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卢沟桥头的卢沟桥历史博物馆里陈列了卢沟桥的典故和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资料丰富,值得一看。
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第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
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桥面。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