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持续稳步发展,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篇一

《 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

中央提出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经过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已经脱困,但总的情况还不尽人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于 2000年10月11日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心愿。该《建议》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根据《建议》的精神,笔者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大中型企业应该在已脱困的基础上,适应对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和加入WTO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好扭亏增盈工作,提高经济效益,把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作为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所谓核心能力概括起来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一、二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核心能力通常由洞察预见能力和前线执行能力构成。前者能使企业发现或找到能够创造的一流优势的业绩或模式,来源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创新,并能导致一系列的发明。企业开发这种能力需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子。后者是因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会由于前线人员的工作质量而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前线人员有极大的工作执行能力和创造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集体学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工作组织方式与价值提供方式。l990年,美国学者帕沃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中,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后,在中外管理界已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管理新观念。许多著名的企业都把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

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形式把企业规模企大,形成一批大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J·斯蒂格勒在研究美国著名大企业发展的经验时,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结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

企业的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是难成大气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是企业壮大的必由之路。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进行“强弱联合”,“强强联合”的扩张能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增加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是世界著名公司常用的扩张策略。

近年来企业的兼并浪潮风起云涌。l998年7月3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以4.3亿马克(约合2.46亿美元)的价格签约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创造了强弱联合,提高核心能力的典范。收购使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不仅拥有劳斯莱斯公司创造的独特的同行难以企及的在驱动力、减噪、安全舒适性方面的汽车核心技术,并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压缩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时间,降低科技投入,规避市场风险,其注巨资在英本土建设新的新产线,又赢得了劳斯莱斯的声誉,迅速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1997年8月4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波音公司正式完成与排行第三的麦道公司的合并,新波音开始运作,创立了强强联合的典范。这种高起点的联合,形成了航空制造业新波音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雄称霸的新局面,也使波音公司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从1996年的第144位一举跃为1997年的第39位,迅速扩大了与空客的竞争优势,大大发挥了合作双方的优势,形成了一种超稳结构,对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贝尔·亚克兰大与尼克森会并,使其排名从第99位各项至第28位,SBC通迅公司与太平洋、素拉斯的合并使其从第85位跃至第48位等企业联合,也是强强联合的重要范例。

与世界日益风靡的“大些、大些、更大些”的并购浪潮相比,我国企业规模显得太小,难以控制市场和迎接国内外竞争的挑战,更变不上争当世界霸主。我国机械工业六大典型行业前4家企业生产集中度同美国、日本相比,显得规模太小。拖拉机行业我国为26.0%,美国为80.0%,日本为72.9%;内然机行业我国为22.2%,美国为51.0%,日本为60.1%;建筑机械行业我国为29%,日本为67.4%(挖掘机);印刷机械行业我国为14%,日本为65.0%;电机行业我国为11%,美国为56%,日本为65%(交流电机);轴承行业我国为25%,日本为90%。从单个企业看,经营规模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目前拥有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共122家,遍布全国各省市,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按照国际标准,汽车生产厂家只有年产100万辆,年销售l00亿美元以上,才可算上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照此标准我国没有一家能算上规模经营的企业。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一汽和二汽多种型号的汽车年产量总和也只有20多万辆,而韩国现代汽车公司1994年生产轿车115万辆,美国通用汽车年产800万辆。我国的任何一家汽车厂根本就无法、无力与人竞争、抗衡。因此,我国要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彻底打破地区部门限制,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关闭各地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走联合之路,组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能力。

