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很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原文地址: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作者:攻玉

李煜是怎么死的?

写完虞美人后赐酒毒死的

李煜是几岁死的,怎么死的:42岁作虞美人的词后被宋皇帝毒死的~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首《虞美人》成了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绝命词。李煜被虏降宋到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最初倒也相安无事,但后来却被宋太祖的弟弟太宗毒死了,许多书上都是这样记载的。但对李煜死的具体情节上,却各说不一。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李煜所写词的解析上,对他的死就有不同的注解。
一种注释:据说,李煜写好这首词‘虞美人’后,在他生日的七月七日晚上,于其所在的寓所里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声传于外。后来宋太宗(赵光义)知道了此事,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于是,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在同一本书的另一首词的注释里,却有更细致的描写:原来,在宋日见强大,大有灭掉南唐之意时。李煜在奸臣徐铉之流的蒙蔽下,终日享乐、玩物丧志,不思救国之道。中书舍人潘佑见国势日衰,七次上疏,极论时政,指责大臣将相失职应杀、李煜庇护奸臣是亡国之君。李煜见了很生气,在徐铉之流纵恿下杀了潘佑和另一个好提意见的李平。后来,李煜知道错了,但后悔已来不及了,最终李煜成了违命侯后。后据王某人的《默记》中记载说,徐铉也降宋,初官给事中。一天宋太宗让他去看一看他的前主子,徐铉真的去了。李煜见了他,拉着他的手大哭一场,随后坐下来,一句话不说。最后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用意很明白,徐铉当然听懂了。回去就向宋太宗汇报了。其结果,就是将李煜毒死。
两种注释,一个死法。但觉得一本书里两个说法,总是不太好。
最近,又看‘中国通史’中对李煜之死是这样描述的:南唐后主李煜降唐,被押送汴梁。赵匡胤对后主颇为优待。后主由尽情享乐的国君一变而为亡国俘虏,心情十分忧伤,每天以泪洗面度日。…在‘虞美人’中,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说,宋太祖的弟弟太宗看了李后主的词,很不放心,用毒药把后主毒死。
这一种说法和前面第一个说法虽略有不同,还是相近的。看来李煜之死肯定与他写‘虞美人’有关,但宋太宗要毒死他也不是仅此原因。
其实,对于这些‘据说’之类的注释,不如不说。
还是‘词海’的注释就写的好,它在注释李煜的条目里是这样写的:“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也不说是因为‘虞美人’,也不讲是徐铉汇报,因为这些‘据说’只能当故事听。‘词海’是严格的工具书,当然不能把‘据说’搬上去。

李煜:词人、书画家、南唐、皇帝、五代十国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在位时间(961-975)。


1.概述一个命运的捉弄,错生帝王家一次任性的出走,误结识敌友一段意外的邂逅,就此情深种一场宫廷的变革,踏上不归路你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通音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无奈命运弄人,你玩物丧志、奢靡生活、崇尚神佛,也是刻于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功过事非,已成历史之轨迹……——李后主李煜
(937-978)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没有年号,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2.生平】
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为了表示他不对抗宋,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
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975年,李煜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据宋代王铚的《默记》记载,因其“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3.艺术成就】
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书画
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
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
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
李煜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悼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感怀】
李煜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书事】
李煜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李煜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
李煜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凝珠满露枝。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忌觞无算酌。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又】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又】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又】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斛珠】
李煜
晚妆初过,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
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
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浣溪沙】
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又】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菩萨蛮】
李煜
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临江仙】
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又】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 又】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三台令】
李煜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采桑子】
李煜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九曲寒波不溯流。

【柳枝】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 阮郎归】
呈郑王十二弟
李煜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采桑子】
李煜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捣练子令】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
李煜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渔父】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又】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蝶恋花】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子夜歌】
李煜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菩萨蛮】
李煜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又】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又】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喜迁莺】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边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4.其他】



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红颜知己

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周后去世,李煜又娶了周后之妹小周后为皇后。
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窅娘李煜的宫嫔。据传为女子缠足的第一个人。 陶宗仪《辍耕录·缠足》引《道山新闻》:“ 李后主 宫嫔 窅娘 ,纤丽善舞。 后主 作金莲,高六尺……令 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5.部分诗词鉴赏】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语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番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宋黄升《花庵词选》称:“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也。

【6.李煜大事年表】

后晋天福二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 1岁
七月七日,李煜生.
后周显德元年 南唐保大十二年(公元954年) 18岁
娶娥皇
后周显德五年 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 22岁
长子仲寓生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23岁
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
北宋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25岁
二月,立为太子.
七月,继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娥皇为皇后.遣使如宋表陈袭位.
次子仲宣生于此年.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26岁
三月,遣使赴宋朝贡.
六月,遣使赴宋朝贡.
十一月,遣使赴宋朝贡.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 27岁
三月,宋平荆南,遣使犒师.
十一月,宋改元.
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28岁
三月,始行铁钱.
十一,次子仲宣卒.
十一月,皇后娥皇卒,亲撰<昭慧周后诔>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 29岁
正月,葬昭慧后于懿陵.
四月,宋灭蜀.贡银绢万计.
九月,母圣尊后钟氏卒.
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 30岁
奉诏匡胤命,约南汉俱宋事,未成.宋始决议伐南汉.
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 32岁
南唐大饥.
六月,遣弟从谦赴宋朝贡.
十一月,娶小周后并立为皇后.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 33岁
校猎青龙山,录囚大理寺,诸郡普渡僧尼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35岁
遣弟从谦入宋,贡珍宝数倍于前.
十月,遣弟从善入宋朝贡.上表请去南唐国号,印文改为江南国,自称江南
国主.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36岁
正月,贬损仪制,改诏为教,衣紫袍见宋.
闰二月,宋留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于汴梁建礼贤馆,待李煜降.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3年) 37岁
上表愿受宋爵命,宋不许.杀名将林仁肇.
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 38岁
上表宋,求从善归国,宋不许.遣使诏李煜入朝,不行,遂伐南唐.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39岁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赵匡胤谕降.
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 40岁
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十一月,进封陇西公.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42岁
七月七日,被赵光义毒杀.追封吴王.
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
前主,李知诰,登基后改名李昪
中主,李景通,即位后改名李璟
后主,李从嘉,即位后改名李煜

(李煜感想)
一座深宅大院,一株凋谢了枝叶的梧桐树,一个失意的人.才华横溢,文采出众,但却沦为了亡国之君.他,南唐陈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主的亡国之痛溢于言表.离愁如丝,纷繁杂乱,有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切之中透着苍凉,忧伤之中带着哀怨.独上西楼,弯月如钩.寂寞无言,肝肠寸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往事的尘埃与飞扬的思绪交织萦绕,宛如无助的小草被劲风压抑后道出的无尽的悲凉情思.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一言其恨,悲从中来,让人倍感凄凉.胭脂泪,留人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腔幽恨,流传千古.文如其人,他的命运如同他的词一样,摆脱不了一个“悲”字.千古情长,人生苦短,他无法褪去亡国之君的骂名,给后世留下的或许只有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悲戚的词句.有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读李煜,我们为他的不幸而潸然泪下.倘若他是一个词人,命运的天平也许会摆在了他这一边,即使生活的平凡,也不会在梦中惊醒.独自莫凭栏,垂泪对宫娥.也正因他身为君王,富贵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悲哀亦堪称极至.如此极端的悲乐,遂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真乃悲情绝代,无人能比,留给后人的是一首首悲怆凄惋的千古哀歌!

