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方面来说,MIT都是世界上一所无与伦比的高等学府,其最突出的标志是造就了一批声名盖世的科学家。在MIT,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市场的。这里的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跃。MIT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教育方法。它“最基本的注意点是研究,即独立地去探索新问题”。例如,有一门课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们每人得到一个装满弹簧、电机等元件的箱子,课程要求简单明确——自行设计、装配一台机器。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比例为1:7,这样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学里是少见的。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授们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与发展。
全世界优秀的学子云集于MIT,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誉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这无疑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的结果。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MIT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MIT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繁重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会看到在跑步机上有人边跑边看,“24小时房间”有着看书、查资料和小憩的人,MIT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MIT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却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枯燥的校园中,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历史上,MIT的教育和研究使其处于优先地位,这是源于联邦政府的巨大投资和其它捐赠,而今,预算压力和国家重点的转移使政府对高等教育,尤其是MIT的拨款减少,而高等教育的实际成本继续增长。这些都表明MIT做为一所理工科大学已走到另一个历史性的交叉路口,必须从战略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使命以使她对未来的学生和捐赠者有足够的吸引力。经过麻省理工学院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时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麻省之名蜚声海外,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趋之若鹜的科学圣殿。在对未来社会、科学和大学自身研究的基础上,MIT制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
1.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给他们提供有刺激性的和有效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2.致力于研究基础科学,但应在把研究、学习和行动整合成一体的新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 3.致力于学术、探究和批判精神,并擅长把工业、政府和学术界联合起来,共同探索、解决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4.继续保证艺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强大计划。 5.致力于扩大技术上和管理上的能力,但要考虑到道德和伦理问题。 6.把服务于国家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但要认识到这需要全球性的参与、合作与竞争。 7.开拓新的财政来源,增加公民、联邦政府和商业界对科学、技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吸引私人投资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