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节日与传统节日 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

1.中国的传统节日

1.1、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认真的了解一下:

1.1.1、春节(Spring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1.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1.1.3、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1.1.5、中秋节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1.1.6、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自诞生起便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而除了发挥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作用外,传统节日也成为维系华人世界的文化纽带和传统桥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虽在近代曾脱离母体很长时间,但一直保留着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新加坡华人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说,华人走到哪里,就会把重要的传统节日带到哪里。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清明节,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的4月5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清明节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为思念去世的人们而深感悲哀!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

1.3、传统节日的意义与担忧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立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的过程,是不断的取其精华的过程。由此构成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

1.3.1传统节日的象征意义1、是以自然为取向。尊重自然,随着自然物候的变化,以物喻人,进而引发对社会及人生的感怀。春节、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因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外来节日与传统节日 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
2.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是发自内心的喜庆与深沉,蕴涵着对历史与价值的独特理解。其中的一系列的祭祀、聚会或饮食等风俗,都既包含了娱乐或休闲的成分,又有特定的人文取向。通过节日的各种形式或仪式,将趋利弊害的自然本能、智慧、聪明与机敏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情感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
3.是不断的取其精华的过程。春节是这样一个过程。清明节又是提炼了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精华而成为今日之内涵与形式。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以一种昂扬向上的体育竞技精神彰显民族性格和精神。七夕节也是如此,有着多种含义,但又是在不断提炼其值得高歌的品格与特征。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所以我们将传统节日称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以说,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是其本质的必然要求。
1.3.2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中国传统节日是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既代表过去,也代表未来,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
今天,我们纪念传统节日,体悟各节日纪念的对象及意义,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但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一些传统节日在国内有衰落的迹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很多城市青年过起了洋节,情人节、圣诞节都很有市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了解或兴趣而盲目崇尚西方的节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传统节日的式微和洋节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现有的法定假日中,只有春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他的一些传统节日,虽然在民间有所保留,但并未被规定为法定节日,没有法定假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关注度的下降。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重视传统节日并发掘其内涵,对于我们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传统节日,增加节日的文化含量,突出中国特色,这对于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涵养民族之根,弘扬民族之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部分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可能不失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2外来节日

2.1外来节日的类别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洋节日”如雨后春笋般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让青少年朋友兴奋不已。“洋节日”进驻中国,有人称之为“狼来了”“,狼来了”,是否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构成挑战?如何理性对待外来节日文化呢?外来节日何以受青睐,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外来节日呢?为此,让我们来对外来节日认识一下。

2.1.1、圣诞节,(Christmas)是教会年历的一个传统节日,同时也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它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基督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举行礼拜,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

2.1.2、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男女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大概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关于情人节来历的诠释吧。

2.1.3、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这一天,人们总要想方设法使母亲愉快地度过节日,感谢和补偿她们一年的辛勤劳动。最普通的方式是向母亲赠送母亲节卡片和礼物。

2.1.4、父亲节(Father's Day)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相对于母亲节,父亲节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一个节日,是1910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士波肯市由杜德太太发起的。在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示对父亲的敬意。

2.1.5、愚人节也称万愚节,英文为April Fool's Day(纠正:April Fools' Day是名词所有格形式)。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四月一日。愚人节已出现了几百年,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2.1.6、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

2.1.7“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子。

2.2、外来节日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增多,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同时,西方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扑面而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节日氛围。它们轻松,浪漫,形式多样,加上商家的大力宣传,使得"洋节"显得隆重而符合"时代"气息。大部分青少年认为"洋节"蕴含了浓浓的人情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于"洋节",学校目前一般采取的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对于洋节,我们不妨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比较强,而且思想活跃,对外来的新事物是比较愿意接受的,所以洋节在大学生当中是比较盛行的。洋节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了解外族风情,了解世界各族文化的窗口,所以学校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规定。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具备了接纳外来文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君不见,“洋节日”真正受热宠的都是经济发达、具有富余精力和财力的地域和人群。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需要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渐渐热衷于过洋节,而商家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着消费热点。从以前不为一般人所知到现在已经成为逢之必过的大节,商家近十几年的炒作功不可没,当然他们也受益匪浅。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打开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这些舶来的节日信息铺天盖地,真是让人想不知道也难。我个人并不排斥这些节日,百货公司的盛装,拿着糖果袋的圣诞老人,还有层出不穷的打折优惠还是给人们增添了许多喜气,毕竟生活是需要点缀与喜悦的。至于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将自己的祝福送给这些关爱我们的亲人也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吻合。

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需要亟需满足。“洋节日”为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方便。特别是“情人节”更能为青年男女恋爱提供接触的平台。所以,年轻一代天然喜欢这些洋节日。当然,也和当今年轻人崇洋猎奇、解脱迷茫、寻找刺激不无关系。他们把“洋节日”当作排遣寂寞、释放压力、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3、外来节日的中国元素

