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场

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由张健广编剧,宫晓东导演,俞胜利为总制片,苗圃、斯琴高娃、罗晋等主演的39集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正在黑龙江影视频道和各网站热播。

  本来自己对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广为流传的《穆桂英挂帅》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准备看这个电视剧了,但在家人的规劝下,就陪着看了。刚看几集,就发现剧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带着品味一下的想法,居然坚持一集不落地全部看完了。看完之后,我感到苗圃、斯琴高娃、罗晋的演技确实不错,可以说把穆桂英这个巾帼英雄演译得活泼可爱、武艺超群、泼辣果敢、谋略精深、妙语连珠。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确实是个好题材,不少剧种都将其作为传统优秀剧目保留下来。将其翻拍成剧情更为细致的电视剧不失为一件大好事。这部电视剧有那么强大的演员阵容,老百姓岂能不争相观看?以笔者的经验,收视率绝不会低下。打开网络一看,果不其然,比比皆是。

  本人是在黑龙江影视频道首播时收看的。看过全集以后,发现几处硬伤,不吐不快,列出几点与网友切磋。

  硬伤之一,取舍不当,宣扬迷信。在剧情设计上,编导们把降龙木设计成君臣共认的精神依托是不妥的。从深谙兵法、英勇善战、久经杀场的扬延昭、佘太君,直到宋真宗,再到宋军将士,对此皆深信不疑。并且再明了不过地多次融入一句现代词语,叫作“精神支柱”。宋真宗和众大臣及士兵们信奉神龙木的保佑则有心可原,做为熟读《孙子兵法》的扬延昭、佘太君,怎么能不晓得军事“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兵法·用间篇》)的道理?

   这部电视剧,本应突出杨家将忠心保国、深邃谋略运用、奋勇杀敌的主题,可是电视剧在敌军兵临三关的严峻情势下竟然用整个电视剧39集近一半的时长演示获取降龙木的过程,而仅用那么几集的时长去表现大破敌军的过程。不仅充满“玩剧”的色彩,还时不时地在以后的剧集让穆羽与穆桂英在那里搞父女之间的神灵感应。此外,在大破“天门阵”的剧情中,还设计了一出从降龙木中飞出黑龙的镜像。这样的剧情安排比《杨家将演义》和旧戏中的迷信色彩更为浓烈。   

  我们的电视剧是有审查制度的,广电总局2010年5月14日发布的《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第五条第五款就有电视剧不得载有宣扬迷信的内容。尽管这类内容能够吸引观众眼球,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编导们还是舍弃了。然而,《穆》剧中由始至终地贯穿着这些内容,并形成了一条主线,究竟是怎么过的审查关呢?岂不咄咄怪事?我们那么多知名的一线演员,怎么就能接受这些剧情安排、还津津乐道地称其为“非常有戏”呢?借鉴古典文学《扬家将演义》和传统戏曲的《穆桂英挂帅》的剧情,理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而剔除降龙木的迷信情节才是。  

  谁都知道,大破天门阵靠的是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靠的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靠的是参战人员的团结抗敌和奋勇冲杀,而不是靠降龙木做精神支撑。编导们这种虚构(或者说借鉴)不能不说是一处很大的硬伤。

  硬伤之二,称呼错乱,缺乏考究。剧中设计的八王爷(被誉为八贤王)是皇帝的哥哥。柴郡主是八王爷的义妹,柴郡主应称八王爷为“王兄”而不是“皇兄”才对(郡主可称皇帝为皇兄,而不能称八王爷为皇兄)。其他人称八王为“王爷”或“八王爷”即可,而不必用书面语的“八贤王”,像剧中那样称呼反而显得别扭和生分。

  硬伤之三,逻辑不符,剧情失当。杨六郎、佘太君、杨宗保皆在前敌,何须穆桂挂帅?自古就有孙武、孙膑不挂帅而辅佐阖闾与田忌破敌制胜的先例,穆桂英不挂帅就不能发挥作用吗?  

