,他们在某些方面有长处,在另一些方面可能还不如普通人,如果他们一味补短,而不是扬长,他们永远不会出类拔萃。’我也笑了。

上完课后,我反复思考自己那个思维卡壳的过程,心想,这种情况以前也经常出现过,有时是见到一个人觉得面孔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来;有时是看到一个名字觉得有点熟悉,但就是想不起他的样子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刚才回到家里,我又在思考这个问题,并拿起一张纸边想边画起来。很快,我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我对人类联想过程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人类常常会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这种联想我在《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一文中把它归为知识的第三级结构。假如我们把一事物命名为A,另一事物命名为B,B事物的形象我用‘B形象’表示,B事物的名称我用‘B符号’表示,我得出了下面这张‘人类联想过程示意图’。


根据我的知识三级结构理论,事物的形象、声音、气味等这些感性认识属于一级结构,事物的文字符号等属于二级结构。当我们从A事物联想到B事物时,可能先联想到B事物的形象,再由B事物的形象联想到它的名称符号;也可以先联想到名称符号,再联想到事物形象。同一事物的形象与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在大脑内并不是存储在一起的,而是分别存储在不同部位的(如储存在不同的神经核团里)。如上图所示,由事物A联想到B事物的符号是通过途径①的,由事物A联想到B事物的形象是通过途径②的,而B事物的形象与代表它的符号的存储部位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途径③的。我在课堂上联想到刘翔的形象,却联想不起他的名字,很可能是途径③出现了暂时性中断,途径①也可能同时出现问题。但我知道自己其实是知道刘翔的名字的,只是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这种意识说明还存在另一个脑内部位,这个部位的神经元的作用是‘审视’思维或联想的过程,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元认知’,这四个不同部位构成了一个类似于三角形椎体的结构,底部是事物A、B形象和B符号构成的三角形(如果还要考虑事物更多的属性,如气味、声音等,则结构会更复杂,这里只做简化的论述),顶部是我暂时称为‘审视’的神经部位。‘审视’部位的作用是监控与调节思维与联想的过程。当我们某个联想过程出现暂时性中断的时候,它会调动更多的部位参与,以帮助我们‘唤醒’暂时失去的记忆(即恢复中断的联系)。”

这个案例说明了笔者是如何通过内读法来获得新知识,并将其显性化的。

笔者每次理论创新和论文撰写过程都是这样:每当有了新的收获与想法时,笔者都会第一时间把它记下来,发在博客里,收集网友的留言与评论;论文初稿完成后也马上发在博客里,命名为1.0版,之后在与网友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不断充实、完善乃至对论文进行重构,不断更新版本,直到最终定稿。笔者把在网上网下与大家的交流、讨论,乃至争论、辨析都视为一种深度交谈,从中挖掘出个人和集体的隐性知识,以促进自己的知识创新与理论建构。

(三)包容性思考实践

最典型的一次包容性思考实践是关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网上讨论。长期以来,笔者既接触到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关于技术是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的论述,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与其他一线教师的实践发现,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并不像理论中的那么大,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认识一直在笔者脑海里进行辩论与斗争,最终笔者采用包容性思考法对不同观点进行了整合,完成了《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的学术论文。在该文中,笔者首先对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进行了剖析,然后用包容性思考法进行了整合。笔者首先从正面肯定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部分,例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媒介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步的确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从现实视角来看,今天的教育教学变革的确不如专家学者们的预期,并非每一种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教学的变革。对这两种观点加以一定的条件限制之后,笔者得到一个统一的观点:“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当某种机缘际会的时刻,技术的进步的确可以为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不是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有这样的作用,也不是在任何历史阶段,技术都能扮演同样的角色。”同时,笔者进一步提出将技术划分为革命性技术与过渡性技术两大类的思想,认为对这两种技术应该区别对待,不要把所有的技术(产品)进步都视为革命性的,都认为必然会带来教育教学的重大改变。事实上,技术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有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不是谁主谁次的关系;提出了应该在教育与技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和结合点的主张;还对未来的革命性技术进行了预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7]

