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一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一个特别的专题,关于女德教育。一个社会的兴衰,女德关系重大。多年来大家对女德教育有所忽略,到现在可以说是极其缺乏。现代人能够认识、认同传统文化的,已经很少了,而社会的乱象,正是因为缺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所致。而道德当中,女德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习女德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补足这一方面的教育,期待女德的教育能够在现代社会复兴。社会中如果都是善良贤淑的女性,那社会一定是祥和太平的,因此女德教育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安定的关键、和谐的根本。

这次的探讨,首先从学习女德的意义开始做一个专题讨论。然后再来学习《五种遗规》里面《教女遗规》的一篇文章《宋尚宫·女论语》。今天等于是一个前言,我们来认识一下学习女德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认识不清楚,可能会觉得:都什么时代了,还学习女德?现在是21世纪,男女平等,你还讲那些老旧的封建道德。这是没有认清楚到底学习女德有什么意义,才会有的一种评论,因此有必要花点时间好好探讨一下。

我们的讲题是“窈窕淑女的标准”。一般没有深入学过《诗经》的人,看到“窈窕淑女”,往往就会跟“苗条淑女”联系在一起了,以为女孩子长得很苗条、很漂亮,穿着打扮又特别吸引人,这种人就叫做淑女了。如果让古圣先贤听到我们以这样的标准评论窈窕淑女,他们一定会掉眼泪,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窈窕淑女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我来定的,是古圣先贤他们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永恒不变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准。我们选取《诗经·国风·周南》里面的《关雎》这首诗,这首诗对我们阐述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我们将要学习的《宋尚宫·女论语》总共十二章,具体地给出了窈窕淑女的定义。如果真正能够按照《女论语》里的这些章句去做,你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

讲《诗经》之前,我想把学习女德的意义概括一下。学习传统伦理道德,是为了修身。修身的目的,《大学》里面讲得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天下,首正人伦。人无伦外之人,每一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关系就叫人伦。一般讲五伦,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人是生活在团体里的社会动物,不可能离开团体独自生活。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达到和谐了。和谐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逐渐扩展到一国,乃至天下。所以治天下最重要的是正人伦,正人伦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

正人伦,首正夫妇,因为夫妇一伦是人伦之始。自从有了人类,人类的繁衍就是要靠夫妇,所以夫妇是人繁衍的源头。基督教、天主教里面《圣经》记载的,人类的原始祖先是亚当、夏娃,这是夫妇,那时候还没有父子,没有兄弟,没有君臣,没有朋友。《圣经》里面记载的有道理,跟儒家《易经》注解当中说到的一样,夫妇是人伦之始,所以正人伦首正夫妇。夫妇正了,则父子兄弟这一家里头的关系都是正的。那么外面的关系呢?君臣、朋友也自然正。有夫妇自然有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逐渐逐渐展开。所以夫妇之间这个德就非常重要了。

夫妇之间的德是什么?讲究的是夫义妇听,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太太的当然也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这里的听是听从的听,听从谁?听从丈夫。有的女士听了这个就会问:为什么女的要听男的?甚至可能心里觉得不高兴。这个话大家要听明白,不是说让女的听男的,因为夫有义妇才听,所以听的不是夫,听的是义。大家得听清楚这句话,夫义妇听。夫要是不义,那你让那个太太怎么听?如果听了不等于是跟着不义?如果是不义,妇不必听于夫,子也不必从于父。《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不仅不能够听,还要劝谏。《孝经》里也讲到这个问题,父要是不义,子就不能听从。如果盲从父母,那是陷父母于不义,太太对先生也是如此。所以讲到正夫妇,这一伦还是以一个义字为中心,仁义的义,有义才能正。

义是什么?义者宜也,宜是应该做的。什么应该做?符合伦理道德的就应该做,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就不应该做,这叫义。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很多的家庭破裂。为什么夫妻之间会闹矛盾,会闹离婚?这是夫没有义,妇也不听了,夫妇之间都没有了道义、恩义、情义。夫妇是家庭中最紧密结合的两个人,这两个人都不和了,这家庭怎么能够稳固?所以才会家庭破碎。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这个细胞都坏了,社会也就乱了。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一半以上的细胞要是都坏了,那人就重病了。现在美国的离婚率已经达到一半了,这一半以上的家庭要是都有毛病了,那社会怎么能不乱?天下大乱。所以正夫妇,这是首要。

正夫妇,首重女德。在一个家里头,一般来讲,传统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有的人听了这个就有点不舒服,特别是现代讲究男女平等,女的可以出去外面工作,跟男的一样,为什么偏偏要女主内男主外?那不能男主内女主外吗?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偏颇的理解,她认为主内的一定是地位低贱的,主外的一定是地位高的。其实正好反过来,主内的才是地位高,主外的没有主内的地位高。就像一个国家,对外的外交,固然重要,可是对内的经济建设,对国民的教育、发展,这个更为重要。国家可以没有外交,但是对内不可以没有发展。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真正开始有外交的时代并不是很久远,过去我们讲的都是注重内在的发展。

女子天职,生儿育女,这个工作男子没办法代替。男的不能生孩子,只有女子才能生孩子。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孝悌,这是家风,几千年来都是不变的。你看《孝经》里面讲的,孝是治国之要道,能使天下和顺,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叫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因在于孝,最大的不孝是没有后代。一个家庭有家风、有家道、有家学、有家业,如果没有人去继承,即使是你再辉煌,最后都是零。所以古人最重视培养后代,古时候皇帝一登基,第一件事情,先跟文武大臣一起商量选太子,培养太子,培养后代,都是注重有后,无后真的是大不孝。

请问什么叫有后,是不是说能够有儿女这就有后?如果说光有儿女,没有好好教养他,还是等于无后。所以有儿女,这不能完全叫有后,重要的是要教导儿女。孟子讲得好,如果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很安逸,但是没教育,这就等于禽兽一样,那怎么能叫有后?这样怎么能够继承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道、家学、家业?有后是有真正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一定是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够绍继祖风,光耀门楣,这样也才是真正做到了孝。

我们来看养儿育女、教育儿女的使命,谁的责任更大?母亲的责任,母亲在这方面比父亲责任更重大。女主内的工作就是留后的工作,这是大事,一个家庭没有比这件事情更大的。因此女性在家里的使命远远超过男性。说古代是重男轻女,这个观念有点偏颇。对一个家庭来讲,夫妇两人他们承担的使命不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护持。男的在外面工作挣钱,维持生计,这个当然也是重要的。挣钱维持生计的目的,不是只为了饮食男女的各种欲望而已,那样跟禽兽没什么区别,根本的目的还在于使家道能承传,所以一切围绕教育儿女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男主外,他是辅助母亲来教养后代。

能不能有后,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没有德行。如果没有德行,能力再强都不会有后,因为家业是一家人的福报,福报是看他的德。这家有阴德,他的福分就绵长。如果他有能力但是没有德行,即使处处机关算尽,甚至损人利己,谋人财产,家业也不可能维持很久。儿女的德行,最重要的是母亲来培养。母亲的德行直接传递给儿女。母亲的德行从什么时候开始传递?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这是胎教。如果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处处谨慎,言行都能与善相应,乃至起心动念都与善相应,那这个孩子的胎教就好。胎教是教育的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打好了,将来出生以后就好教,后天的教育也容易圆满补足。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太太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这个名词源自于周朝的三位妇女,这三位妇女分别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周文王的妻子太姒,太姜、太任、太姒,都有个太字,被称为三太。这三太所生的儿子全都是圣人。太姜生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亲;太任生文王,文王是圣人;太姒生的是武王、周公,这些都是圣人。所以周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享有八百年的基业,这是三太的德行奠定了基础。

我们拿文王的母亲来讲,太任,记载中说,太任在怀文王的时候,就注重胎教,所谓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远离非礼,克己复礼,真正是处处与善相应,那真正是淑女风范。淑是什么意思?淑是美好,美德具足的女子叫淑女,并不在于她容貌有多美,那个不是真的美,德行的美才叫真正的美。太任生下文王就是圣人。这表明了女德的重要,女德关系到整个家族和国家,母亲的德行使周家享有八百年的福分。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夫人叫太太,这个称呼可以说是非常荣耀。香港人都很喜欢用“太太”,何太太,李太太,听到太太的称呼,就要想到它原本的意思,这个称呼就是在提醒,要学着做圣人的母亲,像周家三太一样做圣母,先有圣母才有圣贤的儿子。这样称呼也是对被称呼人的一种祝福,也蕴含着一种期望,希望太太们将来培养出像文王、武王、周公一样的圣人。我们看看太太的使命多么重大,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位圣贤,万民都因此得福,而获得利益,那的确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女德太重要了。

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圣贤了?因为没有圣贤的母亲了。为什么没有圣贤的母亲了?因为社会上没有具备女德的女子,就找不到圣贤的母亲。所以有贤女才有贤妻,有贤妻才有贤母,有贤母才有贤子。社会都是贤子了,那就社会安定太平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祥和,什么天灾人祸都可化解掉了。我们现在看到世界上这么多的天灾人祸,尤其是今年,世界一个消灾组织公布的数字,今年头四个月,自然灾难的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最近十年的年平均死亡人数,好像灾难愈来愈频繁、愈来愈严重。为什么我们招感这样多的灾难?我们人类德行不够了。要培养有好德行的人,必须要有好的母亲去教他,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女德,那是当务之急了。“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这句话,概括了学习女德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开讲女德的缘起。

要讲女德,还是要从窈窕淑女的标准说起。窈窕淑女这个词出自于《诗经》。《诗经》是古时候的民歌民谣,还有一些是歌功颂德的,譬如歌颂祖德的这些歌曲,也有贵族的音乐。孔子编订《诗经》的标准,概括为三个字“思无邪”,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三百篇《诗经》的诗文,都是“思无邪”的,就是诗文的思想没有邪念,叫“思无邪”,也就是《诗经》里所说的内容,它是艺术的表达,表达的是正的教育,不是邪的教育,《诗经》是艺术的教育。

艺术也是教育,而且是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就像我们现在的媒体,教育力量就很大。现在看媒体传播的这些艺术节目,电视连续剧、电影,还有网络上的节目,到底有多少是“思无邪”的?如果说这些节目都在鼓励邪思,都在倡导杀盗淫妄,那这个社会焉能不乱?

《诗经》里面有三大内容,所谓风、雅、颂。风是国风,国风就是一些有关民风的诗歌。第二个是雅,雅有小雅、有大雅,大多都是贵族的艺术、音乐。还有颂,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这些乐歌。合称风、雅、颂。《诗经》作诗的方法,讲究赋、比、兴。赋就是诗词歌赋的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汉代写的文章都叫赋。比,比喻,因为作诗往往是借物来做比喻,这叫比,来表达思想。兴,兴就当兴起的意思来讲,兴也是跟比喻差不多,托一样事物,来兴起一种议论。这是讲到作诗的方法有赋、比、兴,诗的体裁有风、雅、颂,这六个方法又叫做六诗。

我们看到《诗经》里面第一篇“国风”,这是讲风,“国风”里面有“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周南”和“召南”分别是讲周公和召公两位圣人的,当时他们的封地在现在陕西岐山以南,称为南国,所以这个南是讲南国。当时中原地带的南,不是很南,是陕西岐山以南。周公那时候诗叫“周南”,召公的诗叫“召南”。两位圣人都是在落实文武之治,这两个地方采得的诗就分别收入“周南”、“召南”中。《诗经》“周南”的第一首就是《关雎》,这是讲窈窕淑女的一首诗,里面第一篇第一首就讲正人伦的诗,就讲夫妇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妇这伦太重要了。

《诗经》留下来有四家,有《鲁诗》,有《齐诗》,鲁是山东这个鲁,齐是齐国,春秋时候的齐国也是属于现在山东地带,还有《韩诗》、《毛诗》四家。其他三家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毛诗》流传下来了,这是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总共三百零五篇,就是“诗三百”。我们现在一般讲的《诗经》就是《毛诗》。

诗经都有序,有大序有小序。每一篇最开头有大序,每一首诗之前有小序,这个序是把诗的大意给提取出来。“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关雎》的大序是这样讲的。“关雎”就是“关关雎鸠”的浓缩,“关关”是鸟的叫声,“雎鸠”是这种鸟的名称,民间一般称之为义鸟,有点像鱼鹰那种鸟。这种义鸟是什么样?它能够做到一夫一妻制,这个雄鸟跟雌鸟结合了,它们就永不变心,永远都在一起,互相之间就能够讲求道义,雄鸟不会再去找一个二太太,雌鸟也不会去外遇,这是义鸟。所以用雎鸠这种鸟所代表的德义来歌颂夫妇。而这里特别是歌颂周文王跟后妃,后妃是太姒。

这首诗实际上不仅是讲正人伦,更是歌颂女德的,“后妃之德”。这里讲“风之始也”,风就是风化,教化,教化从哪里开始?女德,这是首要的首要。女子都教好了,都像后妃太姒一样,那这个社会全都是圣人了。如果我们有女儿,想不想让她做圣人的母亲?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所以女德太重要了。当然女德还是要从自我修学开始。这首诗是“风天下而正夫妇”,风天下是教化天下,教化天下重在正夫妇这一伦,所谓是夫义妇听,文王和后妃做到了极至,可以用这种教化来教化乡人,影响民俗,治国安邦。

所以《关雎》一诗不简单,表面上只是看到好像讲夫妇,讲女德,实际上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治乱。社会没有女德了,那就会天下大乱。我们看一个王朝的历史,如果女德非常的好,这个朝代那个时期一定是国泰民安。我们学的这个《女论语》是唐朝人作的,唐朝皇帝注重女德教育,请了宋氏姊妹在宫廷里教化,这个《女论语》是她们的教材,唐朝能够长治久安,有宋氏姐妹她们的一份功德。

我们来读诵《关雎》这首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关雎》一诗,我们来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刚才讲是鸟鸣叫的声音,“雎鸠”是一种水鸟,俗称鱼鹰,“洲”是陆地,水中的陆地就叫洲。这首诗,一开始这一句是借物来兴起一个理,这是赋比兴中“兴”的那种做法,是讲雎鸠的雄鸟和雌鸟找到河中央的一块空地,它们就在里面结婚了,以这样的一种景象来起兴夫妇这一伦的德行。刚才讲到雎鸠是义鸟,它们一旦结合,永不变心,真的是雄鸟讲求义,雌鸟讲求贞。

底下讲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是伴侣,是配偶,窈窕这是讲内心有美德,当然外表也是庄严美好,有其内必有其外。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光看打扮穿着,那种美是假的,真正的美是内心中有贞德,表现在外面的气质是贤淑安定,有这一种气质就是一种美,这就是窈窕淑女的美,淑就是美善的意思。这种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好配偶。

《关雎》一诗需细品,古有毛序、近有蕅益大师,都讲到此诗是赞叹文王后妃之德。有人把这个“好”念成第四声,就是喜好的意思,这个错了,好像窈窕淑女君子就特别喜好去追求,这听起来有点俗了。君子这里是指文王,窈窕淑女是谁?文王他公事很忙,一心只为了百姓着想,他不会老想着自己身家的事,不可能老想着要去找一个女孩子来结婚。如果把这个好字念成三声,就很好,意为君子的好伴侣。君子的好伴侣是谁来给他寻求?这里讲的窈窕淑女,是讲后妃太姒,为了让文王能够在繁忙的公务和生活当中得到很好的生活上照顾,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文王教导好儿女,留后。所以太姒她本人帮文王去找求淑女,做为文王的嫔妃,辅佐文王,是这样讲的。这是什么?后妃没有嫉妒心,一心只想着辅助文王,为什么?辅助文王就是帮助百姓。后妃之德,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所以后妃为文王去找淑女,这是诗的本意。

关雎是义鸟,表专一,这个专一只要求自己,不要求配偶。如果要求别人对我专一,这是“控制、占有”的念头,是轮回中的情执,那就应该放下。只要有一念要求别人之心,便是我相、人相,则非“义”矣。后妃已放下我相人相,与文王一体,与天下众生一体,所以她没有想到要求文王专一于自己,而只想为文王广求淑女辅佐文王,利益百姓。一个女子为夫君广求淑女,而无嫉妒,辅佐文王的家事也是国事,希望大家共同完成。

大哉,圣德!大序里面讲到这是后妃之德,这样一解释,我们更感受到后妃的德行真是太完美了,她没有自己。有自己就有嫉妒,在古代有妻有妾,常有正室嫉妒偏室的,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她自私,有私心。后妃没有私心,只是想能够为文王找个好伴侣。当然这首先有个前提,就是自己要做文王的好伴侣,文王是圣人,自己要是不能成为圣人,怎么能够配得上文王。所以文王主外,治理国家,后妃主内,不让文王有后顾之忧,让他能够全心全意为天下人民服务。

底下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是一种水草,它叶子可以吃,通常是拿来做祭品,民间往往用这些水草来做为祭品,祭祀祖先。因为当时天子在祭祀的时候,也会采用一些民间的庶物来祭祀,这是普通的物品,表示什么?天子跟大众还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荇菜,这些水草,这些普通的食品,一般是嫔妃去采集的,来帮助诸侯天子祭祀、祭祖。这个“左右流之”,流是采取的意思,选取。左右是什么?那些嫔妃要出去选取这些祭品,要祭祀,不能够光是太姒一个人去做,她要有帮手,这左右的人都是嫔妃,太姒要选择窈窕淑女做文王的嫔妃。太姒生武王、周公,而召公就是嫔妃所生,也是圣人,所以有“周南”、“召南”。所以太姒想到的是为周家真正留后,确实她做到了。

底下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是睡醒,寐是睡着,就是醒着睡着都想着这个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个服也是思的意思,思念,思服合在一起就是思念。找不到这样的窈窕淑女,后妃睡不着。你看她这种存心,完全没有自我,只想到为周家、为天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是忧思的样子,她苦苦地想这个问题,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是后来有机会找到了,左右采之也是采荇菜做祭品。下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讲找到了之后,古人交友很文雅,弹琴,用音乐交流。琴和瑟都是弦乐器,琴是五弦的或七弦的,瑟是二十五弦的乐器。友之,友是跟她交朋友,亲近她。然后底下又讲,“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就是用手指尖来采摘,这是找到了,所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钟鼓乐器来庆祝。这是讲到后妃之德。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面孔子就讲到,“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是说到了乐处,而不至于淫。淫是什么?淫邪,让人产生邪思。这是讲后妃之德。说到哀处,哀处是什么?找不到窈窕淑女的时候,在哀思,哀而不伤,也不至于有伤。这是什么?这首诗得其正,得其和。试想,后妃真正为文王找到这些嫔妃,具有女德的这些女子来辅佐文王,那后妃是非常高兴的。她这种心态,一定能够跟这些嫔妃关系处理得很好,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刚才这一章《论语》的注解,说“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西伯就是文王,当时他没有称帝,到了他的儿子武王才伐纣,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因为商纣王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所以武王替天行道,讨伐纣王,建立了周朝。当时他的父亲文王是纣王底下的一个诸侯,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所以后妃当时想到为周家留后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找淑女。现在已经没有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那么这首诗也在提醒,现代男子找配偶也要找淑女,否则就无后了。俗话讲得好,找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如果找了一个不好的媳妇,依现在的状况就不是败三代,很可能一败败到底了,恐怕都搞到家破人亡了,所以淑女重要。

淑女要配君子,那么男的首先得做君子,他才能够感召淑女,淑女和君子是相互感召的。一个人他的婚姻幸不幸福,家庭幸不幸福,不能够怨天尤人,还得反求诸己。每个人找到哪一个配偶,都是自己的感召,什么样的德,就配什么样的人,真的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其实是在毁辱自己。如果遇到一个明白人会说,谁叫你感召?你自己找的。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自己修好德行,就会感召好的另一半。圣贤之道都是反求诸己,不求外面。

《毛诗》里面有个小序,“毛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个意思讲到最后非常明了,不是文王自己在找,是后妃给他找。那后妃是为文王找淑女以配文王,她的忧是忧在进贤,进是推荐,帮他找贤女。

现在谁会忧?父母会忧,父母要是给儿子找媳妇,相信他的这种心态跟这个后妃是一样的,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业,找一个好媳妇能旺三代。所以这个忧是忧在进贤,后妃广求贤女,希望找一个可以辅助文王的淑女。那现在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但是确实比以前少多了。为什么?缺乏女德教育。好女子也是教出来的,你不教她怎么能好?你得先种因,将来才能够收果实。如果我们有儿子的,虽然儿子还小,但是以后希望他长大了找一个贤德的女孩做配偶,他们真正白头偕老,旺你的家业,那现在就得着手,为弘扬女德教育做一份贡献,否则我们不种因哪能收果?我们想要进贤,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养贤,培养贤德的女子。

说老实话,培养女德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普天下的共同问题。仁人志士要发起培养女德的这个心,为安定社会,为持久太平。这正是我们此次研习女德的一个主要目的。

古人重德不重色,这一点跟现在人不同,现在很多人是重色不重德。说老实话,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不是说真的没有才,是她没有把才放在心上,这叫无才。心中无才,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这叫无才,谦卑到极处。这个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么?谦卑。很多人都把这个错解了,现在需要正名。这么好的东西你把它曲解了、错解了,把它打入死牢,不去学习,多可惜!

“哀窈窕,思贤才”,哀是忧伤,忧伤什么?找不到品德美好的女子,窈窕是品德美好,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像诸葛亮,你看他找的妻子,出名的丑媳妇,黄头发黑皮肤,长得很丑。诸葛亮是美男子,为什么他找的媳妇这么丑?是因为这个媳妇有才有德,真正可以旺家。诸葛亮有学问有智慧,所以他找一个女子做终身伴侣,不重色而重德,后来他们的儿子也很不错。把窈窕解释为美貌,这是观念上错了,它讲的是德行,女子的贤才就是德。

没有德的才不叫贤才,而且这种才还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妻,双方都很能干,男的是强人,女的也是强人,都很有才,而且有些女子还比男子更有才。如果一有才而且会傲慢,那这个才就不叫贤才了,最后结果大家也能够想象出来,就是家庭破裂。所以这个贤才重德,不是说不要才华。有才华当然很好,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培养德行。不光是对女子,男子也一样。现在流行几句话,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我们想想是不是?