我国各行各业小规模经营普遍存在,1998年我国年产钢在500万吨以上的4家企业(集团)占全国钢产量的33.5%,而同年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德国蒂森一克虏伯钢铁公司分别占该国钢产量的24.6%、63.7%和37.6%;l994年全国造纸行业年产3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30家(其中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的只有10家,仅一家达到24万吨),其生产能力为720万吨,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力31%,而国外发达国家平均规模为13万吨以上,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差距更大。这种情况极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由于技术水平低,资本短缺等,我国许多企业,许多民族品牌在合资、合作中逐渐被洋品牌所代替。合资、合作是外国资本渗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品牌,克服资本技术不足,贯彻先国内联合、后国外合资(合作)的原则。与其要别人并购,哪有先自己联合好。与其让别人蚕食,不如联合起来强大自己。当然,联合也要有技术引进,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更要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企业,轻与国内企业联合,重与外国资本合作,其重要根源还在于地区和部门利益限制。因此,彻底打破地区、部门的限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是提高核心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大公司、大型集团是经济战场的主要力量,其实力是国家实力的反映。美国的强大,也就是数量不足10%,收入占国民收入80%以上的大公司、大集团支撑起来的。我国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组建企业集团,要了解国外企业集团发展趋势,在突出主业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经营,同时,企业集团经营国际化、网络化,实行小组协作制的新的工作制度,塑造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要采用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控股、参股、产业金融一体化,无形资产运营等多种方式,因时制宜,因业制宜,不拘一格,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建立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类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二、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央有关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和资产政策的推动支持下,我国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规模与实力迅速增长。IW8年国家确定青岛海尔、宝钢、北大方正、华北制药、四川长虹和江南造船等6家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每年要为企业注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争取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同时还有许多企业也制定了冲击世界500强的宏伟战略目标。组建和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及其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是实现党中央提出在20l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500强各国上榜企业实力的对比,既是企业实力的对比,又是其代表的国家力量的对比。它们的成功决非一日之功,他们既有血风腥雨的竞争、搏击的历史,又有大规模撕杀的兼并重组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其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有一个牢固的基础。基于战略的前瞻性、竞争性、长远性、全局性、现实灵活性和可实施性的特点,必须在大量战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追求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确立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范围,确立“有所为”的经营方针,制定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力、向心力、激励力的发展战略目标。

德克萨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约瑟夫·皮肯和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格雷格里·德斯认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与信念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设与信念涉及到公司面临的社会与商业环境、公司任务以及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核心竞争能力等。成功的战略所依据的内部指导体系要求与外部竞争环境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企业内部相互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建立并检验所假设的牢固基础,有五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管理措施。这就是:(1)促进理解。使假设、前提与信条明确易懂。(2)确定优先性。检验最重要的假设与前提。(3)检验一致性。确定假设有效的基础,逐个检验它们与现实的外部环境是否一致。(4)促进沟通。使整个公司管理层及每个相关的人都知道并理解公司战略所包含的核心前提,并积极参与其中。(5)监察与更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正实现战略的有关途径,寻求并争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我国的企业总体来说都属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在我国进入WTO后,直面外国大型一流企业、公司。实现超越一流公司,应采取突破战略。这种战略要求各公司采取与竞争者完全不同的战略,并使其独特性与有效性相结合。英国伦敦商学院战略与管理系教授康斯坦丁诺斯·马尔基茨认为,采用突破战略应坚持六条基本原则:(1)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就是在针对:①我们应将谁作为客户?③我们应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③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工作?这三个方面所作出的选择。只有当一家公司选择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战略定位,它才能取得成功。(2)找出战略的可选择项。一家公司不可能为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它必须选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确定选择范围和选项时要注意发挥创新机制的作用,尽显增加一个公司能够寻求到的可行性的数量,使选择游刃有余。(3)对战略作出明确的选择。做出公司究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决定。(4)选择组合必须能够不断得到增强。(5)协调与灵活性。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司能随机应变调整公司战略。在不减少灵活性的情况下与公司环境相协调。(6)适当的制度支持。为使战略选择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执行,为此公司必须创造出合适的环境。推动和支持所选择的战略的环境,包括企业文化、激励因素、公司结构及人事制度四个因素,它们之间不仅要协调,并能互相加强、共同支持与推动公司已选定的战略。

随着网络时代、网上竞争的发展,小公司搏击大公司,也常常采用柔性战略,这种战略是竞争者利用对手的资源、力量和规模来为自己服务。快速、灵活、杠杆是柔性战略的精髓,这种战略需坚持三大原则:(1)快速转移到无人竞争的领域,避免与强势白刃相争。把战场转移到自己拥有优势,至少是对手没有优势的领域。(2)保持灵活性且当受到强势力量的直接攻击时就让步,扩大自己的生存机会。(3)要利用杠杆即利用对手的资源、力量和规模来对付强势。当然,这些原则在竞争场上要注意适度把握,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建立高效的组织与管理系统

