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一、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重视对现代公民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而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之一。
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地位偏低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观。20世纪初,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形象地描述为“象小媳妇似地受到歧视”,“不能和语文、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期内,许多国家把地理设置在“社会科”内,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历史、公民学及经济学的副产品,只能重复其他学科的问题,地理知识的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即使是把地理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的国家,也往往被视为“小科”、“副科”,并无真正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地理问题都有很大的关系,如物种灭绝、滥伐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灾害频仍、气候变暖、空气污染、臭氧空洞、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城市膨胀、经济差异、种族冲突、南北矛盾等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这就迫切需要使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发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以下简称《宪章》),这是地理学就自身使命、职责等问题向全世界发表的隆重宣言。《宪章》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宪章》高屋建瓴,明确提出了地理教育的宏观发展方向,并且深信“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且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培养具有责任心和世界观念的公民,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教育新理念,在这方面,地理教育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应建立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平时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知识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

二、地理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比如,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在较为广大的空间尺度情况中,他们可以辨识强大风暴和财产损失间,或夏季雷雨和突然泛滥间的动态关联;通过对气候波动的了解判断农产品期货的“行情”;认识区域经济发展及环境资源的现状进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与调整求职方向。可以辨识撒哈拉地区周期干旱与人类饥荒间的关联性;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子灾祸对整个东欧、西北欧人民健康和经济活动的长期影响;懂得全球温暖化对人类社会或热带雨林破坏对全球气候可能的影响……。地理素养不仅对学生后续的高等教育,而且对将来的职业发生有益的影响。《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它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未来的专家们,例如国际事务专家或环境保护专家,必须接受特别深入的地理学习研究。”
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课程要继续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采的陈述性、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又能够进一步掌握观察观测技能、实验制作技能以及有关地理图表读析填绘的技能。这些知识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随着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从区域经济贸易到文化往来,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网络经济的开拓,无论是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地理技能提供了我们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它是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变化过程的特有方法。例如,当我们考虑自身的福利生活(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度假或上学,何地购屋或租屋……)时,均需利用地理技能。所有这些决定均涉及获得、整理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社区有关空气、水和土地污染问题或诸如何地安置产业、学校和住宅区的位置的问题,也需要地理信息的精巧利用。企业和政府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地理技能帮助我们作出理性的决策。再如,不论是外交事务和国际经济政策,或是地方性土地分区与土地利用的评估问题。地理技能均使我们能够搜集和分析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而且在行动过程上作出理智的决定。总之,发展地理技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学生有效观察环境资源的类型、关联和空间秩序,并且能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在地理技能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只有当学生真正会学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传递着一个信号:那种过分依赖于书本以及教师讲授来学习地理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的、合作的、动手的、设计的、组织的、决策的等实践能力。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同样要突出“生活中的地理”,而且要更加体现生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走进社会与大自然的过程中,领略环境与生活的魅力,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他们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而地理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与感知空间位置、了解与认识空间结构的范型,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学习和训练,来进一步认知和解释周围现实生活中的空间问题,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地理学习把树立环境伦理观念视为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当每一个“地球村”成员环境意识日益强化的时候,就逐渐升华为现代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全球意识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思维,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接受。地理学科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家、本地区、本乡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没有地理学习兴趣,就没有地理学习氛围,也就无从谈起地理学习的效果。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地理学习动机的起点,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促使地理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的“催化剂”。地理学习中形成的文化情操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以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对话合作等方面。人们所在的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的地域文化需要沟通与互补。此外,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以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满足学习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一、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也许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学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
1.侧重生活的地理
地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而地理学习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这种生存力具体表现在:
(1)认识生活环境。能够应用各种资料、简易的观察仪器,了解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性;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知晓这种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性;知道当地灾害的某种规律性及对居民的危害。
(2)适应生活环境。根据地域环境特色,合理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知道地方环境、资源的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3)保护生活环境。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4)享受生活环境。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地理背景;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熟悉地域文化(语言、艺术、体育、民俗)的特色,并能了解与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的交往和合作。

2.侧重文化的地理
这里所指的“文化的地理”不同于“文化地理”,它是指立足于地理知识、地理技能这一功能层面的地理学习。人们经常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标志,作为文化传播的地理学习,主要侧重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地理文化素养主要反映在:必备的地理知识,包括重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一般原理;一般的地理技能,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读图、地理计算、地理制作、地理思维等基本技能;正确的地理情感、观念、态度,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欲望与兴趣,欣赏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关心环境质量、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意识到态度和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愿意表明和发展个人对环境问题的价值观;等等。