2001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一个巨大的金融丑案,排名五百强第七位的安然公司为什么倒台?这是几个高管作假账,虚报利润,欺骗股民的结果。他们欺骗的时间很久,一般人做不出来,那都是相当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相当有才华的人,他们才能做得出来。所以他们能够把整个企业利润给掏空了,最后让这个企业垮台了,破产了,数十亿的美金付诸东流,上万名的美国工人失业,或者是丢掉了退休金,轰动了全世界,没有才华能做得出来吗?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危险品。当然他们也没好下场,安然公司的创始人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免去了45年的有期徒刑。董事长被判275年有期徒刑,副董事长自己饮弹自杀。《太上感应篇》讲的,“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所以没有德的才不仅危害社会,自己也不好过,他会得到报应,因此重德比重才更重要。

底下我们看“毛传小序曰”,这个《毛传》是大毛公毛亨他写的一个传,它有个小序说,“兴也”,这个兴就是作诗的方法,赋比兴,它是借物兴起的一个评论,“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这是解释这个“关关”是鸟相和的声音,我们讲夫唱妇随,关关的声音描绘雄鸟跟雌鸟夫唱妇随。雎鸠,就是这种鸟,也叫王雎,这个鸟挚而有别,挚是讲这个鸟是义鸟,这个别是什么意思?所谓男女有别,它们在一起生活,有它们的小天地,出来之后,它们不是老在一起,这叫有别。这比喻家庭里面,夫妇一起在房间里面,在房间以外他们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不是老卿卿我我在一起的。媳妇在家里孝顺公婆、教养儿女、友爱叔侄,这都是替丈夫在家庭中行义。

“水中可居者曰洲”,这是水里的一块陆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这个“说”读音应该是“悦”字,喜悦,后妃“说乐君子之德”,“乐”也是欢喜的意思,君子之德,后妃跟文王非常和谐,夫义妇听真正做到圆满。“又不淫其色”,夫妇之间并不是没有礼节,他是守礼的,情欲也是控制的。因为大家心中都有大义、道义,都是同一个目标,为了使家道长远,家业兴旺,重点不是在男欢女爱上面。“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这个是讲到夫妇之间就如同雎鸠这种鸟,它们在自己婚姻的生活中,找一个幽深的地方住下,但是出外必定是讲究礼、讲究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这个风化天下就是教化天下,树立良好的民风。

“夫妇有别”,这个别我们更明确地来讲,就是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各有各的使命,互相之间相互合作。“则父子亲”,这样家里面父母儿女、公婆与媳妇就有亲了,亲就是爱。父子有亲,这个亲是爱的原点,说明一个家里父慈子孝。儿子娶了媳妇,还能够孝顺父母,这个太太可能起关键作用,如果这个太太她不孝,常常会拖累这个儿子也不孝。这种事情往往有之,男子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娶了太太就变得不孝顺了,娶了妻子忘了爹娘,这太太有责任。太太的责任是什么?相夫教子,相就是帮助,帮助丈夫干什么?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丈夫要是不孝顺父母,做太太的有义务教导丈夫孝顺父母,当然自己更要做出孝顺公婆的榜样,感化带动先生,这叫相夫,帮助丈夫立德,这是关键。

所以很少人能想到在家里太太也有做老师的角色,而且这个老师的角色很关键,甚至举足轻重。试想,一个太太要是有道德、有正念,那这个家一定祥和;她要是没有道德,自私自利的,不孝不顺,那这家里一定是鸡犬不宁。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夫妇有别,太太有着更重要的使命,她让这个父子有亲,家庭和睦,家和就万事兴。为什么周朝能够有八百年的基业?家和万事兴。为什么能家和万事兴?因为家里有好太太、有好母亲,家业就长久。

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的原因是什么?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幽王,周幽王宠爱有色无德的褒姒,西周内乱,灭亡,最后幽王也死于战乱,这跟褒姒她没有德行确有关系。当时幽王为了讨好褒姒,不惜千金博她一笑,甚至烽火戏诸侯。褒姒一天到晚不笑,幽王就想着怎么让她笑,有一个奸臣想了一个鬼点子,说咱们把那个烽火点起来试试。烽火就是烽火台上用狼烟点起来的火,这是京城有急,用来做军事讯号的,外面的诸侯见到要赶紧派兵救援。一般我们讲狼烟四起,就是讲有战乱。幽王他就点起了烽火,结果四路诸侯以为有战乱,是不是周天子出事了?立刻派兵来救援,来了之后,没有战乱,周幽王没事,褒姒在城墙上面看到了这种景象,竟然哈哈大笑。幽王就很开心,总算笑出来了。结果诸侯的军队气得是咬牙切齿,发誓下次再有急事也不来了。后来果然遇到犬戎之乱,再点烽火时,诸侯们没人派兵了,结果不仅幽王死于乱军手中,褒姒也没有好下场。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西周天子他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厄?表面上是因为女子,究其实质是幽王重色轻德。从历朝历代的事实来看,如果没有了三太那样有德行的女子辅佐君王,而出现像褒姒这样有色而无德的女子,结果常常就是破国亡家。由此可知,女子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所以女德不光是女子要学,男子也得学,才会知道什么叫窈窕淑女,不要像幽王一样娶了一个无德的美貌的女子,最后自己丧身辱国。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很多的王朝,皇帝之所以丧身辱国,都跟女色有关。譬如,夏桀宠爱妺喜,纣王宠爱妲己,他们和幽王一样,最后的下场都是亡国。唐朝曾经鼎盛,到最后安史之乱,国家衰弱,也是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无关联。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国如是,一家当然也如是。我们的家庭能够长久,家业长远,那得找一个有德的媳妇。美色并不重要,如果把握不好,美色反而还会是淫乱之媒。除非女子真正有德,那就没关系。如果女子本身重色而不重德,甚至恃宠而骄,那往往家里会因此出现乱相。《朱子治家格言》讲得好,“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妻妾、童仆打扮得很美的,那心思往往不会多用在家道上,就容易出现一些事端。

这是讲到“夫妇有别则父子亲”,这个家庭和谐了,自然“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的关系跟父子相似,臣事君如同子事父,君对臣如同父对子。所谓君待臣以仁,臣事君以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有父子之亲自然就有君臣之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这是古代讲的王治,王道。王道是什么?以德为政,为政以德,真正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崇尚伦理道德,推行教化,而不是崇尚兵戈军事的霸王之道。听说现在美国研发出一种远程导弹,可以发射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以为这样就能够慑服各国。错了,这叫霸道,不是王道,王道不会在军事武器上用这些心机。真正以道德仁义来治国,自然会使天下归服。

刚才是夫妇关系的一点延伸。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诗经》的“窈窕淑女”认真地做了一番研讨,同时也讲了女德的意义。历来圣贤人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孔子有一次就问他的儿子伯鱼有没有学《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周南”、“召南”就是《诗经》里面“国风”的这些诗篇,里面很多都是讲正人伦崇道德的诗篇。他讲“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是说人应该按照“周南”、“召南”这样的诗篇去力行。“为”是你真正按照那去做,读诗不是说读在口头上,学点文学,那偏失了,主要还是帮助你修身。如果你不去以此修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就像你正对着墙面壁,墙挡住了你的视线,什么都看不到。这个意思是讲,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应对进退,也是指做人做事行不通。

讲到女德的意义,我们再来看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印光大师是民国初年净土宗的祖师,佛门的大德,通儒通道通佛。他非常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说,“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这是讲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儿女的教育,可见家庭中儿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庭教育里面教女比教子更重要。他还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这个话讲得真是太明显、太具体了,也很精彩。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不是男子操得一大半,是女子操得一大半,为什么?下面讲到,“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世间为什么少贤人?因为没有贤女。怎么说?“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贤女长大了嫁人了就是贤妻,生儿育女就是贤母。“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贤妻必定能够帮助丈夫,丈夫要是不贤,这个太太一定会教导他。而且教导一定是《弟子规》讲的“怡吾色,柔吾声”,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润物细无声,慢慢这个丈夫也就从不贤变成贤了。儿女教育就更是如此了。这个“盖亦鲜矣”,鲜就是少,如果有贤妻贤母,说她丈夫不贤、子女不贤,这种家庭太少了,真的是很少。换句话说,如果有贤妻贤母,丈夫一定贤能,儿女也一定贤能。

又云:“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这个见是见地,这个见地高,道理讲得透彻。“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周朝开国三太,三位女圣人造就了周朝。“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为什么有文王,这个圣人怎么出现的?胎教。他母亲太任善于胎教,而且她自己是圣人,所以养的儿子也是圣人。“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这个原因就在于此地。“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假如您是一个像三太一样好母亲,那么您的儿子纵然是因为现在社会很污染,不能够像王季文王周公(王季是文王的父亲周公是文王的儿子)那样做圣人,纵然不能够像他们这样,但是你的儿子也绝对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一定是良民。

一般我们讲“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父”换成“母”也很适宜,“有其母必有其子”。如果是父亲很贤能,但是母亲不贤,这个儿子也不容易教好。反过来,母亲贤能父亲如果不贤的,甚至父亲早亡的,儿子也能教好。所以妇女的使命多么重要,人类后代的教育在妇女手上,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在妇女手上,这不得了,女德不能不学。

“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骄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这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的呼吁。现在溺爱孩子已经愈演愈烈了。尤其现代人溺爱女儿,任性娇惯,从小就给她打扮,教她化妆,教她搽口红,涂胭脂,怎么去选衣服,任着她的性子养成那些不好的习气,崇色不崇德的习气,这个很麻烦,不知道用母仪去教化。母仪就是女德,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女论语》就是母仪,现在学的人太少,我们要真正大声疾呼,努力去推广,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兴亡、天下治乱,这不是小事,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全天下的事。如果没有母仪、女德的教化,这是吾国之大不幸,真的是大不幸,为什么?没有可以承继德风的后代,这不就是亡国灭种了?这是大不幸,那我们也是大不孝。

“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为什么教育儿女,母亲最重要?因为孩子从小跟母亲的时间多,常近于其母。父亲主外,往往跟儿女交流的时间少,母亲多,所以儿女受母亲习染就最深。那现在问题来了,女子也要主外,她要工作,挣钱,她不能输给男子,她也出去挣钱,家里儿女谁养?挣了钱,请保姆来带。儿女就受保姆的习染,他长大了肯定也是“有其姆必有其子”,这个“姆”是保姆的姆,不是母亲的母。保姆带孩子,有一定的局限,一般没有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用心,这个教育水平就可想而知,问题就很大了。所以为什么女主内?儿女最好自己教。一个家庭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造化,能够找一个保姆是个贤女,而且她还愿意用心来教所带的孩子?那太难得了。现在说老实话,要教好儿女,最重要的自己要做一个贤女,现在就是因为没有贤女,所以教不出好儿女。

“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她长大了,就会为人母了。“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这是说到点子上了,培植家国,就是使家国有后,教女比教子更为急要。过去有一位王善人,王凤仪老先生,他就重视女德,他是个男人,办女校,培养贤女,他也跟印光大师观点一致,要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所以假如你们家里有女儿,要知道,你们可别重男轻女,培养女子关系到一家、一国、甚至整个天下,你的使命太重大了。你能培养一位贤女,你这是功德无量,真叫利国利民。

“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所以我们希望振兴自己一家,或者是将来女儿所嫁的那个家,打心里要想到一国,要振兴祖国。最重要的,女德教育,要培养贤母。没有贤母的资助,你靠什么来使家国崛兴?这是根本。所以“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现今世道,无法挽回。若欲救世,除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不为功”。印光大师首重因果教育、家庭教育,他说,除了这两种教育以外,要挽回世道人心,很难。因果教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讲因果,使人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和家庭教育亟待结合起来,“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要学习因果,多给他讲因果的故事,让他从小就相信报应,不敢作恶,这就是良民。因果报应它是事实,不是说吓唬人的,确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之理,不是迷信。

“而又以教女为至切要”,这是至关重要,重要中最重要的。“以无贤女则无贤母,无贤母何能有贤子女,此系根本法轮”。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女德》,是在转根本法轮。佛门里讲根本法轮一般是讲《华严经》,没想到印光大师讲,培养女子、注重女德教育也是根本法轮,挽救世道人心的根本法轮,这真正是祖师的真知灼见。“今人所说者,皆是枝末。以幼未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之事理,一被邪人所诱,则任意妄为。彼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者,皆由最初无贤母以钧陶之所致也”。今人就是现代的人,所说的如何培养儿女,那是枝末。根本是什么?印光大师讲,从小要让他懂得为人之道,懂得因果报应的事和理。如果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没有学,不知道,只学些枝末的事,什么枝末?背背英文单词,学学数学、物理,考个什么竞赛,学什么钢琴、小提琴,全是枝末,根本在于伦理、道德、因果。如果不学这个,一旦被邪人诱惑就会任意妄为,这叫近墨者黑,最后完全没有道德理性,就会做出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这些恶作来,这都是因为最初没有贤母,母亲不懂得教育子女。这个钧陶,陶是陶器,钧是制陶器用的转轮,这是讲造就的意思,贤母能造就好儿女,没有贤母就不能造就好儿女。

最后有一段印光大师的话,我们再念一念,“女人家以相夫教子为天职。相,助也”,就是帮助。“助成夫德,善教儿女”,这是女子的天职、使命,无比崇高的使命。“令其皆为贤人善人,此女人家之职分也”,换句话说,女子是家庭的老师,既教丈夫,也教儿女,都使他们成为贤人、善人。“今之女人,每每骄惯儿女,不以做人之道理,及因果报应相诲”,诲就是教诲他。“故儿女多难成器。所以瞎捣乱之大聪明人,与胡作非为之匪类,遍满世间。弄得国不成国,民不成民。其根本皆由其父母,不知尽父母教训儿女之职分所致,故使乱无已时”,已是停止,动乱没有办法停止,就是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特别是没有女德的教育。“若人人善教儿女,世道自然太平矣。”

这就是印祖为我们开示的注重家庭教育、女德教育,而教育的方式,则为注重因果教育。这一段前言,说明在现代社会当中,学习女德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天下治乱的根本。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女德了,可以说没有贤女就不可能有贤妻,没有贤妻,家庭就会乱了,家乱了,国也乱了。没有贤妻当然也不可能有贤母,没有贤母就不可能有好的子女,国家的下一代也就完了。由此可知,学习女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正如印光大师所说,是当务之急,对于我们立身、齐家,乃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都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所以我们今天就开始具体地来学习女德教育。

女德,不要以为好像只有女孩子才学。当然女孩子首先要学,就是要做一个窈窕淑女。昨天我们把《诗经·周南·关雎》这一首诗仔细地学习了一遍。知道原来窈窕淑女并不是指貌美的女子,而是指品德美好的女子。真正有贤慧的德行,我们叫贞德。这个贞,如果你查找字典,贞操的贞,贞洁的贞,贞的意思有好几种说法。这是女德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贞还有定的意思,定是什么?心安定。心安定,她的人生取向就会坚定、固定,她就不会胡思乱想,更不可能胡作非为。她的心是定的、是安的,这是讲贞。还有一种讲法,贞是讲正,品德是正的。正就不邪,没有邪思邪念,更没有邪行。特别表现在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这方面,那是贞正。因为家中有这样贞良的贤妻良母,所以能够使这一家保持长远而不偏邪。

周朝开国的三太,三位都是贤女、圣女。她们这种贞德所感召的便是周朝(周家)八百年长久的基业,这是女德的护佑。往往女德都称为坤德。《易经》里面讲乾坤二卦,乾为天,坤为地。在家里,通常先生喻为天,妻子喻为地。天之德在于自强不息,地之德,这个坤德,在于厚德载物,它能包容。像我们昨天讲到的《关雎》一诗是赞美文王后妃之德。文王的后妃是太姒,太姒没有嫉妒心,她一心只想着辅佐文王,令他能够治国安邦,利益百姓,所以她广求贤女来服侍文王。所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讲君子的好伴侣,谁去找,君子是文王,谁去找?后妃去找,你看看,这种包容心,这种厚德载物的德行,所以感得周朝能够长盛不衰,成为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这真正有祖德护佑,才能够基业长远。

一般女子,因为在古代受的教育比较少,心胸容易狭小,容易产生嫉妒心。我有一次听到有一位陈老师讲,她也是在专门讲女德教育,她是一位女老师,她说“嫉妒”这两个字都是女字边,当然嫉妒不是只有女子才有,男子也一样有,但是为什么专门用女字边?我们想到古人造字肯定有其用意,是提醒的意思。如果人一有嫉妒心了,嫉妒是什么?心量狭小,不能容物,一切都从自己来考虑,自私自利作主,那这样真正会坏大事。

我们昨天举到几个例子,历朝历代,凡是国君帝王沉迷于女色,这个帝王多半都会亡国丧身。像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宠信妹喜;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也是宠信女色妲己;周朝(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宠信褒姒;唐朝玄宗皇帝宠信杨贵妃。这些女子都是心量狭小,嫉妒心重,没有女德,只有美色,使这些皇帝沉沦。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的“红颜祸水”,有道理。

当然这个祸水,男子也可以远离。那怎么样才能远离?他一定要学习伦理道德,知道因果,知道取舍的标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淑女,淑女的标准在哪儿,他要知道。而自己也真正要降服情欲,崇尚道义,这才有正气,邪气才不会污染,所以这个贞是正,正气。

女子对于扶持一家正气来讲,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家太太要是正,家里多半都能正。这就像大地似的,这地稳固了,地基牢,那么这个家庭它就旺。地要是不稳,要是斜了,这家庭就容易倾倒。所以太太不仅自己正,她也有这个使命正一家,这叫齐家。修身齐家也能够治国、平天下。周朝三太,你看看,她就在家里,不也是治国、平天下?所以这个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意思,贞有诚的意思,精诚、至诚。《中庸》里讲“不诚无物”。

第四个意思,贞讲节,节操的节,妇节。这是专门对女德来讲。所谓从一而终,这叫懿行。懿,司马懿的懿,就是美德、美好的意思。我们讲贞节。贞节是正气。正气,古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女子一样也要养浩然正气,我们一般讲香闺正气,这个正气不亚于男子、士君子的那种正气。往往女子能够大义凛然,连男子都自愧不如,所谓巾帼不让须眉。所以女德讲究贞德。

其实只要心得其正,这女德也就完备了。《大学》里讲,“修身在正其心”,正心自然就有贞德。怎样正心?正心在诚其意。诚意是意念真诚。怎么才叫真诚?曾国藩给诚字下过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一个念头都没有,心空了,空就是诚,心是清净的。一个人能够心清净,她自然就能够守本分,她没有妄想,绝对不会胡思乱想,那她当然就能够做到贞洁。凡是有很多念头、妄念,往往受外面境界诱惑,念头会跟着它跑。境界一来,意不诚,立刻会生起很多妄念。意不诚,心也就不正,身也就难修,家也不齐,国也不治,天下也不能太平。

如何做到意诚?要致其知。致知是良知现前,遇人遇事遇物都用良知。良知怎么得到?良知不需要从外面得到,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三字经》里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有良知良能,跟圣人没有两样。只是圣人把这良知良能显发出来了,所以他成为圣人。我们凡人这些良知良能被覆盖住,有障碍,所以显发不出来。什么东西障碍住我们的良知良能?情欲、物欲、烦恼,这些心里头的欲望烦恼障覆了我们的良知,所以不能致知。

要致知,致知在格物。格是什么意思?格斗的意思,物是物欲,跟自己的物欲格斗。把内心里的贪婪、欲望、情执、嫉妒放下,就格物了。格了这些烦恼物,那你的良知就现前了。你的意也诚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然后自然感召家齐、国治、天下平。

你看,女德它也能够和谐世界,而且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德行。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教育,如果不学习我们怎么能够懂得?真正是《礼记》里讲的,“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讲的“人不学,不知义”。这女德也是,不学真的就不知道,原来女德是淑女的标准。这不学真的不知道,全都是被社会污染的思想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后果就是痛苦、烦恼。

现在大家来学习,那是很有善根,这是过去一生中积累的,这世又遇到缘了,因此大家要能够认真地学习,从改造自我做起。治国、平天下是自己的事情,我把自己身修好了,就能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治国、平天下,你还能够和谐宇宙,夫子讲的“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现在我们应该讲宇宙归仁。为什么?因为宇宙也是你的心变现的。你知道这个道理,这叫知道根本。《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知本就是知道根本。根本的真理就是整个宇宙全都是我自己的心念变现出来的。

你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宇宙,你的念头善,你的宇宙就善。宗教里讲的天堂,佛法里讲的极乐世界,都是你的善念,纯善的念头所变现的。那地狱、恶道呢?是你的恶念变现的,没有出你的一念。你能够在当下这一念回头,如果原来做错了,现在回头,现在悔改、忏悔,用圣贤标准要求自己,你当下就成圣成贤,当下你的天下归仁,当下你的宇宙就变成和谐世界、极乐世界。

对于女同学来讲,和谐世界从我心做起,从学习女德做起。你真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身心是本,世界是末,所以欲明明德于天下,要帮助天下太平,皆是要以修身为本。这女德就告诉你修身,这就是下手处。颜回请问夫子如何行仁,如何使天下归仁?仁是仁爱的仁,天下归仁就是讲天下太平。怎样下手?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就从这下手。“克己”是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复礼”,恢复到正常的秩序上来。“礼”是正常的秩序。包括我们身心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礼节,社会的运作,这些都有礼,礼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法。我们学习女德,就是学规矩,都跟《弟子规》一样,《弟子规》也是规矩。从这开始入手学,“克己复礼”。跟这个规矩不相应的就把它放下,克服自己的习气,这是克己,圣贤用的就是克己功夫。你能克己,才能归礼,才能复礼,复礼就是回归到你本性本善上面来。礼不是圣人规定让我们一定要这么做的,不是,那是你本性本来的样子。你回归本性了,成圣贤了,你自然的生活行为就是礼,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礼。