(李煜的诗)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两种说法,一是抒发李煜对大周后的怀念;二是抒发李煜面对亡国的哀之痛和思之切)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往事只堪哀——南唐后主李煜妻大小周后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能者为王。庐州(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靠着天生的气力勇猛以及必不可少的好运气,由一个出身农家的孤儿,一步步出人头地,并且在天复二年(公元902)的时候,被唐昭宗封为吴王的。大约就在封王的第二年,杨行密攻取濠州(凤阳),得到的“战利品”五花八门,当然也包括被献做婢仆的男女。
检阅战利品时,杨行密一眼就看见在瑟瑟发抖的人群中,有一个小沙弥格外显眼,他不但服饰与众人有异,相貌气度也格外不同。
小沙弥俗姓李,名升,字正伦,本是徐州(江苏徐州)人,生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父亲李荣老实本份,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佛祖的身上,将寄住寺庙与和尚为伍视做人生乐事,被人称为“李道者”。徐州发生战乱后,李道者竟不知所终,也不知是死了,还是遁迹深山修炼去了。无奈之下,李道者的妻子刘氏只得让两个女儿出家为尼,自己带着儿子辗转到淮南谋生。然而到淮南没多久,饱尝艰辛的刘氏就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终于撒手西去。
父母俱丧时,李升只有六七岁年纪,只得也象两个姐姐一样投身佛寺,就在濠州开元寺内做了个小行童。僧寺生涯清苦,时常还要外出化缘,在濠州泗州一带流浪,但总算是有处归着,还能学些文墨,只是战乱再起,如今他却又成了吴王的俘虏,若不是被编入军中,就是成为王府的僮仆。不过人生际遇总是出乎意料。李升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抓他的军校虽没安着什么好心,事实上却从此将自己送上了青云路。
杨行密一见李升,就不知为何感觉格外亲切,认为他相貌与众不同,人也格外聪明。就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没过多久,杨行密对这个孩子越来越喜爱,觉得他比自己亲生的儿子们要强得多,干脆将他收作养子。
对于杨行密毫不掩饰的偏爱,杨家的几个儿子非常不满,他们都容不得这个平空冒出来的野小子,变着法儿为难他。时间一长,杨行密也晓得李升如果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迟早要出事,只好为养子另做打算,将他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信徐温。
从此,徐温就多了一个叫“徐知诰”的养子。
天佑二年(公元905),五十四岁的吴王杨行密病逝。他的长子杨渥、次子杨隆演相继被拥为吴王,而徐温则取得了一系列权力斗争的胜利,成为事实上执掌一切的权臣。天佑十六年(公元917),徐温强拥杨隆演为傀儡,虽然名义上还称“吴王”,其实已经俨然一国,徐温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由于长子徐知训前一年死掉,排行第二又为徐家立下过大功的养子徐知诰便被封为仅次于养父的左仆射、参知政事。
一年后,二十四岁的杨隆演抑郁而终。徐温又将杨行密第四子杨溥推为新傀儡。徐氏父子的权力更大了。徐知诰好贤知礼,在吴国境内很有人望。养父的权力游戏,他也几乎都参与其中,对所有的花样都烂熟于胸。因此,当徐温死后,徐知诰立即采取手段,成功地将养父的爵位权柄都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连边都沾不着。
成为吴国权臣后,徐知诰先是于当年迫杨溥即皇帝位,封自己做“齐王”。然后又广建人望,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国太子杨琏为妻。最终,徐知诰在天祚三年(公元937)十月完成了养父没能完成的心愿,取亲家杨溥而代之,建立齐国,改元“升元”。(可怜的吴太子妃变成了“永兴公主”)
徐知诰称帝后,徐温的儿子们揣摩他的心思,纷纷上书,请他恢复本姓。徐知诰经过一番客套,恢复了“李升”的本名,还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建起了唐高祖唐太宗神庙,并改国号再改为唐,史称“南唐”。
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李升对待自己两任养父杨行密、徐温的后人都有欠厚道,但是做为一个帝王,南唐在他的统治下却得以休养生息,不但是五代十国中疆域最广的国家之一(包括今江西全部、江苏安徽大部、福建小部),也是最为富足的。

就在李升登基称帝前夕,即公元937年的“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的这一天,李升(徐知诰)长子、副都统李景通的嫡妻钟氏在金陵府宅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已经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了,取名从嘉,字重光。

李从嘉六岁这年(公元943),他那一生传奇的祖父李昇去世了,他的父亲李景通成为南唐皇帝,改名李璟。
  据说,李昇晚年的时候觉得嫡长子并不满意,曾经想要另立次子李景遂为太子。然而李景遂却表示自己不敢越次,李昇才不得己打消主意。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李璟刚一即位,就找来兄弟们,在父亲的灵柩前立下盟约,发誓要将皇位传给弟弟。
  李璟倒也说到做到,他即位的当年(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就下令将政务交给弟弟齐王景遂全权处理。四年后(南唐保大五年公元948),他正式宣布册封景遂为皇太弟,另一个弟弟景达升为齐王,封元帅。李璟自己的嫡长子李弘翼则升为燕王,封副元帅。
  
  有些说法认为李昇当初不愿将皇位传给李璟,是因为他胸无大志、性情懦弱、爱好诗词。但是从李璟即位后的表现来看,也许原因恰恰相反:他太胸有大志、太聪明了,这才是让李昇不敢放心的原因。一个不够伶俐却品性稳当的人做国君,也许不能创立功业,却能够和睦上下给国家积累实力,相比起来,聪明人的聪明劲如果用得不是地方,比普通人更容易把事情办砸锅。
  李璟称帝没多久,就开始致力于开疆拓土,没多久的功夫就将南唐的疆域由二十八州增为三十五州。然而成就冲晕了他的头脑,他开始贪功冒进,对内又陶醉于歌功颂德的声音,以至于宠信侫媚小人。宠臣陈觉、冯延己等人为非作歹坑害百姓,被时人称之为“五鬼”,李璟却偏偏将这五鬼看成是心头肉一般,对于出征卖命的将士却赏罚失,惹得天怒人怨。与此同时,这位新君王的表现也使他国对南唐的走向越来越担心,在李璟时期与南唐交好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改变态度,南唐成了众矢之的。周世宗柴荣更是一面三度亲征,一面致力于分崩南唐昔日的友邻。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在周世宗柴荣的亲征之下,南唐大败亏输。李璟不但拱手让出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的大片土地,本人更是不得不向后周俯首称臣,自去帝号改称国主,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才换来了剩下半壁江山的苟且偷安。
  比国事失利更令李璟难以承受的,还有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虽然国势渐衰,国主之位仍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璟的亲生长子李弘冀越来越不能忍耐自己必须“屈居”于叔父之下的现状。
  当然,李弘冀也是有本钱与“皇太弟”叔父一争高低的。他虽然年青,却性情严苛,治起军来当然也比叔父厉害,立下了不少军功,在军中的声望日隆。
  打了大败仗的当年三月,在老哥的英明领导下打了败仗的“皇太弟”李景遂一方面是顶不住形势,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侄儿能够挽回国运,一连向李璟交了十封辞职信:“今国危不能扶,请出就籓镇。燕王弘冀嫡长有军功,宜为嗣,谨奉上太弟宝册。”坚决要将储君之位让给李弘冀。李景达也与李景遂共同进退,也以败军之将自毁,要求辞去元帅之职。
  李璟接受了两个弟弟的请求。李弘冀当上了皇太子,参与决断政务。李景遂改封晋王,加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李景达封抚州兼润州大都督。
  然而李璟“家和万事兴”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事情的发展大出他的意料之外。新任太子李弘冀对曾任储君长达十年之久的叔父满腹猜忌,他一当上太子,便显露出他刻薄寡恩的本性,进行大规模洗牌,就连叔父以前在东宫时曾役使过的侍者,都一定要驱之而后快。
  大约是由于父亲李璟曾经干过“兄终弟及”的事,李弘冀对自己的弟弟们也疑心重重,担心他们终会有一日不利于自己的儿孙。因此他还派了很多亲信去监视弟弟们的行动。而在所有的皇弟里,李从嘉是最为长兄最忌惮的。
  
  如果按照天生的排行,李从嘉只不过是第六子。然而李唐皇家正应了“旺财不旺丁”的老话,儿女夭折率极高,待到李从嘉长大成人时,他已经成了事实上的次子了。
  次不次子的倒还好说,偏偏李从嘉长的模样也异于常人——他有一只眼睛是“重瞳”,也就是一个眼眶里有两个瞳仁——这个长相令人费解,如果不是钟皇后怀孕时胚胎发育有故障,大约就是这位王子眼睛里长了黑斑吧。但是这种长相在史书上一向被人津津乐道,故老相传,舜帝姚重华就是个“重瞳子”,项羽和王莽听说也有这一异相。虽然后两位做帝王的运气不如舜帝,也毕竟曾如假包换地占据过那张万人之上的位置。李从嘉的婚姻更让李弘冀满腹怒气、南唐官民议论纷纷:这位有舜帝一半水平眼睛的皇子,居然娶了个闺名娥皇的妻子,做了南唐老臣司徒周京的女婿。
  李从嘉当然知道世人的议论,更知道大哥的手段。他对这位太子大哥敬而畏之,拼命地自抑自损,不过问任何政事、醉心诗文书画,最后干脆学了太爷爷的风范,混迹于浮屠精舍之间,每日里诵经参禅,还受了三归五戒,自称“居士”起来。摆出一副“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架势。(其居士的名目繁多,有白莲居士、莲峰居士、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隐等等……)
  
  弟弟既如此识趣,李弘冀一时倒也找不出什么岔子来。这位太子爷打起仗来是把好手,闲下来也不能安于平稳,弄权惹事摆架子无所不为,太子当了还没半年,就把老子给惹毛了。李璟不止一次地训斥李弘冀,却从来不曾见到这儿子有丝毫的悔改意思。李璟本来就被后周整治了一肚皮闷气,再见儿子如此胡搅,气不打一处来,终于忍不住亲自动手,拿着球杖对李弘冀行起家法来。一边打他还一边骂个不停。李弘冀对老子苦口婆心望子成龙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但是老子的斥骂他却是声声入耳,尤其令他不能容忍的是李璟其中一句:“吾当复召景遂!”
  李璟这句话可能是下意识的,也可能只不过是气头上说说而已的。但是听在李弘冀的耳朵里,后果却是可怕的

