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故事 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

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创业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一:

竹荪狂人开启林下种植竹荪新时代

说顺昌竹荪专家高允旺要来授课,浦城不少竹荪种植户早早赶到了培训会场。从竹荪种植注意事项到最新技术林下竹荪的种植技巧,台上的高允旺讲得细致,底下村民听得认真。

近年来,为了传授竹荪栽培技术,高允旺的足迹遍布5个省、8个地区、15个县市,跑的乡镇更是数不胜数。现在,他的足迹图版面,还在不断扩大。

农村创业故事 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

竹荪种植的林下时代

2014年4月30日,是高允旺忙碌的一天。下午五点多,他刚从南平市区回到大历镇,还没来得及回家,就立马赶到张发贵家,同他一起钻进了竹林。

近年来,张发贵在高允旺的指导下种竹荪致了富,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所以,当高允旺推广种植林下竹荪,张发贵带头种了7亩。

揭开覆膜,高允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竹荪已经长出了雪白的菌丝,非常粗壮。

高允旺所在的大历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少量农户种植竹荪,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2003年到2005年,大历镇竹荪每亩单产达到了100公斤至200公斤的高峰。巨大的收益让许多村民都开始种植竹荪。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田里种植竹荪,单产会逐年下降,到了第4年,每亩单产甚至不到40公斤。加上在田里种植搭遮阴棚、盖茅草的成本每亩要3000元,很多农民转向种烟叶了。2013年春季,大历镇竹荪种植面积仅剩80亩,不足10年前的两成。

田里种植竹荪遇到了瓶颈。难道要眼看着昔日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就这样被遗弃吗?

高允旺萌发了一个想法:竹荪属于野生食用菌,经过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现在能否再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于是,从2007年起,他开始研究林下种植竹荪。

2012年,高允旺试验林下套种竹荪,选定了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三种不同的林地作示范。他首先选择的是在杉木林下试种了约1亩地,由于光线太暗、土质没选好,结果产量不高,但它们个头大、肉厚、品质高,无疑给了高允旺希望。

2013年,高允旺再次试验,示范地里的竹荪从6月份开始采摘,可采2~3批,亩产量41.5公斤,产值1.2万元。

2014年,经过多年的试验,高允旺的林下培养竹荪技术宣告成功,林下种植的竹荪品质比大田种植有明显提升。以2013年为例,那一年高允旺试验的林下竹荪所产竹荪,收购价至少达到每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荪的收购价每公斤还不到240元。

顺昌县林业局退休的教授级高工陈永清分析说:“林菌模式可算林下经济的最佳模式之一。以竹荪为例,竹荪生长需要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树木的光合作用则相反;而且种植竹荪的培养料是毛竹屑等,还能供给树木,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

高允旺林下种植竹荪研究成功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原先的种植户纷纷回归。对农民来说,这代表着将省去了搭建遮阴棚的每亩3000元成本,而且按2014年的收购价计算,林下种植竹荪,农户每亩可获纯利润7000元。

从农经干部到“土专家”

一提到顺昌有个“竹荪狂人”,当地百姓都知道说的是高允旺。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十几年前,他在参加一次技术咨询活动时,听到一位农民抱怨缺少竹荪栽培技术,就开始专心研究竹荪栽培技术。

2000年左右,高允旺开始在自家田地里试种竹荪,摸索研发了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新技术,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使竹荪单产提高了120%以上。经省市食用菌专家组评审,高允旺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原先竹制企业要花钱请人清理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了香馍馍,成功变废为宝,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循环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后,高允旺先后到周边县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义务传授竹荪栽培技术,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经人员,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竹荪专家”。

除了实践经验,高允旺的理论知识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第一起草人,他制订了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填补了竹荪栽培技术规范的空白。同时,他参与编撰《中国食药用菌学》竹荪品种章节,独撰《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此外,他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顺昌县竹荪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曾经半路出道的“土专家”,已成为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

科普产销超市

高允旺名声在外,常常有人来找他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可他多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外地来的农民扑了个空,既费钱又误时。

为方便农民咨询,高允旺在农历逢一逢六的圩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大历镇农民官建青来在高允旺的指导下,所种竹荪价高畅销,每亩纯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说:“我从未种过竹荪,可是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导,既教我们种植又帮助推销产品,我们欢迎这样的‘科普产销超市’。”

一次,高允旺从网上获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与该公司联系,引进法国细刀豆订单种植310亩,在“科普产销超市”发布信息。菇农纷纷种植细刀豆,采用菌豆连作,增加收入。立墩村范地组菇农张远启说:“几十天一亩地的收入就有500元,这得感谢高允旺的牵线搭桥。”

为让“科普产销超市”更具活力,他还经常邀请市、县里的专家来坐诊、授课,开办柑橘、莲子、养猪等技术讲座,还请当地种养能手、流通大户现身说法。

“我的梦想就是把我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的钱。”高允旺说。

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二:

90后开网店卖土鸡蛋月销12万生意火好赚钱

人物名片

刘沩,1984年生,宁乡县沩山乡人,沩山沩印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年前,宁乡小伙刘沩关掉了自己在广东的工厂和外贸公司,回家做起了网上卖鸡的生意。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月可销2000只土鸡、12万个鸡蛋。昨日,展望自己“沩印养鸡专业合作社”的前程,刘沩充满信心:“明年我们将扩建新的基地,争取做到销售土鸡40000只、鸡蛋200万个!”

