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人合一宇宙观与生态环境保护(警世奇文,请阅读、转载)
——张东宝(《益生文化》第124期重要稿件,请关注本刊,本刊信息见置顶文)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中国“百家之祖”,乃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并誉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老子的《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书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这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
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求得发展。人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之后,由于禀赋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法”者,即师法也。师法谁呢?老子指出,人向地学,地向天学,天向道学,道向自然学。再者,“法”者,即约束也,被统治也。人被地统治,地被天统治,天被道统治,道被自然统治。而回归自然就是无条件地遵循自然的规律,做自然的顺民,这才谈得上是大地之子,上苍之子和宇宙之子。要明白,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道法自然”,而不是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具有“因自然而成道”之意。人不能因道而成道,但却能因自然而成道。故而,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顺民,才能掌握自然,才能掌握成就一切的法宝。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得好:“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然而,我们人类由于妄自尊大,竟狂妄地叫喊“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云云,要与天斗,与地斗,实在是蚂蚁憾大树,不知天高地厚!我们常把地球比作“母亲”,而如今的地球“母亲”,已被她的不孝子孙折腾的百孔千疮,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谓过度修水库、建大坝、砍伐树林,破坏草原,污染江河湖海,如此等等,干尽了违背自然的蠢事。所以,必定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你不仁我岂能有义!要知道,万物是有灵的,首先就“灵”在地球“母亲”上。如果说草木是地球的毛发,江河湖海是地球的血液,山脉是地球的骨骼,石油是地球的脂肪的话,那么,随着毛发被逐渐除去,血液被不断污染,骨骼被寸寸砸断,脂肪又即将被抽完,那么,我们的地球“母亲”能不愤怒、能不报复吗?!据2003年5月13日的阿根廷《号角报》报道:欧洲每年有6万人死于环境污染。那么,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呢,肯定是更多!2011年8月26日的《参考消息》报道,60年不遇的大旱在“非洲之角”地区蔓延,1240万难民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2011年8月25日的日本《东京新闻》报道,日本福岛核事故比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核污染更严重。2008年10月,据联合国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两亿多人因环境恶化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沦为空前严峻的“生态难民”。2011年4月,在雷达监测及气象预测技术最先进的美国,在2005年曾遭遇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之后的美国,又被超强龙卷风肆意蹂躏,此类自然灾害给了美国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伤亡。在昏天黑地的狂风暴雨下,商铺消失了,教堂消失了,诸多城镇也消失了,人们生活在极度恐怖之中,仿佛世界末日来临。2011年8月,5.8级地震,让美国东海岸一片惊恐。不要忘记,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所谓“征服”,都曾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是永恒的,我们人类充其量不过是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所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之前有恐龙,人类之后有什么?天知地知,我们人类不知。大概唯一的出路,就是逃离已经毁坏的地球,到另一个可供居住的星球上去。因此,我们人类有何尾巴可翘?!谈何“人定胜天”?!这些年来,人类所频繁遭遇到的飓风、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土地沙漠化等等,就是地球与自然报复人类的最好证明!曾几何时,我们将“天不怕地不怕”作为“勇敢”的代名词而赞扬;现在,我们应将这句话当作“愚蠢”的代名词而诅咒!很多年以来,人类一直致力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结果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垦荒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模扫了美国2/3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种植了一条宽100英里、纵贯美国的防护林带,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的大面积黑风暴,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危害更大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以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见2003年3月5日的《青年参考》)。除了美国、苏联之外,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在荒唐的1958年“大跃进”年代,人们战天斗地征服、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恶果。而在改革开放年代,由于只求经济发展,不计环境成本,中国的生态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令人忧心。其他东西脏了,可以用水洗;水脏了,又用什么洗?生态一旦破坏,环境一旦污染,即使花再多的巨款,也难以恢复原貌,大家都知道,谋财害命是犯罪。那么,使我们失去干净的生存空间,算不算滔天大罪?故而,青山绿水比美车豪宅重要万倍!在非洲,流传着一句很感人的话:地球不是我们的祖先交给我们的财富,地球是我们千秋万世的子孙依托我们要好好保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物质资源,也是精神资源。
