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在怀安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小山村,
全村只剩6个人,还是6个光棍男人;
这个村以前也曾经有320人,后来年轻人走了,
有能力在外生存的人家搬走了……老人死的死了……
今年春节前后随阿咚去过两次“光棍村”,
后来心里一直都挂念着这几个老人。
去这里实在是不容易,离开县乡道要走上16里地的土路,
一路颠簸、一路灰尘……遇到雨天那是绝对进不去的;
现在他们每人每年有2000多元的五保户救济补贴,
再加上种几亩小米(能卖到6块钱一斤)、菜(豆角、柿子椒等),也够吃的了;
提起为何不去敬老院?,他们都说:现在身体还行,去那怕受欺负,怕不习惯;
他们自由惯了,习惯劳作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土地和这座大山。
这次给我的感觉和前两次不一样,
第一次见到他们时,他们很茫然,不知我们这群北京来的人是做什么来的?
我们更多的是可怜他们,不理解他们;
这次深入地接触,看他们一天到晚挺乐呵,家家都和睦团结,
一家有活大家帮忙,最后还能在那家吃饭、喝点小酒,象一家人一样……
我看到了他们的笑脸,感到了他们在这里生活有幸福感、安全感。
p2.
”光棍村“就藏在这座深山里,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连;
没有水,只有一口储水窖,水窖是政府打的,每年给灌两窖水;
p3.
村口,转这六家,用不了五分钟;
p4.
我们去时老人们都在地里干活呢;
p5.
地里干活的老人;
p6.
村里没找到人,在地头上找到了老王哥俩;
左边的是弟弟,72岁,右侧的是哥哥78岁,都终身未娶;
身体都不错,都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p7.
老人看我们来了,高兴地起身,张罗着回家做午饭;
p8.
给他们哥俩拍个合影
p9.
先去了弟弟家,他为人热情,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
p10.
他说,最近忙地里的活,家里乱得很啊;
p11.
炕边上还有好几碗猫粮,他养的六只小猫都跑了,可能是闲他家的饭不好吃呗;
p12.
再来到哥哥家,他说,原来的窑塌了,后来又重新盖了前脸;
p13.
我们送的年历、福字、照片全都挂在这里;
p14.
吃水困难,老人用盆里仅有的一口黑水洗了洗手,还没舍得倒掉;
p15.
发了面,要蒸馒头;
p16.
p17.
p18.
p19.
10个馒头,一盆剩菜;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老人拿了一个给我尝尝,我一尝,有点欠火,又进锅继续蒸;
p26.
老王原来是村里的会计,有点文化
p27.
中午老王弟弟张罗我们去一家吃饭;
p28.
这家人原本在乡里买了房,早不在村里住了,但自从养羊以后,全家人又回到了村里;
男主人说,以前打工,烧窑,挣不了几个钱,后来养羊还是不错的,全家人又都回村了;
p29.
这家男主人姓郑,为人热情、善良,村里老人帮他家干活,都有饭吃,有小酒喝;有时还一天两顿呢;
有时没帮工,老郑也常招呼老人来他家吃饭;
p30.
老郑一家人;小儿子在新疆打工,大儿子在家;
家里有货车、拖拉机、还养着羊,日子过得不错;
p31.
老人们收到了春节时拍的照片;
p32.
左起:老王72岁;老李65岁;老郑64岁;老王39岁;老王78岁;老郑70岁;
p33.
这个村子与上面的村子离得不远,现在属于一个村委会管理,
这个村原来有300来人,现在仅剩下20人了;
p34.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