之后,笔者进一步思考技术与个人学习的关系,发现技术对个人学习是一个双刃剑,一方面技术可以为个人学习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与各种便利,另一方面技术也提高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主张网络时代的学习要高度重视降低认知负荷的问题,对技术要慎重选择、合理使用。[8]通过对各种不同知识、观念(碎片)的整合,笔者建构了个人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关系这一主题的完整知识体系。

(四)模式识别实践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是指人类通过关于事物的各种信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它不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线性的推理和判断,而是采用立体的、多维的、形象化的视角进行整体的辨识。笔者曾提出模式识别的几种主要方式:一、通过重复出现的现象识别模式;二、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识别模式;三、通过直觉与想象识别模式,四、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识别模式等。[9]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多次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知识创新。例如,笔者多次听到不同群体的学习者抱怨网络时代的学习“非常零散、不系统”,信息量太多应付不过来,无法区别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种情况重复发生,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一种“模式”,于是概括出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是网络时代学习的两大挑战;在思考解决知识碎片化的解决之道时,找到了碎片化学习与银行零存整取储蓄发方式的相似性,于是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也是一种“模式识别”;后来又受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启发,通过个人经验直觉与想象,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等等,都是模式识别的典型案例。

历史上,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识别模式的一个经典案例是模因(meme)的发现。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76)中,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模因概念的提出,显然是受了生物学中的基因(gene)概念的启发。为了读上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词mimeme(模仿的意思)的词根前面的词mi,把词根变成meme。这样的改变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跟英语“记忆”(memory)这个词有关,或者联想到法语表示“同样”或者“自己”的词meme。我国学者何自然将meme译为模因,也是取模仿的“模”与基因的“因”构成,而且模字的拼音中的第一个字母就是m,可谓非常贴切。模因论就是在生物学基因理论的启发下,将生物学中的遗传现象与社会文化中的模仿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从而仿照基因理论的框架建立起来的新理论。[10]

四、新建构主义的理论定位

(一)新建构主义能否称之为一种“理论”?

与关联主义一样,新建构主义能否成为一种理论需要接受检验。根据百度百科定义:“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11]

而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12]

新建构主义重点探究的是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碎片化)、过程(零存整取)、动机(继承与创新)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学习的普遍经验,经过演绎推理而提出的一般化结论。根据上述几种定义,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应无问题,能否称之为科学理论,则还需要更多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

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认为,任何可以被称为“理论”的话语都应具有四大定义特征:1)理论首先应该是“跨学科的话语”,其影响和应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2)任何理论都应该同时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3)理论应该是“对常识的批判,对理所当然概念的盘诘”;4)理论具有内在的反思倾向,是“有关思想的思想,是对我们借以产生意义的那些范畴的探究”。[13]新建构主义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教育哲学等领域,带有鲜明的“分析性和思辨性”,包含对“学习、应用、创新三阶段论”等常识的修正,具有对经典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等理论的反思性质,对人与技术、人与网络的关系和各自角色进行了探究,所有这些都基本符合乔纳森·卡勒的四点标准,也应该可以称之为一种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某一理论能否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构造的严谨性,构造严谨的理论一般都会辅之以图来表现。新建构主义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命题,这些命题都可以用相应的图来表现,如“新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示意图”[14]、“包容性思考的四项基本关系”示意图、“连通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15]、“知识三级结构示意图”[16]、以及本文中的“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等,这些命题共同构成了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

关联主义创始人西蒙斯曾经于2011年11月24日到访中大,笔者与他进行了交流,向他介绍了新建构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当时他问笔者: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新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笔者当时没能立即回答,只是补充说:关联主义主张的学习,类似于微博式学习,新建构主义主张的学习类似于博客式学习。

那么,西蒙斯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来概括他的关联主义呢?我想应该是“学习主要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连通多于建构”这样的句子吧。如果我们再往前看,看看其他学习理论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基本思想。例如:

行为主义――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认知主义――学习是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建构主义――学习就是意义建构

今天,笔者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创新比继承更重要。这句话还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新建构主义学习观

(二)与建构主义相比,新建构主义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因此不可能预见到网络时代给学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建构主义正是在总结和概括网络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多方面创新性。

1.首次明确了网络时代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同时也指出网络时代全球交流的便捷,大大缩短了从学习到创新的距离,有可能将学习、应用、创新三步并成一步,指出网络时代的学习应以创新为最高目标;

2.针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和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的两大选择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包容性思考的概念和原则;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和知识嫁接理论,为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4.高度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提出了内读法与深谈法。认为学习有三种主要类型:读有字书、读无字书和读自己。

5.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模式识别”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提出了四种模式识别的方法。

6.明确了网络时代教师的五大新职责。

除此之外,新建构主义还对建构主义的一些观念进行了修正。例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由教师讲授而传递给学生的,主张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但新建构主义根据知识嫁接说,肯定教师在知识嫁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嫁接技术。

(三)新建构主义理论适用领域在哪里,适用范围有多大?