李弘冀立即把主动让位的叔父看成是自己的最大敌人(后周皇帝排第几?),满腹的猜忌也立即进化成满腹的杀机。李璟的身影刚刚离开太子东宫,李弘冀就开始策划一场谋杀。
  李弘冀很快就打听到,昭庆宫使袁从范的儿子曾经得罪过李景遂,险些被李景遂给杀了。所以袁从范不但与李景遂素有仇隙,而且此仇绝无释怀的可能。而袁从范此时正跟随在李景遂的身边,在这位洪州大都督手下任“洪州都押牙”之职。李弘冀打听确实后立即行动,将这个铲除政敌的任务交到了袁从范的手里。
  李景遂和哥哥李璟一样,热衷于球戏,无论天气寒暑,他都乐此不疲。到了洪州(今南昌)后仍然如此。终于有一天,打完球口渴难耐的他随手接过了张从范递来的一杯饮料,一饮而尽——这杯饮料很快就发挥作用,当天夜里,李景遂暴死。他人虽然死了,毒药可怕的效力仍然在继续:还未来得及举殡,尸体便已经开始腐烂了。这异样的情形当然引起众人的惊恐,然而身在金陵的李璟却被蒙在鼓里。他毫无疑心地为弟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谥其为“文成皇太弟”。
  葬礼在桂花飘香的八月举行。此时距李弘冀被打骂,仅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李景遂便由一个精力旺盛的球星变成了棺椁中一具可怖的腐尸。
  
  知道叔父死讯的那一刻,李弘冀就算有些许后怕,更多的恐怕还是心情大爽。可是仅仅过了一个月,他自己的人生也嘎然而止。
  李弘冀是怎么死的,史书仅有“暴卒”二字,实情则语焉不详。留下无数的猜想余地。相信“天子圣明”的可以认为是李璟大彻大悟处治了儿子,喜看武侠的可以认为是有义士忠仆为李景遂报仇,热衷玄幻的还可以认为是冤魂雪恨……
  不过从后来的情形来看,李弘冀更有可能是东窗事发,被气恨交加的李璟给清理了门户的。
  李弘冀死后,李璟将自己的第六子,也就是事实上的次子李从嘉封为吴王,迁入太子东宫居住。李从嘉其实得到的就是一个代理太子的地位,只差正式下聘书了。这当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翰林学士钟谟却觉得国主的打算太不靠谱,便找了个机会向李璟进言,说李从嘉年少轻浪,根本就不是干大事的材料儿,万万不能把国家交给他来统管,要立储君就得立纪国公李从善。没料想却立即招来了李璟的勃然大怒——李璟之所以如此,也许正是因为他吸取了李弘冀的教训,再不敢轻易更改立嫡立长的固定制度,更寄望于以李从嘉温驯柔和的脾性,不但可以避免惹来更大的骨肉相残,还可以保自己得个善终。
  于是,钟谟不但祸从口出被贬为国子司业,而且还造成了反效果:李从嘉立马被正式立为太子矣!
  被立为南唐太子的时候,李从嘉二十三岁。他在这个太子位上并没有呆多久。害怕后周再起战事的李璟打算将都城由金陵迁往南都(南昌),便将儿子留在金陵监国,自己带着文武百官走了。然而来到南都的李璟对新环境严重水土不服,又羞于承认自己犯下大错,只能咬着牙在南都硬挺,结果没多长工夫就愣是把自己给郁闷死了。
  
  李璟死于南都以后,二十五岁的李从嘉于七月二十九日(北宋建隆二年)在金陵继位,改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身在幽冥的李弘冀恐怕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争来斗去,竟只是为这个最不让自己待见的弟弟清扫了通向宝座的道路而已。当然,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的时候当上国主,又意味着最终将会是什么。
 新国主李煜是个才子,被公认为为“才识清瞻,书画兼精,远过常流,高出意外。”然而李煜并不仅仅是一个才子,命运让他当上了一个王国的君主。这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史书上的李煜似乎总是不问政事,昏庸无比的,但有些零散的片段却使人隐约感觉到这个才子的另一面。
  
  李煜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刚一即位,他就立刻派出使节冯延鲁赶往宋国,向宋皇帝赵匡胤呈上大笔贡品,换取宋国对自己继承父位的认可。
  进贡归进贡,事实上李煜并不甘愿承认自己宋之属国的身份。在自己的宫殿里,他仍然穿着黄袍,所有规制仍然沿用帝王的档次。甚至还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请求为父亲恢复皇帝称号建陵。这一切都显示出他的真实心理。当然,他其实也很清楚自己的国家乃至于自己这个当家人的实力,远远不够与宋王朝较劲,于是每当宋使来到之时,他都要脱下龙衣换穿紫袍。李煜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换换衣服图嘴上痛快,更多的事情也使宋王朝对李煜并不放心,认为他“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
  多年以后,宋真宗曾经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如此无能无识之辈,怎么可能守国十余年?”
  然而当时的现实是:有心想回天,并不等于有力能回天。李煜是个才子,心思细腻敏锐,但他也和兄长李弘冀一样,有些猜忌多疑性情,而且总把它用得不是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初即位时的年青气盛逐渐被事实所消磨,李煜也越来越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国家终有一日会被强邻所吞噬,还不如趁着尚有机会尽情快乐。于是大臣们劝他振作,他充耳不闻,甚至将进谏者打入牢狱。这位本来就精于此道的国主日渐殆于政事,花在享乐上面的气力也越来越多。
  
  陪着李煜在金陵城内尽情游乐、不问世事的主要人物,正是李煜的结发妻子周娥皇

陪着李煜在金陵城内尽情游乐、不问世事的主要人物,正是李煜的结发妻子周娥皇。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她的本名已经不可考,“娥皇”其实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家,父亲周宗早在“徐知诰”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经跟随于这位未来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勋功臣。周娥皇嫁给李煜的时候十九岁,这桩婚事是南唐元宗李璟亲自定下的。据记载,李璟听过她弹奏的琵琶后大为赞赏,还特地将自己使用的“烧槽琵琶”赐给她。由此可见,对于这个亲自选定的儿媳妇,李璟是非常满意的。
  周娥皇才华过人,“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采戏奕棋靡不妙绝”,所有闲情雅致的玩艺门道无所不精,与李煜之间可谓夫唱妇随,两个人每天都厮守在一起宴乐歌舞。据说在一次赏雪夜宴之后,酒至半酣的周后举杯邀李煜起舞,李煜调笑说:“若要我起舞,除非你能为我新谱一曲。”周后立即当席举笔,倾刻间便得谱成,果然优美动人,李煜也就信守诺言为妻子的新曲伴舞。这首曲子因此得名《邀醉舞破》。除此曲之外,周后还为李煜做过一支《恨来迟曲》。李煜也投挑报李,专为周后写了许多动人的诗词如《一斛珠》、《浣溪纱》、《玉楼春》、《子夜歌》等等。无论是周后的曲还是李煜的词,都充满着旖旎绮丽的风光,尽显两人的恩爱之情。什么国事什么艰险,都在呢喃中被抛之脑后了。
  若是以“皇后”这个职务的要求来衡量,周娥皇非但算不得贤后,更可归于媚惑君王一级。没有任何痕迹显示她曾经劝谏过丈夫勤劳政事,倒是有无数的正史野闻告诉世人她的生活奢侈之极。传说她乐于置身香风薰雾,李煜便为她专设司香宫女一班,她所使用的焚香具都以金银玉精制而成,其中光是有名目的器皿就多达数十件。皇宫外南唐百姓究竟生活得怎样,都不在她关心的范围之内。不过严格来说,周娥皇的丈夫李煜,也是个象才子多过象君王的脾性。他们实在是一对近乎完美的才子佳人配。一身文人气质的李璟当年为这对小儿女系上红线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是这一点,绝对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将这对只适合做“富贵闲人”的小夫妻推上帝后的位置。
  世上的才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他们心目中的才女,一定要是“才貌俱全”的人物。李煜当然也难免于此。而周娥皇不但是才女,更是一个绝顶的美女,史书极郑重地称她“有国色”,是绝代佳人的级别。更重要的是这位绝代佳人还深谙养颜润姿之道,独创了“高髻纤裳”“首翘鬓枴钡茸比荩显自己的绝世美色与曼妙身姿,见到的人都以为是仙女下凡,宫内外的女子都竞相效仿。李煜当然更是被迷得神魂颠倒,周娥皇遂拥有专房之宠。
  “专房之宠”的直接效果,就是周娥皇一直都在不间断地为李煜生孩子,而且连生了三个儿子。眼见自己后嗣繁昌,孩子们都生得俊秀雅逸,李煜对妻子的爱宠更是节节增长。
  在三个儿子里面,周娥皇最为钟爱的是小儿子仲宣。本来做为皇后,养育儿女这样的活儿,都是侍丛婢佣承担的,但周娥皇实在是太爱仲宣了,这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她样样都要亲自操心,亲自将他抚养长大。
  就象世上所有陶醉在情爱天伦中的人一样,李煜和周娥皇都不曾想过,他们在人世间的姻缘其实非常短暂。
  传说这段姻缘的终结是有预兆的。
  盛唐时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自从唐世乱离之后世间就再没有人能够重新恢复它的悠扬之音。李煜知道妻子酷爱音律,费尽力气终于弄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但是这部大曲在流传过程中多了许多变异,乐谱本身又不够完整,专业的乐工也没法弄出个头绪来。周娥皇知道后加以钻研,进行一系列增删调整,终于使这部大曲得以重现,赢得一片称羡之声。然而中书舍人徐铉听完之后却感到诧异,与乐工曹生私下议论说:“法曲余音本应缓缓终结,如今怎么却结束得如此急促?好好地把旧谱改成这样,只怕并非吉兆。”
  果然,没过多久,宫中就传出消息,周皇后病倒了。
  患病的周娥皇将年方四岁的仲宣从自己的宫中迁往别的宫院。这原本是母亲为免孩子被自己病体所影响的一番好意,却万没有料到仲宣刚迁出皇后宫就突发急病,没几天的工夫就死去了。
  听说爱子夭折,正在病中的周娥皇几乎晕厥过去。做母亲的心无论是皇后还是民妇都是一样的,然而同样的丧子之痛,受尽磨难的贫妇多数还能坚强面对,一生顺遂如意的周娥皇却无论如何都承受不了。她的病情迅速恶化了。
  民间传说,周娥皇病情恶化还有另一重打击:她知道了妹妹小周氏与丈夫私通的消息。小周氏比姐姐小了足足十四岁,这时还只有十五岁年纪。李煜一直对周娥皇专宠,后宫嫔妃都视若无睹,不知为何却偏偏对这个小姨子动了心,趁着周娥皇患病的机会将她接入宫中两情缱绻了起来。谁知小周氏虽然才貌出众,却年幼无知,不但被周娥皇发现了踪迹,还告诉周娥皇自己已经进宫好几天的实情。周娥皇大受刺激,不几天爱子又夭折了,两相夹攻,终于弃世而去。
  相比这样言情版的剧情,另一种说法更为实际:小周氏之所以会在姐姐病情渐重时入宫几日不出,并不是李煜一人所为,而是国丈府致力造就的杰作,用意在于以防长女卧病期间,情种女婿身边不会出现其它的“填空”者,更从而避免长女一但不讳,出现后位易姓的“险情”。而李煜的生母钟太后,绝不愿意儿子为媳妇神魂俱失,当然也愿意促成此事。李煜风流多情,早期的词赋中也时时会看得出一些除周娥皇以外女子的痕迹,周娥皇焉有不知的道理,她之所以会在此时竟有“恶之”“不复顾”的反应,并不因为妒意,而是因为深感到父母家人已经将自己视做将死之人看待的原故。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总之,在得知仲宣的死讯后,周娥皇迅速病危了。

