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看不见的“第二生命”——心理在成长,丰富的信息、快乐地用脑、可负荷的各类心理感受,是心理发展的营养素。肌肉要在发达期运动中发达,人脑靠在生长期使用中生长,“用进废退”的辩证法则,也适用于人脑功能的完善、卓越。
健康心理和智慧是需在“最佳期”播种的,不论音乐、美术、外语、方言、游泳、溜冰、数学启蒙、视觉语言(识字阅读)……,统统要早期接触和感染薰陶,(我说的是“接触”不是系统传授),迟了就难以深造。我统计中、韩、日的围棋高手,八九段名将都在5岁前对弈,实际上接触围棋要早得多。所有著名戏曲大师大多誉为“六龄童”、“七龄童”, 其实一两岁就受戏曲熏陶了。那么多奥运会金牌得主,哪个不是从小播下喜爱运动的种子?这就叫“童子功”!
由此我想起晚会上常有这种人:当拉他唱歌时他边逃边说“不行,不行,我没有一点音乐细胞!”。我曾把它当玩笑话,现在却另有所思:许多人的心理成长期失却音乐熏陶,致使脑内少了音乐物质,等脑成熟后难以弥补了。
如此想来,现实中缺少“音乐细胞”的人大有人在,而缺少“外语细胞”、“数学细胞”、“体育细胞”、的人又何尝不多,都可从早期生活中找到“病根”!
我说狼孩卡马拉是“神童”, 因为她的心理居然习得狼性;然而错过最佳期让她恢复人性却徒劳无功了。据训练记载:
一年,她才能站起来,走几步又开始爬行;
两年,她才会笑,只有每天早上辛格夫人拥抱她时,才露出一丝微笑;
三年,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
四年,学会说6个单词,这时她已经12岁了;
五年,会用手“劳动” , 只可握勺子喝汤;
六年,会说35个短句,到十七岁死去时,也只会说45句常用的话。
可见孩子完全失去心理养育,命运是何等悲惨!
基础教育主要不在解决知识和认识问题,而是培养起人的良好情绪、习惯、兴趣、意志、性格、理想等,也就是塑造人的心灵,早期教育尤其如此,它为孩子良好心灵生根催芽,伸展出发达的根系,这是一本万利之举。所以早教必须是全素质培养,甚至在身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有时接受点磨难、挫折和委屈也是必要的心理营养,因为养育人才决不是一味赏识就包治百病、万事大吉的!
塑造心灵不靠说教,务必用丰富的亲情生活拨动孩子“心弦”,触及她的“感受”,也就是触动了“心”、“感”、“欲”。一棵好苗到6岁时若升起了以下的“心” 、 “感” 、“欲” 的心灵曙光,那就成功了:
1、快乐心·幸福感;
2、爱 心·美感;
3、自信心·成就感;
4、好奇心·求知欲;
5、责任心·坚强感;
6、是非心·荣辱感;
7、上进心·想往欲;
8、忍耐心·挫折感。
凡自幼生活中有“感受” 而形成的性格是最稳定的,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例如5岁前爱睡懒觉的孩子,“感”到懒散的舒服,他一辈子难以坚持早锻炼。这话正符合“3岁看大,7岁到老” 的古训,这话能千年流传,反映出真理的指向。
孩子是适应环境的动物,文明家庭出文明孩子,愚昧家庭出粗野孩子,狼窝里养出卡玛拉。你亲切鼓励、严格要求,孩子懂事明理、快乐上进;你娇惯溺爱,当掌上明珠,她就成为“宠物”或任性古怪;你给孩子丰富的生活,成功的快乐,她就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你成天数落她的弱点,弱点被强化,她越向弱势发展……。每个宝宝一出生就有亲爱的妈妈,孩子当然“儿不嫌母丑”;她一出生就听世界名曲,自然能听准钢琴上88个半音……。所以,家庭环境和亲情生活就是“儿潜朝发”,家长与孩子生活的每一刻瞬间、每一种态度、每一个表情、每一次交流都在进行着某种好的或坏的早期教育。
孩子感官是一部“摄影机” 、“窃听器” ,灵敏的“感受器”,默默地吸收着周围的所有信息,并且像学会母语的口形、含义、语音、语调一样吸收得逼真无误。所以,你希望孩子无论有什么样的好态度、好行为,一句话也不用“教”,尽管自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神采飞扬地去做就是了,(经常要有意做给孩子看而不让她觉察)这样,孩子一定是你态度、行为、情感、意志、性格、为人的“翻板”。如果你教育孩子总是无可奈何地抱怨,那她的心态会也无可奈何,丧失自尊和自信。当孩子的心态进入了这个“陷井”而又不帮助其跳出来,她将 永无出头之日。
——————————————————————————————————————
别让您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冯德全教授帮助您轻松育儿!《黄金早教》系列教材《双语不用教》、《早教革命》、《汉字宫》、《中华字经》真情呈现。
详情请访问: http://www.zaojia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