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于绍圣元年十二月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此小品于嘉佑寺作。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白水,指惠州白水山。白水岩,即白水山佛迹岩。在惠州西北二十六(华里)处。
②佛迹院,寺院名,早毁。疑在白水山南面。
③浴,洗澡。汤池,即汤泉,原在佛迹院中。今汤泉,指汤泉风景区,包括白水山在内。汤,热水。
④它的源头恐怕能烫熟食物。殆(dán代),恐怕,大概。⑤顺着山腰向东走。循,顺着。
⑥稍微偏北一点。少,稍,略微。
⑦悬水,瀑布。百仞,虚数,形容很高。仞(rèn刃),古时相当于八尺或七尺。
⑧折,曲折,指山势凹曲。
⑨(瀑布每落到)凹曲处就汇聚成一个水潭。辄,就。
⑩“深者”二句:最深的地方,就是用绳子拴着大石头坠下去达五丈深,还不到底。缒(zhuì坠),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所止,即止所,指缒石停止的地方,即潭底。
(瀑布直泻而下),如雪花飞溅,(发出的声音),像震雷怒吼。
水涯,水边。这里指水边的山石。迹,足迹,脚印。
传说中佛的脚印。
倒行,倒过来往回走。指坐的轿子轿门向后。
山烧,野火烧山。壮甚,火势很大。
上上下下走过了好几个山谷。俯,低头,此指下坡。仰,抬头,此指上坡。度,通“渡”,渡过,越过。
在江心划船。汰,水波。击汰,划船。中流,江水的中央,江心。
双手捧起水,戏弄着水花和月影。掬(jū鞠),两手捧(东西)。珠,指水花发亮似珍珠。璧,指倒映水中的月影。
二鼓,二更天。从前夜间击鼓报更,一夜分五更,击五次鼓。二鼓,第二次击鼓,即二更,约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余甘,余甘子,又名油甘仔。食时初觉酸涩,后转甘甜,故名。
(灯光下),看到自己的影子,晃晃悠悠地快要醉倒了。顾,回头看。颓然,醉倒的样子。
寐(mèj昧),睡眠。
(将一天游览的经过)写下来交给苏过。
这是文章的最后署名。翁,老人。时东坡年五十九。
全文只有139个字,却将自己和幼子苏过从白天游览白水岩到晚上归家后这一整天的活动,都逼真地写出来了。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这说明作者善于剪裁和用语精炼。善于剪裁,表现在主要选取了浴温泉,赏悬瀑,看佛迹,观山火,月下泛舟以及回来煮菜饮酒等几个片段,生动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活画出一个怡然自乐而终于有点忧郁的东坡老人的生动形象。【白水山】知 白水山在象头南。苏轼曰:罗浮之东麓也,有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四五丈不能及。旁有巨人数十,谓之佛迹岩。岩西故有院亦曰“佛迹”。主
有人考评,说此文写于十月十二日。理由如下:
“十月”,据《志林》。《文集》作“十二月”。为什么不取《文集》?说来话长。据王文诰实地考察,说当年东坡游白水,是先从惠州乘船沿东江西下约20里,至北岸的金鸡渡口,再陆行25里到白水山。(8)而东坡于再游白水山所写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11),说陆行要经过水北荔支浦。再看《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3)一诗,已有句云:“长条半落荔支浦。”这两个“荔支浦”,应同指一地。可见东坡写梅花诗时,已到过“荔支浦”,并目睹此地不仅有许多荔枝,而且还有梅树。但写诗时尚不知那儿的梅树开花没有,故用了“长条半落”来形容它。而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以前到过“荔支浦”,只能说明第一次游白水山是在“十月”间,而并非“十二月”间。
其次,苏东坡喜爱山水,惠州附近既有白水山这个好去处,为什么不趁十月小阳春天气暖和时去游?却偏偏要等到十二月天寒地冻时才游?同时,《游白水书付过》一文还写到“暮归,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可以想见,东坡父子从白水山陆行到金鸡渡口,再坐船溯江而上时,已是入夜以后。十月气候凉爽,用双手捧水或拨弄水花、月影,可说富有雅趣。若到了十二月严冬,迎头从江上刮来割面寒风,已令人难受,哪还有心情去“掬弄珠璧”呢?而且,文中也没有透露出一点寒意来。由以上可断定,他们绝不是十二月才游白水山,而是十月便游了。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亦作:“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同游白水佛迹。”(12)故采用了《志林》。
金鸡渡口,今属惠城区小金口镇金鸡管理区。水北,今是惠城区江北办事处辖下一个管理区。(4)荔支浦当在金鸡渡口——水北——白水山汤泉途中。
白水山,《白》诗题下[公自注]:在惠州东北二十里。乾隆《博罗县志》:“白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白》诗“查注”引《广东旧志》,谓“白水山,傍有巨人迹,谓之佛迹岩。”民国《博罗县志》:“佛迹石附近,故有佛迹院,院中东泉热可熟物,曰汤泉。”(10)白水山,原属博罗县,今属惠城区小金口镇汤泉景区。(4)可是,好些书籍说白水山在增城县,佛迹院在白水山上,其错在不知彼白水山在罗浮之西,而东坡所游的白水山是“罗浮之东麓也”。(《白》诗题下[公自注]。(3))又有些书把“至江”的“江”注为增城县的增江,实应为惠州北面的东江。
白水山佛迹岩
诗人:苏轼朝代: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山灵莫恶剧,微命安足赌。
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
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当连青竹竿,下灌黄精圃。
据《题白水山》(2)载,三月四日,东坡应知州詹范邀请,与柯常、林挕⑼踉⒗迪芍サ韧伟姿健⒎鸺K隆T∮谔廊侵辛耄酵俨荚赐罚聘瓒椤M砩闲牙矗蕉铀展栽谒卸撂赵鳌豆樵疤锞印肥俗鳌逗吞展樵疤锞恿撞⒁并决心要尽和陶诗。他是用陶诗的原韵,仿陶诗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例如,第一首,盛赞惠州的自然风光和民风的淳厚。第二首,写出对远离朝廷这个樊笼的喜悦和对惠州生活环境的惬意。诗中“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两句,纪晓岚认为:“是东坡独造。”(纪昀评点本《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九(12)
柯常,惠州推官。东坡曾赞他是“冠一郡”的“良吏”,“有风力廉干”,“公论以柯为可举”(《与程正辅书(三十三)》(24))林挘痔旌停案V菝銮迦耍跄九年进士”。(《福建通志》卷三十三(37))时任博罗县令。东坡见他“勤民恤农”,向他介绍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先进农具“秧马”。随后,林令亲自带领农民制作试用,并加以改良、推广。“今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题秧马歌后四首》(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