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
(2012-02-10 11:18: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4a600102dwrf.html《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加拿大)丹尼尔·伊斯图林著,姜焜、郭津京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8月版,30.00元。
左来
□自由撰稿人,广州
我们完全不应该花时间去读烂书和评烂书,但烂书一再出现的各种思维定势却值得一批再批。新近出版的《彼德伯格俱乐部》一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剖析“阴谋论”这种调调的又一上佳范例。
从1954年荷兰乌斯特比克小镇彼德伯格酒店的一次秘密集会开始,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每年都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和决定世界的未来。洛克菲勒、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克林顿、布莱尔这些人名,以及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联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高盛、微软这些组织与机构的名字,都曾在与会名单上出现。越战爆发、肯尼迪遇刺、中美建交、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石油危机、星球大战计划、罢黜撒切尔夫人,在这些风云变迁背后,这个世界“影子政府”的身形一再隐隐掠过。但是,“在他们超过50年的会议历程里,新闻媒体从来都没有被允许出席,与会者的决议从来没有被公开过,会议日程也从来没有被公诸于众”……成员高贵、位高权重、影响力巨大、无孔不入、形象神秘,彼德伯格俱乐部的故事,的确完美地糅合了阴谋论的所有基本要素。
我只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假设彼德伯格俱乐部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作者所举的这个例子:约翰·爱德华兹在首次参加彼德伯格会议时便给俱乐部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被成员们直接内定为约翰·克里2004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的搭档,基辛格甚至直接致电克里,说:“我们找到了你的副总统。”任何没有患上失忆症的读者都会清楚记得,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胜者是小布什与老切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彼德伯格俱乐部内定的人选竟然没有获胜?当然,阴谋论的忠实拥趸们可以辩称,布什家族一连三代都曾加入骷髅会,2004年大选对阵的布什和克里也都是骷髅会成员。那么请问,彼德伯格俱乐部、骷髅会、《货币战争》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达·芬奇密码》中的圣殿骑士团和共济会、《天使与魔鬼》中的光明会到底谁更厉害?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是一套班子、几副牌子,所以才能排排坐、吃果果、左右手互搏地玩起了关公单挑秦琼、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的游戏?
一个接一个的疑问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混淆“可能”与“必然”、“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差别。正如《科学美国人》杂志所分析的那样,阴谋论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种心理暗示:倾向于从无意义的随机事件中寻找有意义的模式,倾向于相信世界被隐秘、别有用心的机构所控制。当事后诸葛亮们把随机事件组合成因果链,再饰以神秘组织的卖点,历史故事就会变身为推理悬疑,最后甚至会成为虚构作品、架空小说。阴谋论的荒诞不经、虚妄离奇,正是源于此种幼稚思维。
当然,本书也并非一无是处。作者丹尼尔·伊斯图林出生于俄罗斯,他的祖父是克格勃上校,父亲是被判刑入狱的异见分子,他本人更是被前苏联驱逐出境后流落加拿大,最后才能辗转定居西班牙。他用长达15年的时间持续跟踪研究彼德伯格俱乐部,理应得到我们最大程度的尊重;他曾经失去自由,因而时刻警惕着“政府的谎言、欺诈、操纵和哄骗”,并发誓要全力捍卫自己的自由,这种坚持更是会让我们感动。毕竟他身在一块民众有权利质问体制、怀疑本国的土地上,而不是生活在一块杯弓蛇影、风声鹤唳、努力转移民众视线、诱使民众怀疑他国的土地上。与信息铁幕相比,阴谋论中不明真相的流言、猜测、秘史虽然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总归还是可爱得多。
有趣的是,如果彼德伯格俱乐部的特征在于严格划分圈子的俱乐部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我们从公开资料中完全有可能发现它在广州也有分会。证据就是不久之前本地某报对某片创意园区的报道:“还有一个黑色玻璃幕墙的懒人公社,这时刚好遇到一位开奔驰的会员前来,他说懒人公社的会员都是些‘优秀的人’,他坦承‘有钱人不一定都优秀得可以加入懒人公社,但没钱一定不能加入’。”原来自视高人一等、有意藏匿不彰的“阴谋集团”,不过切近如此;近得从天河打辆车过去,还用不着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