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它的学习与创新精神,以及公司的组织是否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要求设计、创构一种新的公司组织形式,以便于在整个公司内迅速创造并传递新的信息源。

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发现,改革创新、团队协作以及维持与扩展核心能力,除必须在整个公司内同时推进外,还必须找到新方法来协调、保护改革、创新以及提升竞争力的各项工作讲在需要改变竞争条件时及时地作出反应。未来竞争优势的创立,要求制定新的战略与组织设计,能够着眼于创造与培养知识与思想的创新源泉,适应重新划定它们的行业界限的产品与服务的要求。为此需要构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创新和持续不断地为产品和服务创造有活力的市场;使公司领导具有与公司经营重点相一致的改革能力与个人创新能力,增强自身应变的灵活性与降低成本的能力;高层管理者要调整好领导方式、奖励制度、企业文化以及汇报程序,既保护公司与众不同的特点,又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重新设定制度安排,尤其是分支机构与网络的合并、削减,使资源和信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共享,形成学习或培养新的核心能力所必须的足够人员,推动全球市场经营的革新;决策过程公开化,使各分支机构与部门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为注意全局观念,协调好改革、创新与公司竞争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的形成与协作;改进奖励制度,使奖励按一定比例与整个公司的业绩挂钩,而不单纯地与各机构自身的业绩挂钩,推动部门间的协作,共同更好地支持公司目标;积极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公司多种经营的全局观念;创立推崇学习的企业文化,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公司的灵活性;在庞大的机构与快速反应能力之间实现平衡。

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提高核心能力,还需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和企业重心的转变,包括从成本最小化到价值最大化的转变,从协调一致到创新张力的转变,从结构设计到联合模式的转变,从精确手段到有机系统的转变等,加强管理,寻求并创造公司的合作优势,使公司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来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四、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要求,更新营销观念,加强营销与市场工作

一个公司,特别是大公司或大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面临的市场情况是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开拓市场,就需要更新观念,创造性地研究、考察自己的市场,扩展市场的新空间新领域。多数企业考察市场,是从人群、地域和产品来进行的,回答“我们的顾客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买什么?”三个问题。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更新观念,需要把市场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它。认定市场就是一个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参与的可行性活动。可行性活动要求消费者获得的价值超出生产和销售成本;市场的规模就取决于所得大于付出的消费者的数量多少。据此,确定市场需要对这样三个问题进行开拓研究。(1)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或可能满足何种功能或用途即消费者为什么买它及其价值何在?(2)它最优的生产与销售方式是什么,成本如何即成本会超出它对消费者产生的价值吗?(3)谁愿意以这样的价格购买产品或服务,他们在哪里?按照这样的原则,满足不同功能或按不同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均可以看作是分属于不同市场的,运用可行性原则,可以辨别出许多企业有可能参与的业务或市场,但这对提升核心能力还是不够的,它不能帮助企业辨别出哪个备选项目是最优的。为此,需要有一个对许多选项进行排序的方法。这就要求在市场定位活动中必须坚持两个更深层次的原则即(l)企业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必要性之间的区别。战略性市场是一个企业为了保证经营的可行性而必须运作的最小范围。当然,企业仍可制造超出严格必要范围内的产品,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服务。(2)企业选定的市场必须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市场。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发现新的机会,创造新的市场空间是企业扩大发展的保证。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通常要审视、研究很多因素,包括替代品市场,行业内不同的战略性集团,顾客镇,互补品市场,功能或情感吸引力,不同时期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审视研究,可以发现新的市场,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为企业真正带来利润的,对消费品市场而言,市场份额并不是全部答案,还要有最佳的品牌战略。一个品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市场份额与产品属性两种因素,是由这一品牌所处的竞争市场决定的。品牌的相对市场份额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这类产品的品牌属性,即是由超值品牌主导或由超值品牌主导。如果一类产品主要由超值品牌主导,那么其多数品牌是盈利的;相反,如果一类产品主要由等值品牌和专用品牌主导,那么其整体收益都会很低。这样,企业的研究开发主要放在越值品牌和低值品牌及其革新上。

