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哲学屌丝的美好人生


倍魄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维特根斯坦被奉为20世纪的哲学大师,何以“屌丝”相论?不过在我看来,“屌丝”并非贬抑之词,屌丝也未必满腔的羡慕嫉妒恨。屌丝,同样可以拥有坦诚而美好的一生。  能挫败一个屌丝的常常是身份敏感,比如冯小刚。相比于拍《霸王别姬》拿过金棕榈奖的学院派导演陈凯歌,冯小刚是从美工师做起的野路子出身,靠葛优、王朔、马未都、刘震云等朋友圈子的提携入行,一直被朋友帮衬着架在前台露脸到今天。如果你觉得冯小刚过时了,对不起,其实是王朔、刘震云他们老了,枯竭了。张艺谋被请去执导奥运开幕式,冯小刚被赐封春晚总导演,这些都确证了一个可以用逻辑实证主义检验的真理:在中国,过气的家伙不一定被官方相中,但被官方相中的一定过气了。  过气不是病,屌丝也不是病,纠结才是病。按照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观点,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发生的事情就是世间诸世态的事实存在,而命题“你是屌丝”如果是真的,就说明它反映了客观事实的逻辑图像。“矮胖穷丑呆”并非网络词语的臆造,而是世界局部的现实图景,描画这样的真实命题即使无需勇敢,至少也是一种诚实。冯小刚在微博上跳出来质问你们别鸡巴毛自贱好不好,就好像别人遣词“屌丝”碍着他什么了。  看来,鸡巴毛确实是很敏感的。但有一个哲学常识叫“意向是不透明的”,你吃过桂圆且知道“桂圆是甜的”,不等于你知道“龙眼是甜的”,除非你还知道龙眼和桂圆是一回事儿。同理,屌丝对于鸡巴毛是不透明的,除非某人心里总是装着鸡巴毛。  那些批评《私人订制》让冯导起急的人大概没注意到,《私人订制》还有一个别名叫《贵族》。就在张艺谋操纵林妙可在开幕式上假唱的那一年,冯导拉开架式宣传的电影《贵族》却流产了。《私人订制》彰显的是一枚太久的心结——贵族?还是屌丝?多少年来,这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一直是中国的上流名人们迈向通达的业障。  但维特根斯坦始终有一颗屌丝的心,自觉自愿,无怨无悔。他的荣誉和高帽都是世人塞给他的。  老聃(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孔丘(前551年~前479年)、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都是古代最富智慧的人,但自从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有才智的头脑就都去思考数学和探讨自然了。就心胸智慧而言,我认为康德(1724年~1804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后一位哲学大师(何况康德还在天文学上提出过成功的星云假说)。可以说在康德之后,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对人类心智的贡献可以与如下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们相提并论:比如哥白尼(1473年~1543年)、牛顿(1643年~1727年)、欧拉(1707年~1783年)、高斯(1777年~1855年)、达尔文(1809年~1882年)、黎曼(1826年~1866年)、麦克斯韦(1831年~1879年)、希尔伯特(1862年~1943年)、爱因斯坦(1879年~1955年)、佩雷尔曼(1966年~)等等……  在孔子之后,中国人对人类思想就没有什么堪值一提的贡献了(技术与制度发明不考虑在内),但这不妨碍我们拿大师的礼帽自娱自乐。明明没有任何原创思想,只要古书读得多了再通晓一点其他语言,那就心安理得地受用或彼此互唤大师了。当然,那些拍了几部卖座电影,在春晚上风骚了数年娱乐小品的人,也尊享被人哈腰的大师待遇,兼能呼朋唤友、呼风唤雨,这只能说是当代中国独有的浮世怪象了。  想想在中国“大师”都是如此的水货,称维特根斯坦为“哲学大师”实非美誉,故“哲学屌丝”亦绝非贬损之辞。况且,维特根斯坦的一生都确实贯穿着“做屌丝”的主题。  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整整100年之后,遥远东方某首都的大学生们正在为着一篇社论而群情激愤),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拥有3/4的犹太血统。他有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的老爸卡尔·维特根斯坦不必担心超生罚款(就算罚款他也比张艺谋掏得起)。卡尔是奥匈帝国最富有的钢铁大王,娶的是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银行家的女儿兼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路德维希自幼深受音乐熏陶,虽然在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但他的单簧管演奏也颇具造诣。他的哥哥保罗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而大音乐家勃拉姆斯和马勒则都是维特根斯坦家族音乐沙龙的座上宾。  很明显,维特根斯坦不仅是富二代,而且系出名门。但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早年并没有在学业上显露才华,1903年考入林茨的一所技术中学,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同学。做为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在那里度过了并不愉快的三年,高考落榜之后就离开了林茨。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学习空气动力学。期间对数学基础发生兴趣,并阅读了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的《算术基础》。1911年夏天,维特根斯坦拜访了弗雷格,并在后者的引荐之下,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拜师于罗素门下。