从另一些记载来看,在周娥皇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李煜朝夕相伴左右,所有的饮食他都要亲自照顾,汤药也一定要亲口尝过才喂给妻子,寒冷的冬夜里他夜复一夜地守护在周娥皇身边,倦极也只是和衣而卧,衣不解带。实在没有什么与小周氏忘乎所以一心只想刺激老婆速死的负心汉“劣迹”。
  然而李煜的照料终究拉不回周娥皇的生命了。周娥皇自知人生将尽,反而看开了,好言安慰丈夫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她亲手将李璟赐给自己的烧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环交给李煜为念,又亲笔写下遗书要求薄葬。
  三天后,周娥皇支撑着为自己沐浴更衣靓妆,更亲手将含玉放进自己嘴里(应为玉蝉),随后便逝于瑶光殿西室。谥“昭惠”,下葬懿陵。
  精研佛理的周娥皇以一种近乎超脱、预知生死的方式结束了二十九年的人生,辞世异常安详镇定。然而她和仲宣的死,带给李煜的却是极度的痛苦。多年来读的佛经参的禅理都不能为他抗住失妻丧子的打击。
  周娥皇是在乾德二年的十二月去世的,仅仅过了一个月,出现在葬礼上的李煜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他是怕别人讥笑自己不忠于妻子,所以蓄意折腾成这个样儿出来见大家的。(这种说法让我很想不通。我倒是听说过皇帝对妻子太好,被大臣讥笑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倒还从没听说原来那年头就已经开始要求皇帝必须忠贞不渝了。就算大臣要讥笑,那也是讥笑李煜身为皇帝,为个女人把自己整成那个可怜样——不过是死了个老婆,守丧却守得比老娘死了还可怜见儿的)
  
  野话说,周娥皇待嫁之时,曾与外出流浪江湖的赵匡胤一见钟情,认定他将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英雄人物,从而结下情缘。谁知不待赵匡胤功成名就前来迎娶,南唐皇家的婚使就来到了周府。娥皇迫于无奈,不得不勉强嫁与李煜为妻,最终郁郁而亡。宋太祖之所以能够容忍李煜的南唐在自己的“卧榻”边一呆十几年,都是看在周娥皇的份上,待得知道周娥皇之死是因为李煜不忠之后,立即提兵征讨。
  这个故事倒是颇有几分传奇。不过实在有点儿站不住脚。
  宋太祖赵匡胤游历江湖的详细路线图如今已是难考,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当真到过金陵城,遇到过周娥皇。不过老赵出门那年,养在南唐司徒府里的大小姐周娥皇才刚满十二岁,实在想象不出这样两个身份天差地别的人是怎么见的面,又是怎么谈的情,刚知人事的周小姐又是怎么就对老赵情深一片的。何况老赵当时已经是有妇之夫,不知道是拿什么身份去对周小姐谈婚论嫁?
  相比之下,赵匡胤流浪江湖那两年的男女缘份,我宁愿相信赵京娘一说,也不打算采信赵周苦恋的奇谈。

痛失知己的李煜为爱妻写下了多篇诗词,已知最长的一篇是落款为“鳏夫煜”的哀赋:“天长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胜,悲叹纠纷。缘情攸宅,触事来津。赀盈世逸,乐鲜愁殷。沉乌逞兔,茂夏凋春。年弥念旷,得故亡新。阙景颓岸,世阅川奔。外物交感,犹伤昔人。诡梦高唐,诞夸洛浦。 曲平虚,亦悯终古。况我心摧,兴哀有地,苍苍何辜,歼予伉俪,窈窕难追,不禄于世。玉润珠融,殒然破碎。柔仪俊德,孤映双纤。鲜挺秀,婉娈开扬。艳不至冶,慧或亡伤。盘迪奚诫,慎肃惟常。佩环爱节,造次有章。含颦发笑,擢秀胜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澜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样。娩容亡犯,均教多方。茫茫独逝,舍我何乡。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亡劳辞,筮亡违报。归妹邀终,咸交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志心既达,孝爱克全。殷勤柔握, 力危言。遗情盼盼,哀泪涟涟。何为忍心,览此哀编。绝艳易调,连城易脆。实曰能容,壮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饥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旷世。呜呼哀哉!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弈棋逞妙。媚动澄眸,歌萦柔调,小鼗 质,奇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降,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暇。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曲演来迟,破传邀舞。利拨迅手,吟商逞羽。制革常调,法移往度。剪遏繁态,蔼成新矩。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余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谁,诚吾有类。今也则亡,永从遐逝。呜呼哀哉!该兹硕美,郁此房风。事传遐祀,人难与同。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景旭雕薨,风和绣额。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乱落花,雨晴寒食。接辇穷欢,是宴是息。含桃荐实,畏日流空。林调晚箨,莲舞疏红。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辑柔尔颜,何乐靡从。蝉响吟愁,槐凋落怨。四气穷哀,革此秋晏。我心亡忧,物莫能乱。弦尔清商,艳尔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帷,雪舞兰堂。珠笼暮卷,金炉夕香。丽尔渥丹,婉尔清扬。厌厌夜饮,予何尔忘。年去年来,殊欢逸赏。不足光阴、先怀帐快。如何倏然,已为畴曩。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妹于,永念犹切。爱而不见,我心毁如。寒暑斯疚,吾宁御诸。呜呼哀哉!万物无心,同烟若故。惟日惟月,以阴以雨。事则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栊,孰堪其处。呜呼哀哉!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双眸永隔,见镜无波。皇皇望绝,心如之何。草树苍苍,哀摧无际。历历前欢,多多遗致。丝竹声悄,绮罗香查。想涣乎忉怛,恍越乎惟悴,呜呼哀哉!岁云暮兮,无相见期。情瞀乱兮,谁将因依。维昔之时兮,亦如此;维今之心兮,不如斯。呜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镜重轮兮何年,兰袭香兮何日?呜呼哀哉!天漫漫兮愁云噎,空暖暖兮愁烟起。蛾眉寂寞兮闲佳城,哀寝悲氛兮竟徒尔。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前凄咽兮旗常是举。龙一驾兮亡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亡极。呜呼哀哉!应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亡声兮何续,神求逝兮长乖。鸣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此外还有:“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栏惆怅人谁会,不觉然泪眼低。  层城亡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池上哭蛾眉。”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及“失却烟花主,东君不自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这两篇据说是李煜见自己亲手为周娥皇移种的梅花盛开后所作。
  “浮生苦憔悴,壮岁失婢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这个是题手巾的。
  “自肩如削,难胜数缕。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这个是题琵琶的。
  为悼念周娥皇所做的诗斌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以下这两首: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
  “(长相思)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如世人所预知的那样,周娥皇死后,她的妹妹小周氏便成了钟太后(称“至尊后”)认可的继后人选。只是由于这个小姑娘实在还太小,连礼服都撑不起来,钟太后不得不将她养在宫中,等待长成之日。没想到第二年钟太后也去世了,小周氏只得继续在宫中等待下去。
  
