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展史若干阶段及国际货币体系初探 人类发展史六个阶段

货币体系不同,运行机制也不一样,所以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当前货币体系的研究焦点在汇率的决定上,并把研究重点从宏观分析转向外汇市场结构,外汇交易商行为方式等微观方面,这需要很深的学术水平,不是本文所能涉及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叙述来说明构成国际货币体系各项内容的优缺点,进而思考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

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前的各朝各代的货币演变:从物物交换、货币产生直到清末,货币的形态从一般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贝、玉、珠、牲畜、刀币、布币、布帛到后来的黄金、白银。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涵盖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形成的金本位制,先后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直到金本位本身固有的缺陷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后,金本位制就全面崩溃了。继之而起的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这是一种黄金---美元本位制。各国国内流通的纸币同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在被“特里芬难题”困扰多年,而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抛弃了。而后货币市场进入了几年的混乱局面。1976年1月各国在牙买加举行会议,产生了“牙买加货币体系”这个体系承认浮动汇率,弱化黄金和美元的地位,有意突出特别提款权的主要储备资产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涉及国际金融的各个方面,它是国际金融学的核心部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度日益加大,它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古代中国货币体系二、金本位制 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四、牙买加货币体系.

一、古代中国货币体系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所创造的文明曾让中国之外的它国无法企及。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前的各朝各代的货币体系有必要先叙述一下。

1、 远古夏商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之前的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社会,开始产生货币,这一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是贝、玉、珠、牲畜。到夏朝时,主要货币就只有贝了,贝独挡一面成为货币的原因是贝可计数、形状大小差不多、坚硬不易磨损、价值高体积小、贝还是一种流行的装饰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换日益频繁,海贝已不敷使用,于是人们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主要为铜块、金银块。商朝时,开始出铸币,但与夏不一样,仍以贝为主要货币,不同的是夏人用黑贝,商人用白贝。

2、周代:货币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成,此外还有其他流通货币:玉、金银块、海贝、铜铸贝、刀币、布币。

刀币是由一种由砍伐工具演变而来的货币。主要流行于齐国,单位为“化”。布币是一种农耕工具,由铲演变而来。最初的布币就是生产工具本身,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小,主要流行于秦、韩、赵、魏、燕等,单位通常为“釿”,独秦用“两”。铜贝主要流行于楚国,单位为“化”。黄金在周代才真正成为货币,并被铸成方形的“金饼”流通,单位为(二十两),唯楚用斤(十六两)为单位。在战国时期,我国从秦国开始,还出现了圜钱,单位为“铢”,在刀帀、布币、刀布币并行区内逐渐代替了刀币和布币。春秋战国期,不足值的货币:大钱,也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货币管理:各封建领主、各郡县都有铸币的权力,只有齐、楚两国的铸币权归中央,

到战国时,秦国的铸币权也上收为中央。

1、 秦汉时期:以铜币为主要货币,此外还有黄金,白银。实行金铜复本位制

秦时,统一货币,铸“半两钱”重12铢,外圆内方,其影响波及邻近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印尼、缅甸。到了汉朝,改半两钱为五铢钱。汉武帝时,铸白金三品,为银锡合金,这是中国使用银币的最早尝试。

货币管理:秦朝任民铸,汉代铸币权归中央(从武帝开始)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为布帛,铜币,铁钱,金银。

这一时期,战乱不休,交通阻塞,商贾不能周流;坞壁林立,自然经济抬头,统治者滥铸不足值的钱币,造成币值低落且不稳定、赋税征收实物等原因,造成贵金属货币的流通量退低。南北朝是我国作用铁钱开端,这一时期还第一次出现了“年号钱”。

货币管理:管理混乱、私铸钱币,杂以铅锡。多种钱币并用,换算困难。

3、 隋唐朝:以铜钱为主要货币,此外还有金银、铅钱、铁钱、谷帛。

隋统一中国后开始控制货币的铸造和重量,并令各关置百钱为样本,合乎标准才放行,否则熔铸。禁止前代货币流通。

货币管理:禁止民间私铸。

6、五代:五代时期政治混乱,币值不稳,各个割据地都有自己的货币,但仍以铜钱为主;

货币管理:私铸滥造。

宋朝:货币以铜币为主,但白银、纸币已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纸币在北宋时称为“交子”,在南宋时称为“会子”。纸币产生于北宋初年(994年以前),四川的16户商民发行了“交子”。这是银行券的锥形。1023年,官府设官营的“交子务”,发行交子,规定770文为一贯,有发行准备金,叫“钞本”。