  屌丝常是难有自信的。在投师罗素之前,维特根斯坦没有接受过哲学的专业训练,罗素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固执、刚愎自用,但并不愚蠢”。维特根斯坦在航空技术和哲学研究之间犹豫不决,所以,他问罗素是否觉得他在哲学上毫无前途。后来,熟悉了哲学行当的维特根斯坦差不多认为所有哲学家都是一些“二货”——包括他自己,但在当时,他忐忑地等着听罗素的建议。这是一枚屌丝必然的视野。  与牛顿、康德、尼采等思想大家一样,维特根斯坦终生未婚,但原因有所不同。电影《维特根斯坦》公开揭示了路德维希的性取向。剑桥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个双性恋者,他赏识维特根斯坦,和罗素一起介绍他加入了门徒社,在那里维特根斯坦结交了大卫·平森特(据说与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属同一家族)。门徒社是剑桥本科生的秘密团体,只有才华出众的学生才能由成员引荐加入,罗素和凯恩斯都曾是其成员。平森特1918年5月死于一次飞行事故。维特根斯坦7月份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几近自杀。在写给平森特母亲的信中,维特根斯坦称:“大卫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朋友……和他一起度过的时光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好的部分。对于我来说,他既是弟弟又是朋友。”1920年8月6日,维特根斯坦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天天想念平森特。他已带走了我的生命的一半,而另一半将被魔鬼取走。”以“图灵机”思想闻名于世的天才人物图灵,当年在剑桥曾听过维特根斯坦的讲课。图灵也是一位同性恋者,五十年代初因同性恋行为获罪后,这位“计算机科学之父”于1954年选择了自杀。在同性恋行为“非罪化”以前的英国,同性恋者的命运又怎么可能不“屌丝化”?
维特根斯坦:哲学屌丝的美好人生
电影《维特根斯坦》获199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同志电影泰迪熊奖
【电影链接】  因《瓦尔登湖》风靡全球,很多人知道梭罗在1845年7月4日跑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自耕自足的生活试验。应当是出自历来对简朴生活的喜好,维特根斯坦1913年游历挪威时,对那里淳朴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一见如故。于是,他就在挪威西部森林中,自己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在1913~1914学年,这位剑桥研究生就在挪威偏僻村庄的小木屋里研究哲学,发展他在剑桥时开始的观点。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疝气做过不止一次手术的维特根斯坦被免除兵役,但出于“保卫国家和从事纯智力劳动之外的工作的强烈愿望”,他主动坚持加入了志愿兵,在军工厂工作,并因为技术出众被提升为军官,而后他屡获勇士勋章,至1918年晋升至中尉。在维特根斯坦的四个哥哥里,汉斯和鲁道夫都是同性者,早年先后自杀,服兵役参战的库特在战场被俘前自杀,唯一幸存的保罗则在战斗中失去了右臂,成了著名的独臂钢琴家。而孤独的屌丝哲学家路德维希,一直以来都有自杀倾向,这令他的导师罗素非常担心。有一种说法是,维特根斯坦坚持参加一战的心理动因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无论是在剑桥学院和挪威的森林,维特根斯坦一直勉力地思考着逻辑、语言和世界以及生死的问题,1912年他曾向朋友坦露,他“为自己从来没有胆量自杀而倍感羞耻”。战争期间维特根斯坦的确尝试过一次自杀,但被他的叔父发现,救了过来。  1918年8月,战乱中的维特根斯坦完成了《逻辑哲学论》的定稿。这是一部工具性的纲领式宣言,后来被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学派奉为圭臬。但这只是一个非常狭隘工具,很快被维特根斯坦自己抛弃。只有像牛顿、康德、高斯这种能掀起思想革命的人,才有能力在大构筑面前波澜不惊。牛顿自谦他只是海边偶尔拾起一块漂亮贝壳的小屁孩儿,康德借咏头顶的星空展现自己的哲学胸怀,而本来已经发现了非欧几何的高斯则把自己的发现压在了箱底,只因为他谅世人的愚蠢还不足以夏虫语冰。于是,我们看到了鲍耶有多么屌丝:当高斯对这位“老友的儿子”的成果私下表示高兴,但称不能公开表扬他(理由是“称赞他就等于称赞我自己”)时,鲍耶竟然以为高斯是想窃取自己的发现权,因而郁郁寡欢,最终放弃了数学研究。  刚写完《逻辑哲学论》的维特根斯坦就像鲍耶一样,有一种发现了整个宇宙奥秘的赶脚,在书的前言里他宣称:“我相信自己发现了,在所有本质方面,问题已经得到最终的解决。”他坚信自己在哲学上已经无事可做,开始在维也纳寻找新的可以托付终生的事业。他写信给罗素称:“没有一个预先的解释,即使罗素也未必能够理解,因为本书是用非常简短的评论写成的。这当然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理解它,尽管我相信它像水晶那么清晰。”  《逻辑哲学论》的书稿一再被出版商拒绝,直到有一家答应出版,但前提是要罗素一篇导论,以讲解这本书的意思和重要性。但谁的账也不买的维特根斯坦写信给罗老师说:“这份导论译文全然失去你高雅、精炼的英文风格,变得相当肤浅,让人误会重重。我难以忍受让它与我的书一道付梓。”  怎么看,都好像是维特根斯坦借翻译问题,指桑骂槐地抱怨罗素看不懂《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干脆放弃出版了,他的理由是:如果《逻辑哲学论》只是二流货色,那么不出版它最好;如果它是一流经典,那么100年之后再出也不迟啊。——真是太鸟了!  《逻辑哲学论》在完稿后蹉跎3年,终于在德国发表在1921年最后一期《自然哲学年鉴》上。1922年在英国出版了带有罗素导论的该书英文版。从完成《逻辑哲学论》到1929年1月的10年间,维特根斯坦离开了哲学研究。1921年至1926年他分别在奥地利的三所山区小学教课。起初是怀着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最后变得对落后现实心灰意冷。他辞职回到了维也纳,花两年时间为他的姐姐设计和建造了一座精致的宅邸。在回到维也纳的3年里,维特根斯坦重燃了对哲学的兴趣。他与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会谈,开始意识到《逻辑哲学论》存在错误。