笔者在之前的论文里曾经涉及这一问题,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适用于指导结构松散知识的学习和非正式的学习,适用于西蒙斯所说的“自发性学习”[17,18]

1982年莫克和斯皮尔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描述性模型中,将学习分为这样几种类型:正式学习(formallearning),学习方式和目标均由机构控制;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学习方式由学习者控制,学习目标由机构控制;不正式学习(non-formallearning),学习方式由机构控制,学习目标由学习者控制;自我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又译为自我导向性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均由学习者控制。自我学习并不依赖于学习的主题和教学方式,而是依赖于谁负责学习,谁决定应该学习什么,什么人应该学习,运用什么方法和资源学习以及如何衡量学习的成功与否。[19]按照这样一种分类方法,新建构主义最适合于指导自我学习,其次是非正式学习,不太适合指导正式学习和不正式学习。

然而,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情况也许会发生变化。目前学校内的正式学习还是比较传统的、系统的学习方式,信息超载和碎片化现象还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延,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校里的非正式学习甚至自我学习的比重将逐渐增多,利用网络等数字化资源进行教与学的成分将越来越多,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趋势也将越来越严重。例如,以前学生在学校学习,主要是通过看教科书、听老师讲课、完成知识考评来完成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要看书,还要到网上检索资料,还要在线学习和交流,还要完成探究报告,信息量大增;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识记,更多的是复杂的解决真实问题的协同和探究性工作;教师的授课也越来越具有碎片化趋势(如只讲重点、难点,更多地采用自学、讨论、协作、活动等教学形式),全面性、系统性讲授的比例大大降低,学科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跨学科的横向学习增多。在这种情形下,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和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无疑将有越来越大的用武之地,将来可能出现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包含两个方面,即:一、如何将结构化知识进行有效拆分,二、如何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总而言之,新建构主义是一种网络时代的新型的学习与创新理论,它将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一道,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

参考文献

[1][5][14][17]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15][18]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3] [9][1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36-43

[4] 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24.

[6] 王竹立.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0,(2):63-67

[7] 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26-32

[8] 王竹立. 技术与学习关系新论[J].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2012,(5):

[10] 钟玲俐.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0(5):107-111

[1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6020.htm[2012-3-8]

[12] 百科名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169.htm[2012-3-8]

[13] 刘亚猛. 什么是“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 2006,(4):264

[19] 宋国学. 自我学习理论所隐含个人条件假设的实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8):21-2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5159.html

更多阅读

6.0新灵魂兽戈拉怎么抓 魔兽世界灵魂兽戈拉

6.0新灵魂兽戈拉怎么抓——简介魔兽世界6.0新灵魂兽怎么抓?本文为你一一道来。6.0新灵魂兽戈拉怎么抓——工具/原料100级猎人角色一个基础装备若干6.0新灵魂兽戈拉怎么抓——方法/步骤6.0新灵魂兽戈拉怎么抓 1、首先,来到德拉诺地图

试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游戏理论

一、儿童认知发展认知,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智力指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狭义上讲,认识就是思维或记忆(思维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发展心理学研究认知的目的是:描述儿童的认知功能与年龄变化的关系,并揭示儿童认知

新建构主义6.0版)---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本文为王竹立老师原创学术论文,2011年1月17日首发,2011年1月22日更新为2.0版,2011年1月23日更新为3.0版,2011年1月29日为4.0版,2011年1月30日更新为5.0版,2011年2月16日为6.0版,2011年4月1日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2期。欢迎转载与

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建构主义思想之比较

摘 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促进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和壮大。他们的理论取向: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又在教育实践中有着一定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可促进有

声明:《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6.0版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网友逃避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