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余秋雨文化 | 分类:秋雨文集 |
余秋雨
文革结束后,书籍开始一批批开放,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节日。只要略有空闲,就往书店钻,离开书店时总有一书包书。书最沉,我的书包又大,上海的公共汽车很挤,总是走很远的路找到一个车站,然后想方设法挤上车去。整个过程因为肩上一直扣着沉重的书包,十分劳累,总是满头大汗,脸红气喘。但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当时已是教师,每月的薪水六十几元人民币,大概是十伍元伙食费,五元零用(买毛巾、牙膏之类),十五元交给妈妈贴补家用,剩下的三十元全部买书。当时的书,很便宜,平均一元五角一本,因此大概每月可买二十本左右。后来有了一点极其有限的稿费,也全部买书。几年下来,也藏得了不少中外名著。
由于等待了十几年,买得又十分不易,我对每本书都认真细读,一字一句细嚼慢咽,效果很好。如果我一直可以方便地进入今天这样的图书馆,效果就没有这么好。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阅读 (20907转贴:感受汉语魅力涵养人文情怀(2008-09-23 14:14)标签:寻觅中华摩挲大地文化 | 分类:文化倾听 |
感受汉语魅力涵养人文情怀
“秋雨散文品读”博客即日起将在全球范围内征集秋雨散文点评
活动宗旨
开大文化散文先河的秋雨散文,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余秋雨”。新华立品策划、华夏出版社新近出版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点评本”之《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每篇原文后附有三种不同风格的点评文字,创造了一种新颖多元的“点评版”,旨在让读者多角度的亲近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者,真正感受秋雨散文独特又丰赡的魅力。为了让每个读者都有机会来表达自己对秋雨散文的理解和感悟,为此我们特辟专题博客。
活动纲要
1.本博客将尽全力打造成全球华人热爱秋雨散文“粉丝”(我们姑且先把他们叫做“雨丝”)的聚集平台,在这里“雨丝”们可以畅所欲言、秉笔直书,讲述经典文本的秋雨散文带给我们的感悟、启发等等。
2.热情参与,机会多多。积极参与的“雨丝”凭借热评文字可以有机会获得余秋雨先生亲自签名的“文化苦旅全书点评本”,已经推出的有《寻觅中华》与《摩挲大地》,还有4本有待陆续推出。另外,我们将组成评委团和余秋雨先生一起从广大“雨丝”的评点文字进行评选,择优文字届时有可能直接进入余秋雨先生作品点评本,或将精彩点评文字另册结集出版。感谢广大“雨丝”关注与参与!!
注:本次活动希望在专题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qiuyupindu上“雨丝”互动发帖,贴出属于你的精彩文字。本次活动力图公众化,透明化,让所有的人看出你与余秋雨先生的心灵对话文字,看到属于你的才情和灵性。也接受邮件投稿:yuqiuyufensi@sina.com稿件请务必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阅读 (5854) | 收藏 (9)| 分享 | 举报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在教师节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 (2008-09-11 16:58)标签:秋雨大师工作室文化 | 分类:秋雨行程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薛明扬、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奇;静安区区长张仁良、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杭春芳、静安区副区长朱成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杨益萍、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吴芝麟等其他媒体领导及文化界嘉宾,一起到会出席仪式并祝贺。
沈晓明副市长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
余秋雨教授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致辞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致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主持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韩生在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致辞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庆祝余秋雨教授大师工作室揭牌
所有与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接受凤凰卫视台记者采访
余秋雨教授接受凤凰卫视台记者专访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阅读 (66858) | 收藏 (15) | 分享 | 举报在工作室授牌仪式上的讲话(摘要) (2008-09-10 16:44)标签:秋雨大师工作室文化 | 分类:秋雨行程 |
余秋雨
感谢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听到成立工作室这个消息后我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这是教委的一种架构性的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这个工作室的成立,以及几个月前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一项文化教育基金的启动,标志着今后我会把工作重心重新挪回上海。
我是在十七年前正式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离开的。离开后独自走向西北高原开始大规模地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当时我无法把离开的原因讲得很清楚,但到今天,我却可以用三言两语讲明白了。
在离开前,我在上海以十几年的时间参与了文化教育领域披荆斩棘的拓荒工程,与同事们一起改变了学科残缺、教材稀少,观念陈腐的状况。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岁月,但是我却预感到,在全民投向经济建设、融入世界潮流的时候,中华文化的灵魂需要重新找回。这种找回不是找出一本本老书炒冷饭,而应该用现代观念一步步踏访,一点点考察。不仅要走遍中国,而且还要走遍世界,进行反复对比;不仅要一路作出思考,而且还要快速传播,获得海内外同胞的反馈和共鸣。这显然是一个极其艰苦的旅程,因此我把它说成是“文化苦旅”。
这十七年来,我的目标已经全部达到。中华文化果然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世界的关注对象。我很高兴自己曾经历尽磨难守护了它那么多年,现在,“苦旅”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可以回来了。
工作室是我的一个休憩和总结之地。当然,也可以在这里静静地传授一些中国文化史的课程,重新梳理我搁置多年的艺术美学,包括城市美学。
感谢我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一如既往为我提供温暖的环境和行政业务上的具体支持。感谢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慷慨援助修建工作室的办公用楼。感谢上海各新闻媒体、文化部门领导的光临。今后,工作室只有在你们的爱护和指导下才能正常运行。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阅读 (379430) | 收藏 (56) | 分享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