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现状,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进行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摘要:文章对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德育在农村教育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向广大教师提出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这一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教之责,先育人,后教书。育人是根本,教书是在育人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品胜于文凭,德才要兼修。现在社会的现状是这样的:当我们把助人为乐当作典范,把拾金不昧作为榜样,把见义勇为作为英雄在大势宣传的同时,我们发现尽管我们拼命地寻找着这些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蛛丝马迹但充斥着报纸等各种媒体的仍然是杀人放火、贪污渎职、偷盗扒窃、阳奉阴违、不忠不孝等这些让人遗憾的事件。此时,我想社会最为呼唤的应该是道德、良心、品质、信念和贡献。看到这些我不得不想到我们教育工作的责任,在任何时代的教育中,“育人”应该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打工潮盛行,留守儿童剧增,农村学校要面对普遍缺少家庭教育的农村学生,学校的教育环节中“育人”比“教书”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因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某些偏重,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没读完初中仅具备小学文化的和读完了初中乃至更高学历的,绝大多数的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因为土地有限,又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只好在家里闲着或四处流浪,形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重要因素。

其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学生的辍学情况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政府的统计数据。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是家庭贫困,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是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另一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辍学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自身发展的长远定位所致,而这些又和老师在教书之外德育方面正确的引导有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万“大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流动,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留守儿童多具备以下特点:

(一)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年龄偏小。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方,人多地少,一些农民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工业项目不多,经济不发达,农民务工渠道少,机会少,再加上用人单位在年龄上的选择。这就导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年龄随之偏小。

(二)委托监护难以到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任务几乎都落在了祖辈的身上,少数还是以大带小。像这样的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从监护的情况看,他们只能给予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照料,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文化、道德上的教育都难以到位。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从以大带小来看,本身就还没成人,自己的行为不能自制,更不能教育好小的。

(三)缺失家庭温暖。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的儿童没有给予照顾,关心不到位。有的甚至几年没有回家与子女团聚,也很少打电话,导致留守儿童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此与父母没有感情,甚至对父母有怨气和不理解,有的还埋怨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而留守儿童的这种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转移到社会中去。

(四)心理缺陷突出。

农村留守儿童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无论做什么事,不管做得对与错、好与坏,无人鼓励,再由于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导致他们开始离群、自我封闭。这就造成他们形成了过激的自我意识,以及孤僻、冷漠、自私的性格。

(五)家庭管教不力,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家长的严格管教,行为上没有任何的约束。学习的自觉性差,又怕苦又怕累,还总认为读书没用。父母们没读什么书,外出打工同样能赚钱的思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据调查,在留守儿童中多数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仅有12.3%是优良的。

三、留守儿童的德育在农村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2.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巨大的,一旦形成,便不容易改变,孔子曰: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从小培养的,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这个最佳时期,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如果只把德育教育仅仅当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一)社会因素影响着留守儿童人生价值观定位。

1.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大气候,充斥着黄、赌、毒、暴力。现在的刑事犯罪人员多数来自于农村的“无业游民”,有些甚至加入了黑恶势力横行乡里、威风八面。只要你在农村住上几天,这些都是可以亲身体会到的。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的耳渲目染会对很多的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形成错误的影响。所有这些促使一些学生也养成了很多急需纠正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任务加重。

四、留守儿童的德育思考

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学校和政府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则由老师们去负责。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双方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和学校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对孩子成长期的教育。家长认识方面要得到提高,就得靠老师日常的家访和政府的宣传。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及心理变化。

(二)学校加强自身管理,对留守儿童多注入爱心教育。

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要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要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篇二

《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摘要:随着中国民工潮的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留守儿童充分的信任,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审美观,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了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打破了中国人长期固守的传统思维定式。改革开放不只是给社会注入了活力好动力,也使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价值观念迅速成长起来。这代表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它标志着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终于走上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中国民工潮。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对加快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活跃了农村地方经济。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忧虑地看到这样的现象:农民工的子女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管教,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便成了农村中的特殊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从而产生代沟;并且,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也就成了一大社会问题,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方程的尝试

(一)关爱――教育的全部技巧出自对留守儿童的爱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么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首先要求全面关怀学生的成长,即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的全面关心,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的贴心人。而对留守儿童更应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因为他们对于父母之爱是残缺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与子女面对面地富有表情地交流和沟通,尽管父母的内心深处对子女疼爱有加,但子女却不能从感性上体味到这种遥远的爱,那么,时间一长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之爱的缺失,虽然春节期间父母回家与子女团聚,但回也匆匆,去也匆匆,对留守儿童来说,爱太短暂,太奢侈了。只是情感需要的杯水车薪。而这种爱的缺失只有用高尚的师爱去弥补,去抚慰,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朋友,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犹如父母之爱的温暖和甜蜜。因为,爱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爱可以使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爱能使师生之间互相沟通,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也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1]因为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只要教师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倾注到留守儿童身上,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尊重他们的人格好个性,并予以积极疏导,鼓励和培植不同留守儿童身上积极的闪光的东西,帮助其克服消极的因素,东风化雨,春华秋实,辛勤的耕耘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正如赞科夫说的:“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好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2]

