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风情 江门渔家风情园

江门风情 江门渔家风情园

江门风情

江门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西文化在这里融合,西江文化在这里沉淀,海洋文化在这里绽放,传统的渔业文化、航运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伦理、哲学、宗教文化在这里植根传承,使之形成最古老也是最现代,最西化也是最传统,最开放也是最保守的独具特色的侨乡民俗文化体系。

在长堤榕树下,深巷堂屋口,或商铺码头,田间村尾,常常可以看到几位长者聚在一起,抱着大把式竹筒水烟袋吸烟聊天,下棋休闲。吸烟者眯缝着眼,用嘴对着竹筒,深深地吸一口,竹筒里发出咕咚咕咚水的响声,鼻子里溜出一缕一缕青烟,然后,怡然自得地抬起头,伴随着缭绕旋散的烟雾,接上对方的话茬子,聊着,闲着。这种场景,与繁华的现代化侨都似乎很不协调,让你很快联想到云南十八怪“竹筒当烟袋”的原始古朴之风。然而,这就是最现代也是最古老,最西化也是最传统的江门风情。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竹筒烟袋始于何时,创于何人。但老烟民家庭似乎从祖上就传下来这么一管已经抚摩得光滑埕亮的水烟筒。它的形制与云南、广西大山里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的竹筒烟袋一样,只是大小长短略有差异而已。显然,竹筒水烟袋当是古越族的遗风。水烟袋的烟丝在烟锅口点燃后,经过竹筒里的清水过滤,既能减少尼古丁成分,又有杀菌消毒之效,烟味也不刺鼻呛喉。水烟筒里的水每天一换,把烟水倒在墙角,还能驱毒灭虫。相传,古时候曾有一支军队进入南粤深山老林,士兵们纷纷感到头晕恶心。他们立刻返回驻地,症状仍然没有减轻,却又找不到致病原因。当地的老百姓告诉他们,这是山林中的瘴气所致,建议他们抽一抽当地人的水烟。士兵们半信半疑,轮流抽了几口竹筒水烟,果然头晕恶心的症状有所减轻,个个感觉有些神清气爽。于是,竹筒水烟能治瘴气的说法,从此传开。

竹制水烟筒,俗称“大碌竹”。过去,江门五邑的茶楼、店铺,都会放置公用的大碌竹,供顾客使用。有时甚至三五成群围着一根大碌竹,轮番过瘾,一个接着一个吞云吐雾,谈天说地。在粤西,尤其是雷州半岛,一些人家的门口或墙角都放有一支水烟筒,平常自己用,亲戚朋友来了,就一起分享。在乡村城镇的杂货店,往往都备有水烟筒招徕顾客,谁都可以用,一人吸完后,另一人最多只用手抹一下烟筒口便又吸了起来。于是,赤坎一带的人,常把那种感情太滥,随便与人亲热的人,称之为“铺子烟筒”。大碌竹不仅流行于江门五邑和粤西地区,而且随着五邑移民传到海外,在美洲、澳洲,以及新、马、泰等东南亚地区的五邑侨民中,随处可以看到手捧大碌竹的烟民,他们在异域品读故乡古老的烟文化。

竹烟筒的制作,一般取长约60-90厘米不等的毛竹竹筒,将竹节打通,只留底节。在筒身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切一斜口,插入一根直径2公分左右的竹管做成以铜片或铁片包圈的烟锅。烟锅与竹筒呈V型,斜插于竹筒内的水面之下,既不能入水太浅,也不宜入水太深。入水太浅则“翻不起水”;入水过深则“翻不动水”,必须视筒身长短粗细,准确选择开口处,使其高低合适,深浅适当,吸起来不费力气,响声低沉厚重,烟丝燃烧均匀,烟气浓郁量足。烟锅嵌入处,尤其要合缝,以牛皮胶,或沥青,或树脂弥缝,做到丝气不漏,滴水不渗。毛竹水烟筒保留翠绿竹皮,使各块竹坯呈一定弧度,光滑耐磨。竹筒顶部吸烟口往往镶嵌精致的铜箍或银箍,古朴而又精致。