今天我们选用《女论语》做为教材,《女论语》是“女四书”里面的一本。我们现在正在讲儒家“四书”,讲了《大学》,正在讲《论语》。古人除了这“四书”以外,还有一套“女四书”,专门是对女子的“四书”,这里头有《女论语》。我们现在讲《论语》的同时,也开讲《女论语》,很有味道。使我想到古人对于女子教育特别重视。儒家的“四书”,我们讲《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男女都要学。除了这“四书”以外,又多编一个“女四书”,专门给女子学,你看,特别照顾女性,他没有编一个“男四书”,专门编一个“女四书”,你就想到古人其实对女德教育多么重视,都知道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女四书”是清朝初年学者王相编辑的。他生活在康熙年间。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母教。他母亲是一位贤母。他母亲姓刘,刘氏写了一本《女范捷录》。王相因为受母亲的教诲,对于女德教育非常重视,他把《女诫》、《内训》、《女论语》跟《女范捷录》这四部书合在一起,就称为“女四书”,在当时成为女子必读的教材,流传非常的广泛,遍布到全国,一直到近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

“女四书”第一部叫《女诫》。《女诫》是汉朝班昭所著。班昭是著名的女史学家,她的父亲叫班彪,兄长叫班固。她父亲开始着手写《汉书》(这是一部很有名的汉朝断代史,跟《史记》是齐名的),但是她父亲英年早逝,没有写完这本书就去世了,结果儿子班固接着写。可是后来班固又遭到小人陷害,死在狱中。妹妹班昭继承父兄的事业,接着写这个历史,最后在她40岁的时候,终于把《汉书》写完。这也是班昭她的孝行。《中庸》所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承先人的志向和事业,这是孝顺。做为一个女子,她也能够做到这点,很了不起。

班昭人称曹大家,所以《女诫》也叫《曹大家女诫》。因为班昭14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郡(就是同一个地方)一个姓曹的人家,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别人就称她为曹大家。大家(音太姑)的写法是“大家”,但是念太姑。后来因为曹大家非常有女德,她写《女诫》,女子的道德规范,她全做到了,这真正是难得,她先做再说。后来皇帝延请她来宫廷里面教导后宫嫔妃,她做了皇后的老师。皇帝当时是汉和帝,驾崩以后,邓皇后就变成邓太后,邓太后主政,有点像垂帘听政一样,因为皇帝还小,所以太后主政。曹大家又是皇太后的老师,太后请她来参与政务,所以班昭得以也能够为朝廷尽忠,辅佐王政。

班昭本人并不是女强人,虽然她的地位很崇高,直接帮助太后来治理国政,但是记载中说她是一位生性温柔细腻的女子。跟她的先生在一起,她先生是外向活泼型,她自己是温柔细腻的,夫妇之间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从这里可以看到,不一定要做所谓的女强人才能够干大事业。女子以柔弱为美,其实柔弱并不会输给刚强。男子以刚强为美,女子以柔弱为美。《道德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讲“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这讲的确确实实是自然界里的真相。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它能够随顺一切的事物,它能够顺着这个河道,不管是怎么样形状的河道,宽的、窄的、弯的、直的,它都能够随顺,流向大海。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也是最坚强的,它能够冲毁堤坝,它能够滴水穿石,所以没有任何的物质比水更强,这就是所谓的“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柔顺并不代表软弱,所以女德里面讲究柔顺。《女诫》有七章,第一章就讲卑弱,“卑弱第一”。卑弱是讲柔顺,谦卑柔顺,这种谦卑才会得尊贵。柔弱自然能胜刚强,这是《道德经》里面给我们揭示的天地的真理。就从我们人身体的器官而言,你看这嘴巴里头的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柔弱?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柔软的,这牙齿和舌头配合在一起,可以咀嚼食物,缺一不可。但是,这刚强和柔弱的两个谁最长久?人到老年,他先掉牙齿,他不会掉舌头,舌头一直伴随到断气为止,它都不会掉。你就想想,原来这个柔弱才能恒久,这里头有大道理。

我们看到曹大家,她活到了古稀之年,七十以上,长久。她真正力行女德,并不妨碍她治国平天下。而且她留下了《女诫》,那真正是利益万世的社会人民。这是讲的《女诫》,它是“女四书”里的第一部,影响极其深远,而突出女子柔顺之德,这是真理。一般我们把女子比喻为水,柔弱如水,但是她里头是最刚强的。男子刚强,但如果没有了水的这种辅助和滋润,他不能长久。

你看古代结婚的时候,它这个礼很有道理。男子去娶妻子的时候,男子驾着车,去女方那里接女子,到现在都是这样的,娶媳妇,娶她过门。在古礼来讲,男子去迎亲的时候,把女子接到车里,是男子驾车,女子乘车,男的要屈膝于女方。这在《易经》里面有一个卦,第三十一卦,《易经》是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里面是讲咸卦。咸卦是感动的感字上面那个咸字,咸卦。咸是什么意思?它是艮下兑上。艮代表山,兑代表水,山在水下,这是表什么?夫妇之道。山是男方,他是刚强的,水是女方,她是柔弱的,代表阴,这边是阳。阳刚的山要在阴柔的水之下,柔上刚下,这个寓意就特别的明显了。这个卦是一个吉卦,所以它这个卦象上讲是:亨,亨就是亨通;利,利就是吉利;贞,贞正(贞就是我们讲贞德,贞洁的贞),取女吉。这是卦辞上说的。取女吉,这个“取”是通娶新娘的娶,娶这个女子很吉利。

所以这个婚礼它代表什么?男方把女方接到家里,不是说女方的地位就卑下,反而她的地位在上面。为什么?因为她担负的使命重大。前面我们讲到女主内,主内的是相夫教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这家里没有后代了,这就是大不孝。那能不能有后代,关键是看女方,看母亲。所以男子把这个媳妇迎请到家里,那是什么?请她来帮助延续家道、家业、家风。这当中女德就尤其重要,没有女德,不可能有后。

前面我说了一句话,说我不同意现代人讲的古人是重男轻女,反过来讲重女轻男,我还能接受。你看这《易经》上卦辞都这么说。这重女的重是什么?她的使命重大。但是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使命,一定要有谦卑柔顺的贞德。大家细细去体会这里头的深意,不是那样简单的。

“女四书”第二部是《内训》。《内训》是明朝明成祖的徐皇后为了教育宫中妇女,古圣先贤把关于女子品德的教诲编成书,它分为二十章。这个训是教训,内是什么?专门对妇女,因为女主内。主内重要,比主外的还重要,所以这个教育就尤其重视。

第三部就是《女论语》,《女论语》就是这次我们所采用的课本。它是唐朝一位女学士叫做宋若华所编著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备女德的。宋若华写了这部《女论语》,她是仿效《论语》的体例。因为《论语》里面多半是夫子跟学生、门人的问答,所以《女论语》原版它也是用师生问答的这个方式来写的,是大姐宋若华所著。宋若昭是她的妹妹,这是五姊妹其中一个妹妹,她注解她姐姐写的这部《女论语》。宋若华写的《女论语》原版现在失传了。按照《唐书》的记载,它的体例是师生对话,是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来代孔子(就是做老师)﹐以曹大家(就是班昭)代颜回和闵子骞,这样来做师生的问答﹐这是效仿《论语》那种体例。

南北朝前秦的时候,皇帝苻坚请韦逞为太常。韦逞是个人,太常是掌管宗庙礼仪的官。韦逞的母亲宋氏被皇帝请来,在宫廷里面教授学生,特别是教授《周官》,使这个学问能够得以流传,因为当时只有她才懂得这个学问。所以这位宋氏,就是韦逞之母,成为了当时(也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这是皇帝封的,后来人称为“宣文君”,证明她对于女德也很有研究。

《女论语》以宋氏来做老师,以班昭来代颜回,代表弟子,彼此问答来阐述女德、妇道。妹妹若昭就给它做注释,可能做注释之后,原版也就不需要了,直接用她的注释,这就是宋若昭的这个版本,也可能就是流传到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它是以四字为一句,分成十二章来写的,这个已经不是问答的体例,但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致。像《弟子规》三字一句,《女论语》因为它是以四字为一句,这个好记诵,所以我们选它来学习,便于读诵和记忆,有这样的一个目的。不像《女诫》、《内训》这些都是用古文写的,当然记诵方面就稍微有点难度。

第四部书叫《女范捷录》,这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清朝初年王相的母亲刘氏所作,也是主要宣扬贞德的教育,它有十一篇。

这四部书称为“女四书”,成为了历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像在明朝时代,也有“女四书”的版本已经流传到国外去了,当时王相还没有编辑“女四书”,但是在日本那时候也有一种“女四书”,那是什么?当然没有《女范捷录》,当时王相的母亲还没有出生,是用《女孝经》来代替。儒家有《孝经》,还有《女孝经》,这是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她所编写的《女孝经》,就跟刚才我们讲到的前面三部,《女诫》﹑《女论语》、《内训》合起来,这是日本的“女四书”。

《女论语》又叫《宋尚宫·女论语》。宋是这个作者的姓氏,尚宫是她的官职,这是一位女官。尚宫是皇帝封她在宫廷里面教化这些公主、后妃,包括公子、王子这些宫里的人。尚宫的地位,据记载,跟外朝的尚书地位是相当的。尚书现在我们讲就是部长,部长级的一个人物,是很大的官。宋尚宫是两姊妹都做过尚宫,姐姐宋若华先做,姐姐去世之后,妹妹宋若昭接着也做,所以这个书也称为《宋尚宫·女论语》。

我们采取的版本,是清朝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所编定的《五种遗规》。《五种遗规》里头有一种叫《教女遗规》,专门是教女德的。这个遗规是遗留下来的规矩、规范、教诲。《教女遗规》收录了不少篇非常好的女德教材,我们用了其中的《女论语》。我们在校对上,用的是日本筑波大学古本,他们藏有一个古本,叫《校订女四书集注》,有两卷。

“女四书”王相都有注解,他的注解叫笺注,是简单的注解。我们学“女论语”主要是采取王相的“笺注”。《教女遗规》里面的内容,我们看到它那里面有一个序。还有陈弘谋先生(陈弘谋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官也做得很大),他有一个按言,就是写在文章之前的一段话,叫按。看王相“笺注”本之前,他还有一个第一部分就是《唐书列传》里面的“宋若昭传”,就是作者的一个传。这个传,我们看到在历史书上有记载,可见得这位作者宋若昭在历史上也是享有盛名的。

第二部分是《女论语·序传》,这是作者自己写的为什么要写《女论语》的意义和目的。

第三部分是正文。正文分为十二章,前面有一个作者的传,“宋若昭传”,序文,另外还有陈弘谋先生的按。正文有十二章,第一是立身章,第二是学作章,第三是学礼章,第四是早起章,第五事父母章,第六事舅姑章,第七事夫章,第八训男女章,第九管家章,第十待客章,第十一和柔章,第十二是守节章,总共十二章。每一章都详细地阐述了古代女子应具备的言行举止,还有这些道德,以及一些持家处世的事理,写得非常细腻,很具体,很容易落实。现在我们虽然距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看会这些,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行持,真的可以成为一位标准的淑女。

文中第一段,是陈弘谋《教女遗规》里面的一段“宋若昭传”。传记原文是出自于《唐书列传》,唐朝的历史书,经过陈弘谋先生的摘录。他没有全部引用,而是将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我们先一起来学习。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

“宋若昭”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注释者。其实《女论语》是她跟她姐姐宋若华一起合写的,宋若华写《女论语》,宋若昭注释,但是我们现在读的版本是以她为主,估计出自于她之手。“贝州人”,是说她是贝州地方的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省清河县人,唐朝时候叫贝州。“世以儒闻”就是她出生于世家,我们讲的书香门第,家里世代都是学儒的。唐朝初年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宋之问,宋若昭她们就是宋之问的后裔。

【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

她的父亲叫宋廷棻,非常“好学”,可见得家里面有好学的风气,所以儿女都能成才。他有五个女儿,这五个女儿名字分别是“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都是“慧美能文”。“慧”是智慧,很聪慧,“美”,应该是不仅有美德,也有美貌,而且很有文采,尤其是若昭,还有大姐若华。

【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

“若昭”是五女当中的老二,她的文笔是最好的,你看《女论语》确实写得文词很好。她一生没有结婚,不愿意“归人”,就是没有去嫁人,这是说她的品性也是很清高的。她希望以“文学名世”,她文笔好,而且有德行有学问,希望著书立说来留给后世,这种人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她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一个人能够以这样高洁的心态来写入世的女德教材,她写得会特别的周详。

【若华著《女论语》。】

若华是大姐,最初的版本是她写的。

【若昭申释之。】

就是若昭做了注解,解释若华的《女论语》。大概现在留下来的只有这个版本,原本(若华的版本)我们得不到了。

【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

唐朝贞元的时候,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那个时候皇上把宋氏姊妹召到宫中。“禁”就是宫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禁”,现在北京有紫禁城,就是这个“禁”。试试姊妹的文章,确实有文采,跟她们谈论经史,她们也能够通达。“俱称旨”,旨就是皇上的意思,皇上也非常的钦佩,想不到女儿家居然有这样的才华学问,于是就延请大姐宋若华当了尚宫,就是宫廷里面的女教师。底下又讲:

【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若昭”因为不愿嫁人,她不想成家,专门以文学,以她的学问来传世。她自己“以曹大家自许”,她所学习的榜样是曹大家,曹大家就是班昭,由此可见她也是专门在弘扬女德教育。“帝嘉其志”,“帝”指皇上,“嘉”是称许、赞叹,皇上对她的志向也很赞叹,于是封她“为女学士”,给她一个职位,官拜尚宫。这个尚宫也就是跟尚书齐等的一个官位,但是在内宫当中。她执掌“六宫文学”,文学包括教学,教学当然首重德行教育。她也是做诸皇子、公主的老师,后宫都跟她来学习,连皇子、公主都“以师礼”来事奉她,没有把她当作一个臣子,而是把她当作一位受尊敬的老师看待。

中国古人特别尊师重道,皇上见到老师来了,不以君臣之礼相待,而是以师礼相待。即使是最高地位的皇上,见到老师来了,请老师在西面,他站东面,按东西之位来敬礼。东西之位是什么?宾主之礼,不是君臣之礼,君臣是上下,宾主之礼是东西左右两边,互相行礼。所以可见得中国古人对于老师的敬重。尊师自然就重道,重道才会尊师。我们要想好好学习一门学问,如果对老师不尊重,不可能学好。因此学习的态度最关键,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礼都是诚敬心的表达。《孝经》上讲的,“礼者,敬而已矣”,心里面有敬意,他自然就在礼节上不会缺失。如果在礼节上缺失了,说明这个人敬意不足,诚敬心不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外都是一致的。

这里讲“号曰宫师”就是尊她为当朝宫廷里面的老师,其实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好的习惯,就是宫廷里面都请老师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三家,宫廷里面的皇后、嫔妃、皇子、公主都要学习,这些老师就是宫师,包括对佛法的学习,皇帝要学佛他的老师叫国师。他们都知道《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能否安定团结,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先从自己做起,先要自己受教育。尤其是太子,古代对太子的教育那是最完备的。为什么?太子将来要做皇帝,他是一国人民的表率。他要是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怎么能够使天下臣服?要教好太子,首先要教好这些皇后、嫔妃,后宫做母亲的这些人最重要。所以皇帝重视女德教育,这很有智慧。

若昭身历五个皇帝,历五朝,分别是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和敬宗。她很长寿,经历五个皇帝。

陈弘谋先生有一段“谨按”,谨是谦词,表示非常谨慎的写这段按言,写在正文之前。

【若华托曹大家之意,集为女训,名曰《女论语》,其妹若昭申释之。】

这是宋氏五姐妹的大姐“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就是她承传班昭《女诫》的意思。古人讲究的是“述而不作”,述就是转述,作是创作,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只能转述,不要创作。为什么不创作?因为你没有创作的资格。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性德流露,本性本善,本来的样子是这样。你证得了本性,你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成圣贤了,没人教你,你所做的跟女德完全相应,女圣人。你看周朝三太,她们都是圣人,她们没有学这个,当时还没有“女四书”,但是她们已经做到了。为什么?她们已经恢复本性本善,你把它她们的言行记录下来,那就是女德,就是女诫。她们不是刻意的,是自然的流露。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证得本性本善,那得从规矩来学,先模仿圣人的言行,先这么学。学到最后,学到自然了,自然你就契入到圣贤境界。契入圣贤境界之后,你做的还是中规中矩,没有变化,你也不需要创作,你做的跟圣人是一样,所以述而不作。你只需要转述,转述什么?就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语把它说出来,不需要你创作。像我们现在讲解女德这些教科书,这是述而不作,把它讲解出来,讲明白,我们没有创作。

“若华托曹大家之意”,也是这样,她写的是当时唐朝人能明白的,但是转述的意思跟汉朝曹大家意思没有两样,所以若华、若昭甚至以曹大家自诩,说自己完全就是曹大家一样。为什么?确实没有创作,没有加新的内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有认真的学习以后,我们可以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去运用。运用是活的,活学活用,活学活用就是创新,不需要额外再搞什么创新。你能够活学活用,这就是新。

创新也不会离根本,就像一棵大树,根本在地下,很稳固,它的根深,树的枝叶才繁茂。根是不能动的,那是传统,你把根要是搬走了,那树就死掉了,根是不能动的。但是创新是什么?树枝、树叶,年年都发新枝,年年长新叶,这是创新。创新没有离开根本,这是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应有的认识。有人说学传统文化,特别是学什么女德,你简直是复古了、你守旧。他不晓得学习传统文化抓住根本,也要活学活用,它不是守旧,它里头有新意。就像大树年年出新枝一样,就是你能用,但是根本不变,这是我们会学。

她集结的这个女训,就是女德的教育,就叫《女论语》。她的妹妹若昭解释,做了注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

【夫《论语》。圣贤问答之言也。可与之并列乎?】

这问得好,“夫”就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为什么这一篇文叫《女论语》?《论语》那是圣贤问答的记录,“四书”的《论语》大多都是孔子回答门人的话。这篇《女论语》里头记载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譬如说怎么样纺织,怎么做饭,要早起,要怎样侍奉父母、公公婆婆,相夫教子,怎么待客等等,这些都是很平常的言语,写得太具体了,生活的事情,能够跟《论语》并列?《论语》都是讲的圣贤人的境界,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怎么能够以《论语》为题?这个问题问得好。底下陈弘谋先生回答:

【然吾观曲礼内则。所载葱薤酒浆。纷帨刀砺。纤悉具备。盖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而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

这回答得好,让我们不能忽视对《女论语》的学习,不能轻视它。虽然《女论语》里面讲到的都是日用平常的事情,很多是生活小事而已,但是你看看《礼记·曲礼·内则》篇里头,它们这些篇章所记载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像“葱薤酒浆”,“薤”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荞头,小蒜,这都是一些必备的食品,葱蒜酒浆,我们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必备之物。“纷帨”,纷是抹布,“帨”是古时候人的佩巾,就是现在我们讲的手绢儿,拿来擦东西擦汗的。这里还有“刀砺”,砺是磨刀石,这些东西都很微细、很平常。“纤悉具备”,“纤”是讲的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微细,这个悉,是很完备。讲得这么完备,都是讲这些日用平常。为什么?圣贤教诲我们,“至道不离乎居室日用之常”。“至道”就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道理原来也离不开“居室日用之常”,居室是你的生活起居,日用平常,能离开吗?不能离开。《中庸》里面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道在哪儿?大道无形无相,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事,每一个物,举手投足,言语造作都不能离开道。

道是讲什么?宇宙的本体,佛家讲自性。宇宙万物全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所以不能离开道,不能离开自性,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找不到东西。所以见了性的人,你去问他,性在哪儿?就是至道在哪儿?他随便举起一物,这就是,这个毛巾、手绢它就是,至道就在这里头。

所以你才了解,原来道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平常的待人处事接物。那怎么才能证道?你能觉悟了,你就证道。不用改变你的生活,只要你在生活当中做一个觉悟的人,做一个智者,你就是证了道的人,见了性的人。证了道,见了性,还是过着原来一样的生活,只是他的心态改了。原来的心态是烦恼的、痛苦的,现在的心态是快乐的、幸福的、智慧的、光明的。

确实,特别是讲到妇女,妇女在家里主内,天天都是跟锅碗瓢盆打交道,日用平常,你看看这女德里面,就是讲女子在家里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常很琐碎。你要是不懂得按照道来生活,你在里头生烦恼,你会很厌烦,天天干这个事情,真厌真烦了。一烦了,起了怨恨心,抱怨:“我做得这么辛苦,他都不理解,回来还挑三拣四。”心里怨气就产生了,家里有了怨气,就不和了,那种自然和谐一体就被破坏了。自己痛苦,自己烦恼,传染到先生也痛苦、也烦恼,这一家人都受影响,你看全家就陷在痛苦烦恼当中。

要是你真明白过来了,晓得原来我做这些事情,天天做的家务,煮饭、烧菜、打扫卫生,那是什么?那是在做圣贤人的事情、过圣贤人的生活。圣贤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没有自私自利,在家里面就可以落实圣贤之道。对先生你首先爱他,爱人从爱先生做起,从爱父母,爱公公婆婆做起,爱儿女做起,爱家里人做起,这是我们的至亲,最亲近的人。孟子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你的心量慢慢地扩展,先从自己家里面存养爱心。爱心是什么?服务于人,让别人真正生欢喜心,你就在行菩萨道,你在落实圣贤教诲。菩萨道里面布施第一,你在修布施。原来就在每天的工作服务当中,你就不知不觉地成圣成贤了,多快乐的事情。圣贤人的心情快乐,他没有自己,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所以他能够真正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就进入了人我一体的境界。

人我一体,孔子叫仁,人字边一个二,这叫仁。真正仁的境界,是人我一体,没有人我了,哪里能够找出这是自己,哪个是人?你有自己,这叫有我相。有我相就有对方,对方是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烦恼,是错误的知见,要把它放下,你才能够得菩萨道,得圣贤道,你才能够真正进入仁的境界,你才能最后证道。

证道是什么?不仅是对家人,与家人一体,而且是跟全天下人一体,这叫仁民。最后爱物,物的范围更广泛,比人的范围更广泛。物是一切有情生物和无情的众生。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缘是条件,各种条件组合成的现象。宇宙万物哪一物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有情众生包括人、动物,这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包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一切星球,你都爱它们,这个爱是博爱。你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涵盖整个宇宙,没有不爱的。宇宙有多大,你的爱心就有多大。自己呢?自己没有了,纯是一种慈爱,慈爱就是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法身,你跟宇宙是一体,你就成圣人了。

这种爱,佛家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为什么慈悲、慈爱没有条件?因为是同体,就像你自己的身体,你是不是爱你身体中的每一个器官?对。假如有一个器官出了毛病,全身另外的器官都会要帮助它才对。譬如说你的眼睛有毛病了,你的手可能就去抚摸它,那手抚摸眼睛会不会跟眼睛讲条件:我来帮助你,你得给我多少报答。当然不会。为什么?一体。既然一体,又有什么条件可讲?帮助是应该的,是本分,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爱心先在家里养成,就在这些日用平常小事,天天做饭,天天搞清洁家务,侍奉先生、侍奉公公婆婆这些事情当中,你就证道。你看,你会修会学,你是法喜充满,真正是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了,你要会用,习就是你真正去练习、去实习,真干。真干你才有真体会。如果你光学了些言辞,学了这些文字,你没去真干,没去落实,你不会有真实的体会,就是你不可能有那种不亦说乎的感受,法喜出不来,你会有计较的心,你会有怨天尤人,你会有烦恼,最后你会有疑惑。

什么疑惑?这些女德教育是不是真能让我们幸福?是不是这是封建帝王时代男尊女卑,男人故意搞这一套女德教育来禁锢女子的?你会有疑惑。这些疑惑全都是没有真正尝到法喜,没有力行,所以她就对圣贤教诲疑惑。结果就是你会更烦恼、更痛苦,最后结果是家庭离异,你也不干你的活,他也不肯干他的活,互相之间就离异了。如果社会中很多家庭都破散,那社会就会动乱,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在离婚率年年在增长,各国都是这样,这是很令人忧心的。而离婚之后,说老实话,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女方,有什么好处?特别受到伤害的是孩子。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据统计,犯罪率高过正常家庭的孩子。青少年犯罪里头,单亲家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什么?家里缺乏温暖,缺乏了教育。所以这个关系重大,懂得了,你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要不懂得,你会过着痛苦烦恼的一生,这不学怎么行?

