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雄起”的美丽神话——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发展纪事(2007-12-3014:36:06)
民办学校人物经验创新教育 | 分类:〇七六期 |
一个“雄起”的美丽神话
——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发展纪事
《湖南民办教育》记者 陶凤翔章洪波
悠悠涟水,蜿蜒入湘江,奔洞庭湖而达长江、通大海。
建于1993年的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如一艘扬帆进发的航船,破浪乘风,冲过岁月的激流,从遥远的地平线驶入人们的视野,展现出不凡雄姿——
创建之初,租用当地居委会一栋三层办公楼办学,10位老师,百来名学生;十多年时光过去,如今已是一所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资产1.2亿元的现代化学校,教师数百人,在校学生已达8100余名,成为湘中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
2003年高考,应届毕业生彭蔚一举夺得湖南省理科“状元”,入读清华大学;同年,高二学生黄晶、黄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科大少年班;2006年高考,应届毕业生严勤华以678分成绩列娄底市理科第一,又被清华大学录取;办学14年,共为各级各类高校输送优秀学生1万余名,相当于为当地办了一所万人大学。
1998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湖南省社会力量办学优秀学校”;2006年,荣膺“湖南省十佳民办学校”称号。
“教坛兴伟业,行知创辉煌”——2004年,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玉娥视察该校,感于“行知”办学实绩,欣然题词。
电子显示屏上的一行字:爱拼才会赢
正是仲秋时节,记者走进行知中学,扑面而来的是洋溢于校园的勃勃朝气。迎着校门而立的,是一尊造型别致不锈钢雕塑,寓意胸怀全球、一飞冲天,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雕塑后方是开阔的运动区,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8个篮、排球场分布其间;校门右侧,一条绿树红花相拥的道路渐次向高处延伸,沿路而上,便是颇具现代气息的教学区,簇新的6层教学楼群呈“曰”字型回廊结构,大气、简练、明快,楼群内四面相通,浑然一体。登临高处俯瞰整个校园,眼前恍如一艘远航的巨船——运动区是甲板,教学区是驾驶舱和舵楼,船侧是悠然东去的涟水……
悬挂在教学楼大门上方的一块宽大电子显示屏,反复显示着一行红色大字:爱拼才会赢。肖海波校长说,借用这句人们熟悉的流行歌词,即可时时警醒全校师生,又可表达“行知”顽强拼搏、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意志。
肖海波是省政协委员、涟源市政协副主席,行知中学的创办者。1993年,步入而立之年的肖海波已是涟源市某中学小有名声的高中骨干教师,但他不甘平庸,渴望开创一番事业,于是,凭着一腔热血,辞去公职,邀9位有着同样抱负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艰难办学。缺少启动资金,找亲戚朋友借;没有教室,向办公场地宽裕的居委会租;没有教学仪器设备,远赴长沙采购。然而,这份良苦用心开始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认可,办学阻力重重。他们不停地在涟源市委、市政府,娄底和涟源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间奔走,争取党政领导和教育主管领导的支持……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4年4月22日,涟源市私立行知中学终于获准正式成立。然而,租借的狭小场地并不适合办学,手脚施展不开,肖海波决心征地自建校舍!在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里,他精打细算,亲历亲为,领着大家采购建筑材料,装卸水泥沙石;白天,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地顶班当“小工”,晚上,挑灯备课至夜阑人静。仅仅3个多月时间,1栋五层的教学楼和1栋四层教工宿舍便拔地而起。“行知”拥有了自己的校园,步入稳步发展。
1996年3月,肖海波又筹资700万元,征地20亩,建起了1栋五层教学楼和1栋五层学生公寓;其后,又先后两次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1栋教学楼、1栋学生公寓和2栋教师公寓。经十余年艰苦打拼,至2004年,“行知”已是一所颇具规模的中学——拥有30亩校园、校舍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多人。按说,守着这个摊子,日子也能过得很不错,但这不是肖海波的性格。他敏锐地意识到:办学如同行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就是退;民办学校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抵御风浪,没有规模,迟早会遭淘汰。
经过缜密分析,他认为生源高峰期正在到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此时不拼,更待何时?要拼才能赢!他开始留意距学校不远的涟源市特种水泥厂。该厂为市属企业,面积约70亩,是涟源市城区的一大污染源,排放的粉尘令周围的居民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早就数次提出议案、提案,要求政府关停该厂,但因种种原因,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2004年4月,涟源市人民法院依法裁定该厂破产,9月,市政府决定将破产的水泥厂挂牌拍卖。肖海波大胆决策,以1480万元的出价拍下了该厂。