竹筒水烟袋

竹筒水烟袋所用烟丝多为本地土烟,烟丝分红、黄两种,尤以鹤山红烟著名。鹤山红烟制作考究,烟味醇香浓郁。制烟须经过晒、焗等各种复杂流程,其烟叶弹性强,揉搓不碎,柔和醇正。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福建商人到沙坪卖烟,生意格外红火,乃至有“不识沙坪不是商”的传言。这个福建商人干脆把家乡的烟籽带过来,在鹤山雅瑶选择一块地种烟,收成特别好。当地人看了,也纷纷学着闽商种烟,可怎么种,收成都不如意。有人认为,可能是闽商那块地的土质好,就换了那块地自己种,结果收成还是不行。只好又把那块地还给闽商,而闽商所种,照样丰收。人们不得不承认,那块地是闽商的宝地,只有闽商在那块地上种出来的红烟是最好的。

现在江门竹筒水烟袋的烟民未必都能抽到上好的红烟,但他们决不吸过滤嘴香烟。他们感觉卷烟抽起来没有味道,抽了大半辈子的水烟,已经习惯了。他们抽着水烟,喝着浓茶,聊着闲话,看着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咀嚼着日月沧桑,蓬江今昔,宛若水烟的袅袅青烟,聚合消散,参禅而自得,究理而忘言。

在江门城漫步,你可能随时都有新奇的发现,“三桁瓦”三字,就会让你百思而不得一解。它似乎既不像地名,也不像楼名,更不像是店铺名称,可恰恰以“三桁瓦”命名的店铺就不止一家。这不是因为“三桁瓦”字优语典,而是因为它是蓬江古城响当当的一块招牌。只要是喝蓬江水长大的长者,谁不知道工艺精湛的三桁瓦菜刀呢!

清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平铁匠余福来到蓬江城,在丰宁街口开店生产菜刀、剪刀、剃刀等利器。当时,店铺仅有三桁瓦大小,十分狭窄,所以,店号就取名“三桁瓦”,其产品也以“三桁瓦”作标记。

“三桁瓦”菜刀的制作,工艺精细。它采用夹钢法,在刀刃两侧使用硬度较低、韧性好的钢材,而在中间刀刃部分则使用硬度较高的钢材,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使刀刃具有较高硬度,同时,刀身整体又有较强的韧性。“三桁瓦”菜刀须经过锻打、淬火、退火、成型、打磨等40道工序的锻造加工,方能完成。由于它用料上乘,锋利耐用,美观精致,故而驰名遐迩,成为蓬江锻造工艺的品牌。1935年,“三桁瓦”附近,相继开设“刘氏三桁瓦”、“正三亨瓦”、“三桁瓦老铺”等8家店铺,从业人员达五六十人之多。1939年农历2月初,日寇占领江门,市区沦陷,商户多遭洗劫,丰宁街仅存的利器店也生意萧条。建国后,“三桁瓦”逐步恢复了生机。1964年,“三桁瓦”刀厂改革生产工艺,自制设备,变手工生产为半机械生产,并逐步采用优质复合钢为原材料,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85年,江门市三桁瓦厨房设备工业公司成立,仍然沿用“三桁瓦”工艺及标记。自1979年起,连续5次蝉联全国菜刀质量评比第一。现有产品铁钢菜刀、不锈钢菜刀、夹柄菜刀、中西式餐果刀等8个系列达120多个品种。