这里讲,“圣贤垂训,无非欲人言动举止,悉合于当然之则”,圣贤教诲,教诲什么?无非都是让人“言动举止”,身口意一切的作为,“悉合于当然之则”,当然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这是当然,则,我们讲规则,证得了本性,自然流露出的是本善,本善就叫“当然之则”。这些女德的教材里面讲的也是当然之则。何以见得?周朝的三太,她们没有去学,没有系统地学这些教科书,但是她们真正成为了女中圣贤。她们所做的,你用《女论语》给它对照对照,她完全做到,百分之百做到。为什么?本善,本来就是这样。你问她,这样做会不会有烦恼,会不会有痛苦?她没有,她做得很开心、很快乐,她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她所做的,跟本性本善相应。人本来是幸福快乐的,只是因为我们违背了本性,所以快乐就失掉了,紧跟而来的就是烦恼。

圣贤教我们先要刻意地来随顺这些规则,那是没办法,因为什么?现在我们确实已经迷失了本性,本善没有了。这个所谓没有不是真的丢掉,叫迷失了,因为你迷了才失掉,好像是失掉,其实没有,它还在,只是被我们的自私自利,被我们的这些小心量,这些烦恼给障住了。现在我们用这些规范来要求自己,先这么做,刚开始是刻意的,那是在去除习气,去除障碍,慢慢你就自然了。做到自然了,你就没有刻意,没有造作,自然随顺本性本善,那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成为了圣贤。

“《论语》二十篇”,这是儒家“四书”里面的《论语》二十篇,“亦岂在高远哉”,它里面讲到的确实都是生活当中这些言行、存心,它没有很玄妙的东西。《论语》里面每一章都很实在,这些弟子们问得也实在,夫子答得也实在。但是就在这些很实在的教诲当中,里头就含有了道,高远就在其中。道岂是在生活外面去另外找个道?那就不是真道了,道离不开生活。而要学道、证道也不能离开我们当下的生活,在当下的生活里,只要你能够改心、改变观念就行。

【兹编条分缕晰。便于诵习。言虽浅俚。事实切近。妪媪孩提。皆可通晓。苟如斯训。亦不愧于妇道矣。】

陈弘谋先生在这里评论,说宋尚宫《女论语》这篇文章“条分缕晰”,这里面分十二章,很有条理,层次分明,“便于诵习”,它以四字为一句,很容易记诵。先要把它记住,然后去落实。记住是第一步,记都记不住,那你怎么做?先要记。所以,我们真正有志于在自己身上落实女德的,就是想真正做一个淑女的,应该怎么样?天天读诵《女论语》,要立这个志。学贵立志,志什么?志在圣贤,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立志要成道,就是做圣人。道在哪儿学?就在日用平常中,按照《女论语》学就是修女德。据德,据是依仗,依仗着《女论语》里面所说的这种女德,就能证道。

你仔细看看《女论语》讲的跟《弟子规》很相应,它是《弟子规》在女子生活当中具体的落实,还是在学《弟子规》。所以先读诵,然后受持,受持之后你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你真正做到了,你能表演出来了,你能感动人。一位真正具足女德的人,她有特殊的那种摄受力、亲和力,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魅力。女子的魅力在哪儿?真正把女德做到了,你那个窈窕淑女的魅力就出来了,人见到了之后,会生起无比崇敬的心,不敢轻慢你。

《女论语》“言虽浅俚”,虽然文字讲得很浅。俚是近乎是俚语,就是日常用的俗话。当时这种文字真的是非常的浅近,就像俗话一样,现在我们有的文言还要进行解释,但是都不难。我们开解,不仅是在文字上讲清楚,更重要的是把每一句话里头的义理阐发出来,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你才甘心这么做。否则不甘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事实切近”,就是它不离生活。“妪媪”,是年纪老的女人,女子到老了叫妪媪,“孩提”就是小孩,就是男女老少“皆可通晓”,都能读通,读得懂。真正的好作品,不要很高深,大家能读得懂,能够去照做,能够力行,这才是真正能传世的好作品。“苟如斯训”,苟是如果,如果你能够“如斯训”,按照这一篇教诲来力行,那你就真正“不愧于妇道”,你就具足了妇道。

道和德,道是自然的、本来的状态,随顺着道就叫德。夫子讲“志于道,据于德”,我们现在还没证道,先要修德。学女德,修女德,你就能证道。这里讲的妇道之道跟圣人君子之道没有两样,都是回归到我们的本性,宇宙的本体,跟宇宙合而为一了。

这个前言主要是介绍探讨学习女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五种遗规·教女遗规》里的《女论语》前面的两段前言,一段是引《唐书》对于《女论语》作者宋尚宫的传记,另外是陈弘谋先生,就是《五种遗规》的编著者,他对于学习《女论语》的一些看法,鼓励我们认真的来修学。在讲正文之前,还要讲一段“女论语序传”。

“序传”只有几句话,这是在《女四书集注》这个本子里头,是清朝的学者王相编订和注解的。《女四书集注》在《女论语》之前有一篇“序传”,这篇“序传”是《女论语》的作者宋若昭(宋尚宫)她自己写的,也写得非常的好,说明她为什么要作这本《女论语》,目的和意义何在。我们也来认真学习一遍,真正明了,对于女德教育我们认识了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学起来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女德已经很久没有去提倡了,所以我们在意义和重要性方面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探讨。

我们来看这篇“序传”。

【大家曰: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书史。】

“大家”就是曹大家,这个不念大家,念太姑。曹大家就是东汉的女史学家班昭,我们前面介绍了她,她嫁到了曹家,所以称为曹大家。她著有《女诫》,《女诫》是对于女德进行很完善的阐述第一部教材,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看王相的“笺注”,他的注解。“此书宋氏所作”,此书是《女论语》,是宋若昭姊妹所作的。第一个版本是大姐宋若华作的,宋若昭是二姐,她来注解的。“而云大家者,犹《女孝经》出自唐郑氏,不敢自居其名,而托云曹大家也”。《女论语》本来是宋若华、宋若昭所作,为什么“序传”里面托曹大家之名,说“大家曰”?这个是不敢自居其名。古人都很谦卑,尤其是她提倡女德,女德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谦卑,中西方讲到女德都是一样。曹大家《女诫》里面第一篇就是卑弱,卑是谦卑,弱是柔弱。我们看西方,你看圣母玛利亚,耶稣的母亲,《圣经》里讲,“我们要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证明东西方圣哲认识都是相同的。所以宋氏姐妹虽然是这本书的作者,但是不敢居其名。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全都是述而不作,转述前人的这些理念而已。自己既然没有创作,那就不敢自己挂名了。这部《女论语》是托曹大家之名所作的。

这个做法自古以来有之,比如《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本人作的,是托黄帝之名所作的,因为黄帝德高望重,后人不敢居其右,《黄帝内经》成书远在黄帝以后。我们现在读到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也是如此。太上是谁?是老子,但是《太上感应篇》成书应该是宋朝,远在老子之后,但是托老子之名,因为所说的跟老子教诲是一致的。这就是古人谦卑的做法,不像现在人,什么都要自己创作,还要加上版权、创作权,别人引用他一点,还要经得他的书面同意,这样谦卑就没有了。实际上,这样的创作,说老实话,离本性已经偏离了。真正证得本性的人,他一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人的创作也绝对没有版权,欢迎您流通。

我们恩师也是这种风格,他的作品,他的书、光盘都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我们做为恩师的学生,也要继承这个家风,我们的所有作品,书、光盘也统统都没有版权,欢迎流通,谁拿去印都可以。曾经有些同学在国内找了一些出版社,把我讲的这些讲义拿去出版,我说很欢迎你们能够出版,但是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够加注版权,不能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条件你要是同意,出版社拿去印,没问题。刚开始出版社还不理解,因为从来没有这样做的,后来也接受了,结果印出来,即使有人翻印,绝对不会影响这个出版社的流通。真正好东西,为什么要限制它?

王相“笺注”里面引了一个例子,就是出自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撰写的《女孝经》,也是不敢自居其名,也是托曹大家之名来写的《女孝经》,都是讲的女德教育。下面说,“此篇自叙著书之意故称大家之言”。这篇“序传”是宋若昭她自己叙述,为什么要写这部《女论语》,它的意义何在,是托曹大家的名义来写的。这里讲道,“妾乃贤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书史”,这是曹大家,因为宋若昭本人她没有嫁人,这是完全托曹大家本人的说法。

“妾”是古代女子的谦称,不是说做了人家的妾,而是谦称,即使是正式的夫人,自己自称都称妾,从称呼当中你就能够体会到谦卑。《尚书》里面就提醒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是上古时代的一部书,就已经说到谦德之重要。我们从《女论语》里面可以反复地看到谦德。“贤人之妻”,这是班昭嫁给了曹世叔,他是贤人,做了他的妻子。又是“名家之女”,曹家也是书香门第,班昭也是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都是史学家,写《汉书》,最后班昭完成了《汉书》。这是等于说父亲、兄长,还有班昭这个做妹妹的、做女儿的,三人一起完成的,所以都是通文学,有学问的人。

“四德粗全”,我们看到“笺注”上讲,“吾名门女,贤士妻,德容言工,四者粗备”。这就讲到四德,这是一位真正贤淑的女性必须所具备的四种德行。大家都听过三从四德,四德是所谓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真正具备这四德,那真是一位圣女贤女。曹大家确确实实具备了,这部《女论语》的作者若华、若昭也都具备了。但是她们说的这个口气还是很谦虚,讲四德粗全,粗就是很粗浅,虽然有,但是只具备了一点点很粗浅的,并不是完满的,这是很谦虚。

“亦通书史”,这个书就是经书的书,注解里讲“经传子史”。经是经典,像儒家的五经、十三经,这都是经。传是经的注解。《孝经》有《孝经》的注解,《诗经》有《诗经》的注解。《诗经》有《毛传》,就是大毛公毛亨对《诗经》的注解。子是诸子百家的这些文章。史是历史。通书史证明这位曹大家很博学,“群书遍览”。她也确实是如此,否则她没有办法完成《汉书》这部汉朝的断代史。这部史在历史价值上非常的高,跟《史记》是齐名的,没想到完成在一位女性手中。

这里讲到的四德,我们要稍微开解一下,因为整个《女论语》也是围绕四德来讲。我们参看曹大家《女诫》里面讲到的四德。《女诫》原文是这样讲的,“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技巧过人也”。她先为我们澄清对于四德的理解,“夫云”的夫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云是讲到。讲到妇德,不必是“才明绝异”,才是才华,明是聪明。如果说一个女子她很有才华、很聪明,聪明绝顶,超异常人,那并不一定代表她有妇德,那只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对于这个才产生了执著,所谓恃才傲物,这往往有之,一个人有了才华,他就会傲慢。没有才,他还挺谦卑的;一有才华了,他眼睛就长到了头顶上,看不见什么了,那倒不如无才。

有句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是什么?是说心中不能执著于这些才华。你一执著了,你心中有这一物,你这个傲慢心就起来了,谦卑立刻就没有了。没有了谦,其他的女德也就很难建立。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这么讲的,不是说叫你什么都不懂,不要学这些才华,不是。你要有德,你的才愈高愈好。你看像班昭,人家有德行,记载中说她是温柔细腻,具足女德。论到才华,她也是才明绝异,那是聪明的人,才华也是非常高,男子都比不上。最后还参政,帮助太后治理国家,是太后的老师,你能说她没有才华吗?才华有没有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有德。

妇言是第二个德,就是讲言语。这跟夫子四科教育很相像,这四科里面第一个是道德、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文学是属于才华之类的,摆在最后。第一是德,第二是言语。妇人的言语不必“辩口利辞”,就是你不一定要很有口才,讲话滔滔不绝,牙尖嘴利,这个并不是令人赞赏的。

妇容,不必是“颜色美丽”,这讲到容貌。很多的女子都追求美,追求外在容貌的美丽。当然这个无可厚非,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但是要知道,如果一味追求颜色美丽,好打扮,心在这上面去务求,那往往就忽略了德行。如果长得很好看,这也是一个资本,什么资本?傲慢的资本。傲慢的资本就把妇德给损了,那也就不美了。所以我们反复讲到什么是窈窕淑女,窈窕是美,淑女也是讲美,什么美?德美,她有美德,那才是真正的淑女,不一定讲有美貌。美貌是其次,那是附加品,有没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美德。

儒释道三家都通的,我们可以兼容,兼收并蓄。在佛经里面有一部《杂譬喻经》里面就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个婆罗门贵族。这个贵族有一个女儿长得特别的美貌,端正艳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所谓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结果这个女孩就很傲慢,她又是富贵人家,千金小姐,长得又那么好看,你说她能不傲慢吗?如果不是贤人圣人,凡人一定会傲慢。所以她怎么做?她就悬到城门外一些黄金,悬赏,赏什么?看看有谁能够说这个女子不美,很丑的,谁敢这么说,就给他这些金银珠宝。你看还有这样的人,简直傲慢到极处了。结果把金银珠宝挂在那儿悬赏,悬了九十天,都没人敢来应。大家都知道这个小姐是举世无双的美,谁也不敢说她丑。

结果消息传到了佛那里,释迦牟尼佛就说了,这个女子非常丑,一点都没有好的地方,“无有一好”。弟子阿难在旁边就不明白了,就问佛了,说这个女孩确实长得像天仙一样的美,为什么佛说她很丑,没有一好?佛就跟他说,说人眼不视色,这是好眼,眼睛能够目不斜视,它不会追求攀缘美色,这个眼才是好眼。那这个女孩有没有?她肯定自己有色心,眼睛自然攀缘美色,她肯定天天都对着镜子照,打扮,追求美色,就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这样,耳朵追求好听的声音,鼻子追求好闻的味道,舌头也是追求美味,这都不是好的器官。身体能够不贪这些所谓的“美好”的感受,那才是好身。手不去盗财,那才是好手。为什么他能不盗财,他没有盗心,他不会贪人的便宜,这就是好的。

佛就说了,这个女子眼贪着色,耳贪着音声,鼻贪着香气,身贪着细滑的感受,手喜欢拿人家的东西、盗财,如此者,皆不好也,无有一好。你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全身没有一个好,实际上是丑。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佛的见解跟夫子见解一样,《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讲,“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崇尚道德如同崇尚美色的人一样,重德不重色的人少。但是真正的圣者他们观点相同,都是重德不重色。所以美的标准不单单在于色美,更在于有美好的品德。曹大家在这里讲到妇容,讲容貌,那不必是要相貌很美,打扮得很漂亮,涂脂搽粉,全身珠光宝气,这个不必。

妇功,不必工巧过人。妇功也叫女工。女子通常的工作,包括什么?家务,刺绣、纺织等等。自古以来所谓男耕女织。耕种不可能在家里耕种,所以男自然是主外。纺织不可能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去纺织,多半是在家里头纺织,所以主内。这是自然的分工,这分工好不好?大家自己可以想想,假如一个女的,让她每天顶着烈日风雨去外面耕种,让男的在家里纺织,这好像不太象话。这个分工自然合乎道理,因为男的他身体粗壮,他自然应该是主外面的工作;女子她心比较细腻,比较柔软,她就做家里的活;这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我们不能违背自然,一定要说女主外才是男女平等。那让你去顶着烈日风雨去干活,那就不平等了,那是欺负女性。女功,这里着重是讲刺绣方面,不一定工巧过人,就是你能够把工作做好,把你的义务尽到了,敦伦尽分,这就很好。

那到底什么才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都是讲不必如此,那到底是如何定义?班昭《女诫》里讲,“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原来妇德是这样定义的。幽闲贞静这讲到四个方面,“幽”即是清、是静,“清”是讲她的品德清净,这个清字三点水让我们想到水,那么水如何才能算清?我们讲清澈见底,那一定是里头没有污浊的东西。我们的心要清净,那心里面一定要放下烦恼和欲望。烦恼、欲望就是浊,清和浊从这儿来分。人的心里头愈没有念头就愈清。清通常连着高来讲,清高,一个人能清他就高。如果是他有很多的欲望、烦恼、念头放在心里,这个人就浊,浊就重,就往下坠。所以我们看到这世间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实际上他都有一股清气。尤其是什么?德高望重,受人仰慕的人,他有一种清气,这是高。那一定是什么?他欲望少,不会胡思乱想。这是讲到妇德,第一德。

第二是“闲”,清闲这个闲,闲就是不要太忙。为什么不忙?《弟子规》上讲,“事勿忙,忙多错”,一个人忙起来,就很容易出错。女子崇尚细腻,我们不一定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家里的活也就这么多,何必要这么急?这讲古代,现代也是。工作,我们没有跟人竞争的心,一切都随缘,只要把我本分该做的做好就好,不要贪,贪做也是贪。她不贪做,自然她就能得闲,空闲。空闲是一种福报,这叫清福,比那个世间洪福更有味道。生活优雅恬静,这确实是人生一乐。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要让自己很忙。首先我们要把名利心给放下,如果心里面要追求名闻利养,那你一定会很忙。你想多少都不够,就像你发展事业似的,开一个公司不够,开两个公司。开一个项目不够,开两个项目。一个接一个,很忙,没时间。实际上,知足就行了,你就得闲了,都是你自己把握自己的时间。

特别是女子,既然说女子以谦卑为美德,那就要像《礼记》讲的,“尚辞让”,多让,甘心走在人后面。《道德经》上讲的,“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谦德。人能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讲得很辩证,你愈不走在先头,人家愈把你推到高位上。为器长,长就是首领,首长,器就是我们讲的这些一切物类,人类、物类都属于器。就像大海,大海是水之长,为什么它能成为大海?它最低,姿势最低,所有的水都归向它。如果能够守着如同大海一样的谦德,那你自然就会高,人家会尊重你。像曹大家她本人就做到了,你看她自己非常谦卑,有这些女德,而且被朝廷请出来,做后宫的老师,太后都尊她为师,她被推向最高处,但她还是守着谦德,大家细细去体会。所以她的心永远处于清净安闲,她没有争的念头,正如《道德经》上讲的,圣人“为而不争”。为就是你还去做工作,你要有这些作为,你不能够什么都不做,“不争”不代表不做。像女子,她能够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这是为,但是她不争,这是圣人。

“贞”,我们曾讲到,贞的意思有四个,贞有定的意思,心是定的;有正的意思,心正;有诚的意思,意诚;对女子而言,还有守节的意思。这是讲到贞,我们不展开来讲了,因为后面还会讲到。

还有静,静是安静,她能够守静。所以女子能够比较沉默、寡言、安静,反而更受人尊重,这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女子非常外向,非常会交际,见到谁都呱啦呱啦的,这种人,你自己想一想,你去衡量衡量她如何。和一个能够幽闲贞静的女子相比起来,哪个高哪个下?这个你们自己去体会,你们自己体会的那是真实的。我们平常观察人,观察女子,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做,观察自己为主,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还没做到清闲贞静,那得赶紧向这个方向努力。