二
有学者指出,西方在19世纪以后,工业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发展得越来越好,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启蒙以来的文化传统与自然之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分裂。培根的观点在后来不断被扩大化,他曾经认为人通过科学就能够认识自然、控制自然,并且能够利用自然。于是人们在盲目乐观的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自然。这种思维模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条件,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现在的《地球宪章》,就是试图重新建构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和自然展开“我与你”似的对话,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不要把自然当作外物,更不应该把它当成控制、利用和破坏的对象。人类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的肤浅目标。当然,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满足起码的物质需求还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对待物质欲望,则是由人的生存取向来决定的。道家既反对禁欲,更反对纵欲,提倡“少私寡欲”。老子认为,除了基本的温饱生活之外,过多的物质享受对于个人的身心都是有害的;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过度地放纵欲望,一味追求名利财物,不光使人迷失本性,还会弄得身败名裂。
以老子为代表的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在大工业文明极盛的今天,人类的欲望被刺激得越来越高,已到了向地球索取资源不择手段的地步。如此下去,地球对我们的宽容还能维持多久!要知道,生产力不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当我们人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为灾难的开始埋下了危险的伏笔。老子提倡自然,反对人为,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的本来势态,反对人类出于自己的需要,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整个世界。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51章)。所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64章)。由于圣人只是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妄加干涉,则万物自生自成,故能无不为,无不治。老子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追随自然的变化而行动,反对人类以暴力干预自然的态度,也许在被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催眠的人看来,是过于愚昧和荒诞,认为它阻止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发展。然而我们却认为,老子对人类行为的成功,是建立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对现代人而言,的确是非常难得的清醒剂。今后人类能否得以持续地生存下去,将取决于人类是否能真正放弃破坏自然的愚蠢行为,改善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自然的本性去重新规范和调整人对自然的活动。在老子看来,人是一小我,宇宙是一大我。作为小宇宙的自我,只有顺应大宇宙的动态平衡、一体和谐的法则,自然无为,无私无欲,才能发挥个体生命的创造天赋,对人类事业有所建树。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7章)。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在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L·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老子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颠倒了世界的本末,自我必须在其同宇宙的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去实现。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整个地球及其宇宙环境的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动态平衡相协调。在把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来实现人类发展与地球进化的高度协同,使个人、社会和全人类都为维护我们这颗生命的行星而协调一致。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循环过程保持和谐一致的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伟大的宗教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基本一致”(佘正荣:“卡普拉生态世界观析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第5期)。卡普拉还将以阴阳两极构成的道之循环运动的思想,作为自己生态世界观的主要哲学基础。