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种缘,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守,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在岁末年初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首记忆中的美好,分享心中的故事……

我与她“一见钟情”□ 张学勇

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学校第一次订阅了这份报纸,我在图书室里偶然发现了她,并且“一见钟情”。那天,我在图书室里,看得忘记了上课,是查课的领导把我从字里行间揪出来,我的人进了课堂,心却留在了图书室……
从此,报纸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在校长前头,成为当之无愧的“首席读者”。
我的“处女作”
读得多了,写的欲望便蠢蠢而动。我默默地提醒自己——“这样全国性的报纸,岂是你这样的癞蛤蟆能吃到的天鹅肉?”可是,那一个个灵感的火花却执拗地闪烁着,越来越强。直到我把酝酿已久的东西付诸笔端,封进信封,投进邮箱,那颗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却又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等待并不漫长。也就两三天的工夫,我便收到了拟用通知。2006年7月5日,我的处女作发表在第166期的《中国教师报》上。这让我赚足了同事的羡慕和嫉妒,也让我尘封的写作激情再一次被点燃。
我的“处女博”
学校拉了网线以后,网络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接触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也是一次偶然,我闯进了“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的前身)。2006年3月14日,我在论坛以“秋枫”为名注册,开始了我的网络教育生活,并结识了许多朋友。没课的时候,我就泡在论坛里,和几位前辈互相沟通。也就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在中国教师报的网站“中国教育博客”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撰写博文、回复评论、分享感悟,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的生活因此变得忙碌而充实,劳累而幸福。可惜的是,因为服务器变更,许多数据丢失,“中国教育博客”成了我心里最美的回忆……
我的“处女秀”
盼盼编辑是我在QQ上认识的第一个编辑,当她读了我的日记《走进龙湾的日子》,就约我写篇文章,在网上就此话题组织了讨论,并于2011年1月26日在“教育家周刊”全版刊出。我,一个偏远农村小学的“麻雀校长”,能在国家级的报刊上独占一版,何其幸哉?虽然我的“处女秀”不是那么阳光灿烂,关于我的话题也太过沉重,但我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偏远山区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不知道,我们市的“教学点改造工程”和这个话题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就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市的农村小学带来的福音。
我的“处女行”
2011年5月份,中国教师报组织了一次网友的线下活动——新教师走进杜郎口中学。我和报社的6位编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网友,一起开始了探寻杜郎口中学的教育密码之旅。两天多的时间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寻觅,我们激情澎湃地讨论交流,我们凝神屏息地细心聆听,深夜的“卧谈会”往往要开到凌晨时分。这是我参加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走进全国知名的学校参观学习——而且,是主动地、真心实意地想学一点东西。这次“处女行”,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对我的触动极深。回来后,我积极地向周围的人宣传杜郎口中学,并且努力地改变自我,改变我们的学校。虽然,我无法像崔其升校长做得那样好,但我相信,每一个点滴的改变都是给学校、给老师、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我不知道,以后的路会有多长,会有多宽,但我知道有中国教师报的引领,我会走得更坚定,更执著,也会给自己更多的惊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泗水县济河街道龙湾套小学)