  开宝元年(公元967),李煜终于服满了丧期,大臣们又开始讨论为李煜册立新后的事情。据说这时候还曾经出了一个插曲,宋太祖赵匡胤也派人前来拭探过,看李煜有没有娶赵宋宗室之女为妻的可能,得知继后人选早已养在宫中待年,这才断了打算。(钟太后和周国丈不会是早在周娥皇病危时就已经英明地预料到这一步了吧……)
  开宝二年,南唐立国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举行了在位君主娶后的典礼。
  在经过了整整四年的等待之后,小周氏终于成为正式的国后,史称小周后。这一年她十九岁,正是她的姐姐当年嫁给李煜时的年纪。
  婚礼举行的第二天,李煜大宴群臣。照惯例,赴宴的群臣自韩熙载以下,都要写诗贺喜,然而大家都知道自周娥皇死后,如今这位新国后就已经长住宫内了,钟太后和国丈府的宣传口号是“养于宫中待年”,实际上大家口耳相传,多情国主有两首“手提金缕鞋”之类闻名遐迩的艳词,就是为她所写的。昨天那场隆重的大婚礼,其实不过是做做过场,新娘子和新郎哥早就偷偷结为夫妻了,哪来的什么洞房花烛可言。——众人写出来的贺诗因此怪腔怪调,与其说是恭贺不如说是讽刺。对于群臣的态度,李煜倒也不动气,一笑了之。
  
  小周后嫁给李煜的时候,南唐国势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对国事更没有了兴趣。专心致志地酒醉金迷。虽然对小妻子仍然百般宠溺号称“专房”,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却已经无复当年周娥皇时的盛况。
  金陵皇宫中的娇娥美女越来越多了。不过小周后管老公比较厉害,宫中的美人不但很少有机会与李煜亲近,也没法得到相应的名份,若有心怀怨忿不能忍耐的,小周后甚至会施展辣手,或责或遣送出宫。
  
  尽管如此,李煜后期著名的嫔妃,见于野史传说的也有好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窅娘”。据说这位美人儿为使舞姿翩跹得李煜欢心,把自己的脚给缠小了,开创了汉族女子裹小脚的陋习(对于这个传说本人表示八成不相信。窅娘就算缠足,也断不是缠成畸形那种,没准倒有些儿象跳芭蕾的演员那种做法。若真是缠成后世那种登峰造极的小脚,我就不信她还能跳得成舞)。还有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宋太祖嫔妃的“小花蕊”了。还有一个叫庆奴的宫女,她大概就是由于小周后作梗而没能得到封号的宫人之一,因为南唐灭后,她辗转成了一员宋将的妾侍后,仍然托人带信问候李煜,而李煜的回信也绝非普通主仆之辞。但是在各种记载中身世最详尽的妃子则莫过于“保仪”黄氏,她是江夏人,其父黄守忠原是湖南马希萼的部将。父亲死于战事后,尚在幼年的小黄氏就入了南唐宫廷,后因貌美聪慧被封为“保仪”。黄保仪侍奉小周后极为恭谨,这才成为获得小周后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正式嫔妃。
  野话说,周娥皇待嫁之时,曾与外出流浪江湖的赵匡胤一见钟情,认定他将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英雄人物,从而结下情缘。谁知不待赵匡胤功成名就前来迎娶,南唐皇家的婚使就来到了周府。娥皇迫于无奈,不得不勉强嫁与李煜为妻,最终郁郁而亡。宋太祖之所以能够容忍李煜的南唐在自己的“卧榻”边一呆十几年,都是看在周娥皇的份上,待得知道周娥皇之死是因为李煜不忠之后,立即提兵征讨。
  实在是很好的古装电视剧题材,以前新加坡拍过<<绝世双雄>>说赵匡胤,李煜哥两的.(不过把李秀才捧为双雄之一,恐怕李煜自己都不好意思)前段刘威,吴奇隆也拍了个南唐戏.没看不知道怎样.
   吴奇隆不适合演李煜,没有书卷气.
  如果拍<<大明宫词>>的导演来拍南唐,匡胤,李煜一文一武,从淮南黑云长剑写起,一直到赵大哥暴毙.一定很好看.小周后还有一样发明叫做“天水碧”
  她很喜欢绿色的衣服
  宫里将丝绸染色的时候,就放在外面不收
  沾上了清晨露水的衣服碧绿的特别漂亮,叫做“天水碧”
  
  那时候的南唐衣饰还是很有唐时遗风,脸都画得挺红的
  皇家生活非常奢靡
  李煜归宋以后有人在南唐宫殿挖地挖出一汪水银
  就是原来南通宫女倒洗脸水的地方
  还有南唐宫人被分配到北宋大臣家里当姬妾
  晚上看到蜡烛就闭目说:“烟气”
  大臣问她在南唐皇宫难道不用蜡烛么?她回答说都是用夜明珠的
  真是跟孟昶的宝石尿壶有得一拼啊。。。。

李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周后与姐姐不同,她并不善于舞蹈——这也许是窅娘能够以善舞而得宠的原因。然而小周后的才貌并不逊于姐姐,而且自有特点。
  据说,小周后爱着青碧之衣,她的脸庞在深深浅浅的绿色衣裙映衬中恍如娇丽的鲜花,姿态又有如仙子下凡(由此可以确定她的皮肤不但洁白而且红润,换了其它的肤色穿一身碧绿,效果都会象只土豆)。宫人眼见皇后如此风仪,都纷纷效仿,以穿碧绿衣衫为时尚。由于宫外制品粗糙,宫人都自己动手染绢。有一次一个宫人将染好的绢拿出去晾晒,晚间却忘了收取。第二天一看,被夜晚的露水沾氲过的碧色分外鲜嫩。从此后南唐宫庭便以露染碧,蔚然成风。李煜和小周后还为这种碧色丝绢起了一个名字,叫“天水碧”。
  陪在小周后身边的李煜不但给碧绢起名字,还致力于钻研美人新妆、佳肴美点,小周后雅好棋艺并沉迷于其中,做丈夫的李煜也乐于与娇妻美妾消磨时光。他在御花园中营建了一座红罗小亭,饰以玳瑁象牙,两人时常就在里面卿卿我我。小周后的柔仪殿里香雾弥漫,恍惚是世外仙境。而李煜则在这仙境中逃避国之窘境,专心地做其居家男人。
  然而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金陵城中的风花雪月已经到了回光反照的时刻了。
  
  李煜与完全放纵国事坐吃等死的君王还是略有不同之处的。他心里始终渴望能够保住南唐的半壁江山,面对宋太祖七情上脸打南唐主意的情形,他一次又一次消极对抗宋太祖的招降诏书,但是做为一个总想逃避现实的文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煜无心国事,只想沉湎于享乐和宗教的麻醉,宁愿等死,也不愿冒险一搏——“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
  就在这时候,李煜犯下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中了宋王朝的反间计。
  对于势单力孤的南唐王朝来说,公忠体国的将领就是国家的顶梁柱石。而在南唐将领中,最有胆略最有才华的,莫过于林仁肇。这位南都留守一心为国,一心想要领兵北上收复失地。他知道李煜个性柔弱,甚至还主动建议李煜在自己带兵出发后宣布自己叛变,这样的话,如果战胜则国家得利,如果战败则自己举家殉难,而无论战胜战败,李煜都不必在宋王朝面前承担任何责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全的计划,李煜也不敢尝试。另一员大将卢绛的胆略智谋也不在林仁肇之下,他打算以南唐属地叛乱为名向宋王朝的属国求援,诱其深入并扣下援兵,然后趁其国内空虚之机直捣都城,为南唐王朝扩张实力。而这也被李煜拒绝了
  计划没有及时被李煜采纳,却辗转传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耳朵里。赵匡胤得知南唐竟还有如此智勇忠俱全的大将,感到非常棘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在向南唐派遣使节时,让宫廷画师混在随从队伍里,仔细观察南唐大将的模样。画师返回汴京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大将的模样绘了出来——被他看到的大将正是林仁肇。(或说是让使者收买林府仆役,盗取了画像)
  接下来,就是怎样利用这幅画像了。开宝四年,李煜派弟弟韩王李从善去汴京进贡朝拜,结果被宋太祖给扣留了下来。李煜亲笔写表章请求宋太祖放回弟弟,都被拒绝了。李煜郁郁寡欢,只有长吁短叹。
  当李煜在金陵城里叹气的时候,宋太祖的反间计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他将林仁肇的画像挂将起来,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机会让李从善“无意间”看到。
  李从善当然认识画像里的人是谁,于是大惊之后跟着便大喜,认为自己终于探察到了宋王朝的顶级机密,迅速“冒着危险”将这消息送回了南唐。
  不久,林仁肇便在一场君臣尽欢的酒宴之后毒发身亡了。
  林仁肇死后,李煜又想到了一向与林仁肇关系甚好观点也相近的卢绛,便又把卢绛调离防守前线,从此军心大乱。除了一道长江,南唐已经再无任何防守可言。
  得知林仁肇死讯的宋太祖大喜过望,但由于战事再起,他一时还腾不出手向南唐动武。
  日子继续不紧不慢地过去,为宋太祖灭南唐添最后一根稻草的人也出现了。
  