老子反复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然而,有许多中外学者无视老子“为而不恃”(《道德经》第2章)、“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等论述,把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这种看法实在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世界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就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指出:“我相信,大多数汉学家在这里是都弄错了;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经能够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地听其自然倒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引证了道家的许多文献,有力地澄清了“无为”与“为”的关系:“为”就是不顾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实际条件,为了个人私利而凭借别人的权威对事物加以强制的、反自然的行为。而作为“为”的对立面的“无为”,则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动。这一见解的确是深刻地把握了老子无为原则的真实含义。老子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它们都遵循着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而道本身的运动规律则是“周行”、“复命”,即循环演化。“大”、“逝”、“远”、“返”是循环演化的主要状态和基本历程。大是说无处不逝去,逝是说无远不到,远是说返回原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德经》第25章)。“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由于二者的作用而推动着自然循环往复、不可穷尽的永恒运动。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是在道的循环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他(它)们也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律中维持其生存。在这种对自然界循环演化法则的体验中,老子以其独特的体悟获悉,循环演化是生态系统的和谐之本,秩序之源。然而,现代社会把人们生命本能中的各种欲望呼唤出来,以各种方式加以刺激,使其无限制地扩展开来,并且以占有物的多寡来衡量人们的身份、地位、荣誉和价值,不断强化着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世界观。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模式,把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僵硬地分割开来。片面地强调宇宙中人类生命的高贵性与独特性,无视个体生命对生物圈的依赖性和从属性,人类与宇宙整体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捍卫畸型的个人利益时,忘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与他人和社会的协调合作,这就必然导致私利泛滥、物欲横流、社会混乱、生态破坏的局面。美国电影《2012》在全世界的热映,使越来越多的人密切关注有关“世界末日”的信息。有学者指出,即使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我们也总有一天会把自己逼到这样的绝路上去。我们灭绝之后,遥远未来的文明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个时代呢?他们能推论出末日来临的真正原因吗?他们能否想到,这次人类灭绝的原因,是因为人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拼命地生产、消费、浪费、丢弃、再生产。人类企图在不断占有的过程中找到幸福的感觉。但是大量的物质消耗,无法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反而将整个地球都带向末日。2011年9月8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会主席、英国王储查尔斯警告:除非人类改变生活方式,停止大规模消费、遏制失控的气候变化并不再毁灭野生生物,否则人类将面临“第六次大灭绝”。因为物种消亡的速度,已远远超过恐龙灭亡以来的任何时候(拥有40亿年历史的地球,已经历了五次物种灭绝,在前五次大灭绝中,每次都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动物种类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造成了恐龙的灭绝)。是的,我们赶上了这个物欲的年代,对金钱过度追求,资源过度利用,理想过度淡漠,生活过度劳累。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目标,可是在行动之前先得弄明白什么叫做美好生活。我们迷失在购物街的社会里,被广告诱惑得团团转。为了消费,我们拼命工作,最后却发现购物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相反,过度的工作让我们身心疲惫。过度消费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还将环境带向危险的边缘,因为最终为我们的疯狂行为埋单的是地球。如果这些超过了地球的负荷限度,那么走向末日的还是人类自己。如果一切都是过度的欲望造成的,那么现在唯一能破除威胁的方式就是控制欲望。然而,实在是太难了。你想,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广告与宣传就开始入侵你的大脑。广播里会插播广告、公交站台是大幅的广告、地铁里的移动电视上是广告、打开电脑邮箱里面都是购物网站为你发来的热情的邀请、浏览网站时会跳出页面请你试玩新的网络游戏、走在路边有人往你手里塞着小广告。马蒂诺在他的经典著作《广告的动机》中说:“在很大程度上,广告创造出欲望,使得他的购买速度一步步提高。而我们的经济,则需要适应他不断提高的购买速度……对于广告创造出的欲望,以及由此派生的永不停息和永不满足感,只有知识分子才会觉得痛心疾首,还有一些人想要对这个过程加以限制。但除此之外,事情很明显:我们整个社会机制的健全,无不依赖于广告带给消费者不断想要的动机”。可见,消费的欲望就产生于广告中,再配以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大商场、超市这些既方便消费者购物又对消费者极具诱惑力的购物设施与环境氛围,大规模消费即成为事实。人们购买越来越多的商品,并加快了淘汰过时物品的速度;生产企业绞尽脑汁不断翻新商品样式,增加商品功能;金融界也在通过消费信贷、信用卡等制度对高消费与大规模消费推波助澜。