3.1、外来节日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外来节日正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而在它们强劲的进攻下,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显得如此的软弱无力。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是对于各种外来节日津津乐道,而对于本土的传统节日反而逐渐疏远。在各种外来节日里,各种媒体、商家也对此推波助澜,从中获取商业利益。这种文化错位思潮不得不让人深思:

中国的前进,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肯德基,什么是麦当劳,什么是好莱坞大片,什么是真正时尚与潮流,我们吸收着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世界各种令人向往的文明,而这一切,也让中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环境中,可以稳步前进,并越走越走也自信。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不再是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平安夜”,“情人夜”更是成为“黄金夜”,各大商家在这样的节日里简直是欢天喜地,因为这一天的销售收入或许是一般商家至少一个星期的销售收入。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令人深感忧虑的各种隐患。无可厚非,西方的一些节日,是西方文明历经岁月洗礼的结晶,节日的盛典,是西方优秀文明和和谐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党一向的宗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喜欢着这些精华的外来文化,是丰富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方式。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

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难以想象“除夕,七夕“之夜会有百万计的人同时走上街头疯狂购物,游玩。所以,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然而,更令人心痛的事我们是不是在犯着双重错误,就是在“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如果仅仅是抛弃了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将传统文化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我们抛弃的同时,还在扭曲和误解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精髓。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西方国家人民在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和温馨祝福的特别之日,那一天,西方国家的人民要么会全家团聚,要么走进孤儿院,学校和贫民区,给那里的人民,孩子送去祝福,送去礼物,送去物质,更重要的是送去孩子们生活的自信,告诉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来幸福的未来生活。只要你努力,就会得到面包,得到幸福,或者在浪漫的夜晚,给心爱的人以最完美的表达。最重要的是,他们利用这些,在教育着自己的国民,如何成为成功的人,如何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的祖国。

相信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和国民的购买能力要比中国强的多,至少是现在。可是,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夜晚美国的大街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然而,中国的商人把这些特殊的节日变为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温馨的平安夜,却是持久的交通堵赛,酒店,商场安全隐患全面曝光的时期,甚至广州一家私人酒吧圣诞节的火灾使26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宽敞的马路上,挤满的是看不见尽头的人群,慢慢蠕动的汽车,弥漫着各种吵杂的声音,这人究竟是一种和谐,一种繁荣,还是中国人心灵空虚和浮躁,带来的不安?为何我们不能在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里,多给孤独,贫穷的孩子和老人们送去祝福,送去温馨,送去生活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政府都不会忘记这样一群弱势群体。可是仅仅靠这样的救助远远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种方式变为一种教育和获得知识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们得到真正精神上的礼物,那将比礼物的本身更重要。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经济需要人们在一夜之间购买打折的物品来刺激,那么国民的生活水平就竟是提高了还是在降低?我想,这样的场景被别人看见会感到痛心,因为,将优秀的文化扭曲比不赞同更可怕。甚者,外来文化全方位的冲击,足以颠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是没有民族精神,将会不打自跨”,这也更是某些野心国家用来达到统治世界的另一种全新手段。

我们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指导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但我们不需要“市场社会”,这个社会需要人文,自然的和谐。

3.2、外来节日收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与改变

3.2.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3.2.2、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3.2.3、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3.2.4、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在此略作分析,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

3.3、外来节日在中国的改造

多种文化并存是文化本身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决定了奥运会不只是中国的奥运会,成功的开幕式就体现了中外元素并存;再如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由中外歌唱家联袂演唱,打破历届主题曲的动感曲风,开创一种柔美、大气的风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是中西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民众心理层面占有相当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人们对各自节日的感情是叠加的,要让这一节日更具生命力,呈现符合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多样化需求,除了内因之外,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取长补短,可以加速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保持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反之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排斥、抵制别的民族节日元素的融入,将经不起时间的洗涤。唐朝之所以在当时的世界里空前强盛与繁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兼容多种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具有凝聚亲情的文化特点,但是在友情的凝聚方面显得较为欠缺,而西方的一些节日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如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借圣诞节之机互赠礼品、聚会畅饮,使人之友情得以融合与升华。所以说人们对圣诞节的热情实际上是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补充的结果,这种补充对中华文化的发扬是有益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担心中国的年轻人被“西化”,成为外来文化的附庸。他们有着“接受它、改造它”的态度和能力。

  实际上,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所热衷的圣诞节已远非真正文化意义上的节日,他们只是需要这个节日作为平台,在严寒的冬季寻求朋友之间的温情,或是放松疲劳一年的神经。中华文化是开放的,有益的东西是可以容纳的,圣诞节既是西方的节日,也是中国年轻人纵情狂欢之节日。