3.侧重科学的地理
从学科的角度去看,这类地理学习也许是最高层次的地理学习。有这类需要的学生,他们所进行的地理学习往往和将来可能从事的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有关。我国地理科学研究队伍需要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中学地理教学固然是为了绝大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地理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为高等院校或专业学校输送人才,也是它面临的历史重任。这类瞄准学科发展、注重科学研究的地理学习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追踪地理学科的新发展;掌握一定的地理研究的技术手段,等等。

二、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与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地理学习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携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成立地理学习兴趣小组,,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至于优异杰出的学生,学习程度应可超越课程标准。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一、 积极探索地理问题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量多质差的“满堂问”几乎成为变相的“满堂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也许学生虽能攻克试卷上的一道道难题,而面对真实生活中的难题时却不知所措,面向未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将更是茫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除了重新审视提问的价值以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提问要符合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的依据在于承认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客观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能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应蕴涵地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既对立又统一。如果在提问中抓住这一关系,就能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个规律,就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此外,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尽可能有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学生有疑而不问,究其原因与教学不民主、强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建立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既要对喜欢质疑、提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中“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因为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幼芽”。
要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要能够借助艺术性加工,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使之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要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首先教师本身要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有“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和敢于向一切权威、定论挑战的勇气,要不盲从于现成的结论,更不能是参考书、标准答案的“贩卖者”;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使用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其次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掌握。
要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引申,强化学生“问题”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师要确立“大教育”思想,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基地,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我们应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并激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3.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1)专题式讨论
地理专题式讨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议题集中,内涵丰富,其中包括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沙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问题,就可以含有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的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功能,它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个局部性的环节或者是随意性、添加性的教学活动;三是需要较为周密的计划与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四是对时间的要求较高,有时需要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来完成。专题式讨论对于深入地探讨某一地理话题,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心平气和的对话是十分有效的,但需要师生事先进行大量的资料和预研究工作。                     
(2)问题式讨论
问题式讨论是地理课堂中最常见的讨论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地理课堂讨论的问题内容大多是随着教学进程而提出的,相对于专题式讨论而言,它的问题相对小一些、具体一些;二是可追问性,如果一个问题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的话(连问“怎么样”“为什么”),那么它就具有了问题的真正内涵;三是随机性强,有的问题可以教师预设的,但更多的问题是不可预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即兴提出的;四是灵活性、伸缩性大,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教学的需要,来决定讨论时间的长短;五是功能的多元性,问题式的讨论有时为了理解某一地理知识、有时为了解决某一地理问题、有时是为了唤起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或关注;六是不完整性,问题讨论由于目的、功能的不同,有时并不需要有完整的过程(准备、组织、讨论、总结),比如有的问题并不需要追求一个统一的结论(有的地理问题是没有结论的),仅仅是为了激起大家探究欲望的。
哪些问题可以选做开展讨论的论题,是问题式讨论的前提。一要有相关性,即学生所提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要有相近性,不能离题太远。二要有一定知识的铺垫,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支撑,那么讨论就没有意义了。三内容要有新意、有探讨价值,可以纳入讨论活动的应该是那些具有地理意义、思考价值、知识铺垫的地理问题。当然,也不排斥那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因为尽管讨论最后没有结果,但是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感染与启迪,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3)思维操练式讨论
思维操练式讨论是一种高级的头脑游戏的讨论方式,它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再现与理解,而在于锻练脑子的灵活性、迁移性。这种讨论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一假设性,讨论的命题不是客观存在的,其前提与条件是主观假定的,例如,“假如黄赤交角加大,对地球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可能带来哪些后果?”“如果真的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状况能得到改善吗?”;二是新颖性,由于讨论的命题是现实生活世界里是不存在的,因此学生会感到新奇、新鲜、有意思,容易被激起一种探讨的冲动;三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进行思维操练式的讨论需要逻辑推理的过程,也需要直觉、形象思维的参与,同时聚敛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也会交错在一起,对培养思维品质是极为有益的;四是容易操作,依据学生的基础讨论可深可浅,教师关注的是讨论与思维的过程,而不是它们的结论与结果。
(4)任务式讨论
顾名思义,地理教学中的任务式讨论源自于各种与地理相关的任务,而讨论是为任务的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一是要确定合适的任务,缺乏地理性或者太繁难的任务都是不适合讨论的。二是需要一定的资料准备,没有与相关任务的背景资料、历史档案、研究纪录。三是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依靠与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邀请家长、地理专家一起来探讨任务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完成任务的途径与策略。四是要形成一些文字材料,有的意义比较大的任务讨论最好要发动学生整理成“方案”与“建议”,并张贴出来以便交流。
(5)反思式讨论
反思式讨论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提升、反思模式的倡导、创新思潮的兴起而应允而生的,目前已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反思式讨论是对传统理论、权威结论、标准答案的一种重审与反观,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自由辩论,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十分有益。教师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既要积极,又要慎重,不能从“唯书是从”的极端走向“批判一切”的另一极端。反思式讨论要运用辩证法,要有理论根据与实践依据。
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地理学习的探究性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地理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二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模拟设计某一条地铁线路的活动等。

