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白话注解》王治平居士著完整版 卷一1 王治平居士




楞嚴經白话注解

王治平居士著


王治平上师德像

王治平居士简介

王治平上师,四川眉山多悦镇人士(1920年——1992年),号巵园,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川大文科研究所。诗学梅村,词宗稼轩,擅长于文学书画,尤精雕塑艺术,喜爱哲学,精研《庄子》。一九四六年在重庆参加刘洙源老居士讲经会而深信佛法,遂依止蜀中禅门大德圣钦大和尚学习禅宗,并受近事戒、菩萨戒。因而虔诚修持。于四川灌县灵岩山闭关潜修,深有契悟,后又受法于藏密红、白教(宁玛、噶举派〕大德贡噶活佛和普钦上师。于佛法显密圆通,犹重实修实证。尔后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涉历川、湘、粤各省名山丛林,为诸梵刹精塑佛像百余尊,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尤多,与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相逢于丹霞山锦石岩,赵朴老诗赠王治平上师诗云:

有朋远来是何缘锦江人到锦江边

搏泥造像无疲厌驰想敦煌叹前贤

王治平上师和诗云:

人生离会总因缘万里来从夕照边

锦石岩中留指爪风流何敢望前贤

王治平上师自经藏密两尊者灌顶传法,闭关用功,已得受用。盖欲培大福德,而跋涉万里,广造佛像,为众生作得度之增上缘,如此切实地勤修福慧,自他两利,诚为佛法真修实践的典范,王治平上师是已得藏密上师之位者,一生中弘阐佛法,广度众生!著有佛学宏著《楞严经白话注解》由一书上海佛学书局出版,广传于世,亦将承加持而法炬长明。谨述缘起,以增法喜。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注解行印缘起(代序)

上海郑颂英

佛法博大精深,大藏浩瀚如海,众生法身慧命之所寄,为世间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能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伦理谐和,社会国家的安定繁荣,乃至世界和平,人类安乐都起到了指路碑的作用,使人们心安理得地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中国是大乘佛教发扬弘传之地,在晚近形成了《华严》、《楞严》、《法华》三部大经传诵修学的好风尚。这真是福国利民,登斯民于祍蓆的盛世啊!

江易园居士在《正学启蒙三字颂》中说:“若华严,最圆融;若楞严,最微密;若法华、若涅槃,开权小,显真实。”这说明了《楞严经》的精微深密包含了显密摄修,在大藏经中属于密部,其中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圆通,五十重阴魔,层层进深地辨析,体现法性真常,各随根性,门门都可以证入圆通,而拣魔辨异,慎莫误入魔境!佛顶神咒更是护持行人,指导修证,直至宝所的稀有咒王。《楞严经》功德巍巍,赞莫能穷!阐扬注释,广布流传,自是当务之急。

《楞严经》的注疏,如《楞严正脉疏》、《楞严裂纲疏》等等,已有十数种之多,故已妙义纷陈,阐发幽微,惜乎艰涩的古文,今人多难阅读领解,把大藏经中重要的宝典译成白话文,这一艰巨繁重的“古译今”重大任务已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了!上海佛教居士林已成立了翻译组,开始了古译今和中英文互译的工作,国内外的大德们亦已感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而从事于斯。数年前已从香港送来一部白话楞严经,真是好不容易的一部创造,把含蓄精简的文言文,特别是甚深般若的微妙奥义直译成语体文,真非易事啊!

这部大经,经上海李钟鼎居士恭读后,发觉有五十二处错误或不妥之处,李老为其一一指正,写成一书,由我们转给香港佛教青年协会袁文忠居士,不知后来又没有作了研究修改。由此观之,《楞严经》的语译工作是重要的,也是艰巨的!但还是需要做和值得做的。更妥善的的方法是语译再加以注解。“注”是在语译中还不够明确完备者注以明之;“解”则加以详释和发挥,这样就完美了。

现在王治平居士的译著《楞严经白话注解》就是采用这样的体裁,;先列原经文,次作译白,再加注和解,条理分明,简明切要,不是学养有素者是难以达到的!所以本组极为付梓流通,以广法益。

王治平居士四川眉山人,出生于一九二〇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川大文科研究所。诗学梅村,词宗稼轩,擅长于文学书画,尤精雕塑艺术,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一九四六年在重庆参加刘洙源老居士讲经会而深信佛法,虔诚修持。后又受法于藏密红、白教(宁玛、噶举〕大德贡噶活佛和普钦上师。于四川灌县灵岩山闭关潜修,深有契悟,显密圆通。尔后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涉历川、湘、粤各省名山丛林,为诸梵刹精塑佛像百余尊,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尤多,与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相逢于丹霞山锦石岩,赵朴老诗赠王治平上师诗云:

有朋远来是何缘,锦江人到锦江边,

搏泥造像无疲厌,驰想敦煌叹前贤。

治老和诗云:

人生离会总因缘,万里来从夕照边

锦石岩中留指爪,风流何敢望前贤

治老自经藏密两尊者灌顶传法,闭关用功,已得受用。盖欲培大福德,而跋涉万里,广造佛像,为众生作得度之增上缘,如此切实地勤修福慧,自他两利,诚为佛法真修实践的典范,笔者尤深感佩,治老已是得藏密上师之位者,祝愿早得大成就,弘阐佛法,广度群生!而此巍巍宏著,亦将承加持而法炬长明。谨述缘起,以增法喜。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五年辛未仲春郑颂英于上海

佛协出版组


《楞嚴經白话注解》王治平居士著(完整版)卷一1 王治平居士

前言

佛法经典,浩如渊海,所谈哲理,又极艰深,要想找到一本适当的书,循序渐进,逐步了解到佛法的全貌,一直达到较高深的境界,只有《楞严经》是最合理想的一本书。

《楞严经》不但深入浅出,而且次第非常清楚明白,先由肤浅的常理,逐渐推衍,一直谈到佛法的最终目的,其间如茧抽丝,如虫食木,一脉贯通,有条不紊,至其内容之广,包藏之富,大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小而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甚而妖魔鬼怪,圣贤仙凡,天堂地狱,因果轮回,无不显示出它们尘尘刹刹的原理,生生化化的根由,可以说是包举万有,无所不备。一般不懂佛法的人,在开始研究佛法之前,先就有一大堆问题:到底有没有佛?有没有菩萨?到底有没有神仙?有没有鬼?在哪里?你指出来我看!因果是不是真的?人会不会不死?我没有看见过,我不信!《楞严经》对这些问题,都有详备的解答,虽然不是一一指给你看了,然而对这些问题的生灭有无,来踪去迹,在理上都有极精微的剖析说明,至于正确与否?最好由你自己去客观冷静地仔细分析判断。

自来关于《楞严经》的注本不下数十家,本书参考《楞严经指掌》的地方较多,但作了一定的剪裁,不是对旧注有所不满,而是因为本书的写作,是为了接引四众弟子,旧注的形式不大适宜。因此,我必须作这样的裁剪。例如:解释经名不介绍译者,《指掌》解释得不算不详细,然而在解释中所用的佛法名词太多,如“一真法界”“实相”“真如”“圆觉”“如来藏心”“离即离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对于一个初研读佛经的人来说,不看这样的解释还好一点,看了这样的解释后,简直如坠五里雾中,不知道在说什么,注解的目的,本来是要帮助读者理解正文,像这样的注解,不但不能达到理解经文的目的,反而一开始就把读者赫退了。只好把书放下,认为这书太深,我实在看不懂。假如再把这些名词一一加以解释,佛经的特徵,本来“一个字”,“一句话”可以包含一切。相传从前天台山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单是一个“妙”字,就讲了九十天,世称“九旬说秒”。假如我们再把这些名词一一加以推衍,解释经题就可以解释出几百万字来,又可以成一部大书。我们干脆不必注解《楞严经》,专讲经题就够了。恰如请客人参观博物馆,在大门口听介绍目录就介绍了一整天,客人始终不能进门。《楞严经》中的精义太多,最好先看了内容再说。无须在释题当中就先把一大堆珍宝抬出来堵在大门口,使客人不能进门。要说是经题必须详细介绍,最好先把《楞严经》全部读完,读者对佛法已有一定的认识了,再回过头来解释经题,读者就可以接受得了了。因此,我对解释经题完全不采用旧注的方式。关于译者,固然不能不略为介绍,但不宜作太繁冗的介绍,以免有“客压主”的毛病。另外旧注中有些关于佛家的掌故,佛法的特殊名词,解释得不够详细的地方,本书也作了较详细的补充。旧注当中所举的的事例,有不合乎现在常情之处,本书也作了一定的改变。

本书所采用的形式,分为以下几项:

(一)“正文”——就是《楞严经》的经文,用较大的字顶格书写,以资区别,前面再加“正文”二字加方框。

(二)“译文”——就是将正文译为语体。前冠以“译文”二字加方框,字较小,比正文低二字。以下“注”“解”均仿此。

(三)“注”——译文中有佛教专用名词,就另加注附在译文后,但只限于佛教名词。至于中文文言语汇,仅在译文中译为语体,不另加注。

(四)“解”——在“译文”和“注”以外,经文有特殊含义或其它佛经掌故,或引证其它经纶,或更加补充说明,或作者独特的体会,都包括在本项内。又卷首解释经题,译家缘起,译者简介,也包括在本项内。

(五)凡印度梵文译音,不能作语体译文,只能在“注”“解”中说明的,就只有“注”“解”,而没有“译文”。

近代曾有一些佛经的考据家考证《楞严经》,认为是后人伪造的。这个说法最早来源于日本。其后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过一本《楞严百伪》,当时曾轰动一时,国内曾很多人出来驳《楞严百伪》;也有不少人赞同《楞严百伪》的说法,纷纷嚷嚷,闹个不休。其实《楞严》真也好,伪也好,都无研究的必要。《楞严经》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真”与“伪”,而在于它所谈的道理是否正确。假如它所谈的理是正确的,它是伪的又怎么样?它所谈的理是不正确的,它是真的又怎么样?我们应该在真理面前低头,才是正确的态度。任何一本谈哲理的书籍,都不应该以真伪去衡量它的价值。我们不能说“三段论”是真的或是伪的,“辩证法”是真的或是伪的。只能问它所讲的内容是否正确?叙事书籍可以研究它的真伪。《西游记》可以研究它的真伪,《三国志》也可以研究它的真伪。谈理的书,却没有这个必要。假如我们舍弃了《楞严》可贵的内容不读,而去考证它的真伪。恰如请你吃一份名菜,你却不肯下箸,专门研究这份菜是哪一个厨师做的,不但可笑,而且可惜!因为你舍弃了这道名菜不吃。

以上所说,是站在学术的立场,治学的态度,不宜以真伪衡量《楞严》的价值。假如你站在宗教立场,以佛教徒身份,尤其不能从考据的观点来看待《楞严》。若从宗教的观点来谈,佛经当中很多境界是不能以常理来判断的。佛教当中名之为“圣境界”“不思议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一般“凡夫”(凡夫就是佛经当中对一般普通人的通称)的智慧和知识所能够理解的。而是需要在实践当中从内证的功夫中来领会实证它。这种境界一般语言不能说明(不可议),思维意识不能达到(不可思),因此名为“不思议境界。若是从考据的观点出发,不但《楞严》,佛教中所有主要的经典都会大成问题。比如《华严经》,这是佛教第一部经典,号为”经中之王“。假如要考证这部经的来源,太成问题了。释迦牟尼佛当初说《华严》,不是肉身说的而是现“毗卢遮那”身(法身),在说《华严》时,不但一般凡夫看不见,听不见。甚而,“天人”(天上的人),“阿罗汉”,“地前菩萨”,位次较低的菩萨都如聋如盲。只有“法身大士”“地上菩萨”才能领受。若以考据家的观点来看,大可认为是荒谬绝伦。再说到《华严经》的来源,又成问题了!《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龙树菩萨由龙宫里取出来的,龙宫今在何处?就说是龙树菩萨伪造的又有何不可?不但《华严》,其它如《楞伽经》,《法华经》,若经考证都会大成问题,就是支那内学院所最推崇的《瑜伽师地论》,若以考据家的观点来看,它的来源更可以说是荒乎其唐,《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讲的,无著菩萨在定中升兜率天听讲,出定后记录出来的。试问能不能从考据的观点来看待《瑜伽师地论》的来源呢?认为《楞严经》是伪书的先生们,何以不去考一下《瑜伽师地论》的来源,而偏斤斤不已地说《楞严》是伪书呢?今天因为我在以白话解《楞严经》,关于《楞严经》的真伪问题,也顺便在此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楞严经》包罗万有,功德无量,古来大德颂扬赞叹弘演此经的不知有多少。作者虽有心解译此经,然而限于自己的智慧有限,挂一漏万之处,不知有多少,希望海内外众善知识,能多多帮助,纠正我的错误,使读此书的人,能够因此书而得到正确的知见。谨此致谢!