在这个追求物质的消费社会,每天都在提供更新、更快、更好、更精致、更吸引人的东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广告鼓励你淘汰那些过时的东西,快点拥有更完美的东西。这种观念感染了我们,我们开始用看待商品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如果伴侣无法给我们想要的商品,我们就倾向于放弃这段感情,选择新的。真的拥有了新的感情,才发现拆开包装后的并不如自己期待的那样,于是再丢、再选。我们这种习惯性的不满足,是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所有东西都是用完就扔、按计划报废的,因此,人们把对待商品的态度转移到人的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承诺、忠诚、一生一世,这些东西都和商品的外包装一起扔掉了。太过强调物欲的社会有一个表现,就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过度单一。原来人们可以有很多种比较方式,比如说我不跟你比钱,我画画比你好;我买不起名牌商品,我唱歌比你好,我琴拉得好,心理同样觉得坦然。但现在全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财富。教授们比讲课费多少,画家们比卖一幅画收入多少,手艺人比制作一个瓶子能卖多少钱。当钱成为唯一之目的时,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豆腐渣”工程,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环境不重要、道德不重要、周围人的健康不重要,只有赚到钱才是唯一的标准。女作家池莉在其《敬畏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从前有句老话:‘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反映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敬畏究竟什么意思?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准则……我家附近,有这么一条街道。近10年来,无数次,我晨昏而坐,亲眼看着一个个自相残杀的循环正在进行中:骑摩托车的送货者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把假冒伪劣商品和化学制剂送到沿街各种商铺。开餐馆的人去理发,理发店的人又长年累月吃餐馆。喝牛奶的人买猪肉,吃猪肉的又买牛奶。一律都是伪劣制品。生了病又被诊所滥用抗生素。菜店老板45岁就中风偏瘫了,杂货铺年轻女人头发掉得几乎秃顶还浑身瘙痒,私人医生已经患了乳腺癌。最普遍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严肃得不可以违背,因果报应就是这么赫然在目。‘生存还是死亡’,该是每个人问问自己的时候了”。有一个国外学者说:“乐趣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痛苦;纯洁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欺诈。上万亿的钱用来生产那些人们并不喜欢的产品,开发那些毫无用处的技术,训练那些无助于增长技能的本领,培养那些加剧四分五裂的感情。当人们不以共享共赢的方式看待别人的价值观、作为和理想的时候,战争的土壤就会变得更为丰沃。这时,我发现了达尔文的错误:这一切都不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而是人类自己欲望的表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拥有了比以前更大的房子,但支离破碎的家庭却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但我们的道德标准却越来越低,我们的举止越来越不文明。我们擅长谋生,但却不会享受生活。在一个繁荣富裕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觉得精神饥饿。我们购买的东西越多,从地球上开采的东西就越多。我们对建筑、燃料和消费产品的需求,使得地球上挤满了大型挖土机、联合收割机、锯木机、推土机和石油钻塔。而工业部门开采、挖掘、炼制、燃烧、浪费、汲取和处理400万磅原材料,才能提供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一年所需的产品。当我们买电脑的时候,大概并不知道它包含着七百多种由遍布全世界的矿井、钻油塔和化工厂所提供的不同物质。我们喜欢更新换代的电脑在制造过程中产生64公斤固体有毒废料和3万升废水。每一年,人们要抛弃1200多万台电脑,总计为30多万吨电子垃圾。据估计,现在全世界每天平均废弃20多万台电视机和电脑,而可供回收利用的只有很小一部分。问题是,我们只要一买电脑,随后的一切就会发生。我们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的辛勤工作赚到了钱,我们的诸多欲望才得到满足。可是想想看,钱不过是社会中流通的货币,真正为我们的欲望埋单的是地球。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当瞬时间的购买行为随着付款的完成,它所带来的刺激结束后,你只能陷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不断无聊。你不断地买进新的衣服,却不断地感到空虚和没劲。你只能再去商场进行购买……一段时间后,所有的衣服都被扔进了垃圾桶。人们在拥有每一件东西的同时,也被东西拥有了;人们在消费物质的同时,也消费了自己。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老子反对轻视身心以追求荣誉与财物,贪得而不顾生命危险的行为。然而,老子的智慧之言,现代人能听得进去吗?恐怕很难!不可否认,在所有的消费当中,汽车造成的无形影响和污染成本首屈一指,《流行性物欲症》一书的作者约翰·格拉夫列出了一辆小汽车的环境与社会成本,相信会让你对汽车这个东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说,假若油价一直保持当前水平,用这辆车每天上下班往返48公里,将花掉你15美元。那样的话,每年你用于上下班的钱就会超过3500美元。要是再把保险、分期付款、维修费、登记费、燃料费和其他成本加在一起,那么,为了这辆你每天只开两个小时、停22个小时的车,你每年的开支将会超过8000美元。你的车向空气中排放出318公斤污染物以及4吨碳物质,它每年至少需要燃烧1700升汽油。汽车噪音和污染影响睡眠并加剧了哮喘、肺气肿、心脏病和支气管传染病的发病率。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会导致干旱、飓风和农作物歉收。每年造成32亿公斤无法回收的废料和垃圾。每年用于道路建设和维护、铲雪、停车津贴、公共医疗保健费的税收以及其它直接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钱高达2000亿美元。每年的各类社会成本总计10000亿美元。