“守节整齐”,“守节”是守着妇道,特别讲究什么?贞节。女子出嫁了,古人讲以夫为天,这个天是讲那是她终身的依靠,即使是丈夫早死,也都能够矢志不渝,不再改嫁,这叫守节。这种人心是多么定,多么的清净,她没有欲望,对于这个世间没有任何索求,真正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淡泊,这种品格就高。像宋若昭连嫁人都放弃了,她写出《女论语》,流传千古,她真正有这种德行。守节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情欲而已,守着这个节,节就是义,道义、恩义,守着这个义字,一生都生活在义里头。

文天祥有首诗讲到,惟其义尽,方为仁至。仁是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正所谓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不管男女,都要以仁为己任,就是一生行仁。我来这个世间做什么的?我有使命的,使命就是行仁,把仁落实在自己身上,然后能够教化别人,这是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到死那天,我这个责任还不放弃,死了以后,那才算结束,这一生算是圆满。那怎么样能达到仁的境界?义尽了仁就至了,义尽就是一生都守着义,守到最后那你就是一位仁者,你就是圣人。

另外一德是“整齐”,这是说家居生活有条不紊,家里一定都是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弟子规》里面教的,整整齐齐,特别是干干净净。如果一个女子很邋遢,那最讨人厌了,一定是清净、清洁、整齐。

“动静有法”,这是讲她的进退,她的为人处事,有法就是有规矩,不会乱来,不会轻佻,稳重安详。这叫妇德。

什么叫妇言?“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这些概括的都是非常好的,《女诫》将来有机会大家也应该学习。《女论语》、《女诫》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女德教科书。现在在大陆也有一位陈老师,她是女老师,也在专门弘扬《女诫》,将来有机会我们请她来,给大家上上课。妇言,是“择辞而说”,就是讲话要注意分寸,不能乱说,《论语》里面讲到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干活要勤谨,说话要谨慎,要慢三拍,宁愿慢着说,也不能抢着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都是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女子,一般来讲女子都有她的尊严,如果说话多,容易出错,说错话那自己就丢尊严了。

讲话要有选择,“择辞而说”,特别不能出恶语,恶语就是粗言滥语,骂人,骂街,这种泼辣的女子,人家只能够畏而远之,不敢接近。“时然后言”,该说的时候再说,这叫时然后言。看着这个因缘成熟的时候,现在应该说,我们再说。时机没到就说了,这叫失言了。反过来,该说的时候还没说,这就会失人了。失言失人,这都不对,这就要自己懂得进退,这样把握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分寸,就不会令人讨厌了。

讲话很重要,德行以后就是言语。言语宁少勿多,要是不会讲话,那就不要讲。像我平时出门挂着止语牌,不讲话,“话说多,不如少”。妇言尤其如此。刚才我们讲到的,幽闲贞静,安静,讲话多了,不安静。更何况古人有一句话讲,言多信少。讲话多了,他的信用就少了,这真有道理。一个人老爱表态,老爱承诺的,那你知道,他肯定很难守信。那种平时寡言少语的,言不出则已,一鸣就惊人,不承诺则已,一承诺必定能够做到,我们要学习这种人。

底下又说,“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这讲到容貌,就是外表。做人不能不讲究外表,因为外表代表你自己的德行学问,你有什么样的内心自然有什么样的外表,但讲究也不能够过分。女子可以说都讲究外表,很少有不讲究外表的,那种不修边幅的女子也是不能令人尊敬的。可是这个讲究,怎么讲究法?能够整洁就很好,朴素大方。这里讲的,“盥浣尘秽”,每天洗浴身体,把衣服洗干净,衣服上不能有污点。如果衣服很脏,这个就很失礼了,特别是女性,以清洁为美。穿的服饰跟男子不同,男子的服饰比较单调一些,女子可以比较颜色多样化一些。“鲜洁”就是颜色比较鲜,当然看各人的年龄,还要特别注重干净整洁。衣服不一定很贵重,不一定很时髦。时髦又未必是好,朴素大方,符合身份,整洁干净,这就是最好的。《弟子规》也讲,“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穿衣服,我们只要能够符合自己身份,“上循分,下称家”就很好,千万不要追求时髦。现在服装设计师们就抓住女性的这个心理弱点,你喜欢时髦,年年给你出新装,让你追着潮流,追得好辛苦,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都跑到他们腰包里去了。你要知道一件衣服好好穿,穿十年都可以不坏。有的女性就说了,衣服穿十年?那不是太老旧了,穿出来都笑死人了。笑死是他死又不是你死,你可千万别上当。所以衣服整洁为美,更何况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美的气质,最重要的不在于你的穿着。

“沐浴以时,身不垢辱”,就是要洗浴身体,身体不要有味道,特别是现在天气热了,晚上我们都洗澡,这是讲卫生的习惯。如果身上有污垢,这也是一种失礼,这是自辱了。其实人都是先自辱,然后人辱之,你自己不自爱,不自重,那当然别人也就不敬重你了,首先我们要自爱自重。这个“身不垢辱”还有一层引申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的德行要完美无缺,这才不垢辱。特别是跟男子交往,一定要掌握分寸,保持距离,不能够轻佻,不能够过分,这也是不垢辱的意思。

这是讲到妇容,这个容不仅是外表,还有仪容、风度,进退应对都非常得体、大方,这就不垢辱,那自然也就受人尊敬。你看曹大家连皇上都尊敬她,写这篇《女论语》的宋尚宫,也是皇帝尊敬她,迎请她来做宫廷教师。

下面,“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这是妇女的工作,讲到妇功,第一个专心纺织。古代不像现代衣服随便就能买到,过去做一件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亲手纺织,布匹、丝绸都是自己亲手织的,每一个女子都要会做。现在不需要我们自己亲自去纺织了,但是如果一个女子懂得自己裁衣服、做衣服,这也是很优秀的一种素质。像我母亲,她年轻的时候就会裁衣服、做衣服。虽然现在不用自己做了,要什么衣服可以买,但是因为她懂得裁衣服、做衣服,她就会挑衣服、会看衣服。她懂得这个衣服的材料,衣服这个袖口、领口做得工不工整,她会看,耐不耐穿,她是内行,这个她就能够鉴别。这是女人家的本事,家里面这些家务,家里的日用平常的东西,你都得要内行。所以这个纺绩,我们现在就是说你要懂得一点,衣服破了,你也懂得缝缝补补,这是爱惜你的福分,不要浪费。衣服破一个洞,就不穿了,扔掉了,太可惜了,能够补一补,还能够用,缝补的本事这也需要懂。

古代女子都学刺绣,这是一个精细活,都是考手艺的。做这个活有什么好处?练我们的心很细腻。人能够细腻,做任何事都细心,不会出错。其实往往大错都是源自于小错,都是源自于马虎大意。所以一个家里面,从性格上来讲,一般来讲,男子比较活泼、外向、粗犷,女子比较细腻、比较安定,这个是最美的家庭,互补。像曹大家,她先生曹世叔就是一位外向型的人,曹大家本身就是很细腻的人,她能细腻,她就能写出《汉书》这样的好作品。你看很多外科手术的医师,他们都要练刺绣,为什么?你能够缝得很好的刺绣,你就能缝伤口、缝器官。这个男的外科医生,他们都是要做刺绣,练自己的细腻。这是很好的一种修学,做任何事情都用耐心来做,多好。

“不好戏笑”,不要喜欢开玩笑,不要游手好闲,应该把心安定下来,好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光是女性,男性也一样,这些德行其实很多是通的,实际上都是《弟子规》,是《弟子规》对于女性的具体落实,这就是女德,《女论语》讲的就是这个。

宾客来了,“洁齐酒食,以宾客”,你要做好饭,烧几个好菜,来招待客人。妇女在家里,要有两把刷子,我们说要有几下功夫。什么功夫?第一个就是你会做饭,要是不会做饭,那家里肯定很难维持得很安宁长久。太太不会做饭,老公只好老在外面去吃馆子了,他就不想回家了,久而生变。假如太太做得一手好饭菜,这家就有吸引力,有亲和力,先生也就喜欢下班回家,因为外面馆子的饭菜做不过自己太太。孩子放了学也会回家了,也不会在外面疯了。这都是什么?做一个太太、做一个母亲,她要有这个功夫,她是一家的主心骨、向心力。要做好家务活,家里都搞得整整齐齐,让家人回到家里觉得很清新的感受,他喜欢在家里待。如果家里搞得很乱,又不能做饭,那你想想,先生只好跑到外面,万一遇到一个会做饭的、柔情蜜意的,那就跟着她跑了。所以凡事反求诸己,我们自己要好好练就自己这一身功夫、本领,那自然就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里讲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此四者”,这四项,“女人之大节”。注意这个“大”字,是重要的德行,它不是小,是大。“不可乏无者也”,“乏”是缺乏,不可以缺乏,四德不能够缺,缺一样都不可,女德才完备。“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其实要做起来不难,从小好好的接受培养,一点都不难。如果从小没学过,现在回头补习,也不难。做饭做菜,譬如说你要学半个月一个月,你也就能做得很好了,只要能用心。存心重要,存心是什么?仁爱的存心。女德也叫坤德,坤是代表大地,大地厚德载物,它包容,它抚育万物。万物离开了大地不能生长,所以大地就像母亲一样孕育万物,女子要效仿大地这种品质,这是真正的坤德、母仪,这是仁爱。

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曹大家引用《论语》里面的话,这个话是孔子说的,他说“仁远乎哉?”“仁”是圣人一生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很远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想做一个仁人,这个仁的境界就在眼前了,在你一念之间。关键是你这一念是不是真诚,你这一念如果真诚,不夹杂着其它的妄念,那真的你可以当下成为一个仁者。即使是过去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很多过失,因为过去没有学过,现在学了,发心改过自新,那你真的就变成仁者了。

我们继续看“序传”里面第二句:

〖因辍女工。闲观文字。九烈可嘉。三贞可慕。惧夫后人。不能追步。〗

这是宋若昭她写的《序传》的第二句话,她还是引曹大家,托她的名。“因辍女工”,辍是停,停下来。班昭家境不错,所以她可以不用做一些女工,家里有佣人、有奴婢来做这个工作,所以能够学文,说“闲观文字”,她可以学文。

“九烈可嘉”,“嘉”是赞赏,这个“烈”,我们看王相“笺注”,“烈,光也”,光烈的意思。“九烈,言女子全贞完德,有光于夫子,上荣高祖,下荫元孙,光烈昭于九族也”,这叫九烈。所以一个女子也能够像男子一样立身行道,光耀门楣,扬名后世。这个九烈就是讲的女子全贞完德(女德已经完备了)。这种德行“光于夫子”,使她的丈夫、儿子都能得到光耀、光荣。对上荣高祖,祖先都得到荣耀,光耀门楣。“下荫元孙”,对于子孙后世,因为你有这个德,也能给他们福荫。正如文王的后妃太姒,她真正做到上荣高祖,下荫元孙。你看她的这些儿子,武王、周公、昭公,昭公不是她的亲生儿子,武王、周公是她儿子,她为文王生了十个儿子。周朝后代子孙都享受这位后妃的福荫。这个“光烈昭于九族”,昭就是昭明,就是放光,大放异彩。九族,对这个家族来讲,高曾祖,这是从上面到自己,然后是子、孙、曾孙、玄孙等等,这合在一起,九族,九代人。实际上,德行愈厚,她福荫的子孙愈长久。正所谓有百代之德者,必有百代之子孙保之。像孔子,你看他的厚德,盛德,到现在你看他八十代的孙子都享着他的福,那是百代之德。

下面说贞,“三贞可慕”,这个贞是什么意思?“贞,纯一其志,操而不二也”。这个解释贞也解释得很好,纯一,这个心是纯一的,志向纯一。尤其是指女子选定了她的生活伴侣之后,她心就很安定,她不会有其它想法,结了婚就没想过要离婚。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这一代人,他们都是这样的。像我外公和我外婆,十八岁结婚,他俩同年的,十八岁结婚。我外公到八十岁走的,我外婆八十四岁走的,在一起生活了六十多年,没有一天想过要离婚,从一而终,这是贞,男女都贞。这个贞不光是对女性而言,男性也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是清净的,他专一,他没有夹杂其他的那些妄想,没有欲望,真正是乐天知命。孔子乐天知命,只有乐天知命的人他才能守一。《道德经》也讲,“抱元守一”,能够守一的人,容易得道,他安于本分。“操而不二”,操是他的节操,操也是有操持,把持住这一个信念一直到底,他不改变,他没有二心,这个难得,这叫贞。这个人高贵,死了以后能升天,他清高,清贞的人他就往高处走,污浊的人往下面堕。

这里讲“三贞可慕”,三贞是什么?“三贞云者,女子在家孝于父母,出嫁孝于舅姑,敬于夫子。三者之间,皆克尽其贞纯之德,斯为女子之全行”。所以这三贞,这是讲到三个方面,她的贞操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女子在家孝于父母,这是未嫁之前,在家里对父母尽孝。这个男女都一样,都要尽孝。女子出嫁以后,那就是夫家的人了。出嫁以后,公公婆婆就是舅姑,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要孝顺公婆如同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尽孝,这叫出嫁就从夫,跟丈夫一起孝敬父母。“敬于夫子”,对于丈夫和儿子要尊敬。所谓的三从,这往往是跟四德合在一起的,三从讲的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里我们一般听到三从四德,马上想到这是封建吃人的礼教,好像这是禁锢女子的,马上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先不要起逆反心理,先把这个道理分析一下。这三从四德是早在周朝《周礼》里面就记述了,绵延了两千多年,不止两千多年。周朝到现在三千年了,这么久的历史都能够没有人质疑,为什么偏偏我们现在开始质疑了,难道我们都比古人聪明、智慧?所以这里头必有道理,不能够一棍子打死。

为什么说要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里的,当然从父,这个好理解,她是跟从父亲,总不能自己过生活,一切听从父亲的安排。既嫁从夫,听从先生的安排,这个有些人就起逆反了,为什么我得听他的?他得听我的才对。这个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为什么?客观的原因来讲,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女子机会要多,当然不能说女子就没有机会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就是出生名门,她受到了教育。因为男子他受教育不光是为自己,他是要为国为民的。所谓“学而优则仕”,他学得好,出来为国家服务,要为民效力,当然应该要优先给他们教育的机会。既然他受了这些教育,特别是古圣先贤的教育,他的见识、他的思想肯定比较纯正,相对来讲,总比那个没有接受圣贤教育的要更加纯正,这个从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已经受了良好的圣贤教育,你立志做圣贤,我听从你的不等于听从圣贤的一样吗?所以这样讲法,确实是客观的因素。

还有男女之间,女子以柔弱为美,注重谦卑的品德。男子以刚强为美,他要顶天立地,撑起一个家,他要为国家、为人民效力,他没有两下子不行。他不能太柔弱,如果女的也柔弱男的也柔弱,那这个家就撑不起来了。必定有一个刚的有一个柔的,刚柔相济,这个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既然一个刚一个柔,当然柔的顺从刚的比较容易,刚的顺从柔的比较难,他要强迫自己顺从,可能会一下就断了,太刚他就会断。

顺从这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高于那个被顺从的,这是真的。在佛法里讲,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行。《华严经》到末后,华严经主普贤菩萨他所修的法门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成佛的法门。里头有两条,一个是恒顺众生,一个是随喜功德,这就是从的意思。自己如果没有智慧,肯定会执著,执著是烦恼,一执著你就不能够从、不能够顺了。如果去测试智商,我估计应该女子比男子的智商要高,她有智慧,因为她懂得从、懂得顺。不过现在女子也很刚强,那就不一定了。她能够随时、随着环境柔顺的,就可以随缘相处得很好的,这种人智慧要高。《道德经》里讲的,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真的有道理。不是说从夫从子这就是不好,不是,这是有智慧的,使得一个家庭和谐美满。

这个从当然也不是盲从。如果是丈夫或者儿子他没有道义,陷于不义的时候,这就不能从,所以从真的要有智慧,随从的是义。你看我们第一天讲的夫义妇听,这是五伦十义里面夫妇这伦,夫要有义,妇就要听,听就是顺从。丈夫要是不义?那就不能盲从。可是不能盲从又不能够抛下他不管,抛下不管也是不义,你要有那个智慧去改变先生,这就是柔顺的智慧。

我认识一位年长的非常有女德的妇女,这位妇女在家里孝顺她的父母,出嫁以后孝顺公公婆婆。她婆婆还老嫌弃她,大概前生缘分不好,老嫌弃她,但是她对婆婆百依百顺。到最后婆婆生病了,只有她在床前去照顾服侍她,后来她婆婆被感动了。先生有时候做得不对的事情,她能够很敏锐地观察出来,她还能够纠正,帮助先生改过自新。这就是智慧,你看在顺从的当中能够施行教化,如果没有智慧你怎么做得到?

那如何能够有智慧?一定要你放下执著,你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就有智慧了。为什么?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学来的只是知识,只是才华,这些可以学来。但是智慧是你本性中具足的,只要把本性的障碍给放下了,你那个智能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所以你看看,圣人的母亲都是很有智慧的,但并不一定都是很有才华和学识。我们看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这些母亲都没有读过书,可是她们都很有智慧,知道怎样培养儿女,造就出圣人的儿子,所以才华、知识跟智能是两码事。一个女子她具足了女德,她可以没念过书,她不识字,但是她能够让整个家庭和谐、安乐、幸福,儿女都能成才。我们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真正是一个家里有个好母亲、好太太,这是一家的福相。

所以这个从不是盲从,一定要放下自我。有一个我,你就把智慧挡住了,挡住智慧也挡住德行,你的德行就不能完备。因为有我就有私,有私就会有争:这是我的,我就不给你,你的我也要,这个工作为什么我要做,你不能做?只要争了,那离道就远了。所以圣人为而不争,一定是修谦卑、修恒顺。

《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往往我们把女子比喻成水一样的美。美在哪儿?上善,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最高的善。善在哪儿?《道德经》里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它可以用于灌溉,用于给人饮用,善利万物。而且水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它在什么样的形状里头它都能很好地生存。你挖一个井,它就是圆的;你搞一个水塔,它是方的;你那个河道弯弯曲曲的,都可以,恒顺众生。你就能够想到,这是上善。而且它能利万物,恒顺当中利益众生,又不跟众生有争,它只有让,它只是往下流,它不会往上争,这就是上善若水。

这些自然中的道理,我们好好去体会,也就懂得如何修女德了,然后对于这个三从的说法,你也就不见怪了,这是高级的修行,智慧的道理,是圣人的教化,我们虚心地接受,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这三者你都做到完备了,“皆克尽其贞纯之德”,这是女子的全行。全行就是她的德行圆满,也就是女中圣人了。

底下原文讲,“惧夫后人,不能追步”。惧是恐惧,就是担心,《女论语》的作者担心后人,夫是一个语气词,后人就是后来人,不能够追步,就是赶不上。我们看王相“笺注”中说,“然此乃古人所常,今人宜勉而法之”。九烈三贞四德,古人都能做得到,不难,你要真肯做,可以做到。为什么?那是你本性中本善,是你的性德,你只是恢复你本来的面目而已,并不是难事。况且是求自己,又不是求人,有何难哉?所以“今人宜勉而法之”,要勉力的效法,努力的去依教奉行。但是又“恐后之女子,不能追其步迹,而履其行也”。

这也是事实,特别是现在这个所谓的开放时代,男女平权时代,女子都走出家门,要跟男子争平等了。其实她本来地位就高过男子,何必再去争?主内的工作更高,结果这么重要的使命扔掉了,教养后代这是大使命,不要了,出去外面争,那就导致种种乱象发生了。自己幸不幸福?你去问问她,她哪有幸福。她所追求的、得到的成就,只是一种外面名闻利养给她的刺激而已,她内心里面得不到那种喜乐,她没有幸福感,没有安全感。愈争的人其实是愈没有安全感,正因为没有安全感,她才去争,恶性循环。我们也很感谢宋尚宫的慈悲,写这部《女论语》,她是担心后世的女子追不上,就是不能够履行这样的女德,所以写这一部书,流传后世,让我们来学习效法。

顺便举一举刚才讲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周礼》里面就记载,《周礼·天官》,“嫔掌妇学之法。”嫔是指皇帝身边的嫔妃,宫中的嫔妃也学习这些妇道,“九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里就讲到,所谓的女德,三从、四德、九烈、三贞,这统统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教我们恢复性德的。

底下“序传”里面又讲,

〖乃撰一书。名为论语。敬戒相承。教训女子。〗

为什么写这部书?以上是讲了这个原因。女德非常重要,但是担心后世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她就很难做出来,所以写这部书,叫《女论语》。王相“笺注”里面说,“恐女教未修,乃编撰此书”。写这部书的目的为了光复女教,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书名曰《女论语》。

“敬戒相承,教训女子”,“笺注”里面讲“俾使女子童而习之”,女孩从幼童的年龄开始就要学习。这个习就是做,要依之奉行,做成习惯。“必敬必戒”,敬是讲存心。敬是最重要的存心,《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女子德行,敬是最重要的。在家敬父母,还要自己敬重自己,自爱自重。出嫁了,敬丈夫、敬儿子、敬公婆、敬那些叔侄长幼,家里任何人没有不敬的,毋不敬。敬就是谦德的作用。戒是我们身体言语的造作,戒是规矩,要守规矩。这一套《女论语》就是规矩,只要守住,那你就是敬,你就女德完备了。所以“承顺其言,体而行之”,体会了,你要去力行,“方成贤淑世之遵守,以为女子之规则”。所以这部《女论语》的作用很大,女德作用可以使我们世道人心美好、贤良,这是贤淑世之遵守。如果这些女性都能遵守这样的女德,一定使得天下太平。我们之前讲了很多女德的意义,所以这是女子的规则。