四川眉山王治平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年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七年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筆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卷一

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就是《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這是最長的經名。現在我們逐字略解經名。

「大」——佛經中所謂的「大」,比一般所說的「大」含義更廣闊,大到無所不包。莊子說:「至大無外」。現在數學上認為「無窮大」就是最大的概念。但還不如佛經所謂的「大」字的含義廣。因為「無窮大」和「至大無外」都是概括空間而言。而佛經所說的「大」,並包畢時間。一般佛經當中常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兩句話。上句是說時間,「三際」就是「現在」「過去」和「未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總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窮盡無始無終的時間」。下句是指空間而言,「十方」就是東西南北四方,加上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再加上方和下方,總成「十方」。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遍一切空間」。因此佛經所說的「大」是總包空間和時間二者而言。略異於中國所說的「大」字的含義,因為中國沒有和它同義的字,因此有些經中只照印度文的音譯為「摩訶」,以示與中文的「大」字含義不同。這裏所說的大,是說明本經內容之廣,豎而時間——過去未來和現在,橫而空間,天地萬物盡宇宙無所不包。

「佛頂」——「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省稱。「佛陀」的含義是「覺」。但這個「覺」的含義又不同於中文的「覺」。這個「覺」是與眾生相對的。「眾生」就是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眾生」因為處在「迷」中,因此永遠沈淪於生死的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其實「眾生」與「佛」本無區別,只是眾生處在「迷」中所以沈淪生死。佛處在「覺」中,因此能超出生死之外。佛不但處在「覺」中,超出生死之外,同時還能覺醒其他的的眾生,使他們也超出生死的苦海。

因此「佛」字含有兩重意義,一是「覺己」(使自己超出生死的苦海)。一重是「覺他」(使眾生超出生死的苦海)。關於這個道理,後文還要詳細談,此處暫不多說。其次談到「佛頂」,相傳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任何人也望不到上面去。這象徵著他掌握了宇宙間最高的真理,證到了宇宙間最高的成果。沒有任何人的智慧成果在他之上。所以稱為「無上」,這裏用「佛頂」來比喻本經。就是說此經中所講的道理,不但內容之廣,包羅萬有,而且所講的道理,也是最高;猶如佛頂一般,沒有任何理論在它之上。

「如來」——是「佛」的另一種稱號。其含義是任何一個人,只要證到佛的境地,就和過去所有的佛一樣,不分高低,猶如過去的佛重來一般。

「密因」——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它一定的過程。佛家往往用「因果」二字來概括它。「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

宇宙間沒有無緣因的結果,也沒有無結果的緣因。種大的因就結大的果;種小的因就結小的果。好的因就給好的果,壞的因就結壞的果。俗話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天要想結成佛的果,就必須先種成佛的因。而這個因高深微妙。不是一般普通人心粗氣浮所能理解。一般人因為不能理解這種高深的道理,以為這是一種秘密,所以理解不到。因此佛經上常說:「愚者不解,故名為密;智者了達,即不名密。」因為這是一種最高深而又最精微的真理,所以能結無上的佛果。

「修證」——「修」就是一種行為。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須按照道個道理結合行為去實踐它,這個實踐的過程就名為「修」。不但要「修」,而且還要從「修」當中去「證」到最後的結果。這就名為「修證」。

「了義」——任何一家思想體系,都有它所包含的獨特的意義。這個意義假若是徹底正確的,就名為「了義」;不如此,就名「不了義」。但是每一家思想,都認為他掌握了真理。究竟誰是真理,就必須有一定的尺度來衡量它。衡量的尺度有兩種:一是從「理」上來辯駁,二是從「事」上來證明。經過這兩方面來衡量,證明此經所講的是能徹底解決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最精義理,所以名為「了義」。「了義」就是能夠徹底了達宇宙人生的義理。

「諸菩薩」——「菩薩」是印度文「菩提薩埵」的省稱。「菩提」的含義是「覺」,「薩埵」是有情,合而言之,就是「覺有情」。一切眾生,都是有情,故名「薩埵」。然而迷惑於生死中,不能自拔。若要超出生死之苦,必須以「覺」來破「迷」,超出生死,即名「菩薩」。然而「菩薩」所謂的「覺」,與上文「佛陀」所謂的「覺」,是有差異的。「佛陀」所謂的「覺」,是「覺己」「覺他」,覺行已徹底圓滿,是覺的最高境界。「菩薩」所謂的「覺」是自覺已成,而覺他的功德還未圓滿,尚待努力,才能達到「佛」的地步。是成佛過程中的境界。「菩薩」隨著自己證的深淺,又分為各種不同位次,後文當詳論。「諸菩薩」就是泛指各種位次高低不同的眾菩薩。

