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知识点多,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会考总复习,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总复习(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走自己的路——提出的背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领路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口号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提出者:邓小平。 作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是立国之本。 贯彻不力导致的后果:1989年的一场政治风波。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坚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还规划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纲领。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十五大(1997年9月):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2、中共十六大(2002年):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3、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高中历史会考总复习(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全面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二、对内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要性: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迫切要求。
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原因: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等。阻碍了生产力发展。首先取得突破:安徽,四川。改革内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作用: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全面展开):①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改革内容-所有制结构上即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对外开放——⑴、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⑵、前提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等互利。 ⑶、内容: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⑷、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开放区;并逐步向内地发展。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海南1988年、上海浦东1991年开放为特区)。
四、改革开放的成就——⑴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⑵工业方面,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三峡工程等。⑶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⑸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高中历史会考总复习(三)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高中历史会考总复习(四)“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个人崇拜、专制恶性发展;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错误,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对国际形势、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二、“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1)导火线:1965年冬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2)全面发动: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指挥机构:中央文革小组(“二月抗争”后实际取得中央政治局职能)。
三、全国大动乱——(1)、红卫兵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2)、“全面夺权”:1967年1月,以王洪文等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掀起了全面夺权风暴。(3)、二月抗争: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强烈批评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荒谬做法,被江青一伙诬之为“二月逆流”。(3)、制造了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林彪、江青一伙定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干部下放:1968年12月,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受了锻炼,但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四、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叶群、林立果外逃,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坠毁。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也在客观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五、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破坏: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损失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表现为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政策状态,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交通堵塞。
2、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转机: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局面。
3、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社会秩序稳定,交通堵塞消除。
4、成就:建成了胜利油田,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等。成就的原因: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由于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四人帮”的组成: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组成“四人帮”。⑵、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矛头指向周恩来。(3)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邓小平的全面整顿,遭到”四人帮“的猖狂反对,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刚稳定的局势又陷入混乱。(4)“四五运动”:①1976年北京和全国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运动,遭到“四人帮”的残暴镇压。②意义:“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的领导下,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七、“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严重后果——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严重后果:大批干部遭迫害,民主和法律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损失严重,国民素质下降,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