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同学们会被要求列举一些奋斗青春的励志故事,那么列举奋斗青春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列举奋斗青春的励志故事:为什么“坏人”总能功成名就
作者:张从忠
鲁迅先生认为:那些凡事能够一半为他人着想、一半为自己着想的人,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但是,在这群“好人”当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有野心的聪明人,他们冒充好人是为了权力和私利,所以笔者称他们为“成功的坏人”。
在历史上和戏剧中,诸葛亮应该算是“成功的坏人”。他总是身披鹤氅,手持羽扇,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样子。传说这把羽扇是其夫人黄氏送给他的一件礼物。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行前,黄氏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她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也就是控制情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道具就是琴。他端坐在城头,四门大开,神闲气定地在那儿弹琴。通过弹琴向下属传达了信心,也向气势汹汹的司马懿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有准备”。
琴和棋是中国管理者们修养静气和展示静气的常用工具,里边暗藏很深的哲学道理。比如,曾国藩从办团练起兵一直到去世前,无论公务多繁忙,军情多紧急,基本上每天都要下一两局围棋。宋仁宗也是很喜欢围棋的,而且他给了下属一个很有意思的理由,说下围棋是为了防止自己迷恋后宫女色。其实这话说得蛮有道理,下棋可以提高修养,也可以转移注意力,确实能起到自我控制的作用。
台湾人陈武刚也算是一个“成功的坏人”。他50岁的时候破产了,到处举债,能借的钱都借光了,几乎走投无路。但他的太太却说:“即使已经破产,口袋里根本没钱,我老公仍然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开着车上班,像个董事长一样,不被失意所击倒。”这段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即使有一天你破产了,也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痛苦与遭遇。就算公司门一打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清洁工,你也要像陈武刚一样,西装笔挺,自己泡杯咖啡,像个董事长一样坐在那里上班。
因为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活得像个董事长,你就是个老板,没多久机会就会找上门来。陈武刚就是如此,很快他就有了一个机会。陈武刚于1989年在台湾创立克丽缇娜,17年来,他把克丽缇娜打造成了一个成功的直销商:连续数年蝉联台湾直销冠军宝座,并由台湾地区发展到内地,近3000家克丽缇娜美容连锁店遍布中国各大城市街头。如今,克丽缇娜的产业已经遍布13个国家和地区。陈武刚有个很著名的“蜘蛛理论”—蜘蛛在没有织好网以前绝对不能随便出击。蜘蛛结网都是有顺序的,先经后纬,一旦网络架好,蜘蛛就守候在旁随时等待机会,任何小猎物一旦触网,它都能迅速反应。
从两个典型的事例不难看出,“坏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不为别人的事情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或打破自己精神的宁静。因此,你必须谨记一条原则:永远不要去区分谁是你应该研究的,谁是你可以信赖的。永远不要完全信任任何人,而应该研究每一个人,包括朋友和你所爱的人。最后,你必须学会永远走迂回的路线去获取权力,要掩盖你的精明或狡诈。你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周密计划,以最不显眼的方式来实施。就像打台球一样,在回弹数次之后才击中目标。
列举奋斗青春的励志故事:年轻人,轮不到你们住大房子
作者:薛涌
我因为号召中国发展高密度城市、小户型住房、使用公交,最近在微博上遭到一些80后、90后的围攻。大家众口一词地质问:“教授,凭什么你在美国住大房,却要我们住小房?”
我忍不住回嘴:“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中国土地资源紧缺,中国不是加拿大,一般人在中国就要住小房。你不喜欢,就去加拿大。”其实,更不中听的话我还没有说,因为我在美国当教授。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还没干,凭什么轮到你住大房?
有些网友大概听出我的话外之音,留言说:“你也许很辉煌,但不是谁都有你这样的能力,但难道他们不应该活得有尊严吗?”
我只好告诉他:我无论在国内在国外,都并不辉煌,至少在物质上是如此。不过,中国就这么点土地资源,有这么多人,如果能力一般的人都非要住大房才有尊严,哪里去找那么多土地?
我们夫妻,从中国到美国都是一路名校上过来,从北大复旦一直到耶鲁。这是大部分人没有的幸运,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在许多人眼里,这也算挺“成功”了。但我在48岁以前没有拥有过住房。读书的最后几年。一家三口挤在纽约的小阁楼里。夏天的酷热,使放在壁橱中的蜡烛都化了。我们也没有觉得自己没有了尊严。我想不明白,我们40岁时在美国过这样的日子不觉得委屈,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受不了呢?