2.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地理学习的自主性包括:①选题的自主性: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②课题组成员组合的自由性:兴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组,有利于全员参与和开展研究。③指导教师的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择指导者,主动学习变成得容易了。④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因为探索地理问题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必然大大提高。⑤时空的不固定性:课堂、时间根据课题进展而不相同,学生的自由度很大,真正使学生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

3.地理学习的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一、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就地理学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极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的使用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表现地理情境及教学内容,以达到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自然地理或者人文地理等各种内容的素材,如今均能通过计算机以更美好、更有效率的方式展现给广大的学生群体。如今传统的地图也已经明显地改变其面貌,而以地理信息系统的崭新风貌出现。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以极为惊人的速度,由单机为主的系统摇身变成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具有处理大量空间资料的数字化虚拟世界系统,正是整合其它计算机技术(如:多媒体、动画、虚拟实境等),用于地理计算机化教学的最佳工具之一,人们只要在缩小的世界模型中简单点选就可跨越时空悠游其间。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能够产生以下的积极作用:

1.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
网络上每天都在不断扩充和更新的大量计算机所储存的信息、数据和软件,构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网络上的地理教学资源包括虚拟地理图书馆、遥感图像和地图、学术机构、电子出版物、电子论坛、GIS软件和网络教育等类型。这些资料虽然并非全部正确可用,但却也有不少资料是由世界各地最熟悉当地时空事务的专家所建置,其参考性极高。地理教学时如能善用网络资源,不仅可轻易地呈现许多图片、影片、虚拟实境等的可视化资料,也可进一步取得统计资料,藉由地理信息系统等各种系统快速地了解各种空间现象。

2.地理学习重点的改变与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我们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必要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要培养分析地理素材、提出地理问题、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尤其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地理知识日新月异,是永远学不完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素养,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收益无穷的。网络教学的兴起,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化消极被动为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学会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复杂事务的综合能力。

3.教师角色的改变
 网络教学虽然强调学习者有其控制权,主动去学习探究知识的方法,然而并不表示教师失去其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地位非但没有减低,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获得新知。网络的多媒体接口被视为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利器,网络可以帮助教师纠正“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更能引导学生,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4.国际观的培养与科技整合的实践
随着时代的前进,国际间的互动与日俱增,任何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难以自决于国际事务之外,通过便捷的电子信息,随时了解及探讨国际事务,应是每个具有国际观的公民所必须做的,而这也是地理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随着乡土意识的提升,网络上快速增加的乡土资料,则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本身乡土的环境,建立对乡土环境。《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提出,现代地理教育强调科技的整合,关心全球化的国际关系,强调多元化的思维,而网络地理教育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利器。

5.突破时空障碍,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研究中,曾有学者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遭遇到极大的阻力,使他们无法调整教材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恰恰是防止学习困难之发生有效途径。网络辅助教学优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处在于能够提供双向交谈性的互动、合作学习和单独学习情境的自由转换。除了师生间的互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亦可设计交互式媒体,其好处在于它可以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适合学习者的需求及个人学习的速度。

