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纪实摄影并没得到重视,没有很好的被摄影爱好者理解。本文从纪实摄影的形成、纪实摄影提供可靠文献、推动现实变革、揭示世界真谛、有利于社会研究四个方面来解读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从而倡导在我国纪实摄影可以得以进一步推广,并为其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纪实摄影的形成,分享给你们!
人类真实记录现实的梦想,是催生摄影术的并促使其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纪实摄影诞生的基础。摄影术诞生后,它用自己与生俱来的记录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着,并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讶和惊喜!摄影用它直指事物真实面貌的特征使很多人把摄影看作是眼睛的延伸和记忆的银行。当一个家庭团圆之时,乖巧的孩子拿出相册,凑到大人跟前细数着那会儿的种种,这是件何等温馨又极附有意义的事情!
社会中一个单位需要摄影,这个大的组织就需要摄影的存在,更需要摄影的贡献!而摄影也绝不离不开哺育它的社会环境。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摄影也随之而变。从记录到纪实,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有着一位位前辈们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1、 纪实摄影的形成1.1 纪实性是摄影与生俱来的本性。
摄影术的出现,使人类以视觉图像记录外界环境的梦想成为现实。摄影术用其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记录写实功能震惊世人,并且对当时人们所宠爱的绘画,特别是写实主义绘画给予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早在1840年,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第一次看到达盖尔式照片时,他竟然宣布:“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也因如此,摄影术受到了各种非议。不少画家对其持排斥态度,并否定了摄影的艺术价值。法国学院派绘画大师安格尔就曾大声呼吁对具有“不公平竞争”色彩的摄影禁止推广与实用。同时,由于绘画悠久的历史及其在人们心目中长期确立的神圣地位,摄影在最初几十年里一直为没有具备绘画般的艺术素质所困扰。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血缘,摄影师们甘愿作为绘画的奴隶,而极力模仿绘画,因为画艺派摄影家几乎统治了整个19世纪。
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那些以摄影最基本特性来工作的摄影家们一直以自己不是“艺术家”而深感卑微。摄影与生俱来的,且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纪实性(也可称之为记录性),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和感到自豪。“物质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今天我们所指的纪实摄影的形成,不仅仅是摄影自身的进步和人们对摄影艺术性理解的提升。真正促使纪实摄影成熟的,还是社会发展与社会需要这双巨手!比如19世纪的西方国家正经历着都市化与产业化的巨变,摄影作为当时可以用视觉手段记录客观实事的唯一手段,担负起了记录城市社会生活变化的责任。法国政府最早认识到这一点,展开了大型的城市摄影记录工作。这是摄影史上国家政府第一次出于公共目的实用摄影。还有,在当时西方工业主和国家机构为了炫耀他们所取得的重大建设成果,纷纷邀请摄影师为那些重要工程,如工厂、桥梁、教堂,以及重要产品如火车、轮船等拍摄照片。1851年至1854年间,英国重建水晶宫,为了记录这项伟大的工程,有关当局邀请摄影家菲利普·亨利·德拉莫特每周一次记录工程进程,共拍摄了3年。在今天看来,这些照片不仅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而且是摄影术在社会中崭露头角之举,也是纪实摄影被人们孕育的开始。
1.2 “纪实”一词的由来今天我们所指的纪实摄影并非如上所述,摄影师做出单纯的影像记录。中文“纪实摄影”概念的由来,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宋刚明教授的《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一文中记载,1984年,“纪实摄影”初见于《国际摄影》。当时,《国际摄影》杂志编辑王惠敏由于一时找不到恰当概念来给国外某一种摄影样式取名,临时想出来并使用了“纪实摄影”。在流行拿来主义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被对应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开来。
第一次使用“Document Photography”这个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伟大的摄影家尤金·阿切特。Document这个单词来源于拉丁文Docere,原意是“教导”。中文将“Document Photography”翻译成“纪实摄影”,保留了Document一词的英文本义,有证明、文献或证据的意思。尤金·阿切特最初是针对十九世纪兴盛的画意摄影而提出纪实摄影概念的,他反对将摄影当作绘画的一脉,希望将摄影引领到实用的有社会意义的领域,提倡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人性的追求。这种态度迎合了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现实主义精神悄然融入纪实摄影当中,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所以,那种强调纪实摄影是单纯记录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