卖掉外贸公司,联合村民养土鸡?

“咯——咯——咯”,一只只1公斤大小的五黑土鸡在竹林草地里自在地唱着歌、觅食昆虫。刘沩兴办的“沩印生态养殖场”就坐落在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八角溪村。

1984年出生的刘沩是土生土长的沩山人,最初他在广东做工厂管理,几年时间下来他拥有了自己的灯具工厂和外贸公司。“在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的时候,我的右腿膝关节被确诊为骨巨细胞瘤,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只能忍痛卖掉自己的心血。”刘沩回家休养,爱动脑筋的他决定不再南下,而是在自己家乡卖鸡。

刘沩联合村民们一起建立“沩印养鸡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沩印”商标。“也就是‘沩山印象’的意思。”刘沩介绍,到今年八月,养鸡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正轨,合作社全部采取小户散养的模式,现有存栏土鸡16000只,每天可出3000-5000个绿壳土鸡蛋,“到了下个月,新的一批土鸡开始产蛋,每天又可多出产初生绿壳土鸡蛋2000-3000个。”

“这些土鸡除自己觅食昆虫、饮用山泉外,我喂的全部是自产的碎米、稻谷、菜叶。”刘沩告诉记者。

消除顾客疑惑,筹建网上可追溯平台

2012年2月,刘沩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沩印生态养殖”的店铺,他将自己养鸡生产的全过程拍片并制成网页,放在网店、QQ空间和微博上,供顾客和网友参观、浏览,以消除疑虑。“目前我正在筹备建立自己的网上可追溯平台,今后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查询到整个养殖生产流程和基地视频直播。”?

“网店起初每天只有几个顾客,现在已经有上千个固定客户,宁乡县城还有几十个实体店销售代理点。”刘沩介绍,现在每个月可销土鸡2000只左右、销蛋12万多个,深受顾客欢迎。

“中秋节前几天,在我这里的绿壳土鸡蛋订单就有3000多份……现在主要是保证质量,扩大影响,争取明年销售土鸡40000只,鸡蛋200万个。”刘沩表示,2015年,合作社将在沩山扩建新的基地,包括藏香猪、黄牛、生态鱼的养殖以及烟熏腊肉、火焙鱼、坛子菜、干菜的加工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35661/160435786.html

更多阅读

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故事 9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几个小伙子,还有十几位合作伙伴,他们怀揣创业梦想,他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计划打造一个利国利民的商业帝国。可是不巧的是正好赶上了金融海啸,在这个本来就很冷的冬天,更加雪上加霜,他们面

80后农村创业 80后创业故事 在幸福和困难中行走

系列专题:研究80后"浙江人做网络,有一句话很流行:不赚钱的网站是可耻的。"在骡马市一幢写字楼里,1981年出生的马跃刚手下也有近20位年轻员工,他的网站也让同行瞩目。   马跃刚已是做了5年网站的"老人"。他是杭州商学院工程经济管理专

创业故事:性感美女养猪创百万财富!

     高中毕业养鱼遭遇挫折,她选择了外出闯荡;在乌鲁木齐冰冷的水中,她洗衣挖到第一桶金;和蟾蜍、蝎子打交道,她回乡创业成功;当大家在放弃养猪时,她拿出所有积蓄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她就是高县大窝镇百花村的李季红,八

创业故事:在成功的路上‘摸爬滚打‘

傅卫,临沂森泰益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总支书记。1982年入伍于广州军区湖南53702工程兵部队,荣立三等功。退伍转业不久,开始自主创业之路。傅卫从卖小家电步入商场,历尽千辛万苦,百折不挠。十年一剑,成就临沂森泰益丰化工有限公司。傅

小红薯大产业:光友的创业故事

一块小小的“红薯”发展成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把近70万农户带到致富路上,经过技术创新,这种不值几文的传统农产品迅速脱掉“土气”,变为广受欢迎的系列方便食品。在绵阳,光友的创业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科技”让红薯增值40多

声明:《农村创业故事 在农村老家创业的故事》为网友情绪在澎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