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和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莫泊桑拜师分段,供大家阅读!
莫泊桑拜师分段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莫泊桑为了使作品具有特色,拜福楼拜为师。
第二部分是第2~9自然段,写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悉心指导,莫泊桑铭记在心,勤于观察。
第三部分是第10自然段,写莫泊桑经过努力,终于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名著。
其中,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写了莫泊桑三次求教福楼拜:第2至5节为第一次求教,第6、7节为第二次求教,第8、9节是第三次求教。
三次求教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展开的,莫泊桑“问”,福楼拜“答”,一问一答中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其中,福楼拜的三次“答”值得玩味,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他说话直白而简洁。当莫泊桑初次登门求教时,他很干脆地指出:你的功夫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精辟而有针对性。
其次他的话极具条理性。比如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那里求教。第一次福楼拜要求他“肯吃苦,勤练习。”第二次福楼拜让他学习仔细观察。第三次福楼拜进一步指出“要写作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可见他的指导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第三他说话有理有据。福楼拜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只讲原则性的标准,而没有实在的例子的。他在说道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的事例,从而使他说的话令人信服,而且可以照着做,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比如莫泊桑第二次去他家拜访倾诉观察马车没有结果时,福楼拜便列举不同场景下的马车,启发莫泊桑。而这样鲜活的事例在莫泊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他有所收获。
莫泊桑拜师原文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很平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