二、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时,使用传统地理专用教室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便无法适应地理教学现代化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地理专用教室在一些中学建成。这种地理专用教室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能够通过大屏幕和主控电脑进行演示型教学,但仍然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已迫在眉睫。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现代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地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备硬件,现代化地理专用教室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它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载体。这种现代化地理专用教室把电脑和网络技术引入地理教室,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室定义为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系统通常指的是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普通教学网络(一般为20~60台计算机)的基础上,通过音、视频播放设备和传输卡、信号传输线、控制部件、麦克风等设备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的连接,实现各计算机之间屏幕、声音的实时交互切换,并且具有多种辅助教学管理功能的教学系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把这一教学系统与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有机结合就构建成现代意义上的地理专用教室——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
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硬软件投入较大,建成后既要具备演示型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CAIG)的功能,又要能满足网络型CAIG的需要;既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又能作为地理课外活动的场所;既能满足地理必修课的需要,又能满足地理选修课、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显示其情境功能、演示教学功能和演示教学功能。要实现以上诸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有必要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一般应划分为:教学演示区、学生活动区、教学陈列区、信息展示区、成果发布区、教学管理区、教学准备区等,这样可以使地理专用教室的功能更完备。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一、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1.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就时,提出了多样的目标,尤其注意让学生配合现实的生活情境去利用地理知识,并且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每一项标准皆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从而鼓励学生知道和认识地理观念,利用地理探究之技能于人生中的决策。
地理作为美国学校里的核心课程,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应以展现学生众多的学习行为之能力为目标,包括:记忆地理学科中必要的内容;了解人、地和环境丰富而多样性的特征;判读地图、地球仪和其它地理工具及技术,如统计图、图解、航空照片和人造卫星影像等;了解到空间和空间关系乃人类在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中相互依赖之基本成分;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分辨事实和意见;分辨参考数据及数据中相关的和无关的信息;透过不同的数据来源(包括印刷品和电子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利用地理方法有系统地解决问题;等等。
此外,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还界定了各年级的地理能力,并展现出地理学习的累积性和螺旋性。如以完成高中(十二年级)地理教育的学生为例,应该具有下列能力和素养:精通地理教材内容;了解地理学的主旨——空间和空间关系;适切地将地理词汇运用于口头、书面和图形沟通;能利用较多的技能以获致和发表信息;将地理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认识到地理学的三大部分如何互为相关;认识自然和人文环境变迁,阐释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认识全球互赖性的观念;认识“区域”能做为整合原则的观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美国的上述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学习评价目标的认识从狭隘的“胡同”中走了出来,那种仅仅以“双基”落实为终结目标而忽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评价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理学习评价形式多元化
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常规的地理学习评价包括:书面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按评价主体来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教师测评(上述的常规评价多属于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等。按学习内容归类可分为:“双基”地理学习评价、研究性地理学习评价、任务型地理学习评价、体验型地理学习评价、表达式地理学习评价等。按地点划分的地理学习评价有:课堂学习评价、实地考察评价、网络信息活动评价等。从学习成果来考虑,地理学习评价的形式更是琳琅满目:地理墙报、地理论文、地理摄影、地理录象、地理标本、地理学具等等。

二、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
地理学习评价应强调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的评价往往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数值化”上,它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长进、学生之间相比有没有差距,提供了一把“尺子”。但是,“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因此,过分强化“分数”对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或者良好的学习心态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把定量的评价与定性的评价结合起来。所谓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所作的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教学参与度的评价。教与学是教学实践中两项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参与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地理电影、录像和课外读物、乡土地理教材等也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而加以重视;参观、访问等地理考察活动将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因此,也要对学生课外参与度问题进行评价。

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要求

内容要求

课堂参与度

课外参与度

评价指标

围绕主题主动提出问题

围绕课题课后查阅资料

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有参与意识

能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发表自己见解

有实践、观察访问的技能

参与信息的收集、汇总或交流

主动预复习并能带着问题听课

认真对待与完成课堂作业

撰写论文与报告,编辑地理小报


2.对学生质疑活跃度的评价。质疑求异往往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创新变革的认同性等方面的素养,而这些素养的积累恰恰对于公民素质、民族素质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要求

内容要求

提问的质与量

提问的想象力、独创力

评价指标

提问的难与易的协调

巧妙应对问题的思路

主动探究质疑的精神

多姿多彩的想象与幻想力

多维思路求异的胆略

幽默而富于求异创新

质疑手段的多样化

能用新的形式表达已掌握的知识

思路发散独特有个性

有应对复杂问题的变通能力


3.对学生探究水平的评价。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水平,主要反映在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求异性、提出假设的多样性、验证假设的独特性、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方面。

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评价要求

内容要求

探究实践活动的深度

探究实践活动的广度

评价指标

对实践活动目标理解的敏锐性

尊重个性与面向全体的统一性

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和程序的多样性

课题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创造性

个人体验的整理与分析的求异性

课题实践活动实施的灵活性

成果的表达与展示的新颖性

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结合性

客观性资料的收集与使用广泛性

实践活动中探索的直接体验性

验证假设的多样性

多媒体手段的广泛运用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1041.html

更多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一、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教育重视对现代公民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而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之一。地理学科在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高中题组必修四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罗荣就20121101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

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

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 刘凤莲 更新时间:2012-5-6 10:22:14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在这几天学习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

声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为网友苍了夏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