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2005年元月,投资5000多万元的“行知”新校区建设在特种水泥厂原址启动,9个基建队同时开进了工地。肖海波率一班人吃住在工地,督促施工进度,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新学期交付使用。半年多时间过去,9栋大气、恢宏的建筑依地势而立,运动场地雏形初具,绿树、青草、红花穿插点缀,破败的厂区嬗变成了美轮美奂的“行知”新校园。教学楼内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生公寓里装备了全新的寝具,可容纳40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宽敞而明亮。9月初,5000多名全日制初高中学生如期进入新校区上课,老校区则改做了补习学校。2006年,学校又投资2000多万元,一鼓作气建起了图书馆、科教大楼、办公大楼和两栋新教工宿舍楼。图书馆包括1个藏书库、3个阅览室和1个多功能报告厅,配套了12万多册图书、500多种期刊和80多种报纸;科教大楼的24间实验室,投资300多万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一一安装到位,全部按现代化教学试验要求配备。图书馆和科教楼建好后,“行知”已两次承办省级中学教学学术研讨会,6次承办地市级学术报告会,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品位。
事实证明,肖海波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新校区建成后,当地和周边县的学生更乐意到“行知”求学,学校招生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不仅如此,困扰涟源市城区多年的污染没有了,市民终于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和清清的水了。行知中学还了涟源城区一片洁净的天空。在涟源市2006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行知”新校园建设被涟源市委、市政府授予“涟源市十大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项目奖”。
“行知”对学生承诺:给我三年,还你一生
行知中学出过全省高考“状元”,许多家长纷纷慕名将孩子送来上学。面对这些心情急迫的家长,肖海波和老师们耐心解释,“状元”可遇不可求,“行知”不是专门培养高考“状元”的,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他们向跨入“行知”校门的新生承诺:给我三年,还你一生!
一届届新生进来,一届届学生毕业。肖海波校长有个雷打不动的惯例:给新生作培养良好习惯的演讲;给高三学生作调整心态、找准方向、奋力拼搏的励志演讲。他对新生说,学好知识是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但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养成了什么样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学会了学习,就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工作。他对高三学生讲,历经12年学习,付出12年心血,勇敢地面对高考,只是人生考验的开始,不可能每个人成为高考中的英雄,而每个人都可以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发展位置,做到最好,就像冲锋的战士,只有拼搏过了,才会无怨无悔。
肖海波对“行知”教师的要求也很不一般。每逢教师大会,他都要阐释一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说,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声筒,而要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能做南辕北辙的揠苗助长者,而要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要总是逼着学生前进,而要当好助跑器,帮助学生发力冲刺;不要总是领着学生跑,而应多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不能在教室里设“笼子”、安“框框”,而要把教室变成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任其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不能当“教书匠”,而要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只有学生会学了,才能使进入“行知”的学生“高进优出,低进高出”。
行知中学的教师队伍令人羡慕:216名教师全部是专任教师,35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占70%,47人为中学高级教师,80多人为中学一级教师,其中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高中数理化生奥赛优秀教练员15人。这支年富力强、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踏踏实实地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共同探索出了“教学生学习”的教学新路。
一堂实验课让我们见识了行知中学教学之一斑。这是一堂制氯气实验课,教材上有现成的图,有指定的药品和仪器。然而,老师讲清反应原理后,没按教材规定提供浓盐酸,只向学生提供了稀盐酸、氯化钠、浓硫酸、二氧化锰,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学生按图索骥,有的另辟蹊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老师一一作出点评。成功了的,见没按书本规定也获取了氯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失败了的,通过老师讲解,恍然大悟,找到了知识的盲点。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唯一、不唯书、不唯师。”学校党支部书记李凌华介绍。所谓不唯一,就是不死认一个结果、一种方法;不唯书,就是不搞本本主义,跳出书本寻求答案;不唯师,就是不只跟着老师转,而是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带着疑问来学习。
行知中学的“三不唯”建立在“三个尊重”基础上,即: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学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严格按教育规律开展,并严格规定了“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和指导动手能力并重”课堂教学要求,还要求每堂课要做到有“一种新颖的导入式、一组启发能力的情境题、一堂丰富的双边活动课、一种巧妙的结尾处理”,达到“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目的。