长堤风貌街“三桁瓦”群雕

如果说,竹筒水烟袋是古越族用以预防瘴疠之气而残留的古风遗俗,那么,“三桁瓦”菜刀则可以说是江门近代工商作坊的历史缩影。古越族的遗风依然雕塑般的存在,工商作坊的历史却永远不可复制,只好以雕塑艺术再现历史的某一场景。长堤风貌街的“三桁瓦”雕塑,就是攫取“三桁瓦”作坊的生活场景,重现“三桁瓦”昔日的风华。这组城雕由客户、店主、小徒、女主人四尊雕像组成:

一大早,客户就来到铁匠铺买刀,正在打造镰刀的店主,急忙拿出一把“三桁瓦”菜刀交给客户,客户接过菜刀,用手指轻触刀锋,露出满意的微笑。跟店主师傅打铁的小学徒,也停下手中大锤,看师傅做生意,同时,也趁机歇口气,站在小学徒背后的女主人已经看出端倪,提醒学徒:“看,砧上的铁就要冷了,还不赶紧趁热打铁!”

以刀具作坊为题材的“三桁瓦”群雕,是蓬江北岸长堤风貌街反映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情风俗的雕塑群之一。这里共有五组群雕,除“三桁瓦”外,还有“讲古佬”、“过大秤”、“开学了”、“金山伯”四组群雕:

“书接上一回”,以民间说书艺术为题材。说书,本地人称之为“讲古佬”。在过去,这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文化生活。蓬江河岸,榕树底下,也是最适宜说书的场所。这组群雕共有八个人。讲古佬口若悬河,吐沫横飞,总是以“书接上回”开始,“且听下回分解”作结。听书的人聚精会神,兴致盎然,其中,站在后面听书的老妇人还用手揪着顽皮小男孩的耳朵,似乎在责怪小孩贪恋听书,忘了回家,而她自己也不知不觉听着入了神。


长堤风貌街“讲古佬”群雕

“过大秤”是以市场交易为题材的群雕。用大杆抬着一大梱香蕉的两个人,一个是掌秤人,一个是买主;站在旁边看秤的妇女,显然是卖主。掌秤人是中介。过去市场上有专门背着大秤和小秤为人作中介的背秤人。他的秤要准,给人称东西须平准公平,使卖主和买主都觉得公平合理,双方高兴。中介人从买卖双方收取小费。这组群雕正表现了两个男人抬着沉重的香蕉,中介人右手离秤,和颜悦色地报斤数重量,并让卖香蕉的妇女看秤,表现出买卖公平,童叟不欺的交易规则。令人联想江门墟昔日兴旺繁忙的交易场景。


长堤风貌街“过大秤”群雕

“开学了”是以送子上学为题材的群雕。过去,孩子上省城读书,作为父母既高兴,又揪心。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驱使下,父母总是寄希望于儿子学有所成,光宗耀祖。然而,毕竟离开家庭,路途艰辛,前程未卜,所谓“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时难”。这组群雕,父亲为儿子提着箱子,拿着雨伞;母亲弯下身子,对儿子再三叮咛,表现了父母送儿子上码头时的矛盾心理和望子成龙的信念。

“金山伯”以华侨回乡为题材。金山伯少小离家,到美国“淘金”,在外漂泊数十年后,他踏上了祖国的领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原本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现在变成了华发银须,手拄拐杖的沧桑老人,真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然而,他毕竟是在风浪中历练过的见过大世面的“海归”,背带西装和尖头皮鞋的散发着西式洋味的装束,与身穿长袍与圆口布鞋的依然土里土气的乡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他和前来迎接的亲人们见面的时候,双方都有说不尽的喜悦、欢快和惊异。一个兄弟一手搀扶着金山伯,一手四处指点,叙述家乡的变化,以唤起金山伯对年轻时的记忆;一位大嫂,一手怀抱幼儿,一手牵着大孩子。怀中幼儿,调皮地伸出小手,好奇地拉扯着金山伯的银须,而大孩子则躲在大嫂的背后,表现出见了陌生人的羞涩。这是侨乡特有的也是司空见惯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场面。


