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臭”,其实酒肉在飘

“酒肉臭”,其实是酒肉在飘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赵福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臭”,其实酒肉在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唐代升平社会下的尖锐矛盾,同时预兆着社会动乱即将到来,表现了伟大诗人杜甫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

这两句诗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天宝14年(公元755年)10月、11月间,杜甫从京城到奉先县探望妻子,就途中所见所闻抒写他对国事、家事和民情的感受。首先他过骊山时看到唐明皇与杨贵妃沉迷歌舞、酒色,群臣过着奢侈的生活;其次他回到奉先时见到幼子已饿死,妻子嚎啕大哭;再次他在途中看到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这些惨痛的情景深深烙印在这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的诗人心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化的高度概括。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诗人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酒肉臭”与“冻死骨”鲜明地展示了社会矛盾的严重对立,再由对立预感到国家的危机。但过去人们对“酒肉臭”中的“臭”字,解释为“腐臭”,说“吃剩的酒都发臭了”。富人家的酒肉,多到吃不完乃至发臭,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这两句诗是杜甫过骊山时的所见所闻,是写实的,并非泛指一般情景。“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欢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说的是与宴的人都是达官贵族,吃的尽是精美佳肴。若释为发臭,不但根据不足,且使对比减色。近年有人提出新的解释,把“臭”释为“气”或“香气”,这才合诗的原意。

我觉得新释合理,并对“臭”字释为“香气”,作了点考证。

从汉字的结构、发展看,“臭”的本义是狗用鼻子去闻。许慎《说文解字》说:“臭,禽走,臭而知迹者,犬也,从犬,从臭(鼻)。”又如《荀子·荣辱》说:“臭之而无谦于鼻,尝之而甘于口”,这里“臭”作动词,用鼻子去闻气味。在古代汉语里,动词和名词往往互相转化,“臭”作动词时,其义为闻,“臭”作名词时,其义为气。《礼记·郊犒性》说:“殷人尚声,……周人尚臭”,这里“臭”就指气。“臭”的基本含义就是气,这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承袭下来,如“臭味相投”就是指“气味相投”。

《周易·系辞传》说:“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把“臭”和“兰”并用,谁都知道兰是香的,故这里“臭”与“兰”义通。

……

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本意应为:宫廷中宴席上的酒肉在飘香,而路边却摆满着冻死者的尸骨。我认为这样解释,对比更为鲜明、强烈,更合原诗的本意。

附:

“臭”字说补

李新魁

1993年1月9日《南方日报》的“学海”版载赵福坛先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文,说“过去人们对‘酒肉臭’中的‘臭’字,解释为‘腐臭’”,“近年有人提出新的解释,把‘臭’释为‘气’或‘香气’,这才合诗的原意。”赵先生的意见大体上是对的,但有些引文与说法不太准确,故为说以补之。

“臭”的本义是用鼻子闻气味(动词),古代多用以表示“气味”(名词)。许慎《说文解字·犬部》解释说:“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赵文脱“其”字,又误“迹”为“进”)者,犬也。”段玉裁对这里所说的“走臭”解释为“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段氏视“走臭”为一个词,走字下不断句。王筠《说文句读》于“走”字下断,释“禽走”为“野禽逃走也”;对“臭”字则解为“嗅”,说是“嗅”的借字,“嗅”是动词。王氏又说:“迹之言,迹知禽兽处。”赵文于走字下断句,也说得通,但脱“其”并误迹为进,说成“臭而知进者”,文义遂不可解。

“臭”的古义多指气味(古人多认为包括一切气味,既有香,也有臭。宋初《广韵》注臭字说:“凡气之总名”。)释“臭”为气或香气,并不是什么新解。《易·系辞上》(赵文误作“京辞传”)中“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虞氏注:“臭,气也。”王先谦进一步说:“凡气香亦谓之臭。”(我友唐钰明君《‘臭’字字义演变简析》一文认为臭字古无香义,不同意前人之说)《后汉书·列女传》注云:“古人皆谓气为臭也。”赵文说《周易》把“臭”字与“兰”字并用,“故这里‘臭’与‘兰’通”。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其臭如兰”就是“其气如兰”(它的气味和兰花一样),并不是臭字与兰相通。

由上文可见,臭解释为“气”(或“香气”),是臭字的古义,不是什么新解。后人对杜诗“酒肉臭”的“臭”理解为“腐臭”,是因为“臭”在后代多用于腐气义,故有这种理解。古代的“臭”据《广韵》所言,总指一切气味,但用于表示腐气恶臭的较多。如《后汉书·梁鸿传》:“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这个臭就是腐臭,故此书注云:“臭,败也。”

杜诗“酒肉臭”的“臭”,赵文解释为“酒肉在飘香”,此说或可成立,但较勉强。因为据唐钰明文章所云,“臭”字表香气之义甚少(甚至没有),本文作者虽不完全赞同唐说,但认为把“臭”解释为“气”较为稳妥。“酒肉臭”就是“酒肉气(味)”,它与“冻死骨”相对。“气”(味)与“骨”相对为文,较近对仗或骈偶的用法。杜甫的意思是:富贵人家之中散发着酒肉的气味,而路途上却有穷人冻死的尸骨。这样解释既符古义,又合诗意。

〔说明:李说赵文:“京辞传”实为“系辞传”,两者都错,实为“系辞上”,此是校稿之误,“、迹”为“进”亦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0228.html

更多阅读

面相看哪些人天生有反骨 耳朵反骨的女孩面相

相信大家都听过,三国演义中,诸葛看穿大将魏延有反意,称其后脑有反骨,其性必反,那么真的有反骨吗?这里专门为此探讨一下。在十几年前读到这段故事时,一直记忆比较深,那时还常摸摸自己的后脑,看有没有所谓的反骨,到后来修习相学时,也翻尽相书,以求

有关路的诗句 有关路的句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世路如今一贯,此心到处悠然。----张孝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管与你的路有多苦 不管明天的路有多苦

不管与你的路有多苦最近特别喜欢听那英的歌,尤其是她98年的专辑《征服》,感觉整张专辑的基调就是难以名状的伤悲,每首歌都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像主打歌中唱到的:终於你找到一个方式分出了胜负输赢的代价是彼此粉身碎骨外表健康的你心里伤痕

脑后有反骨的人多数是人才转载 反骨txt全集下载

脑后有反骨的人多数是人才作者:知秋脑后有反骨、俗成了一句贬义的名词。通常指的是某人本质叛逆、不仁不义、卖主求荣、篡权夺位。脑后反骨这个词最早是出于[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三回。关羽取长沙时,守将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箭术射杀关羽,被

声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臭”,其实酒肉在飘》为网友橙色女招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