每个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也不一样。学校要求每名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建立学习情况台账,对基础差的进行“五个一点”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即:起点低一点,步子慢一点,坡度小一点,内容少一点,辅导多一点;在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给足学生思考时间,把思考过程还给学生;抛弃大题量、排查式、耗时性的训练方式,精编精讲;控制难度,易题讲趣,难题讲易。学校明确规定,考试命题的原则:命灵活性、同系列知识具有比较性、似是而非却有本质区别的基础题,命思维含金量高、设立陷阱诱骗上当、探究论证的中档题,命包含知识点多、考查多种能力、层层递进、诱导深入的综合题。凡是命脱离基础知识、刁钻古怪的难题,都算教学事故。
行知中学的每科教学组都是一个教学课题研究小组。语文组开展学生自己阅读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和提高文化素质;数学组开展“四环递进法”、“目标教学法”研究,出版了《教案学案一体化》一书;英语组的听说领先、注意阅读和精读五步教学;物理组的“激发自主思维”;化学组的“实验操作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从上到下形成了一股“比教研、比方法、比效果”的浓厚教改氛围,学校把每年的3月、10月定为教改月,人人参与,校领导上“先行课”,老教师上“示范课”,中青年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所有课的教学效果均由学生给予评价。2006届毕业生严勤毕,在2005年全国奥赛中,物理获全国一等奖,数学获二等奖,去年被清华大学录取。他深有感触地说:“行知的老师讲课就是高出一筹。他们不是教我们做题目,而是教做题目的方法,教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听他们讲课如沫春风,尤其是专题复习,教材中那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点被整合得如同一曲和谐的乐章,令人久久回味,难以忘却。”
“状元府”的格言: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行知中学的教职员工也不否认,“行知”近几年声名鹊起,与学校出了一批省市级高考“状元”,为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输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密切相关,社会舆论也因此称行知中学为“状元府”。
“这是社会还没有全面认识行知中学。”肖海波对“状元府”的美誉并不认同,流露出些许无奈,但话锋一转,却道出了对“状元府”的别一种理解。“行知中学从办学之初就立下了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办学宗旨,重在教学育人。学校不把培养了多少状元、多少大学生放在第一位,而把培养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放在第一位。教学是显性的,育人是隐性的,社会上看到的是显性方面,而行知中学毕业的学生个个合格,隐性的目标也达到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应该是办学的理想境界。”
肖海波把他创办的学校起名为行知中学,就是要按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教书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两句话是“行知”的办学圭皋。学校根据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行知中学自己的素质教育目标,即:思想品德良好,文化知识合格,中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过关。他们把这些概括为:在学校做一名“合格+特长”的学生,在家里做一名“勤俭+孝敬”的孩子,在社会做一名“公德+责任”的公民。“先做人,后读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始终。每学期开始,学校布置全盘工作时,最先研究的就是学生德育工作,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培养学生先进的世界观、进取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编写了《行知中学学生礼仪常规》、《行知中学学生道德、纪律要求》、《安全常识教育》等学习资料,学生人手一册,组织进行专题学习;结合教学进展,开展以爱国主义、理想前途、法制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举办知识抢答赛、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巩固学习成果;组织学生下乡、下厂做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办学生党校、团校,结合社会实践上党课、团课,使思想教育更具针对性。
行知中学注重强化学生自律自治意识。由学生会、校团委牵头,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学生文明卫生监督岗,从校外请来专业人员,分“学讲恭敬礼貌话语”、“养成优雅得体举止”、“保持整洁大方衣着”等方面对监督岗学生培训,由他们在全校学生中示范,推广使用“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基本礼貌用语,掌握“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起立回答问题、双手递送或接受物品”等基本文明体态语言,做到穿着不露、不透、不紧、不短,不烫发、染发,不留奇特发型,不纹眉、纹身,不佩戴金银首饰。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文明卫生个人、文明班级、星级寝室的评比,把做文明学生落实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进入“行知”的学生,经一二个学期的熏陶,原来不安心听课的能认真听课,原来不遵章守纪的也都能按纪律要求约束自己。信步“行知”校园,鲜见纸屑垃圾,餐厅的餐桌上、地上找不到饭菜渣滓;上课时书声琅琅,自习时鸦雀无声;运动场上生龙活虎,阅览室内专心致志;一派紧张、活泼、祥和、有序的情景。
