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 食不厌精 烩不厌细

今天读《论语》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段。看了书上的解释,觉得孔子对饮食的要求太高了。又觉得解释似乎并不妥当,于是到网上搜罗,发现对这一段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还是倾向于下面这篇文章的观点:食物不能只是满足于精细,肉类也不要满足于切得细,关键是要把好卫生关。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有人认为这是对孔子的美化。他们认为,这一段话证明了作为腐朽的统治阶级的孔老夫子是多么难伺候。但我认为,我们读经典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明白事理,还不是为了古为今用?如果这一段话仅仅是受批判的,我们还是不要读,更不要浪费的笔墨去讨论。当对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的理解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取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有阳光的心态看到的就是阳光的东西,有阴暗的心态看到的就是阴暗的东西。我提倡多看生活中的阳光面。这是其一。读文章不要断章取义,要联系前因后果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不会偏颇。这是其二。让我们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http://taoxiaozhi.blog.sohu.com/122230168.html

前几天去一饭店吃饭,进门就看到墙上贴着一幅大字:食不厌精。

“食不厌精”出自于《论语》的“乡党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般都解释为:米饭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而且大家一直以来也是这么用的。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 食不厌精 烩不厌细

可是,一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过贫穷与节俭,而且能看出来,他对节俭与能够安于并不富裕的生活是赞成的。

比如,他在第一篇中就说:“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个崇尚“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人,怎么能再说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话呢?

孔子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做法是非常赞赏的,而且孔子也多次提到颜回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对颜回的早逝也深表遗憾,认为颜回死后,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个及得上颜回的。

既然颜回是孔子的最得意门生,也应该是得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所以他能安于粗茶淡饭与陋屋,还自得其乐,应该不会是一个对饮食过分挑剔的人。

孔子对“礼”是一直非常重视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按“礼”行事,以至于有时显得迂腐,就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要穿长衫的,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要慢慢踱的。孔子亦是,出门必须要坐车,因为他曾经做过大夫。出入什么场合讲什么话穿什么衣服,《论语》里都讲得很多。

可是,就算是这样,孔子也说“礼,与其奢也,宁俭。”看得出他是非常重视节俭的。他还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意思是说,用麻做帽子,是礼仪。现在都用丝料做了,因为节俭,所以我听从众人做的。所以说,孔子对“礼”的规定并非不可变通,如果是因为节俭,那么是可以改变“礼”的一些规定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可能对吃的是如此讲究。

那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前几天看了个资料,说在古代,“厌”经常通“靥”,是满足的意思。那么,“食不厌精”可以理解为“吃饭不要满足于精细”,从而可以引申理解为“吃饭不要追求精细”,这样,就和孔子提倡的“节俭”一致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0016.html

更多阅读

无烤箱如何做曲奇:『好吃不好看的黄油曲奇』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各种范二的折腾……怎么有种忍不住要唱起来的感觉呢?前几天看到小嘜姐做的曲奇饼干好生诱人,忍不住动了做曲奇的心思,可是身为一名无烤箱人士要怎么做曲奇呢?之前用电饭煲折腾过各种的蛋糕,烤出的蛋糕效果都很是不错,这

大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大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博主的话:我的照片都是手机拍摄,对分辨率你肯定吐槽,但并不影响我对摄影的理解,我拍的思想,不妨将就一下,等我哪年有了自己的相机,定比现在好。】我只知道“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两句是赞美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不会变形的金刚读后感

多少年以来,一直对于佛教和佛学倍感兴趣,但是没有真实的学习理解感悟过,直到阅读了南怀瑾大师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才真实的理解了佛法的一点东西。事实上,也许还不能说是理解,只能说是一点点的自我想法。于是,想借助一个相对私人的地

声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 食不厌精 烩不厌细》为网友往事缥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