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1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经验。这些感受与经验,在作家那里写成了文字,在诗人那里吟成了诗,在母亲那里变成了唠叨,煮成了饭,炒成了菜。我想,对很多人来说,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辛的。朝五晚九,餐风饮露,为的不过是一家人能吃饱穿暖,不过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顿,能安逸巴适睡上一觉。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2

今天看了舌尖第二季的《脚步》一集,仅就这集与第一季做个简单的比较,已经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节目的结构来看,与第一季相同的是,依旧采用小段落的方式行进,不同的是,段落的长度变短了,所以,段落增加了。第一季每集差不多四五个故事,每个小故事长度在8分钟左右,因为根据BBC的研究表明,每个段落在8分钟长度左右是观众关注度最集中的,再长,节奏就会拖沓。而《脚步》一集里面讲述的故事大概有九个左右,比第一季增加了一倍,这意味着,每个故事展开的空间不足。

其次,从镜头的设计来看。第一季最让人称道的镜头,是主观镜头的运用,由于使用了佳能5D2,机器的机动性大大加强,所以,机器能够被绑在竹竿顶端,被放置在井底,被摆在托盘上,拍摄出了一个个极具震撼性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脚步》一集,主观镜头大大减少,特写镜头明显增多,食物的鲜美,基本是靠大特写镜头强调出来的。

再次,从音乐的铺垫来说,第一季的音乐非常优美,在悠扬中常常带着一点俏皮的感觉,很好地诠释出故乡、时间的感觉。《脚步》一集,基本延续了第一季的音乐,不过还是有些变化,像那对做稻花鱼、鱼酱的去广东打工的夫妻离开家乡时,用的那段音乐应该是新的,不过,感觉更像故事片的配乐。

最后,从主题的角度来说。第一季每集的主题都很明确,所有的美食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像《自然的馈赠》,每个故事讲述的,都是食材的来源。《时间的味道》讲述的都是某种食材经过时间的加持,或发酵、或腌制、或风干,因而产生了另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说,《脚步》一集,让人觉得比较困惑的就是每集的主题。简单归类一下几个“故事树上采蜂蜜”、“山上采香菇”基本属于食材的采集过程比较艰难。“养蜂人的迁徙”、“出海捕鱼的夫妻”基本讲的是路菜,是行程中自己做的美食。“山东大煎饼”、“望潮和跳跳鱼”基本是就地取材,坐在家里制作的美食。“稻花鱼和鱼酱”、“归乡的老华侨”基本讲述的是故乡的味道。“麦客”一段,我是没觉得跟美食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若说收割小麦可以做出面条,那么加工小麦的人一样可以选作素材,若说为了生活和美食而迁徙劳作,全中国太多这样的例子。当然,你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解读以上的各个段落,但不管怎样解读,总有段落是例外的,比如,你说故乡的味道,大多数段落可以归纳进去,但“山东大煎饼”“上山采香菇”等等,并没有离开故乡,一直呆在家乡,就不存在故乡的概念,再说,本集的名字叫《脚步》。所以,就是说,这一集给我的感觉是多主题的。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脚步》这一集的,[“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舌尖第二季分集《脚步》,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怎么看,都是文不对题。

最后,从立意的角度说。看了《脚步》这一集,我的总体感受是,美食不再是叙事的主体,第一季尽管也讲了大量跟美食相关的人们的故事,但点还是落在美食上的,美食本身才是中心。而第二季,食物已经是个道具,跟食物有关的人们才是重点,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的人们围绕着食物,一一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比第一集在人文角度更进一步,更像国家地理了。这一点算是一个突破吧。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

舌尖上的中国2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舌尖2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表达乡愁、变迁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48261/571297624.html

更多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之汪姐私房菜 舌尖上的中国汪姐

“在上海,没尝过汪姐手艺的,可能很难以顶级老饕自居。无论是宁波菜、绍兴菜,还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比如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和面拖蟹等,汪姐样样精通。”《舌尖上的中国》红了,这位在纪录片中唯一出镜的上海阿姨也红了。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图) 水槽10大品牌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文/一床情书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华丽丽的登上央视,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口水和泪水齐飞,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远远不如第一季那样好看,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图片

一部中国央视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叫好。许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翘着拇指大赞焕然一新后,剩下了浓浓的乡愁四溢。急于向美国朋友推荐自家锦绣的华人,更是急切呼吁赶紧出英文版。《舌尖上的

声明:《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3篇》为网友越活心越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