笔者以为,如果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的话,那肯定是空前巨大的生态与环境灾难!可是,尽管如此,人们由于虚荣心作怪而导致的消费行为,变得不合常理。有一位大学教授在讲课时,以自己为例说:他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三五分钟,步行十分钟,完全不需要车,但他还是买了一辆中档轿车,每天绕个大弯来学校,还要面临堵车、停车的麻烦。为什么要多受一道罪?他自嘲地分析说:“我是大学教授,并且还是教经济管理的,不开车多寒酸啊。”所以他就每天像模像样花费比步行多一倍的时间。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追随着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中国人那种节俭的生活观念,正逐渐被以高消费为基础的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日益繁华的商业街、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世界各国著名品牌商品的专卖店,已是随处可见了。
三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67章)。这就是说,以“慈”持身,人就会友爱于人,不会太自私;以“俭”持身,人就会富足长久,决不会贪婪;“不敢为天下先”,就会谦让,不争,就不会遭到他人的妒嫉和反感。而以“谦”持身,不去炫耀,就会广结善缘,消除阻力,故而,俭者简也,简者安也。只有简朴,才能谈得上“心灵环保”。大道自俭,而天下安;俭而无累,是为自在。《青年商旅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北欧人的极致“简单生活”》一文,文章说:“笔者的一位朋友几年前辞去在欧洲央行的高薪工作,把家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搬到北欧一个小城之时,很多人对此感到惊讶。但曾经在那里工作生活多年的朋友态度坚决,因为她忘不了北欧的‘简单生活’。其他地区的游客常常惊异北欧大城市的购物环境,繁华的奢侈品名牌街这里似乎没有。无论在哥本哈根、奥斯陆,还是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都没有发现像样的名牌街。在大街上,也很少看到挎着名牌包,披金戴银的‘炫耀客’。当地朋友说,在北欧,‘不能以服饰论身份地位’。北欧国家人少地多,当地人开的私家车也都以小为特征,很多人则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一到下午的四五点钟,北欧人纷纷赶到湖边或山上,划船或攀岩。有时,他们干脆选择在咖啡店喝咖啡或看书消磨时间。对工作,他们最常问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你喜不喜欢’。北欧政府部门和企业都不兴送礼。笔者按照德国的规定,送给一位议员一份15欧元以下的礼物。但这位议员坚持不要,说在北欧这是违法的。北欧人回家后,会和家人一起度过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他们一起做饭,做游戏,讲故事,聚会,很少有人在外流连。北欧人的‘简单生活’方式,还开启了北欧‘简单风格’的设计新风潮。当地一位设计师说,和其他欧洲国家比起来,19世纪的北欧比较穷困。由于资源贫乏、物质短缺,北欧人形成了简约的人生观。”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所以,圣人总是避免使自己有过分的行为,奢侈的生活,过度的欲望。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的翅膀系上黄金时,它就飞不远了。因此,人要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古人认为,钱这东西,除了我们自身用以外,还要和六方共享,他们分别是:自己、水、火、盗、刀兵、官和不肖子。水,就是水灾,像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海啸扑岸等,比如,印尼、日本海啸,冲毁了多少家庭,卷走了多少钱财。火,就是大火,像森林大火,房屋失火,火山爆发,地动山摇,烈焰腾起,以及如美国“9.11”引发的大火,使多少公司和家庭的全部资产毁于一旦!至于小偷和强盗杀人越货、抢人钱财,就更不用说了。刀兵,就是战争,一场战争会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啊!官就是官府,只要这世上还有贪官污吏,钱这东西就不可能太保险!另外还有“不肖子”。因为一个人即便是家财万贯,只要他的子女不争气,就一切都白搭。如果我们从小对子女过于娇生惯养,绝对会养成他们挥金如土的坏习惯,纵是金山银山,又能挥霍多久?最终还不是坐吃山空,家徒四壁么?上面这六家,都会来和我们争夺钱财的所有权,而且几乎都是难以预料,无法控制的。所以,任何金钱真正来说,都不纯粹是我们个人的,如果我们过于当真,过于在乎,只会因此产生极多的苦恼。古人还说,无钱的时候赚取苦,有钱的时候,一是守护苦,要保护和保留它会很辛苦;二是享乐苦,有了钱,享乐过度也是苦,因为我们毕竟都是血肉之躯,精力有限,而不停地吃喝,麻将达旦,或者歌舞通宵,长此以往,谁能吃得消呢?即使能勉强吃得消,还不是身弱体衰,老态龙钟,又有何乐趣?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物质的占有与享受,只是一个过程。说白了,在你家的东西并非就是你的,正如老子所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9章)。你家的东西只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时期、某个时代是你的。看看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文物古董罢,曾经历过多少代人的手,从东家流到西家,又从南家传到北家。更有甚者,则从东方的中国流往遥远的西方。所以,从根本上说,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大自然的,包括我们自己,既来自于自然,最后又回归于自然。明白这一点,可以说开始悟道了。老子认为,如果人们一味去追逐私利,必与他人、社会发生种种激烈的冲突,由此产生诸多危害个人身心的因素。中国的养生之道,始终奉行降低物质欲望,过一种节俭、平淡生活的宗旨。为平息人们过分的物质欲望,老子提出了一个“常足”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是一个变量,人获取了“1”,必取“2”;得到了“2”,又想“3”,永无满足的可能,此必陷人于无尽的烦恼,带来无穷的痛苦,对人养生是一种致命的危险。所以,老子指出,既然人的欲望是一个“变量”,那就不要指望能用发展物质生产、改善社会分配方式的办法来解决。在这个问题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要从欲望本身寻求解决的方式。故而,老子引导我们要“知足之足,常足。”而“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46章)。