下面“序传”里面讲,

〖若依斯言。是为贤妇。罔俾前人。独美千古。〗

如果我们依照《女论语》上说的去做,就叫贤妇,就是窈窕淑女。“罔俾前人”这个罔就是不,俾是使,不使前人独美千古。古人她能够做到,成为贤妇,名垂千古,我们今人也不能只是让前人独美于千古,我们也要美于千古,做一个贤德的女性。

“笺注”上说,“言女子若能依此而行,即与古之贤妇贞女,同其美名。罔俾,犹言无使也”,罔俾就当无使来讲,无使前人独美千古。“后世女子,能遵行此教”,能够遵依这样的教诲来实行,“则贤良众多,不使前贤独擅美名,于千古而无继也”。所以这是要继往开来,往昔的贤人,像曹大家,像宋氏姐妹,这都是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的人,我们也绝不能让古人独占此美名。正如《孟子》里头讲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大圣人,他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我跟他本来是一样的,本性本善,圣人跟凡人在本性上没有区别,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样?习气使然。只要断掉习气,我跟他一样。为什么我不立志成圣成贤?只让这些古圣先贤独美于千古,为什么我不能够留下美名?要发心继承往圣先贤的这种德行,为后世子孙做个榜样,继往开来。如果在座听讲的女同仁们,真正发起这个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哪做起?从落实女德做起。真正从我自身上落实女德了,你就是一位贤淑的女子,那你的这个影响力就非同小可。特别是现代社会,没人做了,就你一个人做,那你一定会名扬四海,名垂青史。真要做不难。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这个名,只是希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社会人的好榜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从我做起,从落实女德做起,那你这是真正为世界的和谐做贡献了。

这就是宋尚宫她的“序传”,没想到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讲。确实也有必要,细细地讲,把它讲透,大家才能够欢喜信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尤其是女德教育,现在讲的人太少了,真是太少了。我听说有一位老师现在开始发心讲,我非常鼓励她,我也给她提供不少资料。如果还有人一起来推动,那真正是志同道合。当然男子、女子都可以推动,女德教育,女子说的跟男子说的各有特点。如果大家能够也发心推动女德,特别是你如果是女性,你来推动,你更有一种说服力,你以身作则,先做到再说,它有这个感动力。我们讲主要从理上开解,把道理给你说清楚,你就能够服了,服了才能去做,要不然不服。推动女德,历史上很多都是男的,你看我们现在学的王相的《女四书集注》,王相就是男子。《教女遗规》,陈弘谋先生编的,这都是男性。所以男女都有这样的使命,一起推动。

我们来看正文。全书文字并不多,分成十二章。“立身章”是总说,后面是分说,后面十一章都教你怎么立身,包括:

“学作章”,就是女功;

“学礼章”,这是待人处事接物的礼仪;

专门立“早起章”这一章,早起很重要,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太太不能早起,那这一家勤劳的这种风气就很难养成。过去曾国藩要求子弟都要早起,人不能早起就懒了,他也就很难有所作为。像我母亲她有早起的习惯,真的都是每天寅时起床。子丑寅卯那个寅。寅是什么?三点到五点。过去大概四点起床,现在大概是三点半就起来了,一生都是这样。我外婆也是这样,一家就有一个正气,我们这些后代也养成早起的习惯。对自己学业、事业的成就这是关键,不能忽略;“事父母章”,未嫁之前在家事父母;

“事舅姑章”,已嫁之后侍奉公婆;

“事夫章”,这讲如何对待丈夫。夫妇相处之道这个很重要,是和谐的根本,家庭和谐的根本;

“训男女章”,这是教儿女的,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管家章”,女子她是管家的、当家的,所以主内的事是当家,很重要。怎么管?《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做女子齐家是最容易落实的,因为你主内,齐家这是你的本分事业。你把自己管好了你就能管好家。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在于修德,所以你把女德落实了,你这个家不管自然整齐,你不用有管的心。这个管不是用一种控制的心,管着自己的丈夫、管着儿女,不是。这个是什么?自己做一个好榜样,能感化一家,自然使家里有很好的家道、家风;

“待客章”,这是对待宾客的礼仪;

“和柔章”,这是讲到她的德行,以和为贵,以柔为美;

还有最后“守节章”,为夫守节,这是贞洁。

这总共十二章。

我们先来看“立身章第一”: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这是第一章,可以说这一章是《女论语》的一个总纲。一般来讲,这第一章是提纲挈领,也是开门见山,把这一篇最重要的核心内容点示出来。《女论语》是教女子立身的,所以本章的章名就是“立身章”。无论男女都是要以立身为重,立身就是修身。儒家四书《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根本,不管你是天子还是庶人,也不管你是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都要重视修身。只有能够修身,我们才能够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也就是现在我们政府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怎么样来建?还是要修身。每个人都各自以修身为本,这个和谐社会才能实现。重要的是,我不能要求别人去修身,我只能要求我自己修身。学女德,这是女子修身的一部教材,那只能要求我自己按照这一篇《女论语》去做,我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如果我要求别人,自己通常就会松懈。责人之心强了,责己的心也就轻了;责己的心重,责人的心自然就轻。这个非常重要,这是《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你就能知道根本了。

《女论语》如果大家已经通读过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这里头实际上都是讲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待人处事接物。因为女子居家为主,这完全是在家里头修身的教学。它的内容实际上跟《弟子规》如出一辙,只是它把《弟子规》更具体的落实在女子的修身上。和《弟子规》是通用的,男女都需要,这篇《女论语》实际上是《弟子规》在女德上的具体落实,我们学这篇也是等于学《弟子规》。这个女德也就是落实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论语》是更具体的来给我们讲述,作为一个女子教我们如何来落实八德的,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应用、去做。

我们来看正文,总说是头四句。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这四句是总说,好比《弟子规》的总序,给我们点出纲领。我们先看王相“笺注”对这四句的解释,他讲“凡为女子,先学立身”,这个“立”跟“成”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立身就是成自己的为人之道,就是你如何去成全你的品德,成全你为人之道。也就是说,女子首先要学做人,做人之道要懂。作为女子跟男子也有区别,就共同点来讲,男女都要落实《弟子规》,《弟子规》就教你成人之道,怎么做人。那怎么做一个女人?《弟子规》就没有那么具体,本篇《女论语》就非常具体,教你怎么做女人,教你怎么做淑女。做人之道对女子来讲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立身之法,惟务清贞”,女子做人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清贞”,可以说概括得非常好。

什么叫清,什么叫贞?王相注解里头讲,“端洁安静之谓清。纯一守正之谓贞”。端就是端正,洁是清洁。端正是首先心地要端正,然后举止行为就端正了。诚于中而形于外,如果心地不端正,自然行为也就不端正。而女子品行端正尤为重要,这不光是关系到你一人,这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一个社会如果都是没有女德的女子,那这社会就肯定大乱。我们想要使社会安定,从我做起。落实女德,从哪做起?从我心做起,我心要端正,这就是《大学》讲的正心,诚意正心。正心最重要的是放下私心,把自私自利放下。如果一个人有私心,他就会有烦恼,具体表现为贪瞋痴慢这些烦恼都来了,那心就不正了。

《大学》里讲,“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好乐是什么?是贪。你有喜欢的,你有贪欲,贪什么?各人贪的对象可能不一样,有的人贪财,有的人贪色,有的人贪名,有的人贪吃,有的人贪睡,只要有一样,心就不得其正了,这个端就没有了。端没有了,清也就没有了。这个清贞,第一个就讲到端,端正。有所忿懥,忿懥是发脾气了,女孩子千万不能够脾气大,脾气大了这就跟淑女相差很远了。有愤怒,这是瞋恚心,心就不正了,不正就是不端,不端就是没有清,不清不贞。那还有忧患、恐惧,这些属于痴,贪瞋痴的痴,愚痴。最重要的愚痴是什么?不明因果,这是愚痴。不明因果心里才会有忧患,才会有恐惧。知道凡事该来的就来,不该来的不必去想,你就不会有忧患,你也就不会有恐惧。还是跟《大学》讲的修身一样的道理。

洁是清洁,身要干净,心要干净。这个洁都是通身和心,身心干净了你家才能干净。《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话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你看,这就是妇女在家里要干的活,黎明就起来了,一早就起来,先打扫卫生,洒扫庭除,庭院内外,屋里屋外都要扫得干干净净,要内外整洁。通过这样的打扫要知道,你要觉悟,打扫外面的这些堂屋庭院,更重要的是打扫自己的心地。扫地先扫心地,扫心地是内整洁,外面自然就会整洁,内外是一不是二。你把心都修好了,你家里肯定就齐家了。

安静,这也是一个清的标准。安静是指少言,言语多了表示她心是浮躁的。一个人心安定,一定是少言,话不多,心永远是定的。这是讲到清。

贞是纯一守正。纯是单纯,一是一心,没有二心。具体表现,没有喜新厌旧的心。特别是对婚姻问题,贞尤其重要。如果能够一生都有守一的念头,那你的心是安的。你到最后回顾一生,可以说你会问心无愧,没有遗憾。纵然是在事相上可能有一些遗憾发生,但是对自己的心来讲你是无愧无悔。人能够无愧无悔的离开这个人世,他一定是到好地方去,能得善终。因为这人生总是要无愧无悔的过,好过也是过,歹过也是过。学佛了就晓得了,人生是漫漫长劫当中的一剎那、一瞬间,要在这短短的一生当中,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灵性。所以一个女子她有清贞的德行,她下一生往上提升。清贞反过来是污浊,污浊的灵魂一定是向下坠落。她纯一,单纯,心守一,守着正,守着正念,无论是遇到任何不幸,我这个正念永不失去。这样的心境就跟圣贤心境契合,所以女子也能成圣人。

所有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都是同一个,让我们这一生成圣成贤。成圣成贤任何人都可以成就,不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你是天子也好,庶民也罢,你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人都能成圣成贤。《孝经》里面第一章就告诉我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你能够立身,这就是成其大孝。孝顺第一层次事亲,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把孝心养成了,我出外敬顺尊长。对女子特别而言,没出嫁前在家事亲,孝顺父母,出了嫁之后事君,我们一般讲夫君,夫就是君。君当然也包括公公婆婆,你把孝心扩展了,一切的长辈都是以敬父母的心去孝敬他们。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没别的,就是能把他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而且能够扩展到对全社会的人,都是以对自己父母的那一颗孝心去对待。

女子出嫁,嫁到夫家,对于公公婆婆,对于丈夫,也是以一颗孝敬心来对待,这就是侍君。有所谓“敬夫如天”,你看那种恭敬心,跟佛法里讲的礼敬诸佛是一样的,这是普贤行。普贤行讲礼敬诸佛,是对什么人来讲?是对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对他们的礼敬如同对已成就的佛一样礼敬。生佛平等,生佛不二,这个礼敬的心是一样的,他没有分别。女子在家事亲,出嫁事夫君、事公婆用同样的孝心,这岂不也是修礼敬诸佛的普贤行吗?这不就是在成就圣贤之道吗?能够终生不改变,那你就立身,这就是所谓的守正,你的心永远守在正道上,守着仁,守着孝。孟子说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这都是大圣人,他们的立身之道也就是孝悌而已,你也是行孝悌,你最后也不亚于尧舜。这跟我们讲立身。

我们说了为什么要先学立身,《大学》里讲为什么要以修身为本,这个道理就很深了。《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的物是什么意思?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它有一个本一个末,这本末是属于二相,虽说是两个相,其实它是一体的。这一体是什么?《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是生命宇宙的本源。佛法里称为自性、真心、真如,宗教里面称为造物主、真神、上帝,道家讲就是道,儒家《中庸》里面讲天命之谓性。无论你用什么名词来形容它,都指的是一个,你晓得就行了,“道可道非常道”。

《大学》里讲的“物有本末”,本和末是连在一起的,就像一棵树,根本和枝末它是一体。你知道本末了,你要使国家天下都能太平,国家天下是属于枝末,那属于境界相,佛法里面称为依报,本是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那我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必须是以修身为本。所以答案有了,为什么说要以修身为本,为什么这里讲“凡为女子,先学立身”?这我们明白了,因为如果不立身、不从根本上修,这个枝末上的家国天下乃至宇宙不可能好的。

打个比喻,你嫁给了一个男子,你自己不立身你想他好,这是不可能的。他是你的依报,你一定要正报好,才感应有这样好的依报,这叫知本。凡人就是不知本,只会埋怨境界。嫁了人之后天天说你怎么对不起我了,你怎么怎么不好了,我对你多好,你对我就不好,全埋怨到境界上,这是什么?在枝末上求,永远得不到她所希望的。一定要回归到本上来,本就是立身。这个本又是身,又是心,身和心是一不是二。

然后再说修学,这个事就是修学之事。有终始,终始是讲先后,哪件应该先开始,哪个是最后。《大学》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个为先,哪个为后?当然以修身为先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然感召的,不用刻意去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你就是知其先后了。知所先后,懂得哪个先,哪个后了,就近道了。近道是什么?你快要得道了,你抓住根本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埋怨境界,他只是认真地修持自己,必定会感得家庭幸福,事业顺利,乃至影响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我们参加过不少次在中国国内举办的企业家论坛,我参加的几次论坛当中,遇到一位总裁。这是一位女子,她事业做的很大,开了很多家连锁,现在已经上市了。她在出嫁之前,她父亲给她三句话,告诉她第一个,现在你该干活了,你出嫁了就得干活;第二,别给人找麻烦,嫁到人家后,你得要帮助别人家,不能给别人添麻烦;第三,别让人笑话。父亲给她这三句话,你看很朴实,又很耐人寻味。结果她就谨记着她父亲给她的三句话,嫁到夫家之后,几十年落实这三句话,真正行妇道。在家里孝顺公婆,体贴丈夫,教养儿女,做得很不错,一家真是家和人乐。

一开始,她先生怕她在家里闷,鼓励她也做点事业,开个美容的小铺位。结果没想到后来愈做愈大,做到现在是成为一个连锁的美容企业。她在报告当中给我们讲,她的心思没有真正放在事业上,还是放在家里。事业属于枝末,她根本做好了,枝末自然好。事业上不用很操心,为什么?她真有德行,就会有人来帮忙。《大学》里讲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她有德,自然就有人来帮助她,很多事情不必是自己干,都是感召。这是懂得什么?立身,以修身为本,她知本。女子的本在哪儿?本就在自己家,就是相夫教子,这是女子的天职。这个天职都做好了,做其他事业那叫易如反掌,而且必定成功。

你跟她接触之后,你会发现她一点没有那种所谓事业型女强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看不出她是一个企业家,但是她一样能把事业做好。这就是《大学》所谓的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她也出了书,记述她自己这几十年是如何在家里奉行女德的,还挺畅销的,做的报告也很精彩。用传统女德来修身,这真正叫做成功女性,我们看到一个成功范例。这说明什么?说明女德在现代社会也适用,你真正在奉行女德,你一定得到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清贞”是立身之法,底下就给我们具体说明立身之法。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

前面我们看到王相的注解,说“清”是端洁安静,我们简单地来讲,这个清就是清净身语意三业。身能够端正清洁,这就是身业清净;口的言语也能够端正清洁,讲话也是要清洁,不能讲脏话,讲那些妄语、是非,这都是属于不洁了;意业也是要端洁安静;这是清。“贞”是你能够纯一守正,你有操守,能够坚定的守住正道,这种人他有身洁、身荣的果报。清和贞是因,身洁身荣是果。王相“笺注”里面讲,“女子而能清,则洁净而无玷”,能清的人,她的品行就是洁净,没有玷污。“女子而能贞,则身立而名荣”,她立身做到了,也能够扬名后世。《孝经》讲的“立身行道扬名后世”,这是大孝。扬名后世不是说她自己希望得到什么名,如果自己得到名,她会想扬名于现在,不是想扬名于后世。可为什么能扬名于后世?因为为后世人做一个好榜样,树立了一个典范,这是起到教学的效果。

《五种遗规·教女遗规》里头有一篇《吕新吾闺范》,这也是讲女德,女子应该有的这些规范、仪则。他讲到,“温柔卑顺,乃事人之性情。纯一坚贞,则持身之节操”。这是讲到性情,女子以温柔卑顺为美。如果是很强悍的,傲慢的,个性很强的,那人们会敬而远之,不敢跟她深交,太强了。如果是夫妻两个都很强悍,个性很强,那真的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吵是吵架的吵。为什么是大吵要三六九才有?不能天天大吵,天天大吵吃不消,只能小吵才天天有。你看这过得哪能像人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温柔卑顺,这说明什么?并不是无能,反而温柔卑顺的人才是坚强的。《道德经》上讲,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性情,女子的性情,大家都希望性情如水的人。水很温柔,你看它到哪儿都能适应。流到哪儿,不管是什么样形状的山涧也好,转弯处也好,它都能够通过,因为它柔,它不刚,它能够谦卑,它往下流,它能够顺。这个是《道德经》讲的上善若水,这种性情是最美的。

纯一坚贞是她持身的节操,外在虽然是温柔卑顺,可是内心里面她能够有守一坚贞的气节,内刚外柔,内方外圆。内心是刚正不阿,一股正气,往往这种人她才能够真正做到温柔卑顺。内心里面她坚强,外表她才能够去恒顺众生。外面不能够恒顺别人的,看起来很刚强的,往往显出她内心的空虚,她没有主心骨,节操往往未必能守得住。

《闺范》里面讲“至于四德,尤所当知”,这四德我们前面也讲过,所谓“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个我们尤其应该知道。上次用班昭的《女诫》里面讲的四德来开解,“吕新吾闺范”,吕新吾是明朝的大儒,他这个《闺范》讲到,“妇德尚静正,妇言尚简婉,妇功尚周慎,妇容尚闲雅”。这个讲得就简单,但是我们一下就能懂。

妇德崇尚的是静正,静是安静,安静也是一种德,真的是德。人之所以能安静,因为她的心是定的。《大学》讲的“定而后能静”,她心守着纯一,她就能够做到清贞,她心是静的,她没什么可想,只守着正道而已,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这能安静。正是她心地纯正,没有那些邪思、邪念。尤其是妇女在怀孕的时候,静正一定要讲求。像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的时候真正做到眼不看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心地永远保持着纯净纯善,静正这个妇德她做得很完备,所以生出文王这样的圣人。这是胎教,你看周朝开国的时候就已经有胎教,三千多年前了。胎教奠定一个孩子先天之本,母亲能够有妇德,这是关键。

我妈妈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提起这么一件事,说她那个同事的小孩,小学三年级,是个女孩,小学三年级就会写纸条给男孩子说“我爱你”。这就麻烦了,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就干出这种事情来。结果这事情谈出来之后我妈妈就问她,说这个做母亲的是不是在怀孕的时候很喜欢看那些情爱的片子?她说:“你怎么知道?”胎教。你爱看这些,对胎儿就直接的教化,教他什么?教他卿卿我我,你情我爱,所以她小学三年级就会写情书了。这是母亲静正没有了,这孩子就容易受污染。因为她先天已经受了这样的熏习,后天很容易跟污染源接触上。这是举一个例子。如果是母亲希望自己将来这个孩子能够成大器,在怀孕的时候那就要对妇德尤其重视才对。

四德里面第二个是妇言,女子讲话以少为美。“简婉”,简是少,《弟子规》上讲的“话说多,不如少”,说得多就错得多,少的话反而显得高雅。婉是婉转,很多话不要直裸裸的说,要委婉一点,特别是女性,有一种含蓄的美,这就令人敬重了。

妇功就是讲工作,多半在家里面,这些所谓女工。古时候以纺织,以做饭菜等等这些工作为主。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周慎,周详谨慎。你看这不就是讲《弟子规》吗?《弟子规》专门有一章是谨,就告诉我们做事要周慎。

妇容,容貌要娴雅,不一定要浓妆艳抹,淡雅一点反而显示她的气质高尚。

这四德当中,针对现在社会,清贞这一条特别要指出。现在社会是开放时代了,往往男女之间对于这种所谓贞洁,观念非常淡薄。像我母亲告诉我,她们那个年代的人,在大学里面都不会有谈恋爱的。真的,大学里面如果谈恋爱就开除了,不许谈恋爱。那我们这一代?中学里面不准谈恋爱,大学就没办法了。中学里面,像我过去在广州念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中,那也是明文规定,如果要谈恋爱,即刻警告。如果是警告几次之后还不改正,立刻就退学开除了,所以那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的。现在小学谈恋爱都没人管了,就可以看到世风一代不如一代了,这种清贞的观念愈来愈淡。而其后果那就是跟这里讲到的“清则身洁,贞则身荣”正好相反,这个洁没有了,就变得污浊,荣没有了就变得卑劣。尤其是女性,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自己不注意,那真的是自己最吃亏。对于两性的关系不检点,那女子受损害要多,自己名声不好,对自己身体也是一个大的摧残。

有报道,现在未成年女性堕胎的问题很严重。其中有一位妇产科的医师,她从事妇产科工作三十年,接触到各种类型堕胎的人,数不胜数。这些女子绝大多数都是对于男女之间交往不慎重。她举出一位女子,她是公司的职员。她在十八岁就跟同学早恋,到十九岁就堕过一次胎。结果那次堕胎大出血,失血性的休克,这个男友感觉到不行,人命关天,于是才通知她的父母。父母来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医院里面生命垂危,很痛心。后来好不容易把她抢救过来了,结果半年之后她又怀孕了,又去流产。此后不久又怀孕,那时候就想跟男友商量结婚,但是男方又不答应,只好又去做流产。可是这次流产让她痛得死去活来,手术之后子宫出血不止,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盆腔炎,子宫体炎。后来她家里的钱都拿来治病还不够,找她男朋友要钱,男朋友不给。结果这男朋友就跟她了断了关系,另觅新欢。她自己非常的痛苦,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摧残。当然这位男朋友固然是不仁不义,他会有报应。但是我们总是要反求诸己,还是自己对于清贞的这种立身之法没有注重,太随意了,结果自己自食恶果。