长堤风貌街“金山伯”群雕

长堤风貌街的文化雕塑,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门长堤的繁华胜景、市井风情和民间风俗,具有浓郁、质朴、纯正的侨乡民间乡土气息,为长堤风貌街增添无限色彩。


长堤风貌街骑楼

   

长堤风貌街沿蓬江河长堤展开,东起跃进路,西至胜利路;北起紫茶路,南至常安路步行街。长堤路始建于明代末年。江门建直辖市以后,大规模开辟和拓宽马路。1929年筑常安路,1930年在蓬江北岸筑堤修路,即为长堤风貌街,沿河设有10多个客运和货运码头,沿长堤北面和常安路兴建了大批2至4层的骑楼式商住楼,底层开店,楼上住人,具有珠三角早期城市的特点。自此,江门的商业、货运业和旅游业、娱乐业等日益发达,蓬江古城成了热闹繁华的“小广州”、“小澳门”。


长堤风貌街的早晨


  长堤风貌街现保留的建筑大多是当时按照海外华侨带回来的各国建筑图样,结合本地特色设计兴建的,均为带骑楼的楼房,集商住为一体,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数10座毗连一起,布局错落有致,界面协调,外观各具特色。这些建筑综合了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有各种式样的顶饰、阳台、柱头等,或庄重大方,或精巧别致,或典雅高贵,再加上中国传统风格的浮雕和“满洲窗”,体现了欧亚糅合的“南洋文化”风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含量,极具历史价值、欣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果说,长提风貌街再现了蓬江古城昔日的民俗风情,那么,位于蓬江北新区的院士路则以31尊五邑籍院士铜像,昭示了江门五邑人在向科学进军中的伟大贡献和辉煌成就。院士路南起五邑大学北门,北至五邑华侨广场,在南北走向的道路两侧,以东西向方位耸立着五邑籍院士半身像铜雕,记载着他们的科学成就。他们分别是: 

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陈焕镛;建筑学家,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梁思成;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细胞生物学家薛社普;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光谱化学家黄本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姜中宏;材料科学家郭景坤;工程热物理学家蔡睿贤;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张佑启;结构化学家麦松威;矿物学家叶大年;有机化学家黄乃正;有机化学家陈新滋;神经生物学家叶玉如;无机化学家任倍华;理论物理学家邝宇平;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黄耀祥;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黄翠芬;普通外科学专家黄志强;心血管病学家陈灏珠;临床内分泌专家史轶蘩;肿瘤外科专家汤钊猷;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甄永苏;眼科学专家李绍珍;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李椿萱;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冯培德;历史学、敦煌学家陈垣;考古学家梁思永。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而陈垣、梁思成和梁思礼三人则是1949年以前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院士路

地灵人杰,五邑风华。不知是蓬江风水造就,还是五邑人文熏染,让一个市拥有如此多的两院院士,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极为罕见。院士路是中国第一条以科学家代表,中国两院院士为文化主题的城市主干道。它以卓越的地域文化和城市标志,为蓬江山水生辉,为江门民系锦上添彩,为五邑侨乡引以骄傲和自豪。

院士路记载着科学明星的永恒魅力,而坐落在院士路北端的五邑华侨广场则展现了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世纪风采。五邑华侨广场是位于蓬江北新区城市标志性的宏伟建筑群。它总占地面积为817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172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22300平方米,展览中心18459平方米,六个华侨商会馆屹立于广场的左右两边,右边3个博物馆,与左边3个美术馆遥相呼应,总面积为16413平方米。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华侨商会馆均为三层框架结构,主体建筑高度为21米,局部屋面采用网架结构。会展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举办各类大型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大型庆典活动、国际性大型会议、政府高层会议、重要论坛、记者招待会;华侨博物馆以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等6大主题展现华人华侨的创业奋斗史和历史文物。在这里,不仅记载了华人华侨传奇般的创业故事,还陈列着华人华侨在国外龙舟赛所用的器具,华侨使用过的钱币、银票等种种珍贵文物,立体式的呈现了华人华侨闯荡江湖,漂泊海外,白手起家,投身产业的艰辛历程。整个展馆以文物展示为主,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影视和情景再现方式解读华人华侨的历史文物,犹如一部五邑侨乡近代发展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


