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末的来临,你做好哪些准备了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一)1、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2)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
(3)40年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4)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由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它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表现是:
A.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
B.在亚洲扶植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C.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主要特点:以“公正”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获得更大的利益。
2、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另外在外交政策上,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是进入到19世纪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作为这一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先是在东方与日本订立《英日同盟》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英国继英日同盟后,于1904年和法国调整了关系,缔结了英法协约。日俄战争结束后,远东均势有了新的改变,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英德矛盾又已超过了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样在西方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三国协约集团,同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对立,并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3、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联战略意图是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在这一阶段美国采取孤立和反对中国的政策,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实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在这一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这一阶段苏联开始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其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4、一战后法国在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与丧失
一战后,特别是巴黎和会后,法国先后与比、波、捷等国结盟,势力弥漫于欧洲,成为抑制德国、遏制苏俄的欧洲盟主。主要原因有:一战后奥匈瓦解、德国战败、俄国革命、波兰孤立,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惟一强大国家;英国势力均衡政策在战后欧洲大陆难以立即奏效;美国因巴黎和会失利,外交重点放在拉美和东亚,争夺目标尚未转向欧洲;凡尔赛和约基本体现了法国严厉制裁德国的要求,成为其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石。但法国这一霸主地位维持时间不长,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其妥协纵容,这就标志着法国欧洲霸主地位丧失。其根源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英国扶德抑法,尤其是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使德国迅速振兴,打破了法国一时称霸欧洲的局面。
5、日本的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亚洲大陆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一直把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夺取中国领土台湾,吞并朝鲜。1931年更直接出兵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大陆政策彻底破产。
6、英法美等国在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是伴随着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而形成的。英、法、美等国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软弱地位、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受反苏反共恐惧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世界争霸斗争的总态势中,只想维持一战后的既得利益,保持现状,基本上处于守势。面对法西斯国家逼人的攻势,一方面由于其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发生了与德、意、日之间的抗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卷入与德、意、日的战争冲突,以维护与其利益相关的“和平”局面,为此采取让步、姑息、妥协、迁就的方针,即“以和避战”,甚至不惜放弃某些战略地带,牺牲弱小民族和国家利益,力求“祸水东引”,挑起苏德冲突,从而产生了绥靖政策。关于绥靖政策的实质,目前史学界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认为是“祸水东引“;一种认为是“避战求和“;还有一种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为了避免战争,维持和平而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为此实行了包括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祸水东引”的方针。在慕尼黑会议以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面态度。他们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他们谴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进行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行制裁,并为同意大利妥协留下后路。他们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实行貌似公允的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径视而不见,不愿采取强硬措施。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方针的影响,基本上在中立旗号下实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点,英法由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特勒勾结,逼迫捷克出让国家领土和主权,用肢解小国的方法讨好希特勒,以保全自己,其罪恶交易的露骨的程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政策的实行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反而破坏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大战的到来。关于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一种意见认为,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以后,该政策破产;一种意见认为,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张伯伦下台,绥靖政策才彻底破产。
高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
答: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
1、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积极开拓海外活动,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2、“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
3、16世纪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4、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银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场主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农村中雇工经营的农场主或牧场主,有的兼营工商业,被称为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结成同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结成同盟。)
3、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是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4、思想基础:出现了清教徒运动,有清教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爆发标志、经过、结果?
答: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经过:
(一)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国王征新税-议会限制王权,人民支持
(二)内战阶段:(1642-1649)克伦威尔议会军纳西比、马斯顿荒原战役
(三)共和国阶段和护国政治阶段:(1649-1653-1660)克伦威尔掌权
措施:内:武力维护统治,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外: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
评价: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得利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复辟原因:克死后军官夺权造成政局混乱,资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同意查理二世复辟。)
(五)光荣革命阶段:1688--1689年(威廉)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1689年内容:限制国王权利,约束国王作为。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答: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道路。
3、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高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资料(三)1、维也纳会议
(1)时间:1814~1815年。
(2)参加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
(3)内容:①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②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
(4)影响: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柏林会议
(1)时间:1884年。
(2)参加国:欧美15国。
(3)内容:调解欧洲殖民国家争夺非洲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4)影响: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
3、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2)参加国:一战的战胜国,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会议。
(3)内容:同战败国媾和;中心是处置德国;签订了对德、奥、匈、土的和约。
(4)影响:建立了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改变了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