行知中学的学生在学校遵章守纪,刻苦学习,在家里也勤劳俭朴,孝敬长辈。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深有感触:“我家孩子以前在家里地不扫床不铺,如今不光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帮忙做家务哩,比以前懂事多了!”为了让进入学校的孩子“懂事”,学校可没少花心思。办学至今,每逢“三八”节,都是“行知”学生向母亲献爱心、向长辈表孝心的节日;学校要求全校学生给母亲一份小礼物,说几句表爱心和孝心的话,帮助做一二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2001年开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给母亲写一封信,由学校统一邮寄到学生家中,学生的母亲签字后带回,参加全校“给母亲的一封信”评选。这项活动现已固定为学校的“寸草春晖”征文活动,每年“三八”节举行一次。并以此为基础,各年级、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向母亲“献爱心、表孝心”主题班会活动。今年5月13日的母亲节,高70班举办“感恩·母亲”的主题班会,有15位同学的母亲出席。卫生委员石焱同学深情地对母亲说:“妈妈,您常说,子女的幸福是最好的礼物,今天,我们把所有的幸福和快乐用声音传达给您!”单亲家庭学生刘剑光在会上深情地介绍自己的母亲:“我7岁时,父亲因意外去世,8年来,母亲打零工支撑这个家,每月收入400余元。我衷心感谢母亲伟大的爱,我要变得强大,成为母亲的拐杖!”深情的歌声响起,孩子们手捧康乃馨,走向妈妈,高喊着:“妈妈,我爱您!”顿时,出席班会的母亲们和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行知中学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当地颇具口碑。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学校所处的人民路、双江街上,都会留下他们清扫卫生挥洒的汗水;“五四”青年节,敬老院里、乡村希望学校里会出现他们嘘寒问暖、捐书捐款、充满热情的身影;禁毒日里,“行知”的学子们举手庄严宣誓:“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并发动万人签名行动;环保宣传日里,他们下乡进厂做宣传,跋山涉水做调查,号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行知中学学生一方面在校园里读着教科书,一方面眼观社会,读着社会这本大书,读出了行知中学独有的对社会的大爱。2004年印尼发生海啸,行知中学师生向受灾国家捐款3万多元;2005年上半年,涟源市荷塘镇遭受特大山洪灾害,全校师生捐款3万多元,肖海波校长则代表学校捐资60多万元为该镇建了一座希望小学;2006年,全校师生为校内外4名重病患者捐款6万多元;2007年5月31日,某中学一位患白血病同学的求助信传到行知中学,一天之内,学校师生就募集了1万多元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旋律在行知中学上空回荡。
2003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彭蔚在给母校的信中这样说:“‘行知’三年,我收获的远远不只是一张录取通知书。肖海波校长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到很高的高考分数,但如果真正学会了求真,学做了真人,那么在社会和人生的答卷上他必将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我记住了这句话,并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清华园里,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回想起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才明白在‘行知’的最大收获——学会了做人。”
关爱学生的“三招”和老师讲的几个故事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活跃期,调皮和恶作剧往往是他们天性的真实流露。有8000多名学生的学校,又地处繁华闹市,竟无一着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无一违法犯罪,无一安全事故;校园环境整洁,教学秩序井然,学生是不是被学校规章制度磨去了天性,除了读书、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变得循规蹈矩、不会调皮呢?
“不,我们学校的学生还蛮调皮呢。学生不调皮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起码不是一所和谐的学校!”学校高三语文教师、校报《行知人》总编辑曾铜和说,“学校不反对学生调皮,还鼓励学生调正当的皮,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创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里来构建充满人文关怀氛围的和谐校园。”
2003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彭蔚就是个“调皮鬼”。上高二时的一个深夜,他串通另外3名同学,悄悄地从2楼宿舍的窗户爬下楼,去开阔处观看流星雨,还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兴奋地写下了观察日记。按照学校纪律,彭蔚等4个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校纪;从安全角度看,夜晚翻窗下楼极其危险。班主任刘如升老师知道后十分矛盾,要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实很简单,按校纪校规处分他们就是,但是,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则有可能造成重创。他将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如实向肖海波校长作了汇报。肖校长非常赞同刘老师的意见,并一起找彭蔚等4个学生谈话,先肯定了他们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同时也严肃指出了违反纪律和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没有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高中阶段学习最为紧张。为了不让学生的神经绷得过紧,变成疲于应付考试的机器,学校在保护学生天性,构建和谐校园上着实下了很大力气,使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保持着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和积极的进取心。