(二)信任――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功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不应该培养失败者”[3]为此,我们在对留守儿童教育时要使他们朝气蓬勃,欢乐愉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能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旁人对一个孩子的信心能使孩子信任自己。当这个孩子感觉到他完全沉浸在温暖而可靠的信任时,心情是舒畅的,他将全力地探索成功的可能性。信任已经大大地影响了他――使得他把自己内在的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出来了。所以,作为教师要用信任的方法激励他们:我知道你学习会有提高的,你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会成功的,我和别人承担了保证你成功的义务,我们都在等待着你的成功,等等。

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功心理,关键是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积极的心理素质,如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创新、慷慨、宽容、机智等,我们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具有这些积极的心态,并引导他们由成功的心理走向成功的行动。因为任何人的成功不是口头上的成功,而是行动的成功,结果的成功。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立即行动”的心理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立即行动”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么他们在起床、就寝、上课、做作业等方面就不会懈怠,从而在勤勉中走向成功。

(三)审美――引导留守儿童走出畸形美的误区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和正确引导,也由于父母觉得对子女的关爱的欠缺,便想用金钱和物欲来补偿对子女的亏欠,这样,留守儿童的口袋里的钞票多了,因而吃喝玩乐,互相攀比之风在校园这块净土中蔓延。君不见,他们当中很多人觉得穿名牌时装唱流行歌曲就是美,他们认为作为一名男子汉的美的魅力就体现在拳头上,他们打架斗殴,寻衅闹事,借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在他们稚气未脱的脸庞上硬要装出一些阴冷,他们强逼着自己天真无邪的眼睛里透出一些凶狠,因为这样才够“酷”,才算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威风八面,大义凛然。其实,这是他们不懂得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畸形的美。

面对这种种令人堪忧的现象,我觉得实施审美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美育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4]而学校美育对于转变社会风气,美化全民族的心灵体魄,造就一代新人,起着重大的启迪和推动作用。为此,学校极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审美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畸形美的误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艺术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即培养他们热爱美好事物和憎恶丑恶事物的情感,具有追求美好、奋发向上的革命热情和进取精神,在社会交往中举止文明,仪表端庄,讲究礼仪,礼貌大方,坚守情操,不受污染,做到内在的心灵美与外在的行为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成为有教养的一代新人。

(四)吃苦――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学会生存,是当代的热点话题。学会生存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会吃苦。而我们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补偿对子女的爱的亏欠,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一切物欲,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的娇惯和放纵,使他们食不厌精,衣不厌美,钱不厌多,动辄喊苦,胡乱使性子。殊不知,孩子越养越娇,只知生活上攀比,不愿在学习上用功。过度的物欲只能造成孩子心灵上的缺“钙”――站不起,长不大!毕竟父母不可能供养子女一辈子,父母孱弱的臂膀总不是可终生依靠的温馨港湾。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流光溢彩的生活乐章总要自己去谱写,没有学会生存,行吗?

其实,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孩子不仅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生的路不会都是艳阳天,风霜雨雪在所难免;孩子们将来毕竟要靠自己走路,去生活,去适应社会。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其结果只能助长其惰性和依赖心理,而只知享受,不爱劳动,不爱学习。不会创造的孩子,将何以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何以适应优胜劣汰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他们的生存能力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更谈何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因此,“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维定势该到刷新的时候了!应该转变为“再富也要苦苦孩子”。就在我们的家长比赛着去满足儿女的物欲时,富甲天下的日本人却在千方百计地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他们的观念就是:再富也要苦苦孩子!有这样一则报道发人深省:20世纪90年代,许多腰缠万贯的日本有识之士,把孩子带到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参加夏令营,为每个孩子花7000元“买苦吃”:烈日炎炎,大人们乘着空调车,听着轻音乐在草原上缓行,孩子们却背着米粮袋和旅行锅在草原上跋涉,累了,饿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饭;孩子虽然疲惫不堪,大人们却铁着心不管。夏令营结束时,看着晒黑了脸,晒脱了皮,却更精神的孩子,日本家长们竖起了大拇指!而转眼看见一同参加夏令营,直喊“苦死了”的几个中国小胖墩,又无不轻蔑地说:“中国这一代,还不是我们的对手!”[5]

其实,日本许多学校逼着孩子吃“忆苦饭”,许多日本教师把小学生“流放”到荒岛或森林去,孩子们既无老师带,又没矿泉水,一个个安营扎寨,自寻水源,自我救助。荆棘划破了手脸和裤褂的孩子们归来后抹着汗微笑了。

用不着多举例,其实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日本人要给孩子“造苦吃”,进行“吃苦教育”?那答案只有一个:让孩子学会生存!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也为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要常常思考日本人的吃苦教育。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刻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学会生存,将来才能搏击人生的风雨,做生活中勇敢的海燕!

当然,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正确把握对他们的表扬与批评,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提高留守儿童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可或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尝试、去探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4]《教育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5]《中国教育报》1993年7月26日第三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48561/121049744.html

更多阅读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写在前面:当下中国,由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关于留守儿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008-03-0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典型做法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典型做法为加强留守儿童管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切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引导他们健康、全面成长,结合实际,联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一、确定工作目标通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帮扶措施

作者:娟娟 日期:2011-12-19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措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家庭较难整体融入城市,外出打工的农民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老井郭晓辉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 ,随着 1985 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

声明:《农村留守儿童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参考论文》为网友学习雷锋好榜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