为顾客创造价值是营销和市场开拓的重要理念。企业必须真正为顾客服务,要对顾客的要求有深刻的了解,以顾客为导向,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切实为顾客着想,与顾客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坚持了解顾客;争取一劳永逸的服务;促进增加价值的自我服务;提供一站购物服务;把竞争能力转变为服务能力;建立长期的顾客关系等七项原则。明确我们在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我们需要哪些战略性资源,我们怎样赶上或超过对手,多元化经营对一个整体的战略资产的影响,了解我们是处于新行业内的竞争者还是服利者地位;为企业继续向其他行业拓展奠定战略基础。

五、构建虚拟科研网,拓展企业自身的能力,实现技术互补,分散风险,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虚拟科研网是一种用以对市场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映的企业虚拟知识联盟,是一个能够提供意见和信息,进行合同分析或资源外部包装设计的广泛的会员网络。这种联盟既有战术上的联盟,也有战略上的联盟,其主要功能是拓展企业自身的能力,它能够比一个独立的实验室发掘出更多种类的知识源泉。通过组织外部的专题研究,原型产品的生产与检测或专门的设计,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推出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快速战领市场制高点.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必须拥有高品质、高科技及快速的研究能力。企业必须同时具备品质、成本、周期、创新四种能力,才能取得成功。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于大多数知识资源有限的企业,难以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兼顾平衡和应具备的竞争能力,其一般的和选择是尽量采用外部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优势互补。

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内外资源优势互补,无非有购买和战略联盟两种方式。前者虽然直接、有效,但易于造成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后者因可以克服前者的弊端而大受欢迎。2000年上半年,我国彩电巨头长虹、厦华、TCL等聚会京城,共商发展大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虚拟战略联盟的全方位、深层次发展,特有的协同能力,是企业提升核心能力的一支利器,它大大加强了企业在既定规模条件下,对更大范围内核心竞争资源、知识和技术的支配能力,是联盟内各企业核心能力优势的新来源。对实现企业的技术互补,分散风险、降低研究开发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均有重要的作用。

六、培育企业持续不断创新的能力和机制,营造优秀企业文化、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企业

核心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要保持和扩大核心能力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就必须对核心能力给予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创新。对我国来说特别要注意培育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创新机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创新不足,其主要原因在创新机制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搞好人才的培训工作,要了解人才的需要,吸引优秀人才,挖掘他们的潜能,并进行有效的激励,既要使用物质鼓励,更要注重精神鼓励,为人才真正能发挥作用提供用武之地,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营造优秀企业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重视集体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再生能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铲除传统文化中浓厚的封建色彩、极左思想的烙印,但化体制形成的残缺心理结构等。其次,把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作为营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关键。只有当企业全体员工把自己的利益同企业的经营好坏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舟共济,才能极大地焕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全体员工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其三,企业必须建立全方位为顾客服务的营销文化观念,加强以顾客为服务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设置知识主管,做好研究开发,加强职业培训和团队建设,优化管理艺术,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使企业得到创造美好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开阔的思维方法,树立信心,转换思想,为实现共同的愿望——也是企业的目标,终身学习,共同学习,不断掌握、积累、创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这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实现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造就企业发展杰出的人才,培育、造就新型企业家。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篇二