并告诫我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如果我们不知足,老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老是深陷于西方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泥潭而不能自拔,那么,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毁灭!我们曾经认为,科技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时间和闲适。然而,电脑、手机、高铁、微波炉、甩干机、速溶咖啡、数码相机等,这些新产品的出现虽然大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被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们用来干麻了呢?我们有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吗?我们有“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快意吗?我们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雅兴吗?没有!我们只有身心疲惫,始终被物欲牵着走的消费心理,支撑着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拼命赚钱,然后用这钱去购物中心、去医院、甚至去吸毒,醉生梦死,如此而已。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心灵出了问题。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微,我们在欧风美雨的强烈洗刷之下,做了西方物质文化的奴隶。公平地说,当中国的年轻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许多西方的年轻人却生活的非常简朴,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北欧的简单生活,还有不少西方年轻人倡导素食,甚至修道、修禅。老子认为,对物质的贪欲不仅损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难于治理。因此他主张,要治理好天下就必须淡化各种欲念,而淡化各种欲念的根本途径就是修身。修身是领悟大道的正确方法,也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前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第54章)。只有以修身为基础,才能扩展到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才能戒除骄奢淫侈的生活,杜绝好大喜功的杂念,坚持大道,实践无为。我们在学习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逐渐养成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样产生出来的德行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此时,他纯朴率真的人格品性成长为理智冷静的道德意识,从而完成了从自然人到自觉人的转化。既与万物相融,但又高于万物之上。人生天地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因而人对外是探讨天地的问题,对内则是探讨自身小天地的问题,所以都离不开天地,离不开自然。古人认为,不仅“天”的自然变化与“人”不是异已的,即便是“天”的种种灾变也是“天人合一”的表现,是“天”对人间的关注。2011年8月25日的英国《独立报》网站报道:权威的《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厄尔尼诺”天气现象,每3年至7年会让地球上许多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而这可能是导致全球范围内五分之一冲突的因素之一。过去50年来,“厄尔尼诺”可能在全球百分之二十一的内战中发挥了作用。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所罗门·项说:“如果社会不平等,人民生活贫困,存在着潜在矛盾,气候可能给出毁灭性的一击”。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哲人总是力图寻找“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从而实现“天”与“人”完全和谐的境界。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的思考取向是辩别“天”与“人”之不同,特别突出人与自然的相异之处,并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人类之使命。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是很难理解“天人合一”之思维方式的。而假如人们首先把握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特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中国的道家养生术认为,外在的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名之为“大宇宙”;人的身体各部分亦是一个有机整体,名之为“小宇宙”。一个人若想习养生之术,希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必须寻找人体“小宇宙”如何与外在“大宇宙”相互协调的途径和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养生名著之一,它特别提出了一种“四季养生法”,指出人们的养生活动必须配合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人的养生亦应该适应这些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这不正好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吗?故“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包括老子在内的中华祖先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模式。“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2011年8月20日的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在《中国崛起为世界树立新样板》一文中指出:“季羡林认为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文明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交流(或是说相互借鉴),尽管每种文化都保留了它原本就有的特点。