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涉及多种形式的教育目标,但它又不能代替其它形式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谓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何谓艺术教育论文篇一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思路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人文底蕴和通识能力,应着眼于普及和综合的方面,推崇全面发展。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学科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区别高校内的专业艺术教育,使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能针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学习。发展起来的以丰富性和综合性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其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艺术的审美经验,充分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目前看来,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其他公共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除了起步较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学科认识,没有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与公共艺术教育作好区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所有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普及大众艺术为方向,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为主要任务。明确学科应有的教学理念,完善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是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在身心方面获得良性的影响,关注的是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理解和感受音乐家作品带来的审美价值远远大于掌握其中复杂晦涩的演奏技术。在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交融,淡化艺术技法、技能练习的同时,更要联系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知识的相互渗透、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互补,还有公共艺术教学实践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设置不能单一化,要把艺术课程分成多个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高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注重多门学科的交融;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学生在了解各类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明确其自身的兴趣。另外,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舞台。培养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社团并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是对公共艺术教育课堂实践的大力补充。
三、落实管理模式,完善评价体系
事实上,即便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很多院校仍然没有独立的公共艺术教学管理机构,这就有可能造成教学监管的无序。部分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是由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兼任,而大部分专业教师对于一个受众层级不一的普及型非专业课程并不是那么积极对待。对《方案》操作不当,使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高校在强调优势学科的发展同时,不应忽视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学校的政策及管理方面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教育方同受教育方的重视度不够,显然会带来素质教育的停滞不前,影响公共艺术课程良性循环的形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格素养的目的将无法有效达成。为此,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模式上,必须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为教学的开展提供经费支持与设施保障。良好的教学配套设施,对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教学设备、场地、活动场所的一般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外,也应根据课程内容引入有针对性和时代特色的教材及相关读物、影像资料。,
(二)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方案》中明确规定,专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人数应占该校艺术类教师的50%,专业教师队伍的早日规范化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是全面落实《方案》的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师资是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而公共艺术教育要求教师除了必备的艺术素养外,还应具备相应的人文底蕴,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推动课后交流与评价,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完整性。公共艺术教育涉及的是学校来自不同院校和专业的全体学生,为避免师生和学生之间缺乏课后交流,应积极的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并实施教学评价,及时的提供反馈信息;在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学校也能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决策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长喜.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2]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于海印.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4.
何谓艺术教育论文篇二
《 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引导策略 》【摘要】结合相关实践调查结果整理判定,想要在高校推广宣传戏曲经典文化,必须同步激活学生灵活的理性、感性思考潜能,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播放代表性影视资料,令学生对于戏曲艺术产生全面性认知,这便是今后戏曲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笔者的任务,主要是透过昆曲角度进行现阶段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状况的客观调查验证;同时,结合一切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热爱并有机传承传统戏曲艺术,最终为今后我国戏曲经典长远化流传,提供较为稳固的过渡支撑桥梁。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全面覆盖落实,涉及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指导地位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样令大学生群体自主深入到戏曲艺术蕴含之中,令其在维持现代品格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艺术修养。仅以昆曲为例,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艺术文化有着较高的传承成就,当中文学、音乐、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完全有责任深入掌握此类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竭尽全力进行昆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为了避免限制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树立结果,相关高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既有教学指导方案加以改革调试,力求令昆曲等戏曲艺术教育成就得以有机展现。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昆曲艺术,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可以说,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为何不停旋绕,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至此过后,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谢幕阶段,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得以重见光明,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随之怦然心动,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产生有机共鸣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性,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造成深度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途径更是五花八门,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从而真正地,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首先,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昆曲社团的存在,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人,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03):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2011,12(03):144-160.
[5]俞为民.昆曲的现代性发展之可能性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1,18(01):117-126.
有关何谓艺术教育论文推荐:
1.关于艺术教育论文
2.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3.有关中学艺术教育论文
4.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5.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6.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