  据此,我认为对于穆桂英挂帅缘由的剧情设计是不合理的。只有杨氏父子、佘太君都不在前敌,或杨、佘病入膏肓,完全不能视事的情况下,才存在非由穆桂英挂帅不可的逻辑关系。

  硬伤之四,结构拖沓,冗长累赘。穆桂英挂帅》这个题材,弄个十集、八集,精炼一点就挺好。那样,大都可以看全。由于我退休赋闲,加上想品味一下,才有耐心看全的。弄了那么长的39集,谁有时间和耐心看完全集呢?应当说,这不只是《穆》剧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电视剧制作的通病。

  广电总局早就有过非重大题材的剧目不得超过15集的规定,但是现在已经控制不住而改为不超过35集了。许多电视剧都人为地把每集的时长由50分钟缩短到40多分钟,甚至30多分钟。这是按集付酬而不是以质付酬制度造成的弊端。投资者、制片人和编导为了凑集数而多赚钱,不管是否确实需要,挖空心思地玩画面、加闪回、搞三角恋(戏不够爱情凑),添加离奇的打斗情节(把玩武打吸引观众),不讲逻辑,胡编乱侃,不顾质量,颠覆史实,把许多题材很好的剧目,弄得拖沓、冗长、累赘、俗气,真是令人大倒胃口。  

  硬伤之五,扬穆抑杨,有失公允。杨六郎是智勇双全、屡立战功的史上名将。佘太君和杨宗保虽然是文学作品(包括戏剧)中虚构的人物,但也是谋略精深、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神奇人物。剧中为了突出穆桂英,把杨六郎、佘太君和杨宗保刻画得很无能,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在《穆》剧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仅仅因为几次小败,杨延昭就惊惶失措地坚辞元帅之职,佘太君和杨宗保也被刻刻画成无计可施的人物。他们三人还不会那样低能吧?用这样的情节来烘托巾帼英雄穆桂英,这对一代名将杨延昭也有失公允。  

这部电视剧为了超越其他版本的《穆》剧,把穆桂英刻画成“疯丫头”和“野丫头”的形象,还设计了很多搞笑情节。这完全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欣赏情趣(就像目前公交车上播放的二人转和被观众评为“金扫帚奖”的那批电影一样),盲目追逐收视率。但网友们在观看的时候,可别忘记影视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而一味去追求那些搞笑的低级趣味哟!

  好啦,就此打住。且看下面《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影视文学与纪实文学的区别吧。

附: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以杨继业为主的杨家将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就历史演绎出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戏剧、小说、评书还是说其他的形式,可以说广为传扬,杨家将的事迹广为人知。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又名继业,原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因为他能征惯战,骁勇无比,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杨业在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于986年6月18日壮烈殉国。

历史上真实的杨业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很广,家喻户晓。提到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他是杨家将的第一代。而历史上的真实杨业与杨家将故事中的杨业不尽相同。

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崇贵到太原。后来杨信投靠了后周,杨崇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崇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后人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

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

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

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场

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实为杨业的叔父)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其实历史上的杨家将中没有佘太君、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此三人全是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忠心报国、抵御侵略的英雄人物形象。对于文学作品,是允许合理虚构的。虚构必要的人物,可以烘托主要人物的的形象,便于情节的链接和铺垫,增强作品的可看性或戏剧性。在杨家将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一个个传奇故事,则表达了民众判定善恶的标准和对待忠奸的爱憎立场。

王冼是个小人,以诬陷忠良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直接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但潘美作为主将,也难脱其责。只因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罢了。可是民间舆论并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陷害忠良、惑主乱政的可耻小人,也算是公道自在人心吧。

杨延昭为什么被称为杨六郎

据笔者考证,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学作品和历代关于杨家将传说中,皆以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尊称杨延昭为杨六郎。但据史料记载,杨延昭应为长子(七郎八虎、八姐九妹是文学作品虚构的)。二是辽人迷信,笃信杨延昭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转世,是专克辽国的,出于对杨延昭的敬畏,称他为杨六郎,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19341.html

更多阅读

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片头曲 太极宗师主题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在全国播出,掀起了全世界的太极拳热,北京亚运会期间,万人共同表演太极拳,轻盈潇洒,步调一致,雄伟壮观。剧中主题歌也是雄浑委婉,动人心魄。下面请大家欣赏片头片尾两首歌曲!点击收听《英雄谁属》

声明:《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场》为网友峩是采花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