「萬行」——一切眾生,由一個普通的凡夫,發心要想修行,出離生死。經過「菩薩」的階段,直到最後證到佛的境地為止。這當中有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供人選擇,最後都能得到成「佛」的結果。這些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也就是不同的行為,都是走向出離生死的行為,統名之謂「菩薩行」。「菩薩行」不是一種而是多種,故名為「萬行」。

「首楞嚴」——據《涅槃經》上釋迦佛自己解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說:「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窮盡了宇宙萬物即「一切事畢竟」。「堅固」就是永恒不變不壞。只有萬物的本體才永恒不變不壞。換言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就是「窮盡宇宙人生的本體」。窮盡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本源,而證到了永恒堅固不壞的結果,就是佛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經」——「經」字含有三重意義:一是「永恒不變」,二是「方法」,三是「道路」。總說就是:「這是一條走向永恒不變的道路的方法。」

譯經人〈一〉唐中天竺〈註一〉沙門〈註二〉般剌密諦譯

註一古代譯印度為天竺。

註二沙門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又叫「比丘」,中國一般稱為僧人;後文當詳解。

解相傳隋朝時,天臺山智者大師知道印度有《楞嚴經》沒有傳到中國來,就每天向著西方禮拜,禱求這部經早日傳到中國,一共拜了十八年。後來到了唐中宗初年,印度僧人名般剌密諦,秘密把道部經梯山航海偷運來中國。據傳說印度因為很珍視道部經,禁止把這部經傳出國外。般剌密諦偷運此經來到廣州時,正當唐中宗神龍元年。恰遇著武則天時的宰相房融被降職到廣州,房融是佛教徙,知道般剌密諦帶來了道部經,於是要求他在廣州制止寺把這部經譯成了中文。

譯經人〈二〉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解烏萇國「北印度,彌伽釋迦是烏萇國僧人。他精通印度和中國的文字。般剌密諦譯經時,只是依照印度文的音,用中文記錄下來,彌伽釋迦再根據此音的含義譯為中文。

譯經人〈三〉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解懷迪是廣東羅浮山南樓寺的僧人。他精習各種佛經,並精通五印度的文字。當般刺密諦和彌伽釋迦譯此經時,他怕他們二人的中文不夠熟練,因此在旁邊校正他們的譯文。

譯經人〈四〉菩薩戒弟子前正儀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解凡是佛教徒都必須受戒,受戒就是接受一定的規章法則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法規總稱為「戒律」。受戒後就必須永遠遵守這些法規,不能違犯。戒律中按身份的不同和思想水平的高低又分為「居士戒」「沙彌戒」「比丘尼」「比釣尼戒」「菩薩戒」等。「菩薩戒」是較高水準的戒律。「菩薩戒弟子」就是受過「菩薩戒」的佛教徒。正儀大夫是唐朝內閣的一個高級官名。唐朝內閣分「中書省」和「門下省」兩部分。平章就是秉公處理國家的政務。一般稱宰相為「平章」。房融是清河縣人,和他的兒子房琯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此經譯時,房融在旁作詞藻的潤色,因此文辭非常雅淳,為中國文字最美的一部佛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0492.html

更多阅读

《别问我是谁》王馨平演唱 王馨平演唱会完整版

出身演艺世家的王馨平算是香港和台湾歌坛同步出发的偶像兼实力派女歌手,嗓音清丽、形象甜美的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和汤宝如、黎瑞恩、刘小慧并称为“宝丽金四小花”。1993年,深获香港宝丽金公司赏识的王馨平以她的英文名“LINDA

《西门豹祠堂碑》与《西门大夫庙记碑》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生卒年不详。魏文侯时期曾任邺县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故后人多次为其修祠建庙,以为祭祀。太史公司马迁就曾对西门豹有过高度评价,他在《史记》中说:“故西门豹为

电影 《烈日灼心》--良心 烈日灼心电影完整版

当我还在纠结月末有没有时间,跟谁去看邓超的新电影的时候,竟然无意看到有人发《烈日灼心》的点映消息。捡日不如撞日,就这一天吧!知道这部影片当然是因为三位男主齐齐得了影帝,再者看到剧情简介+名字,蓦然想起另外一部该类型片--《白日焰

声明:《《楞嚴經白话注解》王治平居士著完整版 卷一1 王治平居士》为网友冰千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