名师,在这里成长□ 朱 岚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名师是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因此,关注名师、宣传名师就应是教育新闻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与重点内容。
  纵览《中国教师报》,不难发现赢得普遍关注的一条重要新闻线索,就是研究报道名师的成长、成熟与成功。教育新闻与名师发展的相互印证与相互促进,已成为教育新闻工作与名师发展工程所共同拥有的基本规律和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影响名师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新闻的介入与支持。魏书生、李吉林、康岫岩、李希贵等,无一不是伴随着教育新闻的宣传与激励而成长成熟的。没有教育新闻的有效参与和有力支持,名师发展的“加速度”就可能放缓,“成功率”就可能降低。
  《中国教师报》是宣传报道名师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媒体,迄今(2011年12月21日)为止的“教育家周刊”已出刊68期,以“分享教育家智慧、推进教育家办学、呼唤教育家成长”为主旨,充分展现了教育家型名师的精神风貌与行动风采。不仅如此,头版文章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的《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2011年8月24日)一文,深刻地揭示了名师“高端追求,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有效地引领了“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改革路向。
  其实,许多辛勤耕耘、埋头奉献的好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新闻发现与宣传,至今仍在不为人知的岗位上释放着可与名师相媲美的专业能量。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敬佩那些默默无闻但又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劳动;另一方面,也一定要通过责任强化、新闻敏感、机制创新等举措,最大限度地为名师发现与成长搭建“借助教育新闻”的良好平台。
  正是因为如此,在“教育新闻关注名师发展”、“名师发展借助教育新闻”的基础上,还应寻求两者的深度契合,从而达成1+1>2的整合功效。
  以辟设专栏的方式深度契合。专设的名师专栏可以对名师的关注、研究、宣传得以固化和深化,从而实现教育新闻与名师发展的深度契合。《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的许多专栏,都是“以辟设专栏的方式深度契合”的典型范例。
  以跟踪专项的方式深度契合。名师发展的专项工程无疑是教育新闻捕捉、跟踪的重点,也是深度契合的亮点。近一年多来,教育部、财政部设立并实施的“国培计划”堪称为骨干教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中国教师报》以《国培:改变中国教师》等多篇稿件系列报道了“国培计划”的良好成效,并于2011年11月2日,以“国培,加速教师成长”为题,深度报道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国培”工作的良好成效。
  以聚焦专题的方式深度契合。名师最开始都是普通教师,发现名师,是教育新闻的重点选题。一年来,中国教师报致力于推出“新教师”,在16版推出一系列新教师人物素描,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做足文章,极具针对性地深化了对教师发展的研究。
  作为一名教育人,一名教育新闻人,当我们对教育报刊、教育新闻进行价值判断和有效性审视的时候,不妨把其重要指标之一锁定在“对教师发展的关注程度”上,这是提高教育报刊办刊质量的明智之举,是彰显教育新闻引领功能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教育梦想在这里重燃□ 李素怀

雪,轻盈落下,寒冷的冬天有中国教师报温暖着我的教育情怀,很惬意。一句鼓励,能温暖冰封的心灵,一声肯定,能点燃奇迹的火把。
2009年,我被迫成了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在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环境下,经营这样一个“差班”,我处于绝望的边缘,每天在博客里发泄着内心的苦闷和抱怨。直到无意间,看到了任永生局长的一篇博文《向水学习》,这篇文章唤醒了我内心的教育情怀——我们应该向水学习,打造如水的教育。
顺着任局长博客的足迹,接触到梁恕俭编辑的博客。梁编对教育的执著和投入,让我彻底发生了变化。从此,我也每天一博,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梁编的一次征文中,我的文章竟然入选了。当我收到样刊时,激动的泪水润湿了眼眸,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上报。自此,点燃的教育梦想一发不可收拾。我调整好困顿的心灵,投入到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每天琢磨起我的“问题学生”,让每天的进步幸福着自己的成长。
此后,我又通过梁编走进了李炳亭主任的博客,他对教育的执著,对课改的勇气和魄力,让我震撼。当我得知6月份他在沈阳有个高效课堂的培训会,我在博客里发了张纸条,讲了我对高效课堂的向往,没想到李主任真的给我回复了并真诚地说“你来吧”。当时兴奋得我好几天没有睡好。到了沈阳,我看到了“真的”任永生局长、李炳亭主任,触摸了立人学校的合作学习模式,这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原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业。之前自己一直陷入泥沼之中,只是因为缺少那份自信、执著和勇气。
7月份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隔着时空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芬芳和温情。我注册了“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在这里,我认识了吕建斌、庄华涛,熊振鸿等很多有着教育梦想的一线教师。当我怯怯地敲下我的教育观点时,那些贴心的话、暖人的语,让我感受到草根教师的教育力量与无穷的智慧。每一次的“香山夜话”都是畅言的精彩、浓缩的精华。这里是教师自己的家,一个可以发挥智慧、自我展示的舞台。
当我因中国教师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我从抱怨教育变成了享受教育。由对教育的无奈变成了对教育的投入,在付出和探索中收获了教育的幸福。当我入围“最美女教师”之后,我仿佛真的成了最美的女教师,脸上充满了自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每天和我的“问题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没想到我的“差班”奇迹般地消失了,成了学校最具活力的班级。
感谢中国教师报,唤醒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点燃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教育梦想。因你,我学会了奋斗;因你,我学会了坚守。你让我的梦想插上羽翼,展翅翱翔在教育的天空。我以信仰为水,坚守为肥,让教育梦想成长花开。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第二中学)