8、元朝:流通货币为白银,黄金,钞币。

元主要使用不兑换纸币,并且元朝是白银真正作为价值尺度的开始。元初废铜钱,但民间仍使用铜钱,此期铜钱大量外流到日本。

货币管理:滥发钞币,造成物价飞涨。

9、明朝:银、钱双本位。

货币管理:禁止私铸,官府铸不足值的货币

货币发展史若干阶段及国际货币体系初探 人类发展史六个阶段

10、清代:货币为白银、铜钱、银元、银角币、纸币、其中的银元为外国银元。

直到清光绪年间我国才开始铸造银元。

货币管理:私铸货币泛滥、不足值货币流行于世。

二、金本位制

金本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黄金作为货币本位的原因是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是同质的,易贮藏、便携带,生产有限,所以货币的数量受到黄金供给的限制,物价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英国是率先实行本位制的国家。英国在17-18世纪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由于银价大跌,金银相对价值不稳定,英国政府于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铸币本位制。而此时的欧洲其它国家及美国都处在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阶段。1871年德国实行金本位制,1873-1876年瑞典、挪威、丹麦先后实行金本位制,1878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也都实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内容包括1金币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可自由铸造。2金币可以自由兑换。人们可以将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兑换成金币或与金币等量的黄金。3可以自由输出入。各国货币按其含金量确定他们之间的比值,国际间的结算和各国的储备都使用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一方面,该制度可以使国内流通中的货币的本值对本位币黄金不发生贬值;另一方面,又能使国际市场上的外币汇价保持稳定。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银行券与金块之间实行有限制兑现的货币制度。其内容包括:1金币虽作为本位货币,但在国内流通的并不是金币,而是纸币,纸币有无限清偿权。2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金币,但在国际支付或工业方面需要用黄金时,需要达到相当于一定重量金块价值的银行券才能兑换金块。3国家必须储存一定的金块作储备,由央行负责以官价买卖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被削弱的货币制度。这种制度取消了金币流通,黄金不能再起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且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它必须先用银行券兑换外汇,再用外汇去兑换黄金,主要内容:1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外汇。2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车存放外汇和黄金作储备。3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维持本国货币值的稳定。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方面易受到与其联系的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为制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大量提取外汇,兑换黄金,也会威胁到实行金币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稳定。

本位制在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它也固然有内在缺陷:1黄金供应有限,不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需要各国自觉遵守规则,但各国是否遵守取决于各国的利益。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黄金开始大量聚敛于少数国家,许多国家为了防止黄金外流,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美国虽也实行纸币本位制。但仍按官价对外汇银行兑换黄金。至此金本位制全面崩溃。

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会上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是根据美国人拟定的“怀特计划”方案制定的。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包括:1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1盎司=35美元。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央行以美元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是美国用来履行促进汇兑稳定的做法,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没有规定。这实际上形成美元黄金本位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本位制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超过英国,国际贸易中主要用美元结算;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元债券占大多数;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不高。2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各自货币的含金量确定,或者不规定含金量而只是规定与美元的汇率。3实行固定汇率。各国货币不得轻易改变其含金量,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各国政府之间在进行即期外汇交易或黄金买卖时,其汇率和金价变动幅度不得超过法定汇率和黄金官价的上下1%的范围。实行固定汇率制,各依附国会为了纠正国际的收支失衡而牺牲内部平衡。当初制定政策时,因英国不愿以牺牲国内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而要求建立一项国际基金来提供长期有效的官方短期信货来源,但美国只愿意认缴一笔国际基金,而不同意建立象英国所提议的那样的资金总库。在没有其它合适的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成员国不得提出改变其货币平价,除非为了纠正基本不平衡”,而且“只有在与基金组织协商后才能改变”这就是说基金组织同意各成员国改变汇率平价消除不平衡,即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4通过IMF调节国际收支。如果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依据自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纳的份额,向基金组织申请贷款。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虽然解决了金本位制崩溃后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但它也有它的内在矛盾。美元本是美国的货币,但通过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却成为国际上的基准货币,这样,美国就可以在不动用黄金储备的情况下通过滥发美元及通过信用的扩张和收缩来操纵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和金融,并可利用美元进行资本输出,谋取巨大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国在1934年1月规定的1盎司=35美元定为官价,定价有点偏高,因为经过二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美元的购买力已经下降。美元定值偏高有利于美国向世界各国搜刮更多的物质资源和财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汇率制是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汇率定得过死,各依附国为了调整收支失衡,而不得不牺牲内部平衡。由于各国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而忽视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所以引起了所有国家都在争取国际收支盈余,而不愿采取措施保持收支平衡。最致命的弱点是该体系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所谓的特里芬难题是指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基准货币国美国的国际收支无论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世界各国储备的增加要靠美国国际收支的赤字;美国国际收支长期赤字会造成美元大量过剩,从而引起美元危机或降低美元信用。反之,美若力求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财会造成国际清偿能力不足。