  这个人叫樊若冰(水),本是南唐进士,才学出众,却始终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机遇,失望之后对自己的国家恨之入骨,决定叛变赵宋,为苦于渡江无计的宋太祖找到穿越天险的方法。
  樊若冰和赵宋王朝很快就钻到了空子,而这个空子正是李煜本身所有的:他沉醉佛门,已经达到了“痴狂”的程度。
  据《江南野史》说,赵匡胤得知李煜好佛,就挑选懂经善辩的少年装成“小长老”,到南唐去打探军情。
  而据其它资料,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乃是南唐叛人樊若冰,他与一个姓江的少年同谋,让江少投入清凉寺门下为弟子,趁随侍禅师入宫讲法的机会讨得李煜的欢心,在师父死后当上了这座古寺的主持,号“小长老”,探听了无数南唐机密大事。樊若冰看来年纪已老相貌不济,自知不能学江少的策略,便假意削发为僧,声称自己发下鸿天大愿,要在长江边的石山开凿佛窟,打着这个幌子每天在长江岸边水上来回地跑,察勘丈量江水江岸各处详情,想尽办法思索如何在长江岸上迅速架设浮桥供宋军长驱直入。最终,樊若冰将所有的数据情报都暗中送到了宋之汴梁城,为宋太祖取江南解决了最大的难题。
  当宋军来到长江岸边架设浮桥时,金陵城里的李煜和满朝文武都以为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谁知宋军竟果然在自古无桥的长江上搞成了浮桥,硬是度军成功,将金陵围成了一座孤城。(李煜当初真该让那个樊若冰当交通部长)
  当赵宋大军兵临城下时,束手无策的李煜只知躲进禅院念经祈福,甚至还没忘了召那位“小长老”求他以佛力御敌。最终,在满城救苦菩萨的诵念声中,金陵城破。李煜这才知道上了“小长老”的大当,却是悔之晚矣。
开宝八年(公元975)十一月,南唐后主李煜向宋军投降,南唐灭亡。
  第二年正月,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双双软禁于汴梁城里。
  九个月后,宋太祖去世,赵光义登基。李煜被改封为“陇西郡公”。
  李煜活了三十多年,好歹也曾经是一国之君,虽然成了阶下囚,虽然始终心念故国,他也不是勾践式的人物。更悲哀的是,国家虽然被他治亡了,他的心里却还始终念着那个国家,也学不了刘阿斗的本事。无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无论是软还是硬,或者是给大量银钱供他使用,他都不愿也不会更做不到在他们的面前谄媚婉转、自陈忠心的表演技巧。宋太祖倒也罢了,对此只是一笑,然而随着宋太祖的去世、宋太宗的登场,李煜人生雪上加霜的恶梦也开始了。
  赵光义早知小周后的美名,每到命妇入宫参拜皇后的时候,就要将她临在宫中好几天。每当从宋宫中被放回府邸时,小周后总是放声痛哭,大骂李煜之声远闻于墙外。而对于这一切,优柔寡断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他躲着不敢见妻子,只会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
  李煜不肯逢迎的态度和词赋中思念故国的态度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对李煜的观感也逐渐发生变化,觉得李煜虽然是个无能的帝王,才华却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然而李煜毕竟是一代才子,在文人中颇有影响,自己又要以仁爱示天下示降人,如何处治倒也是个问题。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初,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颇为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良久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据说,当初徐铉张洎排斥潘佑,终于造成李煜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愤而自尽之事。徐铉自觉无趣,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终于对李煜起了杀机。
  不久,李煜接到昔日宫人庆奴的书信,他在回信中写道:“此中日夕以泪洗面”。不幸的是这封信也落到了宋太宗的手里。宋太宗阅信大怒,进一步认定李煜不识抬举。
     转眼间,又是七夕之夜。这天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一篇《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支曲子立即被密探报到了宋太宗那里。词中对故国无尽的思恋终于引起了宋太宗的勃然大怒,认为李煜再也不能留在世上。立即派儿子赵元佐以贺寿为名送去了一瓶酒。
  
  就在这个七夕之夜,宾主尽欢的酒宴将散之时,李煜中毒身亡。毒药来自那瓶御赐的美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是宋太宗早已经特意为李煜所制的。毒发之时肢体抽搐,身子头首相接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
  一代词人,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
  宋太宗追封李煜为“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下葬不久,拒绝入宫的小周后自杀身亡。享年和姐姐大周后一样,都是二十九岁。
  小周后自杀不久,黄保仪也离开了人世,死因不详。
  
  《虞美人》传遍大江南北。
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去的李煜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反而越来越清晰,这位“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绝代才子,被称为“词中之帝”。对于那出“反间计”和李煜的惨死之状,人们也寄予了同情。于是,就在传说被弟弟所杀的宋太祖化身为金国之主攻打北宋的同时,另一个传说也在流传——
  这故事说,宋神宗偶尔观赏历代帝王画像,发现南唐后主李煜极为儒雅俊秀,不禁在像前驻步良久,深为惊叹。也正是在这天晚上,宋神宗梦见李煜飘然进入了自己的后宫。不久,宫中的陈美人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赵佶,他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和李煜一样,宋徽宗雅好诗书琴画美人醇酒,享乐的水平也登峰造极,偏偏就是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皇帝”一窍不通,终于将北宋王朝带向了覆灭的命运。
  于是,世人都说,宋徽宗正是李煜转世而来,为的是向赵宋皇家讨回血债。
  然而幽冥之事渺茫无边,五国城中的血泪却是实实在在。假如真如这传说中的主角那样,不惜拼将再品尝半世身陷深渊的凄苦,不惜让万民涂炭,去报复那一百多年前的旧恨,该是怎样的情绪。无稽的传说虽然能付之一笑,内中的滋味却难以品评,于是只能说一声:“怨毒之于人亦深矣……”
我也奇怪这个,她被太宗侮辱,她老公又没本事救她,活受罪而已。
  若果说她死了,便没人陪伴李煜,这一条也说不通,李煜身边并不缺少女人,他的杀身之祸,相传便是让舞姬日夜弹唱《虞美人》,让不该听见的人听见了。——他自己都有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于是我阴暗地想,是否太宗老儿给过她什么承诺,等到李煜死了,便将她封为妃子?亡国后妃再嫁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以前不就有过个花蕊夫人吗?
  然而等到李煜一死,太宗并未兑现他的承诺,小周后才发觉太宗不过把她当玩物,加上本性多愁善感,这才不堪受辱自杀的。
  这不过是我阴暗的一想,不值得去推敲。但要说李煜两口子情比梁祝,也太牵强,李煜可是个称得上风流多情种的人。

招福辛苦,行文匆匆,虽有小瑕,但绝不掩瑜,于细微处浮露才光,诚深致也。我想说的是,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男人书写的,但历史决不是只是男人组成的——即便是决定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因此,以女人的心态来关注历史上的著名女子们,当是一个独特而有趣的历史视角呢。
  
  而楼上那为总是骚扰别人帖子、辱骂他人、却从不张贴自己作品的垃圾“融汇贯通”,声言专业为史,却处处显示男子高女人一等——先不看其作品,仅持此先入之浅薄谬论论史,其作品、为人粗鄙之处,当可见也。历史本就多维,不可用一个视角言其对错功过,因此也可知,“融汇贯通”这样单向度化的(用个哲学术语)研究历史,水平能高到哪里去?无非是穷极一生也不过是像孔乙己般:“回字有四种写法,你们懂嘛?”。呵呵,有必要声明一下,本人性别男。
  
  看众多网友负评小周后入宫与李煜云雨事,其实诸位是本着现代普通百姓的心态和观念来看待历史帝王家的。斯时更大的可能是,小周后背负家族前途的重任,必须与其姐有一平滑的过渡和职位交接,即便背着大周后也要达成。虽然大周后心里感觉不爽,觉得自己尚未断气就被当作死人了——可是,毛主席病逝之后不也可以立即躺进水晶棺里吗?难道那些未雨绸缪、制作棺材的人也不是好东西?当然不是,这只是现实生存的需要——既是周家的需要,也是小周后的需要。否则照常理,大周后逝后,失势的周家不定是怎生的坎坷呢。小周后没准就嫁了个粗俗的将军然后早早当了寡妇,结果南唐沦陷时被宋国士兵虏去轮奸——这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诸位看客,不要用现代草民的爱情观去评价历史上帝王的爱情观,他们的爱情并不受男女一对一的现代道德约束——这只是我等21世纪平头百姓的习俗而已。男人当国的时代,能得到帝王的专宠,便已经是当时女子无上的荣耀了。
  
  再说小周后自杀事。身为皇后在后宫中面对诸多敌对势力,小周后自有其不俗的心机。太宗好色,小周后自然有其使用价值。小周后委屈自身藉由其宠,自有女人的方法可缓解太宗对李煜的杀心也。虽然做是做了,内心实在苦楚,为变态的太宗所凌辱、辗转承欢以委曲求全,其中的伤痛悲苦实是难以尽言,然则仅是骂骂李煜以疏心疴。此实为小周后对李煜爱情的最闪光之处。诸位心想,自己可以为自己的爱人做得到这样吗?(限女人想,男人禁)。李煜死后,小周后无任务在身,亦无需在委屈自己保护李煜,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屈辱当是自然之事了,令人感敬!

