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知的绘画手段中,恐怕没有哪一种表达工具与表达方式,能像素描这样,在学院艺术的基础教学中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又发生如此分歧的见解。
从我十几岁开始学习素描,投考学院,此后历经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及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八年的专业研修,迄今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我的职业与职责,仍以讲授素描为主。无论作为自身的修炼,还是向一届届学生“传道解惑”,“素描”几乎占据了我个人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但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和许多绘画教师一样,发现被称为“基础训练”的素描,其作用、价值、重要性、涵盖面,逐渐被我们盲目扩大。我们说惯了“素描就是基础”这句话,然而,素描教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它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
毕加索习作
认识素描,首先要明确定义“素描”一词。参看《现代汉语词典》1204页,对素描的解释是这样的:①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②文学上借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罗丹铅笔淡彩
关于素描②的注解,我无意妄加评论,但对①的解释,并不能使我全部认同。作为一位以中国宋元花鸟画作为美学及技术传统的传承者与实践者,我认为:引自欧洲与苏联学院绘画的“素描”,可能是西画造型及观察方法的某一必要“基础”,但决不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所谓“基础”,原本就不该是某一指定的工具或画法,而应涉及某种绘画在技术、美学、乃至文化上的完整传统与历史渊源,尤其不能排除“人”的“秉赋”,例如敏感性、想象力、表达能力、领悟力……等等综合素质。假如设定在“素描”的所谓“基础”之上,能够顺理成章地发展出“一切造型艺术”的种种能力,既是对素描的误解,也是对绘画艺术的误解。
马蒂斯的作品
正宗的素描到底是什么样式的?早期的欧洲素描,好比中国画的 “粉本”或是画家的“笔记”,并不是为了磨练技艺,更绝非锤炼技艺的唯一办法。寻根溯源:玛萨其奥、波提切利的素描,近似中国画的白描,以线造型为主,略施明暗;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根本就是天顶画或雕塑的草稿,那些洒脱的线条,在梅迪奇家族礼拜堂的四壁上仍然依稀可见;再看毕加索和马蒂斯的素描,不免有信手涂鸦的嫌疑。啊!原来素描有那么多丰富可爱的表现形式,它决不仅仅只是线条、造型,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个性、天性、气质、脉息,以至作者在挥动画笔时的心理与心情。
米开朗基罗素描手稿
在我们的艺术学院中,素描的教育作用被高估了,素描的艺术本质又被低估了。高估,是因为它简单地涵盖、甚至粗暴地取代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问题;低估,则因为素描自身的文化属性被“基础训练”这一概念抽取了、稀释了。可能因为素描工具的简易性和普及性,也可能出于标准考试越来越操作化的行政需求,半个世纪以来,素描在中国美术教育中逐渐衍变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成为学生跨进艺术殿堂的第一道,也是唯一一道门槛。特别是在高校无节制扩招、艺术考生连年激增的近几年,素描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在速成考前辅导下严重扭曲变质了。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美术史上原本丰富多样的素描,被僵化、并框死在一个固定模式中。在各种所谓高考“捷径”的有意误导下,艺术创作的规律被八股的公式化所代替,素描自身变化多端的语言性能被归纳为“三大面五大调”,学生只要掌握既定的几手“窍门”,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快速画出一幅标准头像,此法更能应和很多学校以默画为题的招生形式。在如此高效的、批量的、机械化的、无个性的考前辅导下,素描的审美价值被严重异化,素描创作中的美感和乐趣随之消失殆尽,只剩下单一的、枯燥的照本描摹。如果这样的教学“程序”和“程式”无限量地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上一再重复,漠视感受、缺乏个性的素描教学势必摧毁了学生对绘画本该具有的热情,必然诱发学生厌恶疲惫的心理反应,这大概就是今日艺术学生对学院素描产生厌烦的根源吧!
米勒《晚锺》的素描稿
作为“基础”,目前的素描训练对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初学能力,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静态环境和固定光源中,教会学生大致做到对物象的粗略的入门的手法,但它既不是对物象概括能力的训练,更不是对画面演绎能力的训练。作为艺术教学,“基础教育”还应包括对文学、音乐、戏剧等种种艺术门类的欣赏与领会,这种欣赏领会对一位学生成长为艺术家,要比只会画素描重要得多。
塞尚的人体素材小稿
素描训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在大学素描教学中,强调感受、重视个性,才有可能引发学生们在黑白之间体验到画素描的快感。我们不妨大胆地送给孩子们一副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哪怕对象就是几个简单的苹果,在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和创造中也会变得五彩斑斓。那么就让我们用最朴素的画具、最纯净的线条,睁开我们的双眼,画出我们心中最真诚的感受吧。当不再有学生迷惑的问我“画素描有什么用”的时候,素描才真正实现了它最原始、最本质的功能——感性、自由、愉悦,这就是我们画素描的价值所在。
康波夫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