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离开江华竹元寨阳华岩,我们驱车向江永县上江圩镇前进。江永县与江华县相邻,都是瑶族自治县。
我们去上江圩镇是要参观一座“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有资料介绍,在湖南省江永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地区,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不为本地男子认识,更不为外地人士所识的女性专用文字——女字。所谓女书,就是瑶族妇女利用纺纱织布、做家务的余暇时间,自发地学习女字,并用女字写在手帕、纸扇或织在衣带上,用以传递女性间的友谊,吟唱女性的快乐与忧伤,抒发女性对自由、平等、幸福的向往。我们带着对女书的好奇心,下午3时到达江永县上江圩镇。
到了镇上询问女书博物馆在哪里?有人说从镇南桥上过去有条路直通浦尾村;有人说不要进镇,要返回镇的东北侧,那里是女书博物的大门。几经周折,我们还是回头行驶到镇东北侧一公里左右的路口,远远看到一幢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门前停有几辆汽车。到了门前,果然见门楣上挂着一块“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匾额。
门前立有一块石雕,上刻“江永女书,世界文化奇葩”几个大字。停好车走进门楼,里面没有其他建筑。沿着道路走到江边,江上架有一座长长的铁索桥。桥下是清澈的江水,江的一头通到镇区,一头伸向大山。上江圩周围是平坦的土地,地里
种有各种庄稼,金黄色的油菜花掺杂在绿色植物中间,黄绿错综富有春意。
站在悬索桥上眺望,大约半公里处有座村庄。我们沿着文化石铺筑的道路步行来到村上,一组湘南民居风格的建筑呈现在面前。大门是三间高敞的门厅,门厅内挂着一块“女书园”匾额。走过门厅,庭院中立有一座三折青砖照壁,白色墙面上
写着四个斜菱形的女字。我不识女字,也没看到介绍,不知表达的什么意思。二进中间是三间高敞的大厅,标明“女书学堂”。走进学堂,正面墙壁上挂有一幅妇女画像。画像为古代瑶族妇女服饰打扮,体态丰满,手持毛笔,两眼炯炯有神。教室
里摆有几张桌子板凳,黑板上用粉笔写有六行女书。看了旁边注的汉字,方知是“四字女经,教儿聪明,娘边做女,莫出闺门,行不乱步,坐不摇身。”与儒家经典“女儿经”如出一辙。
走出女书学堂,两侧对称着建有两幢楼房,楼上楼下有四间女书展室。我们在参观中得知,女书的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湖南省文物工作者李正光偶然看到一幅女书对联,产生出对女书的兴趣。第二年春天,李正光专程到江永县调研女书。回长沙后撰写了一篇研究女书的论文,投寄《中国语文》杂志社。《中国语文》杂志编辑收到李正光的论文和女书实物后,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于是,两人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稀有文字——妇女书》。由于“反右”运动和“文革”的相继到来,两人不幸受到牵连,论文未能发表。1979年,周硕沂先生受江永
县文化局委托编写《江永文物志》,将原《江永解放十周年志》中的“蛇形字”作了修改收入《江永文物志》。1982年,《江永文物志》被省文化厅印发全省文博系
统交流。1983年,武汉“中国民族学院”教师宫哲兵、严学窘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汉藏语言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辩析》,引起国际语言界的极大兴趣,江永女书遂为国际学术界所知。之后,国内外多所高校
成立女书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女书研究的热潮。江永女书以其独特性荣登《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以最具识别意识的文字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跻身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重视与资助,2010年,女书习俗被列入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展览项目。
江永女书发现以后不仅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更是受到地方政府和民间的精心培植。1986年,上江圩镇人民政府为了抢救保护女书文化,确保女书传承有人,在桐口村创办了女书学堂,由该村女书传人义年华担任教员,招收本村具有
小学文化的18名女学员学习女字、女书。学堂开办一年因种种原因停办。2001年,江永县人民政府在上江圩镇浦尾村祠堂又创办了一所女书学堂,由该村女书传人高银仙的孙女胡美月担任教员,招收本村老、中、青妇女和在校中小学女生传授女
书,迄今已有40多位学员结业。2002年,学堂迁入新建的“女书文化园”。
在女书展览室参观时,一直有两个问题盘桓在我的脑际并努力在展出资料中寻找答案。第一,女书始于何时?这似乎已经无人知晓。因为女书的传承仅局限于女子,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女书一般是母亲传女儿,长辈传晚辈,或者是感情较好的女姐妹之间的私下传授。女书虽然流传久远,但民间遗存的实物极少。原因在于旧时主人去世后,女书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女书只属于使用者本人,私密性极强。第二,女书为什么能传承至今?有研究者认为,女书是妇女自发追求文化的产物,妇女懂得女字、女书被认为是有教养的标志。因此,在江永妇女间非常流行。女书能在江永一带流行,除了与过去江永地理位置偏僻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关外,还与当地一些特殊节日和民风民俗有关。瑶族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牛魔王生日,那一天要举办盛大的“斗牛节”。每年的“斗牛节”都要让牛休息,并用乌米粑粑喂牛。这一天,各村未出嫁的姑娘会邀请本村刚出嫁一至三年的女伴回村聚会。未出嫁的姑娘们凑集鸡鸭鱼肉、柴米油盐,“斗牛节”那天与回娘家的女伴集体用餐,一起说唱笑乐。这一天,还是学习女书的日子。女伴们一起读女书、唱女歌,互赠书写或织有女书的纸扇、花带、手帕等,女伴们都会提前十天半月作好准备。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书写在扇面、手帕、纸片上,分别叫做“歌扇”、“帕书”、“纸文”。有研究者认为,女书作品内容以诉苦为主,是一种自我宣泄的苦情文学。江永妇女有“唱歌堂”的习惯,常常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女书。是姐妹间相互学习女书的机会。女书作品内容有《三朝书》(新婚第三天的馈赠贺诗)、《婚嫁歌》、结交《老同(同龄女友)书》、《姊妹情书》、自传《诉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信、用女书改写的汉文故事、民歌民谣等。
参观完女书陈列室走到大门厅旁,西侧二间展室内陈列有当代女书作者的作品。走进展室女书作品琳琅满目,形式多样。女书作品既有小篆的特点,又有甲骨
文刀刻劲挺之风,倾斜中不失平衡,风骨中透出秀美,刚柔相济,笔法独特,显示出一种阴柔之美。据说,江永女书已为书法界瞩目。江永已经培育出一批书写秀丽女书的书法家。
看到这里我渐渐明白,流传千年的江永女字、女书,在百花齐放的太平盛世,已经成为华夏文化大观园中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