这个妇产科医师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十五岁的初中生,也是早恋,发现怀孕,家里人都不知道。结果因为她自己害羞,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就随便找一种流产的药自己服用。服了药之后一直血流不止,持续了一个多月。因为流血过多,全身乏力、头昏,站都站不起来。无奈最后父母把她送到医院去检查,发现子宫有残留,就是她曾经怀过孕。家长感觉到非常吃惊和无奈,痛心得哭都哭不出来,这么小的孩子就已经因为流产而得了妇科病。

这是举出其中两个例子来说明清贞多么重要,自己真正要在品性上好好把持住自己,那才能够身洁身荣。身洁至少你是健康的,身心都健康。身荣是什么?你没有羞辱,没有感觉到愧疚的事情。品德得到完美无缺,这是人生最值得庆幸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看“立身章”第三段,第三段是讲威仪,这也很重要。

〖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行莫回头”就是行步走路不要随便回头。一边走路,一边往后看,前瞻后观这个很失威仪。尤其是女子,女子如果她能够心单纯,守正,自然而然她就有这种威仪。反过来,如果是她的身体不正,走起路来到处看,你就知道她的内心肯定是不单纯。诚于中而形于外,从外表你就可以看透她的内心。你看看佛门里面真正的修行人,走起路来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专注,这种修持才叫高贵,所以出家修行人称为是人天师表。女子的这种威仪也能够得到人神恭敬。

“语莫掀唇”是讲话不要把两片唇掀开露齿,这个威仪就不好看了。所谓讲话言不露齿,笑不露齿,这是讲话的仪容。

坐的时候不要摇膝,两个膝盖要定,这跟《弟子规》都是相同的,“勿摇髀”。你想想一个人要是坐的时候两只腿一直在那抖,在那摇,很难看,你也知道这个人内心七上八下,心浮气躁。内心真正安静的人,他的身体一定就会定,这都是很好的威仪。我们自己学了之后要这样去练习,通过把身体定下来也把我们的心定下来,这不就是修行吗?这就是立身。

站的时候,因为女子都穿裙,摇裙,左右摇,看起来很轻佻,而且也站得不稳。所以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如果这四条做不到,走路的时候老是回头看,东张西望,讲话的时候露牙,坐的时候老是摇腿,晃来晃去,特别是《弟子规》上讲的不能够箕坐,特别是女子,坐的时候双腿并拢,不能张开,站立的时候左摇右摆,这都不是贵相,贵相正好跟它相反。所以要切记,你一人的修养品性全在你的言语、动作上表现出来。

“喜莫大笑,怒莫高声”,欢喜的时候不要大笑,否则就真的很失威仪,特别是女子。男子这样大笑说得过去,还有点豪爽劲儿;女子大笑,学男子那样豪爽,那就不美了。一个人她有涵养,心是定的,欢喜她也不会过分的欢喜,发怒也不会怒形于色。当然最好是内心不要发怒,发怒是瞋恚心,这要断烦恼。

《礼记》里面讲的圣人治人七情,把七情六欲降到最低,这样你的学养功夫就深了。七情是什么?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要是过分了就不好。喜是欢喜,我们内心确实要有欢喜心,但是不能够过喜。过喜是什么?往往是外面的一些喜讯来了,你听到喜讯就非常欢喜,过分欢喜这就失态了。跟真正内心涌出来的法喜不一样,那个像流水一样,潺潺流水,它不会让你很冲动。怒,发脾气;哀,哀伤;惧,恐惧。女子往往一恐惧的时候就大叫,这也都是失威仪。这表明什么?她的涵养不够,定力不足,需要平时去修学的。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论男女,他的气是平和的,心平气和,他不会那样波澜起伏。发怒的时候一定要立刻化解,不能够不节制怒气。而且如果是高声大骂,那就非常的失礼,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你想想一个女孩,在公众场合破口大骂,骂街,多难看,太不自重了。她不自重,别人就不尊重她,她自重别人才尊重她。所以这就是女子之道,不可以轻视,要谨慎去修学。

总结起来就是用一个礼字,以礼来规范自身。就像颜回终身奉行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行要是回头,这是非礼就视了,不是非礼勿视。回头看什么?走你的路就好好走,专心的走。人的心专,自然就有定力。讲话的时候掀唇露齿,言就非礼了,言语的时候就没有守到礼。坐要是动膝,立要是摇裙,喜大笑,怒高声,这都是属于非礼之动。女子如果真正能守住这种妇德,这种威仪,她对于自身,对于家庭,对于国家社会都有很大的裨益。

我们都希望这个社会能够祥和,所谓“风调雨顺,灾厉不起”,人民的心地都能够和善,没有争端,那最重要的讲求阴阳之气要和谐。一般来讲男子是阳,女子为阴。阳是以动态为主,像天,我们看天空有日月星辰,都是动的,都是从东方起西方落,所以男子之德以自强不息为美。女子的这个德叫坤德,坤是大地,大地是不能动的,大地要动了就地震了,所以以静态为美,守静重要。这样阴阳才能够平衡,动静要平衡,自然就感得风调雨顺。我们看到这个社会里面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家庭,家庭最基本的是夫妻,如果夫妻阴阳失衡了,该动的不动,该静的不静,动静失衡,那家里就没有风调雨顺了。你看做大地的她偏偏要争着做天,把天压下来做地,这属于什么?天翻地覆了。家庭里天翻地覆现在也都不是新闻了,为什么?就是阴阳失衡,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各自守着自己的本分,天下太平,从我家开始做起。如果我不能做到守本分,不能够顺应自然,男女配天地,顺应自然,阴柔她有她自然的一种状态,不能顺应自然,肯定感得家庭当中的动荡,社会有不安,或有天灾,或有人祸。要真正使得社会和谐,我要从自身上落实女德做起,那你就是来挽救世间的,你是来消灾免难的,你就等于是救世的菩萨了。怎么做?把女德落实,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做现代观世音菩萨,没别的,女德统统落实就行,做世间好榜样。

我们来看下面第四段。第四段是讲男女大防的,这也是女德当中很重要的一层,清贞之要。男女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

按照古礼,男女所居住的地方要分内外,男居住在外,外庭外院,女居住在内院内庭,这也是符合自然的。最简单的,如果有盗贼进来了,那肯定是外面那层先来保护,男子身强力壮,是应该保护内庭的。所以男女分内外,男主外,女主内,这属于天然之道。这当中就一定要有别了,不能够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就乱了。古代的家庭,那都是大家庭,一个家庭往往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少则几十口人,多则几百口人都有,那要是住在一起,男女混居这就会出乱子,容易出现很不检点的事情。古时候男女五岁就要分席吃饭,更不能睡卧在一起,为什么?真的是保护孩子的清净心,这不是禁锢孩子,这是保护孩子。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里面,所谓开放的潮流,它对这一点就没有重视。孩子们从小习惯于男女混居,到了青春期之后他就会自然产生那种欲念,然后就会出现很多不检点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刚才提到的未成年少女就有堕胎现象。早恋堕胎,这都是对孩子一生的残害。所以古人的这种礼节真是科学,真是为孩子一生着想。古人讲的,所谓“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如果一家里面出现了淫乱的事情,那这一家一定会有恶报,万恶淫为首。淫心也会滋长其他的恶念,所以男女大防非常的重要。

过去,走路都是男左女右各不相犯,男的走在左边,女的走在右边,这叫“男女异群”,不在一起起居生活,所以大家庭,几百口人都不乱,都很有规矩,这真的是它有内外礼法。

女子“莫窥外壁”,没事的时候不要在窗户上东张西望,这是好奇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是什么?把心散出去了。中国古代圣贤学问没有别的,都是在让我们收回妄心。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就是心散出去了你把它收回来,一切的行持都是帮我们求其放心,收心。收心,心专注了,你才有定力,你才能开智慧,成圣成贤也都是从收心来做起的。如果是女子老爱在窗户上张望,那也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邪缘。

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一)

“莫出外庭”是不出外面的庭院。一般情况下,没有事女子不出门。为什么?女子为坤为地,所以守静。女为阴,一个房子屋里是阴,屋外是阳,女子少出门这也符合天道。

当然有时候办事也要出外,出外门庭,特别现在女孩子也要去上班了,也要出去做事了,这一条我们就要更符合现代社会,这表示我们的心地一定要往内收,不要随着外面外境去转,出外庭时一定要“出必掩面,窥必藏形”,这是把我们自己的心收住。

我每天来协会这里来讲课,来听课,都走过十分钟的这条路,香港的外面是灯红酒绿,花花世界。走过这条路,我们自己就要注意收心,在这里听经闻法,有一点清净心了,出去外面看到闪耀的霓虹灯,看到这些男男女女,你这心往外跑了,那你这一天清净心功夫就全没了。现在这个社会污染多,要懂得自己保护清净心。掩面藏形那是一种做法,关键是我们懂得它的精神,保护自己的清净心。掩面藏形也是保护自己不要遇到邪缘。这王相注解里面讲到的,“隐蔽其形,无使外人得见其身”。这一点阿拉伯的女性她们做得很不错,你看很多阿拉伯国家女性她出门都要围上一个围巾,甚至裹得很厉害,只露两个眼睛的。我曾经就问过伊斯兰教的同仁们,为什么女子她都要裹着头巾,甚至蒙着面,有什么道理?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掩面藏形”,保护其身。如果你穿着很暴露,那会引起一些不正之人的非分之想。现在不少女性,年轻的女性穿着特别暴露,袒肩露背,这是什么?不善于保护自己,往往容易招致邪缘。本来社会都是挺安定的,但是偏偏穿得那么暴露,去诱惑别人,这不等于是让社会增加动乱?这个不是美。美是什么?清贞为美。

男女异群,男女有别,当中也体现到服装上,男子穿男子的服装,女子穿女子的服装,这也要有别,不能够男不像男女不像女,这就不行了。《吕新吾闺范》当中说到,在历史上,假如有一个时代,男女穿着装束是一样的,这往往会出现动乱。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夏朝末年夏桀这个皇帝,他宠爱妃子妺喜。妺喜是一个美色人物,让夏桀天天神魂颠倒。据记载妺喜就是很喜欢穿衣戴帽,穿戴男子的服装,而且很喜欢过问政治,她常常左右夏桀的决定,夏桀因为宠幸她,所以就听她的话。她不安心于后宫生活,穿男子的装束,影响当时的政治,结果夏朝就崩溃于夏桀手上。

在春秋时代,齐国齐灵公也是,他有一个很古怪的想法,他很喜欢看到妇女穿男子的衣服。于是他就下令让自己的后宫这些妻妾们都穿着男子的服装,戴男人的装饰。结果上行下效,满城的女子都穿上男装,男不男女不女,见了面都不知道他是男是女,男女无别了。结果社会就乱了,齐灵公看了也很不顺眼,于是就下令民间的女子不准穿男装,但是准许自己宫廷里面的女子穿男装。结果下了令没有人听他的,因为你自己都不这么做。结果他很生气,就下令凡是在路上见到穿男装的女子,可以把她的衣服给撕裂,给她难堪。虽然这种强制的命令下去,还有一些女子她不怕凌辱,她还是穿着男装。当时宰相晏婴就知道这样强迫不行,于是向灵公建议,若要禁令通行最好要从宫内做起。最后灵公只好下令让宫中的妇女也都改回女装,民间的这种不正之风也就自动绝止了。

所以男女异装这也是属于男女有别。服装也是一种潮流,面对潮流我们要想到它对于人的品性修养会不会带来好处。如果是有好处的,我们应该提倡;没有好处的,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禁止,我们自己先做个好榜样。我们的穿着属于妇容,大方得体,绝没有那种暴露的服饰,这是自重,希望能够带起优良的社会风气。要改变风气,必定是从我做起。现在普天之下讲女德的很少,在这个社会里面提倡女德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真正还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是大连的一位陈老师,她也在讲女德。她跟我讲,所到之处对于女德都是没有什么认识,非常陌生。我们要提倡女德的学习,女德的落实,先从我自己做起,慢慢来改善社会风气。

我们再看下面第五段: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男子如果不是兄弟至亲的,虽然有什么联系,但是在言语交谈之间,按照古礼女子是不跟他通姓名,所谓男女有别,保持距离。这种礼反而是互相的尊重,过于亲密反而就不尊重,而且会引起一些可能的问题,对这一点古礼要求得非常严格。现在很多是事业型女性,当然要出来工作,交往当中递一个名片,这是时常有的,当然这个也是未为不可,但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有好处的。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是在周朝末年,楚国楚昭王的夫人叫贞姜,她是齐国齐侯的女儿,这个女子非常有女德,特别是清贞这方面,对于跟男子的交往非常的注意,保持距离。有一次楚昭王出游了,把自己的夫人贞姜留在了一个水台上。在离开她之前跟她约好,“如果是有人回来叫你走的话,说他是代我来叫你,那你必定要看这个信符,这是代表我的,如果不是带着这个符来找你,那你不要跟他去”。后来江里发大水了,差不多要把这个水台给淹没了,楚昭王这时候赶紧派人去迎接贞姜,可是匆忙之中忘了拿信符。来接的人没带这个符,怎么说贞姜都不肯走,说“江水来了”,“江水来了,没有这道符,我跟夫君已经约好了,没有这个符谁来叫我都不走”。结果后来大水淹没水台,贞姜也就被淹死了。

她的这种做法我们姑且不论,可是从她的存心上我们去体会,这位女子把贞洁、把诚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个女子后来谥号是贞,贞姜就是清贞、贞洁的贞。虽然这种做法可能在现代社会里面不太可能,但是对于这种能够重信轻生,重贞洁轻性命,这种精神我们是应该赞扬的。孔子孟子提倡的,所谓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为了仁义之道,生命都可以舍弃。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学佛懂了,人的生命绝对不是这一遭,生生世世都不知过了多少生,无量生。生命虽说是可贵的,但是比起道义来,道德仁义更可贵。能够为仁义而死者,这种人他死后一定超升,他的生命层次提升了。古人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下面说“女非善淑,莫与相亲”。刚才是讲跟男子的交往要保持距离,不是眷属都不跟他通名。过去讲的那真是非常严格,你说通名都不通了,那再进一步交往肯定不可能。现在自己的分寸要懂得掌握,不能够过于亲密。即使是女子,我们也要有所选择,这是选择交友。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的“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跟她交友就是向她学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德行。我们应该跟仁人君子来交朋友,“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交朋友不是说不跟他来往,在礼节上我们不能缺,但是不跟他学习,不跟他亲近,保持距离。《朱子治家格言》里讲,“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三姑六婆是讲那些不是善淑的女人,不贤善,不是淑女,这种人往往是淫盗之媒。《水浒》里面就讲到,武大郎的太太潘金莲跟西门庆勾搭上了,中间就是有一个婆子做媒人。这个潘金莲是跟这个婆子先认识,最后就走上这个邪路。所以是什么?你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跟他们亲近,所谓“近墨者黑”,所以交友不得不慎。现在讲求女德的人不多,我们真正有心学女德,一起学女德的人可以交朋友,慢慢去影响别人,不要被人影响,这个重要。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立身能够端庄正直,这才能够为人。人跟天地合称为三才,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人之所以能够跟天地合称,正因为人能够修德。这个立身端正,这就是修德,才可立于天地之间。做为女子,清贞是女德的核心,往往自己一生的名节就在于细节上的操持。

现在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是讲虚云老和尚这一生的,叫《百年虚云》。这个连续剧非常值得看,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这一百二十年的人生历程。其中就有一个细节,虚云老和尚在没出家之前,他十七岁就结婚了,家里给娶了两个太太,两位太太不分妻和妾,都是正室。其中有一位是田小姐,因为小的时候这些同学们都是在一起玩。当时都是孩子,玩“娶媳妇”,一位谭少爷就娶这个田小姐,结果长大了谭少爷就钟情于田小姐。但是田小姐已经被家里人许配给了萧古岩,(虚云老和尚没出家之前叫萧古岩),许配到萧家了,但是因为幼时的交往,虽然是儿戏,已经生了染心,所以谭少爷长大了就对这个田小姐很钟情,就一直想拆散她跟萧古岩原来定好的亲事,想让田小姐嫁给他。乃至后来生起来了歹念,就在外面造谣说田小姐跟他自己有染,污损田小姐的名节,结果田小姐差一点儿就自杀了,后来把她救下来。因为我讲女德,从这个故事就体会到男女有别之重要。虽然是未成年的孩子,但是家长在教养儿女的时候对这方面留心谨慎,那可以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不要污染孩子的清净心,不要污染他童真的心,这就是保护孩子。

《吕新吾闺范》里面又举了一个例子,讲到一位贞操的女子感天动地的行持。这是讲江南有一位女子,他的父亲进了监狱,她又没有兄弟去探望,所以这个女孩只好随着她的一个嫂嫂去看她的父亲。结果到了一个叫高邮的地方,那个地区蚊子很厉害,大概是夏天,蚊子非常厉害,如果不在帐篷里面休息,晚上蚊子能把人都咬死。结果这个女子跟她嫂嫂一起走路,随着一些人一起走。到晚上男子架起了帐篷,就招呼这两位女子一起进帐篷来睡觉,为了避蚊子。嫂嫂没有办法,抵不过蚊子的侵害,所以她就依从了,进到帐里头休息。但是这个女孩她说男女有别,怎么可以跟男子共帐?所以自己就单独睡在草地上。走了几天,竟然被蚊子咬到筋骨都露出来了,过了几天之后就死了。后人为了纪念她这种操守,专门给她立了祠来祭祀,这个祠叫做“露筋庙”,因为蚊子把她的筋骨都咬出来了。

现在的社会当然已经不至于像这个女孩一样被蚊子咬得这么可怜,但是我们不论其事,单看其心,这位女子可谓是贞女,有贞操,能守礼,爱惜名节。这是名节重于生死,能够为了礼义而舍掉生命,连男子都自愧不如。你说在大难当头的时候,在诱惑现前的时候,男子能够有操守,坚定不移把持正道的,这也是忠义之士。女子她也能做到这一点,跟男子比,真的操守上并不会让过男子。这所谓死都重于泰山,宁死重于泰山,不生轻于鸿毛。

我再跟大家讲一个邪淫的果报,女子淫乱,她的恶报也是很悲惨的。根据大洋网有个报道,前几年有一位二十九岁的台湾三级艳星陈某,她是二十九岁跳楼自杀,在上海跳楼。她跳楼的时候家里人拉都拉不住,眼看着她就跳了下去。这个人她在未满十八岁的时候就去参选亚洲小姐,因为未成年,她就冒着她母亲的名义去参选,最后还是落选了。证明这个人是很喜欢外表,色心重。结果后来她就去拍三级片了。之后就遇到一位台湾的富商,把她收为契女,后来就发生关系,结果又被富商给遗弃了,她当时就变得非常变态。譬如说在机场,她把衣服脱掉,大闹机场,常常会出现一些很怪异的行为,就有点像精神病一样。报道上说的,有一些人根据她的迹象,说她是被鬼附身了。因为她有时候无缘无故会打人,打男生,还自己会服一些药物自杀,后来被抢救回来。她自杀的那天,是在家里头,那是一个大厦,她住二十四楼,在二十四楼跳下去了。她自杀之前,半年之内,她住的那栋楼已经有两起跳楼自杀的事件。一个是49岁的男子,因为公司裁员失业,在这个大厦里自杀;另外一个是女士因为感情破裂而自杀;她是第三例,半年之内第三例。所以很多当地的居民都说这里是闹鬼,可能这个三级影星也是鬼附身跳楼。曾经她找人算过命,算她28岁那年有一个人生大运的开始,如果能挺得过去日子就会好过。结果这个人挺不过来。这是什么?报应。

《太上感应篇》上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为自己不尊重自己,没有操守,而且演这些黄色的片子,污染人心,这是罪大恶极,所以她招感了这样的报应。是不是真的是鬼魅附身?有可能。《太上感应篇》上讲,“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是寿算,犯得太重了,他的命就给夺掉了。“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人人都讨厌他,“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头顶有恶星恶神,“算尽则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操守,反而从事恶业,本来有好的命都会折福、折寿,我们知道死了以后一定堕三途。所以自己真正把女德做好了,那是增福增寿,而且往生到善道去。

第二章“学作章”,这一章是教女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勤以治家。古人讲的勤俭持家,持家首要的就是勤。女子在家里是担负起这一家主内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太太是家庭中的核心。她如果能勤、能俭、有德,这一家就有兴旺之相。所以在“立身章”之后教具体去修德立身,首先讲学作,这里主要是讲学做家务。太太要是不懂做家务,那这一家肯定会乱的,很难和谐。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汉朝有一个人叫陆续,他的母亲治家有法,陆续后来做了官。因为当时有人谋反,结果牵连到他,他就被关到了监狱里,在洛阳坐牢。他母亲就从家乡走到洛阳看望自己的儿子,结果看不上,大概是狱卒不让他们母子见面。没办法,他母亲只好回到住的旅店,自己准备一些饭食,托人送给狱中的陆续。大概也不允许送的人见面,只能交给狱卒,狱卒就把饭菜端到陆续面前。结果陆续一看到这个饭菜,立刻就悲痛得泪流不止。看管的人看到他这样悲伤,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悲伤?这是谁给你送的饭菜?”陆续就说:“这是我母亲做的饭菜,很可惜我这做儿子的不孝,现在深陷牢狱,累得母亲来看我,结果还看不上,所以悲从中来。”看管的狱卒就问他:“你怎么知道这饭菜是你母亲做的?”陆续就说:“我看到这个饭菜,肉切得方方正正,葱都是以一寸为单位,切得一条条,非常地整齐,这就是我母亲一贯的作风。所以我一看到这个饭菜,就知道一定是出自于我母亲之手。”看管的人听到他这么一说也非常感动,后来去找做饭的人,看到果然是他母亲,于是吏卒们把陆续母子的这一段故事上疏,报上去了。上面看到这种情状,大概也受了感动,所以不久就赦免了陆续,让他回家了。

这个故事很感人,你看他母亲能够以她这种生活上的行持救自己的儿子出狱。这可不是故意想出来的点子,是在不经意当中成就了好事。她有这样的感召,都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做每一样事情,都是做得工工整整,你看这里讲的“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这就是行持。人心正,她所做的事就正,不可能说心正做出的事会歪歪扭扭、不工整,做事谨慎也代表她的心细腻,做事用心,不会马虎苟且。

像我们跟在恩师旁边看老恩师一举一动,我在2001年的时候,说话也有十年了,有一次跟我母亲到新加坡看望他老人家,老人家很高兴,在他的小客厅里面招待我们喝茶。我留意到他一个细节,让我至今都不忘。是什么?喝茶时旁边放一个纸巾,纸巾拿起来擦了一下嘴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它叠好,放在旁边。就这样一个小动作,让我印象深刻,老人家对纸巾都是这样恭恭敬敬,就可想而知他那种心地,真是一切恭敬。我为什么对他这个动作这么有感触?因为我平时在这些细节上没有注意,纸巾用过之后,在过去可能都是把它一抓就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很自然,没想过纸巾用完了,把它叠好之后以后还可以再用。就这样一个小动作,一个人的修持、厚德,都在这细节上体现。所以,以后我也学着他,什么东西都要摆得整整齐齐,一切恭敬。

《礼记》第一篇“曲礼曰:毋不敬”,诚敬的功夫,正是一个人学问、道德的体现。像这位陆续的母亲,你看就以这样的诚敬之心,没想到救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大事的成功往往是在小节,一位女子的德行、操守并不是从她轰轰烈烈的行为里边去体现的,往往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才体现出她的女德。而我们对每一样事物,如做家务,哪怕倒杯茶、做个饭、擦个桌子、扫个地,都以认真恭敬的心去做,不也就在成就圣贤之道?所以“学作章”没有别的,还是教我们立身,还是成圣成贤的基本!