李煜后期著名的嫔妃,见于野史传说的也有好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窅娘”。据说这位美人儿为使舞姿翩跹得李煜欢心,把自己的脚给缠小了,开创了汉族女子裹小脚的陋习(对于这个传说本人表示八成不相信。窅娘就算缠足,也断不是缠成畸形那种,没准倒有些儿象跳芭蕾的演员那种做法。若真是缠成后世那种登峰造极的小脚,我就不信她还能跳得成舞)。还有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宋太祖嫔妃的“小花蕊”了。还有一个叫庆奴的宫女,她大概就是由于小周后作梗而没能得到封号的宫人之一,因为南唐灭后,她辗转成了一员宋将的妾侍后,仍然托人带信问候李煜,而李煜的回信也绝非普通主仆之辞。但是在各种记载中身世最详尽的妃子则莫过于“保仪”黄氏,她是江夏人,其父黄守忠原是湖南马希萼的部将。父亲死于战事后,尚在幼年的小黄氏就入了南唐宫廷,后因貌美聪慧被封为“保仪”。黄保仪侍奉小周后极为恭谨,这才成为获得小周后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正式嫔妃
  
  LZ有一点恐怕是记错了
  花蕊夫人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不是南唐后主.后因蜀灭而改嫁至宋赵匡胤为妃.

周娥皇本是李煜父亲唐元宗的宠姬,她不仅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觉得她与太子李煜很匹配,就把她赐给了儿子。李煜爱娥皇的娇美,更爱娥皇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李煜登位之后,对她恩宠有加,册封她为国后。岂料他们婚后的第十年,这位国后突然卧病不起。开始时,李后主对她关心备至,亲侍汤药,盼望她早日病愈;随著周娥皇的病情日趋恶化,李煜的心也渐渐冷淡下来了。李煜早把感情转移到了周娥皇的胞妹身上,两人卿卿我我,龙凤双飞,很快就册封为新国后,称之为小周后。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读李清照词,有人爱其《如梦令》清新,有人爱其《点绛唇》淡雅,有人爱其《浣溪沙》高洁,我独爱这曲《声声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秦观《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评解: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却自出机抒,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这首词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词人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文史知识》(1982.12):秦观的这首《鹊桥仙》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慨,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正是这首词流传久远,历久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植物-虞美人】

【学名】Papaver rhoeas L.

【别名】丽春花、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

【科属】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

【原产】欧、亚大陆温带,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如今虞美人在我国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

【生态习性】
 一年生草本植物。虞美人株高40~60cm,分枝细弱,被短硬毛。全株被开展的粗毛,有乳汁。叶片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花单生,有长梗,未开放时下垂,花萼2片,椭圆形,外被粗毛。花冠4瓣,近圆形,具暗斑。雄蕊多数,离生。子房倒卵形,花柱极短,柱头常具10或16个辐射状分枝。花径约5~6cm,花色丰富。蒴果杯形,成熟时顶孔开裂,种子肾形,多数,千粒重0.33克,寿命3~5年。
 虞美人耐寒,怕暑热,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不耐移栽,能自播。花期5~8月。
 虞美人有复色、间色、重瓣和复瓣等品种。同属相近种有冰岛罂粟(P.nudicaule)和近东罂粟(P.orientale)。冰岛罂粟为多年生草本,丛生。叶基生,羽裂或半裂。花单生于无叶的花葶上,深黄或白色。原产极地。近东罂粟属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身被白毛。叶羽状深裂,花猩红色,基部有紫黑色斑。原产伊朗至地中海。
 虞美人和罂粟同属一科,从外形上看,虞美人和罂粟很相似,但实际上区别却非常大。虞美人的全株被毛,果实较小;而罂粟花植物体光滑无毛,果实较大。虞美人花未开时,蛋圆形的花蕾上包着两片绿色白边的萼片,垂独生于细长直立的花梗上,极像低头沉思的少女。
  待到虞美人花蕾绽放,萼片脱落时,虞美人便脱颖而出了:弯着的身子直立起来,向上的花朵上4片薄薄的花瓣质薄如绫,光洁似绸,轻盈花冠似朵朵红云片片彩绸,虽无风亦似自摇,风动时更是飘然欲飞,原来弯曲柔弱的花枝,此时竟也挺直了身子撑起了花朵。实难想像,原来如此柔弱朴素的虞美人草竟能开出如此浓艳华丽的花朵。                     
  虞美人姿态葱秀,袅袅娉娉,因风飞舞,俨然彩蝶展翅,颇引人遐思。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
【栽培技术】

 繁殖:播种繁殖。9---10月播种于预先整理好的苗床中,发芽适温20~C,因种子很小,苗床土必须整细,播后不覆土,盖草保持湿润,出苗后揭盖。
 管理:出苗后要间苗,定植株行距为30厘米左右,待长到5--6片叶时,择阴天先浇透水,后再移植;移时注意勿伤根,并带土,栽时将土压紫。平时浇水不必过多,经常保持湿润即可。生长期每隔2---3周施5倍水的腐熟尿液一次。非留种株在开花期要及时剪去凋萎花朵,使其余的花开得更好。蒴果成熟期不一致,需分批采收留种。
【用途】

 虞美人花姿美好,色彩鲜艳,是优良的花坛、花境材料,也可盆栽或作切花用。用作切花者,须在椭半放时剪下,立即浸入温水中,防止乳汁外流过多,否则花枝很快痿缩,花朵也不能全开。全株可入药。

注意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虞姬

  虞美人是后世对虞姬的称呼。
  虞姬,项羽的宠姬,名虞。项羽困于垓下,曾作诗曰:“虞兮虞兮奈若何!”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人士,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安徽灵县),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

【词牌名-虞美人】

词牌释义

〔题考〕【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梦溪笔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作法〕本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完全相同。四用韵,两平两仄。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又第四句有者可余地四字略断为豆,但还是以九字到底为佳。

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韵, 每句不同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      △         △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转载]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仄)仄仄平平。                               

     △                                

(共用四个韵。末句是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折实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赏析1】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3】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4】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1.庭芜:庭院里的草.
2.柳眼:初春柳叶细如睡眼,故云柳眼.
3.尊罍:别作尊前.尊罍:酒杯.
4.画堂:别作"画歌"(疑误);"画楼","画阑".深:别版误作"声"
5.清霜残雪:鬓发白如霜雪.任:忍受.别作"禁"

.

【译文】
春风吹过庭院,吹绿了庭草.细如睡眼的柳叶也相继生出.面对生机盎然的满园春色,作者感受到的却不是喜悦而是幽怨.因为想起往事而悄然独立.眼前的春色明媚如昔,月色依然如昔,而自己却已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让人欲语泪先流.
酒宴上的笙歌还在继续,酒杯尤在手中.春风不仅吹绿了庭苑,也吹开池面的寒冰,吹出一池春水.烛残,香暗,夜已阑.想自己人未老却早生华发,鬓发如雪.忧怀不能自已,伤感难以承受.

【赏析】
这首词是怀旧之作,词意比较朦胧,与其他词作直接坦露胸臆略有不同。开篇写出“凭栏”所见初春景色,但盎然的春意并未能驱散主人公心头的愁云。艺术上这叫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主人公独自赁栏“半日”而“无言”,可想见心情的沉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临风独立,默默无语,脸上的神情痛苦不堪。到了晚上,新月初升,小院里风吹翠竹,声声入耳。主人公依然独立栏边,回想着往事。这耳畔竹声,眼前新月,与当年南唐宫廷里的景象何其相似。神思恍惚之中,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眼前又浮现出往日欢乐的场面:池塘里春风荡漾,薄冰初融,池畔嫔妃围坐,酒杯交错,笙歌齐作。君臣同乐,不知今夕是何夕。“烛明”二句陡转,写凭栏后转回室内。画堂里,明烛高照,炉香袅袅,场面不失富丽,但寂静无人,没有一丝生气。对镜自照,满鬓白发,意识到自己年老体衰,生命行将消逝的悲伤不觉袭上心头。莫非此生将老死于此?命运真是捉弄人啊,一国之君变成了俘虏,从天上附落到人间,这样孤独寂寞、悲伤屈辱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他的内心翻江倒海,几乎无法控制和承受。李煜后期的词作,都深深打上了他的生命烙印。从词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词已超越了诮歌的歌辞功能,而变成了一种抒发自我人生感受的特殊形态的抒情诗。

虞美人(晏几道)

  虞美人
  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园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晏几道词作鉴赏
 
  此为怀人怨别词。词中以浅近而真挚的语言,回旋往复地抒写了词人心中短暂的欢乐和无法摆脱的悲哀,寄托了词人落拓不堪的人生境遇中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身世浮沉的深沉感慨。词中着意刻画的女子形象,隐然蕴含作者自伤幽独之感。
 
  词的上片描述女主人公倚阑望月、盼人归来之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于写天,而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词的下片抒写女子不幸被弃之恨,与上片的真诚信托、痴情等待形成强烈的反差。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
 
  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惟妙惟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
 
  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苏轼)


  虞美人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作者: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3,一望弥千里4。使君能得几回来5?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6。
沙河塘里灯初上7,水调谁家唱8?夜阑风静欲归时9,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10。

【注释】

1.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宋仁宗赐诗,开头是"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堂于杭州城内吴山上,取名"有美"。

2.述古:杭州太守陈襄的字。

3.湖山信是东南美:当是化用宋仁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诗句。信,确实。

4.弥:满,遍。

5.使君:封建社会对太守、刺使的称呼,此处指陈述古。

6.尊:同"樽",酒器。《国语·周语中》有"出其尊彝。"