  1929年1月,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为一个学术会议发表了一篇短小的论文《对形式逻辑的若干评论》,这篇文章连同《逻辑哲学论》就是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过的全部作品了!7月份在摩尔和罗素的主持下,维特根斯坦靠《逻辑哲学论》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剑桥谋得了教职。由于罗素、摩尔和凯恩斯的支持,维特根斯坦还成为了三一学院的研究员。  从1929年回到剑桥至1951年离世,维特根斯坦从未停止过哲学创作。他总是随身带着本子,记录下闪过脑际的思想。除了完成《逻辑哲学论》之后几年里的沾沾自喜,维特根斯坦再也没有对自己的哲学作品认可和满意过,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最后时刻放弃著作出版。这表明维特根斯坦早就认清自己“哲学屌丝”的实质。他对哲学绝对诚实,坚持“对不能言说的须要保持沉默”。当然,这后面自然而然的逻辑结论就是:那些一面奉承他,或者明显不如他却又夸夸其谈的人,注定都是些哲学骗子。比如,1923年他从奥地利山村小学写信给罗素,挖苦一本叫做《意义的意义》的书“不是一本糟糕的著作吗?哲学毕竟没有这本书里写的那么简单。不过它表明了写一本很厚的书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维特根斯坦渐渐地厌倦了学院体制内的生活,但剑桥的回报却是“惯着他”,让他在1939年接替摩尔的教授职位。要知道维特根斯坦除了在1929年刚回剑桥时写了那篇他根本不喜欢的《对形式逻辑的若干评论》,差不多10年里,他一个字都没有发表过。更过分的是,维特根斯坦还毁人不倦地劝那些刚拿到学位立志成为职业哲学家的博士趁早改行,理由是“既要讲授哲学,又不欺骗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么毁剑桥、毁学院哲学可就真有点给脸不要了。维特根斯坦也多次直言罗素不懂这个或不懂那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这要是撂在中国,简直就是欺师灭祖的行径!这也就难怪罗素伯爵后来与维特根斯坦渐断了情谊。但这个哲学屌丝的可爱之处也恰恰在于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尊严的诚实。这个屌丝不装逼。他给学生讲课总是谈话式的或发问式的,或者自已提问,自己回答。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深刻的提问者和严厉的怀疑者,却不是一个体系的构建者。他身后出版的著作与《逻辑哲学论》的形式一样,都是由简短评论构成的。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困难有深刻的理解,但他没有能力拨开迷雾,举重若轻,所以他不是大师(那些学院里的哲学教授们就更加不是)。《逻辑哲学论》只是一件狂妄却并不适用的哲学工具,而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寻找,却没有找到另外一件。  萨特拒领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毕竟写过《恶心》《苍蝇》等小说、戏剧作品。而罗素没创作过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瑞典文学院就把诺奖当“终身成就奖”送了一个人情。但罗素偏就真好意思给笑纳了。这大概就是贵族罗素与屌丝维特根斯坦师徒二人最大的区别吧!  二战爆发后,对学院生活备感忧郁的维特根斯坦渴望像普通百姓一样承担战时艰难和危险。于是他托人找“遭罪”,在伦敦的盖伊医院当上了一名药房勤杂工,每周得到28先令的报酬。  1947年,维特根斯坦辞去了剑桥的教授职务,先是在爱尔兰偏远的农场小屋,后来是在都柏林的小旅馆里,开始了他离群索居的生活。他的身体越来越羼弱,1949年被诊断出癌症。维特根斯坦与朋友在美国、剑桥和牛津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两年时光。  维特根斯坦本有条件享受最优裕的生活,因为他的钢铁大王父亲给他留下过巨额遗产。但早在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他就急着把搁置了6年的遗产不可撤消地转移给哥哥和姐姐。他相信享受富足和奢侈会是他人生中的巨大错误,确信自己应当像其他人一样承受苦难,自食其力。这个屌丝真的做到了!  放在中国这个大讲成功学、几乎人人作梦都想暴发的社会,维特根斯坦既不要钱,也不要名,实在是太傻逼了。  屌丝维特根斯坦没有自己的私屋,也没有亲朋临终守候。他极度厌恶甚至害怕死在医院里,他的医生爱德华·比万博士就热情地邀请他,做为一名客人在他剑桥的家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个月,并刚好过了62岁生日。  在辞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失去意识之前,爱德华医生安慰维特根斯坦,朋友们正在前来看望他的路上。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5094.html