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一章: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纫麻缉苎。粗细不同。车机纺织。切勿匆匆。看蚕煮茧。晓夜相从。采桑摘柘。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轻纱下轴。细布入筒。绸绢苎葛。织造重重。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缝联补缀。百事皆通。能依此语。寒冷从容。衣不愁破。家不愁穷。莫学懒妇。积小痴慵。不贪女务。不计春冬。针线粗率。为人所攻。嫁为人妇。耻辱门风。衣裳破损。牵西遮东。遭人指点。耻笑乡中。奉劝女子。听取言终。】

这一章讲得非常具体,教女子如何来纺织,做这些女工。虽然只举这纺织一例,但是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现在女子在家不需要纺织,现在都是大机器生产,买衣服很方便、很容易了。但是做其他的家务也是用这样的一种精神,我们要通过这一桩事去悟里头的理,这个很重要。理跟事是分不开的,有其事必有其理。你能悟到这个理,那你不仅做一桩事做得好,做哪一桩事都能做得好。所以这里不是教大家真的在家里开始纺织,那你就是学呆了。你要通过这一个例子学到那种存心,那个精神,那个道理,然后在你自己生活当中去运用,这叫活学活用。

“学作章”第一句: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

凡为女子的凡,凡是,没有例外,只要你是女人,你一定要懂得女工,这是四德之一。主内的活都得会,要不然就不能称为男主外,女主内。当然男子也应该学,家里的活非常的琐碎,可是能把它做得好,而且长年累月都这样做得好,那么耐心,那么恭敬,一味地做一生,这种人真的也就可以成圣成贤了。中庸是圣人之德最高的境界,中是不偏,你能恭恭敬敬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是用中,庸是长久,恒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都这么做,那叫庸德。中庸,夫子讲的这是圣德。圣德怎么造就?还是通过日常小事去造就的。

女子在家里当家,做这些劳动,本身就是修行,第一个就是我们能够生感恩心,感恩什么?感恩自己父母养育之恩,古谚语有句话说得好“养儿方知父母恩”。习劳才知感恩,在家里女子她要工作,工作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父母养大我很辛苦,不容易,有这种感恩的心,那我们德行才能够增进,所以学女工做事情很重要。男子也是一样,从未成年开始就应该学耕作,学干活,家里的活也都要学会干。过去有所谓的男耕女织,这说明什么?男女都得干活,习劳知感恩,而且干活能够把所学的道理拿去运用,不至于变成书呆子。即使是士大夫的家庭,也有所谓耕读传家,半耕半读,这就是知行并重,知行合一。

我们学女德,懂了道理了,回家就得干活,如果没有干过活的,现在先学着干。这一章是举纺织为例,学做,讲得非常的细,通过这些非常细的描述,我们就能够体会干活真的得细心,培养我们自己的感恩心,培养勤劳的习惯,培养会照顾人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会干活他就不会照顾人,不会照顾人他的爱心怎么能够发挥出来?说要爱人,那是空的,假的。

〖纫麻缉苎。粗细不同。车机纺织。切勿匆匆。〗

这里讲到的“纫麻缉苎”,纫和缉这两个字都是缝纫的意思,一针一针地来缝。过去没有机器,麻和苎都是一种植物,用来织布的。过去就是用丝线来把这些麻或者是苎缝连在一起,织布。麻和苎有“粗细不同”,粗细我们就要分开。“车机纺织”,这是讲到用纺车,不知道我们在座有没有人见过古代的那种纺车,全都是手动的,把纱线放在纺车上来纺,穿引到机上,然后织成布匹。纺织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谨慎,“切勿匆匆”,一匆忙纺织的疏密就不一样,它就不能够连贯,密度大小就不一样,织出来的布匹就不好。《弟子规》上讲的“事勿忙,忙多错”,不能匆忙。

〖看蚕煮茧。晓夜相从。采桑摘柘。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

“看蚕煮茧,晓夜相从”,这个是讲做丝绸的,纺丝的,刚才是纺布,这里是纺丝。纺丝要用蚕茧,丝来之不易,蚕结了茧之后要煮茧抽丝。“晓夜相从”这是讲到夜以继日,干得很辛苦,辛勤来料理。“采桑摘柘”,柘这种树它的叶子也是用来喂蚕的,采摘下桑叶和柘叶来养蚕。“看雨占风”这是说到要注意气候,因为蚕晾在架子上,它们在那里活动,吃桑叶,或者放在箱子里头,它们要透气。看着风雨,如果是下雨,要把它收回来,采摘这些树叶也是按时令,这都是“看雨占风”的意思。“滓湿即替”,滓是有垢污了,不干净了,湿,养蚕的箱子、工具搞湿了就要马上替换。“寒冷须烘”,天气要是冷了,蚕可能会死,这时候就要用炭火来进行烘焙,保持养蚕的温度。“取叶饲食,必得其中”,给它们吃这些桑柘的叶子,喂它们也要适度,不能够过饱,过饱会撑死,过饿也不行,所以要适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蚕慢慢长大了自己就吐丝结茧,古代丝绸全都是用人工,煮茧、抽丝,抽丝的时候要注意经线和纬线的走向不能乱,这一乱就很麻烦,可能那一批丝都浪费了。就这样子一丝一线织成丈疋,疋就是一匹布那个匹,一点一点的把它织成丝绸,这都是做衣服的材料。

从这些描述当中,我们要体会到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确实来之不易,所以对身上的衣物要珍惜。要知道身上穿一件丝绸的衣物,那是多少蚕丝,蚕被煮死,杀生了,杀了不知多少,也是对于人工的一种浪费。所以如果不爱惜衣物,那真的叫暴殄天物,这个损德损得厉害,所以在家一定要以勤以俭来持家,这是惜福。人的福分总有一定,就像银行里面存款一样,你要用得太多了,很快就用完了。你节俭一点用,慢慢用,你这一辈子,用到头还有余。如果在没到头之前就把它用光了,那就是古人讲的“禄尽人亡”,福用完了人就该死了,寿命还没到人就得死。古人有仁慈心,不仅爱惜人力和物力,也爱惜生命,这个煮蚕抽丝那是伤害多少的生命,古人仁爱心重,所以不穿丝绸,只穿布,这些都是应该学习的。

〖轻纱下轴。细布入筒。绸绢苎葛。织造重重。〗

这里是讲轻纱,她们把它纺成了丝织品,纺成一匹之后把它卷起来,用卷轴把它做成一个卷。细布也把它卷成一卷入筒,所以丝用轴来卷,布卷成一筒来进行放置。“绸绢苎葛”这都是讲布的不同材料,丝绸的、绢的,苎、葛这都是讲布的粗细不同的一种材料。“织造重重”,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去做,去积累,不能够说等明天要穿衣服了,今天才纺织,那不可能,要及早做准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讲的是预先做准备。

〖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缝联补缀。百事皆通。〗

如果你能勤劳一些,你做得多一些,还可以拿去贩卖,换一点钱来补充生计。所以过去女子在家里以纺织为业,她勤劳一些,多纺一些布匹拿去卖,来养家糊口。有一些贞妇,守着贞操,虽然丈夫已经早死了,但是她也能够靠纺织为生,来赡养公公婆婆和自己的儿女。如果不懂得操持家务,不懂做这些工作,那你空有其愿不能落实。

现在当然不需要学纺织,可是女性做的工作现在很多,只要我们能够精通一两样,维持生计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还能够对家里老人、儿女都有帮助。可以贩卖这些所织出来的丝布,或者自己缝制衣服,还可以“刺鞋作袜”,以补充日用。“引线绣绒”,这是刺绣,也可以做些精美的刺绣品,女子手艺好她可以刺绣,刺出来很漂亮的东西,像手绢等等,这些也可以拿去贩卖。“缝联补缀”这都是讲缝补,缀就是缝补的意思。“百事皆通”,所以女性要学会缝衣服、补衣服,最好是做衣服。

过去我母亲在她年轻的时候,就自己学做衣服,我从小到大,可以说六岁以前,我的衣物全都是我母亲缝出来的,她懂,她不需要出去买。我小的时候家庭经济也是比较困难,全社会的经济都是比较困难。我出生在“文革”时期,你就想想,什么物资都紧缺,我母亲有这两下子,她自己做衣服,用度上就能省了很多。衣服需要修补的自己就做了,所以到现在她都是自己修补衣服,非常得心应手。现在虽然不用自己做衣服,花钱买已经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我们现在也有这个能力了,但是你会做衣服你就会买衣服,你会看那衣服质量怎么样,缝补的工艺如何,你就会挑。我母亲不看那个衣服是不是名牌,她说那个都不一定可信,还是自己亲自看看这衣服做得怎么样,不能信名牌,名牌未必能做得很好。这都是什么?女工首要的就是你能够缝补。

对于刺绣,现在已经可以做为一种艺术了,如果需要一些刺绣的物品,如手绢、毛巾之类的,你随时可以买到,也很便宜,但是自己练练手艺,练得心灵手巧也是一桩好事。心跟手指是连在一起的,手指灵活她心就细腻,所以叫心灵手巧。你看那些外科大夫做手术,平时他们都学刺绣,一个人他心要是灵,那他办起事来,待人处事接物就会有智慧。有科学报道,说会做家务的孩子比一般不做家务的孩子要更聪明,学习成绩要更好,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他做事情心灵手巧,手巧就心灵,他会干活他就会懂得如何来学习,道理是相通的。

〖能依此语。寒冷从容。衣不愁破。家不愁穷。〗

“能依此语,寒冷从容”,就是依照这里面所说的话,你能够纺布,你能够做衣服,寒冷你都不用害怕了,你有足够的布来做衣服,你能保暖。“衣不愁破,家不愁穷”。这衣服也不怕会破,破了你能补,家里即使穷,但是你的用度上也不会缺乏,像我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学习女工本身就是自利利他。现在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的女孩从小也不学这些。不学这些家务活会出现什么问题?很容易变成一个很娇气的小姐,而且是什么事情都会懒,人懒了就容易笨。她能够干活勤劳,她才能够聪明。如果从小福报很大,在家里不用干活的,现在学了女德之后应该要发心了,重新学着做。能不能改?一定能改,过去这些没学过的,现在从头学,学着做家务,我们现在不需要学纺织,但是至少要学做饭,学打扫卫生。

在汉朝,有一位叫鲍宣的人,他娶了一位太太叫桓氏,字少君。鲍宣他本人家境比较贫寒,这个太太是出身于富贵之家,她嫁的时候,当时她父亲给她备了很多嫁妆,希望以此来周济一下男方的家庭。结果鲍宣就不太高兴,他对自己的太太说:“你生于富贵之家,是一位千金小姐,你习惯穿豪华的衣服,过着奢侈的生活,我家是贫贱的,我不敢当,不想接受你这么多嫁妆。”结果他这位妻子说:“这是我父亲因为敬重夫君您的德行,所以让我带这么多嫁妆来,既然是父命我们就依从,您就不用担心。虽然我出生富家,但是我到了您家后,我就跟您一样过清贫的生活,而且我会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这些工作,承侍夫君,承侍公婆。”鲍宣听了之后也就很满意。结果这位女子到了她夫君家,果然立刻把自己身上华美的服饰全都卸下来,穿上粗布的短褂,这些粗布衣服,用来干活穿的,于是就挽起袖子,开始到厨房干活,干得非常起劲,最后整个乡里都赞叹这一家的太太确实是很贤德。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只要有志气,有志向,改变习气并不困难。要知道像少君这样的富家女子到了贫穷人家能够放下原来那套习气,整个变了一个人一样,这是不容易的。就不要说女子了,做男子的,你想想,如果已经习惯于富裕的、安逸的生活,一下子把你放在一个艰苦的环境里去磨炼,那我们也未必能够承受得了。像少君这样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实在是可敬可佩。夫子在《论语》里面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做一位仁者,仁离我们很远吗?远不远在你的心,你要真正想行仁的话,“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就能成为仁者,仁就来了。关键看你肯不肯去追求,有志者事竟成。

现在正在放映的电视连续剧《百年虚云》,演的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虚云大师也是出身于富家子弟,但是他有志出世、修道、成道。19岁离开了富贵家庭出家,出了家之后在山洞里面修苦行,修了六年。每天就在山里采集一些野菜充饥,喝的山泉水,衣服都破烂了,在里面苦修。六年!在山洞里不好过,他为什么能做?原来是富家子弟,能够去除习气没有别的,因为他有大志,他要成就圣人。后来他通过苦行,六年出了山洞之后,他学天台学了五年。他母亲在刚生下他之后就过世了,然后听闻自己父亲去世,虚云大师为报父母恩,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几千里路,拜了好几年才拜到,三步一拜。最困难的是遇到风雪,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好几次险些都病死、饿死、冻死。但是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征服了常人没办法征服的困境,最后拜到五台山。后来他参禅打坐,大彻大悟。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只是看我们肯不肯去做,愿不愿意成就德行,而吃的苦都是帮助我们断习气,去除习气而已。那些骄慢放逸的习气,正是通过这些苦行可以放下。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真正想要修身立德,成就令人尊敬的操守、品德,那我们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很难有成就。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段。

〖莫学懒妇。积小痴慵。〗

积小就是讲自小时候积起,养成了懒的习惯,痴慵就是积懒成性,就变得愚痴了。一个人勤劳他才会有智慧,懒则会愈来愈笨,这是真的。如果从小就养成懒的习惯,那就很麻烦,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教育儿女最重要的是教他勤劳,所谓勤能补拙。笨拙,先天的笨拙没有关系,勤能补上,其实勤劳也就使他愈来愈聪明了。为什么他能聪明?实际上你要知道本性当中有圆满的智慧,本性本善,本性本觉,人为什么会觉得笨?那是因为他习气重。所以我们能够用勤劳去断除习气,让本性智慧显发出来。

〖不贪女务。不计春冬。针线粗率。为人所攻。嫁为人妇。耻辱门风。〗

这是讲到如果是从小养成了懒的习气,“不贪女务”这个贪是勤勤恳恳地去做的意思,用贪字更显得女务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不计春冬”这是讲养蚕、纺织我们要看时令、时节。如果该做的女工不做,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养蚕、纺织也不会,那就为人所责笑了。这个人首先是家里的父母,会为父母所呵责,为兄弟姐妹所耻笑。“嫁为人妇”,长大嫁出去了“耻辱门风”,为公公婆婆所见笑,所辱骂,“这谁家养的闺女,怎么什么都不会?”你看一骂把父母都骂了,这就是自己对于父母祖先的一个耻辱。

在古时候责备人最重的就是失教,这个人要是行为不好,失教,没教养,没教养骂的不是这个人,骂的是父母,让父母蒙羞,这是最严厉的批评,这就是大不孝。昨天我们提到的那位女总裁,出嫁的时候她父亲跟她讲了三句话,第一句就提醒她你该干活,你去到别人家得多干活,而且干活还得干仔细,不能够耻辱门风,说咱们家没有教养。你看看,所以从小要不学女德,将来自己丢脸,也给父母家里丢脸。

〖衣裳破损。牵西遮东。遭人指点。耻笑乡中。〗

这里举了例子“衣裳破损,牵西遮东”,破损了衣服还不会补,“牵西遮东”已经是捉襟见肘,露这里露那里。“遭人指点,耻笑乡中”就会遭人耻笑。自己的衣服都不会补,怎么还可能给夫君、公公婆婆补衣服,也就是她不会照顾人。这是什么?小的时候没学,那将来出嫁了她会烦恼。

过去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一位女同学,年纪也比较大,已经四十开外,离婚了。这个人并不坏,也挺老实,就是不懂干家务活,我就看她连饭都不会煮。她怎么煮?她只会用微波炉,米就放在塑料罐里头,然后就盖上放在微波炉里面去微,所有的菜都用微波炉来做,那怎么能做得好吃?况且我们晓得微波炉煮出来的东西都把营养已经打掉了,对身体不好。她只会干这个,而且她的东西很凌乱,不会收拾,可见她家务事一窍不通。所以你看,正因为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又不肯去学,把自己的幸福糟蹋掉了。

为人父母者,如果有女儿,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将来有一生的幸福,最重要的是让她学做家务。这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讲求。还有更重要的是德行,从做家务当中就能培养德行。在家里她善做家务,她就能孝养父母,出嫁了她能够勤劳持家,能够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女德最重要的就是她能干活,所以“学作章”排在第二,排在很前面,意思我们不能够不了解。

〖奉劝女子。听取言终。〗

这是宋尚宫奉劝女子一定要学习,要听取这种劝告,不能够忽视,戒除懒惰的坏毛病。

这关系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关系到后代,一个勤劳的母亲就能养出勤劳的儿子。我自己深受我母亲的影响,我母亲各方面素质都相当好,她能够早起,在过去一般四点来钟就起床,现在学佛了更精进,三点多钟就起床,天天如此。起来首先把家务活料理一下,早餐该准备的那些东西都准备好。譬如说要喝的果汁事先从冰箱里拿出来,回温,不能够拿出来马上喝,那很冰凉,对身体不好。所以起来之后洗漱完毕就开始先预备早餐的东西,菜要洗的先泡上,然后去做早课。做完早课五点钟了,然后就开始做早餐,很从容淡定,井井有条,六点钟就能吃早餐。早餐非常丰富,我母亲说早餐要像皇帝一样,午餐像平民一样,晚餐像乞丐一样。这个早餐要好,因为营养价值高的早上吸收,全天给你去消化,你晚上吃很好的话,睡觉的时候那些好东西积在你肠胃里面可能就变质了。所以宁愿早上吃得好,晚上愈少愈好,愈粗淡愈好。我现在晚上都不吃了,养成好习惯,自然都是早上开始消化能力最强。我也能早起,我母亲爱读书,我也跟着爱读书,我母亲勤劳,我也算是一个勤劳的人了。这是什么?真的母亲带动好习惯最为重要,千万不能够懒,不能够脏,这一个懒一个脏是女子最要戒的。反过来应该勤,应该洁净,勤劳洁净,这是持家有方!

我们来看第三章,“学礼章第三”。学作是教你怎么做家务,学礼是教你怎么进退应对,待客用什么礼数,这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主内的人,如何招待宾客,或者如何去应酬、去馈赠,待客这些礼数都要懂,这能体现这家里有没有教养。做太太的如果有这些礼数,往往是给先生脸上增光。我们看“学礼章第三”:

【凡为女子。当知礼数。女客相过。安排坐具。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手低声。请过庭户。问候通时。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备办茶汤。迎来递去。莫学他人。抬身不顾。接见依稀。有相欺侮。如到人家。当知女务。相见传茶。即通事故。说罢起身。再三辞去。主若相留。礼筵待遇。酒略沾唇。食无叉箸。退盏辞壶。过承推拒。莫学他人。呼汤呷醋。醉后颠狂。招人所恶。身未回家。已遭点污。当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面相逢。低头看顾。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遍乡村。说三道四。引惹恶声。多招骂怒。辱贱门风。连累父母。损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莫学他人。惶恐羞辱。】

《女论语》四字为一句,便于孩子的读诵。这一章其实讲的事情也都很简单,就是有关迎来送往,待客之道,但是这个对女子非常重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3560.html

更多阅读

钟茂森博士出家,净空法师现场见证出家盛况! 钟茂森

清净心注:让我们一起来随喜、赞叹!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钟茂森博士在香港圆明寺畅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钟茂森博士15日正式剃度出家(附照片)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钟茂森博士 讲解 钟茂森博士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钟茂森博士了悟子 整理【内容提要】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是钟茂森博士2006年在香港的演讲,为期四天,分别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欧美学者专家在灵魂学与轮回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对灵魂存在的研究,二是

钟茂森博士出家为哪般? 钟茂森博士视频

201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十五)钟茂森博士在香港圆明寺上畅下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跟随上净下空老和尚讲经教学,弘法利生众生之福!众生有福,随喜赞叹!!!阿弥陀佛!!!人物生平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广州,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

声明:《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一》为网友沵旳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