 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关信平认为,现在过圣诞节的人很多,不光是年轻人,不少中老年人也过这个节日,这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影响。在中国,圣诞节已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有更广泛的文化影响。我们过去一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抵制洋节,但是这种抵制和警惕其实是没必要的,不如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客观对待这个现象。看待外来事物不要陷入两个极端:要不认为外来的东西都好,要不认为外来的东西都很可怕。既然大家愿意过这个节日,不如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中华文化也是一种强势文化,而且历来不怕外来影响。我们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充满生命力,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其会消失。过分抵触外来文化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但一些与社会发展不合拍的东西肯定会被消灭,但这种消灭不是坏事,比如一些落后的殡葬风俗等。

  从历史上看,文化闭塞往往会造成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缓慢,并有可能使本民族错过难得的发展契机,比如说清代中晚期。文化的封闭必然会使本民族无法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吸收发展的动力和营养,而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恰恰需要吸收人类社会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闭关自守到洋为中用正体现了中国近代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过程。而文化开放包容则往往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唐朝。因此人们不要对外来文化过分警惕,其实很多外来文化是中性的,如果人们愿意接受,就有存在价值。

  洋节其实永远不会取代传统节日,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因为洋节而放弃本民族的节日,而且圣诞节等洋节在中国不过是民间形式,并不是官方节日,其实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也是从外国传来的,而且变成了国家的法定节日。对于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讲,其文化的多元化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文化上的包容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展现其城市魅力的重要元素。在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里,不光经常过各种节日,而且有很多不同文化形成的社区,体现了这些城市的包容度和宽广胸怀。更体现了外来节日在中国的改造。

3.4、外来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大多数人认为"洋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遭遇自己的准确定位。过洋节现象是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避免,但是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褪。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心理仍是传统的中国特色,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传统节日对于传统的心态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仍是最为重要的。应当赋予传统节日以当代特色,加强教育和宣传。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稍有历史知识的朋友都清楚,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哪一次文化冲突不是以柔克了刚,哪一次不是吸取了别人的优点发展了自己。先说远的,当年与中华文明可以叫板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现在不都已“借腹生子”,而我们的华夏文明不仅仍传承着自己的文明,还能吸收了别人的优点融合成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中华文化。

  然而,作为商家,不论是西洋的圣诞节还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春节,两个节日哪个更重要,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差别并不很大,商家最在乎的其实是人们能知道多少节日,只有老百姓知道的节日越多,他们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借着节日之名进行炒作,进而达到赚钱的根本目的。一家商场的工作人员就表示,有些商场为了多借节日之名搞促销,甚至还自己创造节日。不过,这名工作人员也同样表示,之所以要这样做,不是因为商场不重视像春节一样的传统节日,在对待春节的问题上,商家一样会策划。对圣诞节打出的促销战略,甚至“包装”出圣诞老人站在商场里派送礼物等。虽然商家的目的很明显,是借机从消费者身上捞走大把的银子,可这种视觉冲击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圣诞节过着好看,过着漂亮,而春节和圣诞节比起来,至少没那么时尚。可以看得出,有这样观点的年轻人在对待圣诞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问题上,就受到了商家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不禁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更是价值的取向。

【结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国家在规定国庆、“五一”、“三八”放假外,还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法定为公民休假日,使公民的休息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同时,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乡居民对过好传统节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令人遗憾的是,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在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没有大放光彩,反而有点被边缘化,人们普遍感觉是节味“淡”了,同过星期天差不多,一些办节活动(如庙会)的过度商业化也减弱了人们参与的热情,有些青年人以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为时尚。此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淡忘、受冷落的现象,使众多有识之士为之焦虑。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外来的节日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其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外来文化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3459.html

更多阅读

动态投影广告与传统的户外广告的优势比较 户外投影机

·动态投影广告与传统的户外广告的优势比较·由于动态投影广告的新颖性,消费者必定会对此投注较多的目光。请您不要忘记,消费者在注视精美动感的投影画面时,更多的是在关注您的产品。您的产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关注者脑海中。而

转载 摩罗/外来文化撑不起大国复兴 摩罗

原文地址:摩罗/外来文化撑不起大国复兴作者:摩罗外来文化撑不起大国复兴/摩罗在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俄都是后发国家。如何学习西方世界的工业化经验,如何应对强势国家对本国构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研究 重庆整合网络营销

[摘要]网络技术作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正推动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企业运作模式的彻底变革。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并使之与传统营销实现整合,成为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将着重讨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

直销模式和传统销售模式的区别 直销与传统行业的区别

直销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销售渠道的不同。  传统的销售渠道是:  生产厂家~ 总代理~ 省代理~ 市代理  批发商~ 商店~ 消费者。  直销的销售渠道是:  生产厂家~ 直销商~ 消费者。  传统的商品销售方式的利益产生方式

声明:《外来节日与传统节日 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为网友商务男一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