50年代以前各国货物需求量大,美元定值偏高的问题被国际收支顺差所掩盖。1950年以后,由于美国海外扩军,军费开支增大,资本输出有增无减,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但此阶段的经常项目账户仍是顺差),为了弥补赤字美国不得不增发通货,造成美元的购买力下降,对外信用动摇,黄金大量外流。1960年美国再一次衰退,出现逆差和黄金外流,美国政府已无力承担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造成了挤兑黄金风潮,这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所谓美元危机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美元地位虚弱及其信用下降而引起的大量用美元兑换黄金、抢购其他国家货币的现象。美国政府为了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采取了诸多政策来对抗美国的衰退,如允许长期利率下降,短期利率上升,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消费等。由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1968年再度爆发美元危机,此次危机中,巴黎金价猛涨到44.36美元1盎司。美国经不住黄金的巨额流失,不得不采取黄金双价制。所谓黄金双价制是指两个黄金市场实行两种不同价格,一个是官价,但只在各国官方结算时使用;一个是市场价,它随供求关系而变化。60年代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经过研究提出:应该允许各国政府单方面地逐步和经常改变本国的货币平价,同时建议允许钉住的汇率围绕平价在更大的范围内波动。更有甚者,有的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废除钉住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在60年代诸多研究国际货币形式的经济学家中,罗伯特·特里芬是第一个引起人们对世界清偿能力问题广泛关注的人。他认为过去信赖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现在信赖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都会造成国际清偿力不足和基准货币信心的问题。特里芬认为要走出目前货币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必须放弃权力分散的国际体系代之以权力集中的体系,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存款逐渐取代黄金和外汇增值成为世界储备增值的主要来源。美国政府则强调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纠正不平衡和改善顺差国将过剩资金借给逆差国的机制上,而不应总关注清偿力的问题。1963年7月联邦储备系统提高了贴现率,同时政府也开始征收利息平衡税,旨在对外国在美国发行的证券征税,从而有效地遏制住了有价征券资本外流。但以长期银行信贷形式出现的资本外流却增加了。1965年2月美国政府将利息平衡税延长两年,并适用于对工业国家借款者的到期为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大多数银行贷款。资本外流得到缓解。

1970年1月1日,国际基金组织创设了第一批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要偿付其特别提款权提款的30%。但这一举措无法解决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1971年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大量用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私人也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为了防止黄金外流,挽救美元危机,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停止兑换黄金、美元汇率下调。美国向日本和西欧提出贸易减让的要求和增加它们在军事联盟中承担的费用份额的要求,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关税,直到日本、西欧大国政府将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另外,在美元得到贬值前,外国生产者不再享有恢复投资税额扣减的好处。1971年12月10国集团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大厦开会,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美元汇率下降约8%-9%,同时美国降低了美元对黄金的比值,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进口附加税。各种汇率又开始钉住了,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可调整幅度由原来的上下1%,扩大到上下2.25%。尽管这样,仍无法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舒尔茨部长和他的高级政策小组经研究后认为现行货币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变汇率,要么美元再次贬值,要么公开浮动汇率,同时派沃尔克与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进行探索。首先得到美国的支持。接下来沃尔克先飞往东京,因为他知道欧洲人会坚持要求日元大幅升值。沃尔克要求日本将日元至少再升值10%并同意美元贬值10%.沃尔克所递交的尼克松总统的信既有对日许诺的成分,又有对日威胁的成分,日本被迫同意日元浮动。与欧洲各国达成的协议是欧洲同意美元贬值和保持钉住汇率。沃尔克协议签后,金融市场仍然动荡不安,抢购黄金的风潮仍在继续,金价一度上涨到90美元一盎司。为解决货币危机问题,欧洲共同体理事会邀请14国集团的其它成员国加上瑞士、美国参加1973年3月9日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但会议并没有产生什么结果。1973年3月11日欧共体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西德、法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同意共同浮动。几天后,挪威和瑞典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瑞士、意大利、英国货币将继续分别浮动,爱尔兰则钉住英镑。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二战前各个货币集团相互对立进行货币战、汇率战的局面,稳定了金融局势。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但同时它也有局限性:第一它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第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难以按实际情况经常调整;第三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不得不牺牲国内的经济目标。

四、牙买加货币体系

1971年10月基金组织理事会要求执行委员会全面研究世界货币体系问题,提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意见。1972年7月基金组织理事会又决定建立“20国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制度的改革问题。1974年6月委员会提出一份“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和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同时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代替“20国委员会”。1976年1月在牙买加金斯敦举行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内容:1浮动汇率合法化。2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中央银行按市价从事黄金交易,取消会员之间或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逐步处理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按市价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1/6(约2500万盎司),另1/6按官价归还各会员国,剩余部分(约1亿盎司)根据总投票权85%的多数作出具体处理决定。3确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增加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单位增加336%,使用特别提款权来偿还基金组织的债款或进行借贷。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用出售黄金所得利益建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信贷部分贷款额度由会员国份额的100%提高到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份额的50%增加到75%。

