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是组成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课程,同时,初中数学也是初中所学内容中的难点内容。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高级职称论文,仅供参考!
初中数学高级职称论文篇一
初中数学创新教学
摘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学习 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对中学生来说,数学课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会学生提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创造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创造力离不开主动的学习和质疑。杨福家教授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要具有提问题的意识。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绝对不仅仅是看这个教师的表达如何精彩,而要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之中,使他们遇到矛盾,产生提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我选用了下面这样一道题: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0)、点(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在分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1.若用三点式y=ax2+bx+c,如何确定a、b、c的值?
2.若用顶点式y=a(x-h)2+k,对称轴是什么?怎样确定顶点坐标?
3.若用两根式y=a(x-x1)(x-x2),则x1、x2是多少?
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交流,学生很快掌握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因为实践证明:问题是思想的原动力,在提出问题之前,学生往往会冥思苦想,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进步。才能使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问题相映成趣,相辅相成,让课堂充满情感共鸣、知识分享、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和创新产生的和谐愉悦气氛。
二、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就要引导学生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因为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平行线的教学方面,教师可以从滑雪板、电梯、双杠等等生活物品来引入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理论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感和总结归纳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初步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投掷并验证一元硬币正面出现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从事数学学习,不能是简单的模仿,或是知识的复印,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方法更有效。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当前,部分学生对学校里数学内容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
例如,在学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能适度刺激并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对课堂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期待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四、在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一句生动、幽默、真心的评价语,或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点头,一次真心的鼓掌……给予学生的是别具匠心的奖赏,也是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甜蜜。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尊重感、成就感、自豪感等的心理体验。但教师过多地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往往使学生难以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也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而且对学习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要做到奖励的公正性、奖励的多样化、奖励的针对性以及惩罚的激励性。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鼓励学生从横向比较中找不足,从纵向比较中看进步,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双边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综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来选准运用时机,通过创造性来优化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学生学习更精彩。
初中数学高级职称论文篇二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研究了要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备教材;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79-0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1.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信心
1.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
1.2 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
1.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学生取得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合理设计问题,构建学习阶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开端也仅仅是"一半"。用数学语言来讲,良好的开端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常精心地设计一系列小问题,这些问题难度不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均值定理"一课中,我设计了下面一组问题:
①求函数的最值;②求函数的最值;③求函数的最值。问题①直接利用均值定理即可得到解决,本小题既是对新知识的简单应用,也为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做了铺垫;添加负号可以将问题②化归为问题①,问题③则需要利用对勾函数的单调性解决。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梯度合适的学习阶梯,学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在思考和辨别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和感悟到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一正""二定""三能等"原则,这三个问题解决完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3.重视概念教学
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能够熟练、正确地解答数学题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首先,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其次,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对概念理解过程的教学要像爬梯子一样逐步提高难度,不要一步登天。第三,重视定义的可逆性。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4.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一大误区。首先,"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应首先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其次,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5.把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求证的空间留给学生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实际,处理好这个联系,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是"活"的,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