课改路上,我们相伴而行□ 秦艳华

唤醒、激励——踏上课改之路
2011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中国教师报在博客中结识。精彩的高效课堂在李炳亭的博文中绽放,课改精神在任永生局长的字里行间呈现,在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从此,我不再迷茫,不再消沉,开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
5月,我进入了“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在这里,我找到了出奇制胜的治班妙计,学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知识。我开始学着写教学日记,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在各位版主的激励中,我参与了“香山夜话”的编辑与主持,积累了更多的课改经验。
会馆中,课改践行者们用行动诠释着课改,行走在课改路上的草根教师吕建斌,坚守课改“一亩三分地”的新教师庄华涛,辛勤耕耘“三权分治实验田”的胥加洲等教师,让我钦佩不已。循着他们的脚步,我踏上了课改之路。
相遇、相爱——追寻教育的本真
读报——我信心百倍。中国教师报处处闪现着课改人的勇气与智慧,“问道”、“课堂现场”、“我见”、“镇西随笔”、“网评天下”、“读报会”、“教育新观察”等栏目让我痴迷。每次拿到《中国教师报》,我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欣喜地品读着每一篇文章,浏览一遍又一遍,把精彩的段落抄在本子中,并写出读后反思。在这里,我读懂了教育,读懂了“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的内涵,读懂了课改,中国教师报传媒铁军用自己的赤诚之心践行着“课改人”的教育信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对课改充满了信心。
用报——让我在课改路上走得更远。《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成了我课改路上的“导学案”。我尝试着用这些课改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着写导学案;相信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双色笔、纠错本、活页夹”的使用,让学生学得更有效。自由地议,大胆地评,精彩的展示,学生的自信逐渐显露。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在我的课堂中落地开花。
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相随、相伴——行走在课改路上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领导与同事对我刮目相看,身边的同事也开始读报、用报,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课余时间,我们常常一起学报,一起讨论如何用中国教师报引领自己的课堂,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合作小组的建设,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等。我们在探究中逐渐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有你,我们很幸福□ 陈 枫