《 饭店管理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的演进史,实际上是一部从多元化回归专业化,从过分注重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转向注重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历史。在这个浩荡东去的历史潮流中,有许多盛极一时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英年早逝,如美国的王安电脑公司、亚洲的巨无霸企业韩国的现代集团等,但相反却还有另外一些企业集团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希尔顿,德国的大众、宝马,日本的丰田、松下等一大批百年老店,却经久不衰,生命之树常青,企业的生命周期缘何差距如此之大?是什么使前者昙花一现?是什么支持后者长盛不衰?有关这一切的答案就是“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1990年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总结无数第三名企业兴衰沉浮的历史后写下了轰动整个管理学界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书,在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公司内部关于如何协调复杂的生产技能和多种关键业务流程知识的汇总,它是企业在某一市场长期、拥有竞争优势的能力资源。国内外很多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核心竞争力的运用。日本的本田公司以发动机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推广发展到动力机车、摩托车、割草机等产品;日本的佳能公司以光学、图像处理为核心能力发展了复印机、扫描仪等产品;海尔以"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黑白家电领域称雄。环顾当今世界饭店列强,包括希尔顿、雅高、假日等,他们也无一不在技术诀窍、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场网络或品牌形象等方面有其独到的过人之处,这些知名品牌"扫荡"世界的过程也是他们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两位管理学家在总结工业企业经验后得出的,那么对于旅游饭店业是否也"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根据笔者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我认为这一理论对时下中国的饭店管理业同样有着广泛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中美、中欧之间就我国加入WTO协议的相继达成,中国将极有可能在近期成为"日内瓦公社"的平权公民,同时,随着互联网及空间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加速向前演进。依靠关税和地方政策保护建立起来的资本壁垒将在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土崩瓦解。届时,欧美饭店业管理列强将挟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网络方面的先天优势来冲击中国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而中国饭店管理业无论在市场规模、资本实力还是管理水平方面都无法与欧美列强相提并论,因为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巨人与初生婴儿的一场角斗,如果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我们将必败无疑。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巨人世界里找到我们生存的立足点呢?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企业家活动日"上,海尔老总张瑞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一体化已成大局的今天,中国企业今后既然要与狼共舞,必须先要成为狼,否则只有被吃掉,这就是强肉弱食的"层林原则",当今信息产业界的不二"掌门"美国微软公司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赢家通吃的历史。对饭店业者而言也是如此,只有变成狼,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层林中"胜似闲庭信步",才能在21世纪站稳脚跟,那么,我们应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亲情化、个性化服务。20世纪中后叶以来,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及剩余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此背景下,人类对生命自身价值的审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显得深刻而具体,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理解引致个性化服务在全球大行其道。著名管理战略家约瑟夫派因在其著作《规模化定制:21世纪竞争新前沿》一书中写道:20世纪是大规模生产、流水线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在规模化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世纪。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则是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作为饭店管理业,这样一个高度依赖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饭店业者塑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点。具体而言,就是要考虑到顾客作为一个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需求,饭店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样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譬如可以在酒店建立顾客档案,对顾客的地址、生日、口味、最喜爱的菜、最受欢迎的颜色、宗教信仰等方面资料进行电脑存档。等到春节、元旦或顾客生日时给顾客发一封由总经理签名的贺卡或EMAIL。再比如根据顾客上次消费所点的菜单,通过电脑程序分析出顾客的口味特点,给他推荐最适合口味和最喜欢的菜,给顾客房间布置他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毯、窗帘,甚至是小物件等,实现上述非常琐碎的个性化服务,在计算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是你要想到。黄山风景区排云楼宾馆地处黄山风景区核心地段,由于山上气候多变,防不胜防,一场暴雨之后,经常把游客淋成落汤鸡,一些游客因此得了感冒甚至生病,有鉴于此,该宾馆立刻想到为顾客免费提供烘干衣服的服务,此举看似很小,但是设身处地一想,对游客的心理又起着多么大的温暖作用,个性化服务都是小事,但积小成多,也就形成酒店的个性化品牌。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是一家合资饭店,由著名的喜来顿饭店管理集团管理,该饭店开业仅两年多,但在业界已是声名鹊起。1999年11月上海《财富》年会之后,赴京的20余名世界500强企业的业界"掌门"竞有19名下榻该酒店,个中缘由何在。该饭店总经理布瑞成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的饭店管理服务特别受客人欢迎,我们为每个客房提供个性化的管家服务,我们能对每一个客人的特别需要加以注意,一旦顾客有什么要求会立刻作出反应。"通过给顾客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是这家饭店的取胜之道,也是它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不论哪个档次的饭店,都要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以差异化和特色经营作为表现形式建构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能力。在"山"言"山",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酒店客源细分市场的培育上,北海宾馆由接待国内外政要和高档消费为主;狮林大酒店以东南亚、台湾客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西海饭店以日本客人为主要市场定位目标,着力进行市场差异化开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营模式,既避免了过度竞争,久而久之,又在相当程序上形成了自己对这一特色市场某种程序的垄断,其他饭店自然无法与其争夺客源。这样相应的市场分工就在一个景区的范围内形成了。再如,上海的和平饭店以典雅、浪漫和具有浓郁的旧上海贵族气息而在上流社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市场,上海凯悦饭店以在上海地区无与伦比的会议设施和吞吐长江的豪迈气概而在会务团队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北京建国饭店以"西餐"而独步天下,广东国际大酒店以全程式的私人服务而"笑傲江湖",山东曲阜孔府饭店以"孔府菜"而名扬四海……特色化、品牌化的服务是这些饭店的共同取胜之道,也是他们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无为胜有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是老庄的思想,更是一种哲学的智慧。放弃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更是自信心和智慧的体现,只有学会放弃,勇于舍弃不兼容的活动和过程,才能在饭店管理中培育起所向披靡的核心竞争力,面面俱到、好大喜功,只会消耗、削弱饭店管理的战略性资产。一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中指出,分工与合作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为了发展生产力人类必须进行分工与合作,台湾的一位著名管理学者曾经给"企业"两字作了非常贴切的解释,他认为"企业"的企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从字形字意上看它有站立和企划的意思,二是企与"弃"同音,企业的另一面也就是要"弃业",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最好不要涉足这个行业。由此可见"核心能力"的要点,与其说是要做什么,不如说要不做什么,即把一部分业务外包给别人去做。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在其成名著作《追求卓越》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家公司应集中精力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而把其余的一切外包给别的有专长的人去做。对我国饭店管理业而言,如果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在饭店的餐饮或娱乐设施方面没有什么专长,则可以将这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人士和专业集团经营,自己则集中精力干自己最擅长、可以比别人干得出色得多的部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节约企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大分工所带来的更多的边际效益。如锦江饭店管理集团就在不少城市开展了外包业务,合作双方都从这个专业分工中得到了益处。除此之外,南京江苏大酒店、南昌铁路大厦、贵阳金桥饭店等一部分饭店已经在外包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他们就把餐厅、娱乐、商场交给专业经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旗下的星级宾馆有14家且大多分布在黄山风景区,为使下属酒店有更多的精力更好地开展专业化服务,公司决策层果断地将其洗衣房业务、原材料采购业务全部外包给专业化公司去经营,此举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营运成本,而且减轻了风景区污染,有着很强的社会综合效益。但在目前中国饭店管理业水平现状之下,由于缺乏信誉卓著的餐饮或酒店娱乐连锁企业集团,饭店无法放心将自己的一块重要业务交由别人去经营,这也是我国饭店业务开展不普遍的重要原因,由于无法广泛享受专业化社会性分工所带来的效益,我国饭店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提高。但从另一方面讲,空缺即是机会,有需求就有市场,如果我们饭店管理业能在比较竞争中,树立起自己在外包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也将是我们饭店管理业寻求突围,塑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出口。>(四)适应饭店管理需要,在饭店管理层塑造起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系统性思维及创新性理念的领军型人才,为饭店管理引领正确的航向,提升其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能力。