五邑华侨广场

五邑华侨广场的方立柱牌楼巍峨壮观,而网状架构的拱形“星光大道”造型尤为绚烂多姿。广场北面东侧毗邻江门市星光公园,其浪漫色彩别是一番风味。星光公园是一座展示江门五邑籍影、视、歌及舞台表演明星风采的主题公园。园中采用了独特的影视灯光效果设计,设有星光广场、明星影幕墙、明星园、展示厅、手印台、标志雕塑、流金水月等景点与造型,按艺术成就、影响力,以当前最先进之LED影幕墙艺术、写实具象雕塑(圆雕)、浮雕、手印诸种形式,展示香港歌坛、影视界一百多位江门籍艺术明星的艺术成就,迷人风采和独特魅力,包括中国电影开拓者黎民伟,电影皇后胡蝶,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美国好莱坞著名华人摄影师兼导演黄宗霑,粤剧泰斗红线女,以及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谭咏麟、曾志伟、甄子丹、黄百鸣、狄龙、钟镇涛、林子祥、李克勤、林家栋、盖鸣晖等。


星光公园

星光公园充满了现代艺术无比浪漫的文化气息,而位于蓬江区白沙大道东的白沙祠,却沉淀着古老文明极为深邃而厚重的历史内涵。白沙祠是明代万历年间朝廷为表彰“圣代真儒”陈白沙而于1574年诏建的纪念堂。额为“崇正堂”,联云:“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白沙祠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式,座西北向东南,其主体建筑排列在纵轴线上,共四进深,由祠门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均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山墙搁檀、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之间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庑廊相连接。如今白沙祠已辟为占地18000平方米的陈白沙纪念馆。高大的门楼后面的广场中央,矗立着陈白沙的铜像。铜像后是白沙故里,包括贞节牌坊、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和碧玉楼,都是明代建筑。其中贞节牌坊是诏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为表彰陈白沙母亲林氏所立。春阳堂是陈白沙当年读书讲学的地方,门上是“圣代真儒”牌匾。白沙祠的东侧是“小卢山书院”,现设为“陈白沙先生事迹陈列馆”;西侧是旧民居,称为“白沙故里”;后面是“小卢山花园”。白沙祠珍藏和供奉的不仅仅是陈白沙的肖像,而是古圣先贤所创造的具有蓬江永恒价值的标志性文化,是蓬江文化潜藏无限再生力的根脉和源泉。


白沙祠

白沙祠、风貌街、院士路、侨博馆、星光园,把蓬江由古越遗风、中原文化、西洋风情和现代文明凝结一体,熔为一炉的多层次、多特质的地域文化,依次展开,逐层演绎,展现江门五邑的历史风云和现代风采,重塑蓬江民情风俗的珍贵记忆和文化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3116.html

更多阅读

江门日报网 江门日报电子版

江门日报电子版,江门日报网站,读报网站报纸介绍: 江门地区唯一大型综合性日报 江门---美丽富饶的中国第一侨乡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黄金地带,全市面积占珠江三角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粤西地区的辐射能力强,...6点报 - www.69981.com/.

江门台山上川岛游记 台山上川岛酒店

上周五晚上突发奇想,干脆周日出去旅游一下,玩一玩,放松放松!最近确实很疲惫,老婆和我都很忙,我工作忙,自己的工厂事情,老婆淘宝的服装生意刚起步,又租店面开了365DAYS服装旗舰店,自己的房子还要装修,感觉神经一直都绷的紧紧的.产生这个想法的

声明:《江门风情 江门渔家风情园》为网友少年要堅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