中国教师报是我的新朋友。和她相识不到3年,但我们已交情莫逆。
2009年10月,我去石家庄参加中国教师报河北省推介会。当时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广告性质的见面会,局长吩咐我去应付一下。会议议程非常简练,没有夸夸其谈和长篇大论,更没有一个领导讲话超时。看着会上发给我们的样报,听着各级领导的讲话,不知不觉间会议按时结束。我开始感觉这份报纸的不一般,并渐渐收敛了自己的“吹毛求疵”。
返程路上,我认真研读会议资料里的《中国教师报》,觉得这份报纸就像我的朋友。随后的几次投稿,叶飞站长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稿件的优缺点和修改方向。看惯了颐指气使、拿腔作调小报记者的作风,我觉得中国教师报这个朋友我是交对了。我对她开始刮目相看了。
随着几篇文学稿件和教育论文的发表,我和叶飞渐渐熟悉了,于是,有了为献县教育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
在2010年全省通讯工作会上,我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在会上,中国教师报发出了“以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倡议,并向农村教师赠送了一批教育书籍,鼓励教师进行阅读、反思、交流。回来后,我立刻着手进行组织工作。考虑活动的总体设计,遴选学校和教师,对稿件真伪进行甄别,忙得不可开交。两个月后,稿件见报了,承办学校的校长和发稿教师欢呼雀跃,我县作为当时承办这一活动的全国唯一县级行政部门,还被解成君编辑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了肯定。先前的所有劳累和烦躁一扫而光,我终于为献县教育做了一件事,为中国教师报尽了一份力!
随着我县对中国教师报的了解,全县各校开始踊跃订阅,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报用报活动。每逢投递员来到学校,最先被“抢”光的就是中国教师报。校长们都说这份报纸订得太及时了,太有价值了!
两年来,我又接触了《中国教师报》的几个编辑老师,他们让我享足了“孟尝君客我”的待遇。因为中国教师报,我戒除了以前的妄自尊大和趾高气扬,几近泯灭的教育理想复活了。
2011年7月初,我有幸参加了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并引导全县教师加入“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收看李炳亭主任的课改视频报告。7月底,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幸邀请到雷振海总编和“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专家团来我县进行课改宣讲,全县六百余名骨干教师聆听了教诲,开阔了眼界,明确了课改的方向。会后,雷总编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陈枫,干得不错!”
在我心里,中国教师报像个侠士,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如同诤友,挚语诤言、心心相通;是我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更如一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能时时感受职业的荣耀,快乐幸福地成长。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图腾,有你,我们很幸福!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献县教育体育局)

编辑部里又一年□ 李世军

曾去编辑部参观,为他们的“铁军”作风所感动,新年来临之际,赋诗一首送给敬爱的编辑们。

当岁月被一页页翻去
匆匆得听不见
时间在手指的缝隙里流淌
今天静静地
坐在时光的门槛
听新年的钟声
把昨日敲成碎片
或磅礴或点滴
倏的
把记忆点燃

一份自己的报纸
蘸着汗水又翻阅了一年
每一个日升日落
沾满阳光的心愿
弯下腰际
撷来一粒粒种子
为心犁的页面
插上新绿
涂抹一条丰收的河流
给黑白的讲台镶上斑斓
墨墨的文字
染印出花儿一样的香甜

窗外几点星月
点亮了编辑部的夜晚
手指在键盘上弹奏夜的不眠
在纸页间
他们找寻到了梦想的影子
和甜美的静安
一周一次
积攒下雀跃
将酸甜一口嚼咽

回首趟过的脚印
铿锵日渐
远眺杏坛的树苗
愈发挺坚
浸渍爱的记忆
风雨袭来也会灿烂
此刻
让感恩和祝福
凝成一颗晶莹的琥珀
荣耀《中国教师报》新年元旦

让风儿吹开心帆
翩跹新的诗篇
与您同行在版面里
从来不孤单


划出了影子和光明的界线
拂去岁月之尘
让2012的每一个日子
都跟着我们
向着光明
一起温暖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宣传中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3591.html

更多阅读

桐瑶:我与邓丽君的不解之缘

她被誉为“小邓丽君”,清丽可人,摇曳生姿,举手投足、颦笑之间,颇具一代歌后的神韵,迄今已在海内外举办了数十场邓丽君经典金曲演唱会,柔情似水的歌声寄托了人们对邓丽君的无限怀念之情。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她娓娓道出了与邓丽君的

解读八仙过海的由来与八个仙人的故事图文 问责条例图文解读

解读八仙过海的由来与八个仙人的故事(图文)八仙是神话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八仙故事多见于唐、宋、元、明的记载和杂剧中,姓名不固定,至明吴元泰《八

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上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渊源.2002-11-2511:09http://drama.anhuinews.com/system/2002/11/25/000174498.shtml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

张岳年与童薇研的故事 童薇

俗话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搞点大制作,哈哈,不然岂不是辜负了这么凉快的好时光?好吧,咱就趁着凉快编个故事,有关张岳年与童薇研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在于一个新发现,咱们还是先说说太公张岳年,张岳年,族名张善倬,也叫张竹晨,是我们的

声明:《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为网友白衣渡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