7.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与钱塘江通,当时为市肆繁华之地。

8.水调:曲调名,是唐代流行的大曲。

9.夜阑:夜深。阑:尽,晚。

10.琉璃:一种矿石质的半透明体材料,又写作"流离"、"瑠璃"。此处比喻江水碧绿清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赏析】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皮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紧扣"湖山信是东南美"一句,寓情于景,写出了江南水乡旖旎迷人的景色,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

上阕先总写湖山之美:"信是"写美景的不容置疑,"弥千里"写美景之广阔。面对美景和陈公的感慨,作者自然想到其对湖山的留恋。且想到此番别离,恐难以再次如此相聚,故"便使尊前醉倒",也徘徊不肯离去。

下阕写夜景。江上的灯火,动听的水调,静谧的夜晚,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江水。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的融合,光和声、动和静的渗透。景象由欢腾转为宁静画面色彩也由浓郁转为恬淡,烘托了惜别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虞美人姿态葱秀,袅袅娉娉,因风飞舞,俨然彩蝶展翅,颇引人遐思。古诗云:“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苏轼)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秦观)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秦观词作鉴赏
 
  此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词人用细腻的笔墨,精心刻绘出完整的形象来作比喻。词的上片写仙桃,下片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
 
  首句化用晚唐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句,只是把“种”改为“栽”,并稍易语序。再言“不是凡花数”,以赞美花的仙品,说它象天上和露栽种的碧桃,不是凡花俗卉一般。
 
  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
 
  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约束也约束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
 
  结句“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只怕”二字一转,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岂不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此词通过仙桃这一美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美而不被赏识的身世感慨。作者善于利用转折突变的方式表达感情,先充分描写桃的非凡、美丽,下面突然转写它生非其地,强调它的身世悲哀;先写春光多情,让人惬意,然后笔墨一转,叹惜其不由人意。
 
  这种转折变化中,造成一种情绪上的迭宕起落,收到了百转千回、凄咽恻断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听雨(蒋捷)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王国维)

虞美人
作者:王国维年代:近代体裁:词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虞美人(柳亚子)


【年代】:现当代
【作者】:柳亚子
【作品】:虞美人
【内容】:

霸才青兕[1]兵家子,读破书千纸。
河山半壁误英雄,赢得雕虫余技[2]擅江东。

唐宫汉阙荆榛遍,苦恨铜驼[3]贱。
华夷倒置总堪忧,未请长缨辜负汝吴钩[4]。

【注释】:
[1]:青野牛皮,古时用作护身甲。
[2]:指吟诗作词。
[3]:宫殿门外铜制的骆驼,借指朝廷的衰败。
[4]:古代吴国打造的弯形快刀。

专辑:虞美人(曹颖)


专 辑:虞美人
歌 手:曹颖
语 言:国语
公 司:美卡文化
日 期:2006.04.12


⊙曹颖小档案:
姓名:曹颖
身高:1.68米
体重:50公斤
星座:金牛座
血型:B型
生日:5月14日

主持人简历:
1994年-1995年在香港CTN卫星电视做《非常娱乐》和《流行都市――北京上海》两个栏目节目主持人
1997年5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做主持人
1998年开始同时做中央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主持人
2000年参加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主持央视年初一特别节目《高朋满座》
2000年10月7日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黄金档节目《综艺大观》
2003年主持湖南卫视主打节目《金鹰star》

主要影视作品:
1992年中央电视台十集室内童话剧《花王国的朋友》饰: 女主角小青
1992年北京电视台电视连续剧《海马歌舞厅》之《不速之客》

1993年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电影《醉拳2》
1994年香港永发电影公司电影《刀剑笑》饰:红叶
1994年香港三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书剑恩仇录》饰: 李沅芷
1995年北京电视台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空港塔台》饰: 女主角 高霞
1995年中央电视台 山西电视台 太原电视台 三台合拍八集电视连续剧《罗贯中》饰:女主角朱秀娘(罗贯中之妻 说唱艺人从16岁演至60多岁)
1996年中央电视台 河南电视台合拍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曹操》饰 : 貂蝉
1996年中国电影公司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北京夏天》饰: 女主角 许群航
1996年河南电视台与北京合拍八集电视连续剧《刑警日记》饰: 女主角 柳芸儿(舞蹈演员 剧中舞蹈皆由自己演出)
1996年大型喜剧电视连续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饰 : 猴娟 [京剧演员]
1997年河南电视台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樊梨花》饰 : 窦仙童
1997年二十集历史电视连续剧《古吴春秋》饰 : 女主角 西施
1997年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日落紫禁城》饰 : 封库伦公主 小格格
1997年至1998年赴澳洲拍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追逐墨尔本》 饰 :女主角 柯娟
1998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双凤奇案》饰 : 女主角 尤彩凤
1998年香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华儿女》饰 : 女主角 王芙蓉
1998年底至1999年初拍摄香港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我想嫁给你》饰: 女主角 白雪
1999年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海口日记》饰:女主角 方鱼儿
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月21日中央电视台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文成公主》饰:女主角 文成公主 16岁演至4、50岁一生经历
2000年2月至4月中央电视台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拍二十集连续剧《大雪无痕》饰:女主角 丁洁
2000年4月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漂亮女孩》饰:女主角 汪旭
2000年7月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华第一保镖杜心武》饰:女主角 红辣椒
2007琼瑶巨作《又见一帘幽梦》


[01]虞美人

[02]天净沙

[03]他 他 他

[04]钗头凤

[05]青楼

[06]一阙歌

[07]有情人

[08]一剪梅

[09]蝶恋花

[10]张生记

[11]再多给我一些时间

[12]爱上怎样的人


清风朗月,圆荷泻露,余偶翻书卷识得曰:五代人,南唐后主煜,兼其妻大小周后然,感于斯,二人之情时离时聚,实难猜。窗外风叩帘,世人多知自古红颜薄命,姐周娥皇,天生丽质甚妹,亦难逃其命运之殊。月隐云时,独留萧郎情思霓裳,十年眷属恩,为胞妹而绝断,令天地空概。又得三载,适逢国灭,风华人君归为臣虏,情殇犹存,以琴代哀。斗转星移,徒留琶音。余闻而为之动容,赋此《琵琶怨》。

帘动报晓碧阑干,娇阳懒映小楼外。窗外飘絮已落尽,知是初秋入梦来。
举酒独饮恨已晚,犹叹当年佳人颜。仅逝三年复一日,便是国破家亡难。
小楼东风忆琼年,怎道一去不复返。如今作囚此难堪,唯有醉与梦中圆。
西湖潋滟映芳年,回眸一笑定生约。两情相吸爱相持,步入深宫余人叹。
怎道有情终不觉,戏笑如花犹带颤。无人能晓往后事,只坐床前绯轻谈。
从此正宫大殿间,常有琵琶与笙伴。笑语欢声似作乐,与子偕手终相念。
相逢注定归有缘,一朝连理难再拆。恩爱犹如鸳鸯连,怎知风云亦变幻。
美貌才女招人妒,多少猛虎正眈眈。终有失足柄人把,阴险迭生无力担。
几度离别复巫陷,二人之心仍钩连。落花终须归根时,殿外鹣鲽已双飞。
终有看破红尘里,心如止水迎远山。素指抚琴不作响,忽听琴弦之声断。
知已无用云鬓乱,面靥不艳似雪淡。终日作与窗边守,不知双眸把谁看。
冷风刺寒入人骨,纤弱之身怎能堪。心结本是难再解,病榻之前无人伴。
原谢小妹入宫探,却背姐妹之情愿。佳人重病无人管,宫娥犹听正宫欢。
紫霄殿内悄声怨,本应发觉心渐寒。虽无汉时阿娇赋,心却难承同此然。
红颜薄命无能反,只叹今生难高攀。耳听窗外笑声连,泪流之久已渐干。
忽见杜鹃轻啼血,箫声哭咽总奈寻。柳叶飘凌无人拾,此景叫人肠干断。
昨夜红颜已逝去,只剩余香绕空梁。如今殿内空荡荡,唯有情丝溢心房。

君见此帐犹红艳,不详其中泪痛兼。而今斯人已逝去,琵音不复君难眠。
惊觉枕下湿成片,立起挑灯换衣衫。怅望窗外梧桐树,思绪难从远处还。
重翻书卷泪无言,忍悲强赋《相见欢》。闻景此情难以承,只盼一醉皆不见。
窗外有谁夜吹箫,仿似泣诉世无善。想来四十年治国,落得此囚身无翻。
又忆佳人红颜观,与侬相约曲径处。醒来才知原是梦,蹉跎长叹向南天。
相知相识共十载,国破家亡又三年。世间之事难再全,却盼千里共婵娟。
物是人非皆空传,宫娥犹记天外弦。时似流水时似泪,现今却已无处辨。
又似春水万年去,二人之迹无处觅。多少痴情之儿女,为此空流泪滴点。
琵琶之音传余古,至此仍有《霓裳》言。数为轻拢弹此曲,已无当年之韵律。
有谁熟知其往事,涕泪早已流清干。千古爱情向东流,早已无人口中念。
此夜小女阅前尘,感于此情比瞬短。醉观孤雁往南去,终原佳人才郎困。
(仿琵琶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1980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为网友烟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