牙买加货币体系具有与以往货币体系不同的特点:1国际储备多样化。尽管牙买加协定规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但由于它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替代美元、黄金的地位而成为主要国际储备。特别提款权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按份额比例分配给成员国的一种有黄金保值的帐面储备资产。它是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不是现实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只能用于政府间的结算。成员国凭这种帐面资产可以向其它成员国换取能自由兑换的货币,以支付国际逆差。特别提款权发行之初是与美元等值的,即1盎司黄金=35特别提款权。1973年后,各国都采用浮动汇率制,特别提款权也随着美元忽升忽落。1974年7月1日,基金组织宣布特别提款权与美元脱钩,开始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为定值基础。这“一篮子”16种货币是按1968年到1972年五年内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占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1%以上的国家货币选择的。每种货币在特别提款中所占比重,大体上是按该国出口额在世界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而定,并根据该种货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在国际交易中的使用范围加以调整。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决定,自1981年起,特别提款权改用1975年至1979年间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商品和劳务出口国的5种货币来定值。这5种货币及其所占权数为美元42%,西德马克19%,法国法郎、日元、英镑各占13%。为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地位和减少过剩美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基金组织提出建立“替换帐户”使各国可以把美元存入这一帐户,然后基金组织用这帐户的美元购买美国长期债券,所得收益以某种方式偿还给设立“替换帐户”的国家。但各国对这一提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且发行量少,又只能在基金组织成员国间才能使用,它的发行要以黄金作为储备。所以特别提款权不能完全替代黄金、美元的地位。虽然美元仍是主要国际储备,但随着西欧国家及日本的崛起,它们的货币也日益成为主要储备,冲击着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不再一枝独秀,因而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趋势。2汇率制度多样化。1976年1月牙买加会议认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并存。浮动汇率包括:单独浮动、管理浮动,还有钉住美元、英镑、法国法郎及其它货币或特别提款权或自选的“一篮子”货币,或是按照一组经济指标进行浮动。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国际收支的调节可以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活动,相关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债务、投资等。当某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因而外汇汇率上升即该国货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贸易状况得到改善。利用利率进行调节是通过本国与外国的利率差异来引导资金的流入流出的。如果某国发生逆差,则可提高利率,导致资金流入,从而平衡国际收支。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货款主要是向逆差国提供贷款,并指导和监督顺逆国双方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货币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转,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双重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优点:1基本上摆脱了基准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实行的是国际储备多元和浮动汇率制,即使发生美元贬值,也不一定会对各国货币的稳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美元与黄金脱钩,即使发生美元贬值,各国也不可能向美联储挤兑黄金。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即使美国不断发生顺差,由于美元不是唯一的储备货币和清偿手段,所以不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如果美国持续逆差,美元贬值,各国可以减少美元的储备,以防资产大量缩水。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调节机制失灵的困难。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拥有多种调节机制,各种调节机制可以相互补充结合运用。消极作用:1多元化储备体系不仅丧失了自发调节机制,而且也设有形成IMF对国际清偿力增长的全面控制。2多元化体系缺乏稳定的货币标准,使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以致引起外汇市场动荡不安。3汇率波动频繁。给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影响。汇率剧烈波动还会加剧世界性通化膨胀。当汇率下调经过一段时间的“时滞”后,商品出口会增加,进口减少,国内物价会上涨。再次,汇率变动频繁会影响国际信用的发展,因为汇率波动,在国际借贷上,不是债权人蒙受损失,就是债务人员负担过重,甚至引发债务危机。第四点是汇率波动投机给造成可乘之机。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不健全,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日趋严重。

正因为每个货币体系都有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才推动着货币体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找到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的国际货币体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3148.html

更多阅读

石油美元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时,临危受命的基辛格博士就任美国国务卿时,其首要使命是如何“引导”石油输出国接受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唯一计价及结算货币。基辛格成功了,他通过沙特说服欧佩克其他成员国,最终使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史 货币的演变历史

按照本位机制划分,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美元本位制的牙买加体系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自发国际货币体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及改革探析 货币体系

李太后摘要: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行。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探索新国际货币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次贷危机是什么

摘要: 从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不仅局限于资本市场,而且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饱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全球大经济环境下,世界各国在采取宽松经济政策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开始呼吁重建国际货币

声明:《货币发展史若干阶段及国际货币体系初探 人类发展史六个阶段》为网友燈火不見闌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