在亚洲文化价值作为核心支配力的地区,领导人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功败垂成,全系一身,联想总裁柳传志深谙此道,在其著名的柳氏"三大管理法宝"中将"搭班子"放在首位,他认为,一把手是有战斗力的班子的核心,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国大陆唯一被哈佛大学列为成功范例的青岛海尔集团,实际上就是张瑞敏的实验场,就像搭积木一样,张瑞敏首席执行官把它想成什么样,总裁杨绵绵就能把它搭成什么样,"张瑞敏敢想,杨绵绵敢干",海尔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一家享誉世界的家电制造业巨擘,与张瑞敏、杨绵绵卓越的领导才能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对饭店管理而言更是如此,上海凯悦饭店(位于金茂大厦顶部)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威震上海滩,誉满华夏,与其总裁王宝臣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1999年11月《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而几个月前凯悦饭店刚刚开始装修,按照常理这么大的工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装修完毕,近乎天方夜谭,但他力排众议,采用各种手段加紧施工,最后饭店的装修工作在论坛开始前完成,参加论坛的各人也能顺利入住,"华夏第一高的饭店品牌,随着财富论坛的召开而声名远播,凯悦饭店也从此确立了其在上海酒店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把手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店的竞争力,先行一步谓这为"带",思想超前谓之为"领",企业核心人物的带领作用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实际上就是领导人之间的素质竞争。

