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著名媒体的一档节目提及中国房价15年来涨了300倍!于是乎,有很多人都炸开锅了。这是怎么回事?真的涨了有这么多吗?要我说,根本不可能涨那么多,不服来辩!
15年涨到300倍绝对不可能!
以上海为例,2000年其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3327元/平方米,乘以300那便差不多是100万元/平方米!而此-数字,我相信在100年内都不可能成为上海房屋的均价(在我们有生之年看到个别楼盘挑战100万元/平方米,倒是有机会的)。
或许有人会说,上海房价总是“—枝独秀”,不具代表性,那么我们就以更久远、有记录可查的1991年全国城镇商品房成交均价786元/平方米为换算基础,得出的数据为235800元/平方米,而此单价应为目前北京、上海之“一线中的一线城市”高的成交纪录,遑论1991年距今已近25年矣。
300倍的数字实属误植
那么“300倍”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各种说法充斥坊间,我个人的判断是“误植论”,就是在“30”的后面,不小心多加个“0”,导致贻笑大方的“中国房价15年涨300倍”的荒谬论述横空出世!
相信一定也有人不敢苟同“30倍”这个数字,因为根据相关统计,2000年至今 (2015年8月)全国城镇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由2112元/平方米(商品住宅均价为1948元/平方米),跃升至6602元/平方米,15年涨幅约2.3倍,就算把中间小数点拿掉,也与30倍差距遥远;即使再以“房价坚固的堡垒”上海为准,从2000年的3327元/平方米到如今的32000元/平方米,涨幅约在9.6倍左右,又何来“30倍”之说?
目前中国房价计算体系混乱
然而,说中国房价15年来涨了25~30倍,虽不中亦!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国家统计局的商品房(含住宅)之价位计算包括了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单位集资房等非完全福利房,这就使得房价涨幅被大大拉低,尤其自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导致这样的现象更加明显,加之房价涨跌幅的计算口径,不只是各地方不一致,甚至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需要,会自行变更其计算标准,比如:当楼市买气过于旺盛时,为了避免过高的房价涨幅“惊动”,地方政府会将保障性住房之类的房价纳入运算系统,然后还大言不惭地说:“各种限价房都是商品房的组成部分,而其购买者也属市场真实需要,理应合并计算”,言之也算成理。
让人纳闷的是,当房产需求锐减,价量走下坡路时,地方政府唯恐房价继续走低会使有意购屋者陷入观望状态,于是又把各类限价房抽离房价计算当中,说法则变成:“保障性住房之价位包括政府补贴成分,不应与完全的商品房混杂”,言之好像也同样成理,从而导致商品房价位计算错乱,往往政府专责部门与民间调研机构的数据有明显落差。
带动居住区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历经房价狂飙的2000~2010年之10年,基本上超越了居民收入的增幅,消费者已难以在原本自己熟悉的城区购房,只能不断向外围扩散,这就使得先前的“不毛之地”逐渐蜕变为新建住房的热门地域。当然,亦得益于公共建设、商业与生活配套的快速推进,导致“居住可及区域”有效扩大,这在城市尤其明显。
如果上述观点是信而有征的——10年间许多之前根本没有太多人会去居住、无从定价的住宅板块,现在与当时的房价涨幅有没有25倍~30倍呢?我看是有的。还记得2000年时我在上海的田林订了一套房,面积100平方米,总价21万元,几经犹豫、挣扎,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上海二度创业,应该把资金用在正途与事业上而非“”(多么愚蠢的想法啊),于是放弃了购买,至今想来仍扼腕不已。这套房到现在涨了多少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