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道路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艰难过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考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①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4)条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起到重大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北京。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前提: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3)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见前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解析)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②1954年12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职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体的意义:这三大政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