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曼·白求恩(全名亨利·诺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你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求恩成功的秘诀,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白求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白求恩成功的秘诀在于勇于挑战自己。
77年前,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就是后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白求恩。
9月4日,白求恩医生的堂孙马克·威廉·白求恩(Mark William Bethune)专程来到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参加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会议间隙,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白求恩率医疗队到抗战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做了300余次手术。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孙家庄村外小庙为伤员做手术时,手指严重感染。但他还坚持为13名危重伤员进行手术。短短10天,这位钢铁战士就倒下了。毛泽东曾撰写文章《学习白求恩》,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马克今年35岁,2011年攻读硕士期间曾在北京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交流,会一些简单的中文。9月2日上午,马克作为白求恩的亲属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主席亲自颁发并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说,“没想到还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这次见到了中国领导人,感受到中国人民始终记得白求恩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白求恩最大的成功就是敢于挑战失败。人生就像是一座山,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攀登,受挫了也要继续攀登。我觉得这就是白求恩精神的精髓。”马克说,“这种精神对我们年轻人也有启发,我们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要不断追求目标,即使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只要通过努力,最终将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白求恩是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来到中国的。”马克说,33岁的白求恩到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时认识了一个英国女孩,第二年他们就结婚了。婚后不久,不幸染上肺结核病的白求恩为了防止传染,主动要求和妻子离婚。后来,他以超人的毅力同病魔抗争,痊愈后,他和前妻复婚。1936年,事业心非常强的白求恩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不忍心妻子为自己担惊受怕,他再次提出离婚。而当白求恩回国提出复婚时,发现她已经再婚了。
在经历了肺结核的折磨和婚姻的变故后,白求恩离开加拿大来到中国。他看到并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战勇气和激情,这给他很大的信心,将他从伤心中拉出来。马克说,“白求恩是个无所畏惧的人,他遇到困难从不放弃,永远追随自己的梦想和责任心,他义无反顾到世界许多国家为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人民服务,这在我们追求世界和平的当代,十分有意义。”
“白求恩是中国的老朋友,我是中国的新朋友。这次第一次到湖南,感觉湖南人热情、友善。”马克说,这次参加国际和平文化节活动十分荣幸。马克目前从事写作和电影制作工作,现在他在写一本关于白求恩的小说,还考虑拍一些和白求恩有关的影视片,向世界宣传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白求恩人物经历
童年时代
1890年3月3日,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一个牧师家庭。
白求恩从小勇敢,爱冒险。6岁那年,他独自到离镇很远的多伦多去游玩,走着走着迷路了,但他并不哭。当警察把他送回家,妈妈批评他时,他说:“我想尝尝探险的滋味。”有一次,他带弟弟去爬山,发现一只美丽的蝴蝶,他就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山顶才抓住,把等在山下的弟弟吓得直哭。8岁时,白求恩捉麻雀,捉苍蝇,捉到后就解剖,学祖父当外科医生。他还是一个游泳能手,10岁就想游过齐治亚海湾。
青年时代
白求恩雕像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期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革命生涯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病重逝世
1939年10月下旬,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