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新课程标准》呼唤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执教者驾驭课堂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补充与设计,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材变得形象生动
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教材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对于一些远离他们生活的知识或者故事,仅凭借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学习兴趣只会昙花一现。因此,教师应创设合理、生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连加计算》,教学时可以把连加例题的情景制作成课件,先出现地上有觅食的小鸡5只,然后又来了2只小鸡,最后又出现了1只小鸡,在这些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再如《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将这一组画面做成动画课件,加上引导学生说出的串词,把教材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出算式“4+3-2”,也对加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进行了理解。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材走向平易近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永远不会感到厌倦。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格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构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让教材走向平易近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实践活动《有多重》,在感受质量单位的活动中,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如称体重、互相背一背。通过称体重,可以让学生知道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如何看体重表等常识。在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中,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如书包、书本等。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哪个重、哪个轻,然后再用秤验证。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感受了物体的轻重,而且还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的秤,让学生知道了各种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像这种内容充实、源于学生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化活动课,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积极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学生的学法,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讲求有效性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想、积累经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什么教学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从而掌握知识,都应当认真掂量和思考。
例如在这次永安市数学教学大比武中,有一位老师教的《认识分数》,她以分“苹果”击掌游戏引入,从“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依次再分6个、4个、2个,直至“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几个”。当出现“1个苹果”与“平均分给2个同学”时,有的学生击掌一下,有的不拍,有的顺势拍了一下又感觉不对,满脸疑惑,击掌游戏难以进行,产生了认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有力地推进了教学目的的达成。这位教师采用教材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使用,使教学得以顺利完成。通过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四、进行有机补充,使教材成为活水之源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作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对整个单元甚至更大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整理,理清脉络,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将知识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时,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使教材成为活水之源。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第102至103页的《整理与复习》,学生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可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这一知识点。这一单元除了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相应的加减法估算的计算教学分析、整理,还应当补充一些质量单位的练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从一年级以来我们已学过哪些单位名称(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再进行一些选用这些单位名称的填空题,这样学生对到现在为此所学的单位名称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掌握。前半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这一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跟前面学习的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的要求。
总之,只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一定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