根据季羡林的理论,东西方知识传统之间有一个关键差别: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天人合一”这一中国经典思想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把各个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正相反。可持续发展是如何被纳入东方思维框架的呢?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者有一种倾向,认为只有科技和经济发展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季羡林的观点与之相反,他认为,一种从整体着手的方法才是寻找可持续性的正路。季羡林使一个话题的辩论再度流行起来,即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内把环境的可持续性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日益发现,当今的金融问题与世界的生态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这两个问题都源于人类对有限资源的过度消耗,并且靠的都是寅吃卯粮。然而,主流的经济学在解决21世纪的问题时,仍然在使用财政和货币工具以及最早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概念。我们没能看到,我们的全球经济和生态是动态且互相依存的系统。最大的盲点一直是“人类通过科学征服自然”这种想当然的想法。中国当下有关沉迷于GDP的问题所进行的辩论,凸显出把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作为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办法,最终导致的社会代价。我们面临的金融和生态危机是主流经济观点失败的结果;我们在计算国民收入时,几乎完全忽视自然资源损耗的成本,并对污染和其他外部因素估值过低。必须树立一种新样板,而且必须在旧样板的基础上树立新样板。如此一来,不管河流是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当它们入海时,就会形成新的水域。一种新样板将由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结合生成。换言之,接受西方技术培训的东方科学家不应忘记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系。”此言甚是!有学者认为,真正的循环型社会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之上的,即马克思强调的“不破坏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过程”,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在有理念的循环型社会中,“循环”的概念包含自然的物质循环和经济循环这两层涵义。循环经济以自然的物质循环为前提,并作为一个环节纳入自然的物质循环之中,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呈良性循环态势,与自然的物质循环过程相适应,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不破坏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的均衡。也就是说,这种循环型社会以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本理念,将资源循环利用包含在自然生态保护的大概念之内,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安排经济发展,力求建立环保优先型的经济活动方式。可见,两种循环型社会是不同的。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与环境保护型相统一的循环型社会,需要人们付出艰巨的努力,变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消费方式,才能保障真正循环社会理念的实现。
老子的道学观,不仅突破了个人中心主义,狭隘的家族主义,而且也突破了狭隘的国家利益,所谓“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道德经》第54章)。这种宽广的“天下”胸襟,才是世界走向和谐,走向大同的唯一正确之途。有学者曾指出,怎样使得中国人感受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现在仍然是我们借以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对话的精神资源。也许现在时机已经到来,让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和西方的核心价值进行对话。这个对话的目的不是评比,不是计较高低优劣,而是要参照和互补。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坎南曾说,经济的发展靠自由;后来他又说,除了自由之外还需要责任;2009年12月上旬,布氏说除了责任外,还应该有“善心”。环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心灵的问题。要搞好外部环境,首先应从内部心灵环保入手。而一切以“功利”为主,则无疑是一种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势必会造成很多的恶性循环和恶性竟争。如果我们的心灵完全为“功利”所控制,那我们的心灵就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在当下,我们应有心灵的救赎,应搞好心灵环保。而老子的道家文化在走向世界之前,首先应走向中国。我们应把自己的身心和宇宙万物连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天地万物交心对话。因为自然本身,就有一种伟大而又神圣的德性。
主要参考书:
1、佘正荣:《生态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张华:《道德经》,乌兰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3、东方觉慧:《2012,离我们有多远》,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4、杜维明、范曾:《天与人——儒学走向世界的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郑小江:《中国神秘术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