更多阅读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纪录片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http://video.sina.com.cn/v/b/23757713-1238567061.html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于1889年4月26日。他比哥德尔整大17岁,生日就差两天。他是八个孩子中最小的,有三个姐,四个哥。八个孩子都是一个妈生的。按照血缘关系,维特根斯坦有3/4的犹

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瓦格纳唐豪塞歌剧序曲

爱之死——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就在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中,就在连我也无法知晓的情势下,就在我还不怎么明白瓦格纳歌剧的始末,就是这样《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似乎沿着极其自然的轨迹驶向我的心灵,只因我看到瓦

殳俏:寻找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

2013/10/21 07:13:43殳俏:寻找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悦食中国”的发起人殳俏,游走乡野、寻觅手工、追溯传统,提醒疾驰在时代轨道之上的乘客们,要探寻安全、秩序以及正在失落的“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林珊珊游走乡野、寻觅手工、追溯传

转载 流潋紫:一个网络作家的逆行人生

原文地址:流潋紫:一个网络作家的逆行人生作者:何玉新印象流潋紫:畅销书女作家、新锐编剧、语文老师和80后女孩长达76集的清宫大戏《甄嬛传》是2012年最热门的电视剧,原著作者流潋紫也借电视剧的火爆一举成名。记者拨通流潋紫的电话,她的

声明:《维特根斯坦:哲学屌丝的美好人生》为网友打酱油的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