(五)自觉学习,不断整合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内建立"学习型",以不断激发企业管理者参与核心竞争力培育,提炼活动的热情。

核心竞争力是蕴藏于企业员工身体、公司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中的一种"软件"资源,它有鲜明的时间性,饭店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如果不注意更新、提炼,再培育、再维护,其殚心竭虑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争夺站中丧失殆尽,历史上无数功成名就的大饭店集团,缘何一夜之间悄然而逝,原因就是"守业要比创业难","其兴民勃矣,其亡也忽矣"。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进行创业,不断地进行学习,将守业变成创业。为此,必须在饭店内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不断更新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思想,使之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新陈代谢"过程,使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跟上世界饭店业发展的步伐,了解最新的管理与经营手段。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环境愈加变化的情况下,寻求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就是在企业内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且提出了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和团队学习等五个技术工具。战略制定是过程导向的,在此过程中集体学习对此战略的制定与形成至关重要。现在已有不少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每年业务淡季都要举行大规模的业务知识培训,邀请国内外饭店业管理权威和知名人士来公司集中授课,同时我们也鼓励各下属企业开展员工自学和服务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公司下属酒店的服务水平及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

纷乱、碰撞的20世纪已经过去,全球化、信息化及个性化的21世纪已经到来,在新世纪中国饭店业将无可避免地面临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国的管理业只有依靠不断的经营管理创新,不断的塑造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世界饭店业列强一起坐而论"剑"。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篇三

《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内容摘要: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 管理学、 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日益受到企业管理理论界与 实践界的关注。本文论述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历史溯源和主要论点。

引言:核心能力理论的历史溯源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其后门人艾迪斯·潘罗斯 (Edith Penrose) 于1959年发表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内部存在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马歇尔的另一位传人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B .Richardson)则在20世纪机60-70 年代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 耍≒hilip Selznick)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首先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况。随后,又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的结论。另外,飞利浦·萨尔尼科在对领导行为的分析中指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这些理论的不断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石。1982年理查德·尼尔森 (Richard Nelson)和西蒂尼·温特 (Sidney Winter)合作出版了《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能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资本的企业不同的类别名称。同样在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芬·里普曼 (Stephen Lippman)和理查德·罗曼尔特 (Richard Rumelt)的支持和发展,通过“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这些论述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略作为由于企业内在的固有效率差异而积累和保持的、用以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来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 南群印?984年随着伯格· 沃纳菲尔特 (Birger Wernerfelt)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的观点对对整个8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此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其中一派是资源学派,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懂得《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经过里普曼、罗曼尔特温特、巴尼(Jay B. Barney)、申德尔(Dan E. Schendal)、库尔(Karel Cool)、迪瑞克斯(Ingemar Dierickx)、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库勒(Kathleen R. Conner)、皮特瑞夫(Margaret A. Peteraf)、柯利斯(David J. Collies)、蒙哥马利(Cynthia A. Montgomery)等人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继续称为能力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经过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舒尔曼(Lawrence E. Shulman)、蒂斯(David J. Teece)、匹萨若(G.Pisano) 、苏安(A. Shuen)、福斯(N. J. Fosse) 、兰柯路易斯(R.N. Langlois)、贺尼(A. Heene)等人的发展,也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Intel、Microsoft、Cisco、DELL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GE、IBM、SONY等一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也愈加清晰地使管理学家捕捉到了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使是一部分)。在理论上,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风靡一时。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范式的基础上,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因此波特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1)产业结构分析——“五力竞争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及其赢利能力。(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3)实施选定的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业绩。但是,波特的理论仍然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对企业内部重视不够,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这对企业短期战略是适用,对中长期战略则明显存在缺陷。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已是当今各国战略管理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时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探讨也不但在发展,以科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因此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有关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推荐:

1.企业信用重要性论文

2.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3.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4.浅谈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

5.浅谈企业投资管理论文

6.浅谈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35461/152537370.html

更多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中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中)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研究与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声明:《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浅谈企业信用核心论文》为网友暖意序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