记得读博士时生活最宽裕的一段时间,我们夫妇携着刚出生的女儿在日本研修,那是1999年至2000年间的事情。如同许多中国的留日学生一样,到了日本才知道日本人居然住得那么挤,我们当时住了一套大概50平方米的公寓。日本客人来了都非常惊讶:“怎么能住这么大的房子?”我们住的那栋楼是美国各大学联合开办的“日本研究中心”进修生的宿舍,房子大的理由之一,是地段很差,就在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隔壁。乃至一天半夜一点钟,有位醉醺醺的无家可归者来敲我家的门。到一般日本人家里访问就能看到:他们住得往往比中国许多中产阶层家庭要拥挤得多。
再看看波士顿,属于美国最为先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中等住户(包括单身)的年收入超过5.5万美元,人口才60万。密度比起中国大城市来小得多,土地资源多得多。但是,最近波士顿在兴建30平方米的小户型。这还是针对年轻的专业阶层的,其目的是想将租金控制在每月1200~1600美元,让年轻人有立足之地。他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奋斗的成本。事实上,年轻人也特别欢迎这样的安排。如果有位刚从常春藤毕业的后生对着我这年过半百的教授说:“凭什么你住250多平方米,我们就30平方米?我的尊严在哪里?”在美国社会,大家恐怕会觉得这样的人有点神经病。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这倒让我想起美国一位专栏作家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中年成功者,如果可能的话,都愿意以自己所有的成就和金钱去换回当年那穷困潦倒的蜗居生活。”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当然,我不希望用一个80后、90后的概念打倒一代人。事实上,在微博上也有不少年轻一代支持我,恰恰是他们告诉我: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的人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在我看来,国内当长辈的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孩子,还没轮到你。要什么,自己去挣!
列举奋斗青春的励志故事:赢在失望的拐角
作者:李红都
去省里开残代会,同行的代表当中有位和我一样的听障女子。当肢残人代表主动跟我们交流的时候,我的弱点便暴露了——他们语速太快,口型也不是我熟悉的那类标准普通话口型,我木讷地坐在那里,根本接不上话。而她,却仍应对从容,交谈显得轻松愉快。
我问她怎么能看懂那么多不同的口型?她笑着摇摇头:“我不需要看口型,他们说话,我听得很清楚。”说着,她用手拨开右耳后的长发,一段黑色导线连着一块硬币大小的导体正固定在她耳廓后面。原来,她植入了电子耳蜗。
见我感兴趣,她慢慢地给我讲了她的康复故事。
她1岁多就因注射抗生素导致双耳失聪,之后,她配上助听器学说话。但是随着成长,听力开始不明原因地日渐下降,到了12岁,佩戴最大功率的助听器,都无法提高听力,束手无策的父亲只好带她去北京寻找康复的希望。
在那家权威医院的耳鼻喉科,有另几位聋儿也跟着各自的父母来此求医。大夫如实告诉了他们植入电子耳蜗的利弊:如果手术成功,患儿听力将大幅提高,接近正常。但安装电子耳蜗不仅费用昂贵,并且风险较大,万一失败,可能听力状况比手术前还糟。
没人敢保证手术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旦手术失败,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并且孩子原有的一点点听力也消失殆尽。很多家长考虑到孩子尚有微弱的残存听力,不敢冒那个险,犹豫再三,最终放弃了手术。唯有她的父亲顶着巨大的压力,签下了手术协议书。
手术那天,她的父亲用笔在纸上写了一段话:“孩子,躺在床上,别动,大夫给你打一针,你就睡吧,睡醒了,就能听到爸爸的声音了。”
“真的吗?”她睁大了眼睛盯着父亲。看到父亲和站在一旁的大夫都肯定地冲她点点头,她高兴极了,顺从着躺了下来。
打过一针后,她很快就睡着了。醒来后,睁眼就看到爸爸红肿着眼,正焦急地看着她——她实在太高兴了,爸爸没骗她,果真是睡了一觉后,就听到了爸爸的声音。
靠着植入耳内的电子耳蜗,她像正常人一样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还考取了驾照,而当年听力比她稍好些的聋儿,因为家长担心手术失败让孩子丧失残存听力,在犹豫中,错过了做那个手术最佳的年龄段。
她说自己很幸运,当时她的听力在那些孩子当中是最差的,父亲选择给她冒险做耳蜗植入术也是万不得已的决定——再大的声音,也激不起她一点的听觉反应,反正都是最坏的状况了,还能坏到哪儿去?
她的话,令我感慨。是啊,如果她还有残存的听力,她的父亲可能就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心了,她的命运,可能也像我们这些中、重度的听障人一样,至今挣扎在难以与人正常沟通的苦恼中。
有一位亲友,几年前在一家企业做文员。单位效益很差,但那是有编制的正式工作,工作体面而轻闲。只是工资太低了,他也一度考虑过辞职,却又舍不得,怕再也找不到这么轻松体面的工作。但是,仿佛越怕什么,越易发生什么似的,单位改制,他成了没有单位的自由人。
那一刻,他觉得天都塌了,再没有比这更糟的事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喝了两天闷酒后,最后决定豁出去——用那笔买断金购进了一些器材,凭着他多年前在车间做电工的经验,做起了代销五金器材和埋线、走线的生意。
没想到,不到半年,他一天的收入能超过他当年在单位一个月的工资。现在,他和妻子正商量准备把房子换成大的,再贷款买一辆私家车。
闲聊时,他说:“有些成功,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那次减员风波,我也不敢破釜沉舟地开始创业。”我乐了:“不逼你一把,你就不会知道你原来可以这么优秀。”
人生,或许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当我们陷入最糟糕的状况中时,肯定会生出伤感、烦恼、无助等灰色情绪,但是,无论如何,请振作精神,理智地接受眼前的窘迫,积极行动起来。因为,可能正是这个负极点,逼着你不得不改变思维和习惯,从一个崭新的开端出发,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找到另一种你之前不敢想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