建设优美校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欣赏情趣是“行知”的第一招。学校在建设之初就定下了基调:既是闹市中的校园,又是闹市中的公园,更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乐园。在规划校园布局时,特别注意了现代建筑美与自然环境美的协调统一,让优美的自然环境愉悦耳目,陶冶心灵。从端庄大方、颇显气派的学校大门进去不远,是两盏大型景观灯,其后是8棵高大的雪松相随;运动区与教学区之间以林荫道和绿化带相连;教学大楼前,设置的8盏景观灯分立大门两旁,灯后连着两个大型花圃;回廊形教学楼中地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各由5个大型花坛组成,坛中植有红绿相间的低矮小树和雪松,居中的圆形花坛则配有不锈钢雕塑,花坛间的地面装有映射灯和低音音箱,构成两幅巨大而美观的图案。上课时,校园里寂静一片,使人感到学习的神圣;下课时,阵阵音乐回荡,又让人享受到紧张学习后的快乐。整个校园,白天,绿树红花相映,恍如公园;入夜,大小景灯齐明,犹似仙境。学校东依蜿蜒的涟水,紧傍郁郁葱葱的洪水岭山,校门相对的则是繁华的涟源市区,登临教学楼凭栏望去,校园内外的景观尽收眼底,学生们在观山赏水中,紧张的情绪便可得以舒缓、放松。
搭建文化平台,激励学生展示才华是“行知”的第二招。中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同心理,学校利用这种心理需求,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华的文化平台,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潜能。学校于2005年创办了校刊《行知人》,由学生自己当记者、任编辑,采写发生在身边新人新事,撰写学习心得。同时,学校成立了文学社、音体美爱好活动指导委员会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学、艺术、体育的交流,优秀文艺作品除在校刊上发表外,还积极向省市级公开发行的报刊推荐;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参加省、市及涟源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的竞赛,每年都有学生捧得奖杯。在“行知”搭建的文化平台上,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才华。
全方位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天性,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文化是“行知”第三招。社会文化活动的主流是好的,但难免泥沙俱下。学生对社会文化充满好奇,却难以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盲目追捧,往往更容易接受低俗流行文化,并用这些低俗的流行文化元素装来点自己,炫耀新潮。追求新潮是青少年的天性,堵是堵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疏导。首先,学校借鉴社会流行文化形式,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艺活动,让全体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每年5月份,是全校“唱响红五月,激发爱国情”的歌咏比赛活动月,评选出“校园十佳歌手”;每年元旦前后,都要举行大型文艺汇演,让学生尽情表现自己的才艺。其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追求,邀请校外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去年和今年就先后5次邀请知名作家、国内教育界知名人士、美国友人及“疯狂英语”发明者李阳到学校讲学。每次讲学,学生都积极与专家互动,踊跃提问,高潮迭起。再次,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学校除组织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外,还开展郊游、野炊等别开生面的活动,让学生的天性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采访期间,我们由衷地钦佩行知中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教职员工“创伟业”的精神所感动,也欣喜于学生们活泼顽皮、纯真可爱,更为和谐向上的良好校园氛围所感染……这里且用几位老师讲的故事,权作报道的结尾吧。
故事之一:失败的愚人节。4月1日是愚人节。这个班的孩子们拣来桃花盛入纸盒子,放在教室门顶上,用细线牵着,只等上课铃响、老师跨进门的一刹那,线一扯,给老师来个“桃花雨”!上课铃响了,大家紧张地望着门顶,老师已进了门,拉线的同学却望着老师而忘了拉线。老师看看门顶,轻轻一扯线,桃花满地飘飞:“很高兴呀,大家想愚弄我,说明我有亲和力嘛!”
故事之二:周杰伦的Fans。这是学校餐厅早餐时,几个女生的一段对话。“哎,你知道吗,周杰伦又出专辑了。”“我怎么不知道。”“你整天钻在书堆里,怎么会知道!你根本不是他的Fans。”“我就是!”“你就是?你知道他昨晚在哪里开演唱会吗?”“你知道?”“作为他忠实的Fans,当然知道!”“那你快说!”“告诉你,在我的梦里!”
故事之三:怕数学的新生。他是高一新生,数学成绩不好,怕上数学课,更怕见到数学老师。那天去餐厅,迎面碰上数学老师,躲已来不及,硬着头皮喊了声“老师好”就想溜之大吉,不料数学老师微笑着叫出他的名字,拉他到一边,告诉他一个诀窍:放松心情才能学好数学。从此,他对数学课不再感到恐惧。
故事之四:高三的孩子。这是一个毕业班的联欢会,即将分别的同学们抱头痛哭,疯狂地在课桌上、黑板上、墙上写着自己和同学的名字,然后手牵手走出教室,抚摸一把学校大门,绕着校园走了一圈,齐声高喊:“行知校园,我们爱你!”
故事之五:“雄鸡中学”。行知中学刚创办时只有10多名男教师,被人戏称为“雄鸡中学”。一位同学听到这个笑话后在作文中写道:“祖国的版图如雄鸡,祖国日益强盛;行知中学秉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祖国的发展同步辉煌,‘雄鸡中学’已经‘雄起’,曾经的奚落成了美丽神话的预言!”
分享到新浪微博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阅读(280)|评论(2)|收藏(0)|打印|举报前一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肖海波其人其事后一篇:评论:“行知”经验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