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院校必修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各专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篇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浅谈摘 要: 本文作者从实际教学角度,提出了个人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详细说明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具体组织过程,同时阐述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新式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理论课和实践课 教学方法 新式教学设备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计算机已深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高。
1.讲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是展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我认为第一堂课不宜讲太多内容,而且最好不要讲解概念。我的观点是第一节课多和学生聊一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是计算机发展史,不要阐述概念,简单说一下计算机的出现过程,重点是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新闻,尤其是有娱乐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当然,聊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好,最好是结合课本内容,把要聊的内容按章节部分串联起来,现在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本身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只要你精心准备,相信你聊的内容很多学生接触过或听说过,具体的原理不要着急解释,可以留下一句话:“具体原理我们具体讲,到时再给大家具体解释。”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后讲解埋下伏笔,让学生想去上下面的课。另外就是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现在具体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办公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计算机工具,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
2.整合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教学内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分散,但是往往每学期总课时并不多,比如我们学校一学期为72学时左右,其中还要有一半为实验课,完整的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论课多为概念术语,直接讲解就会枯燥乏味,学生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调整。首先,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一些内容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学生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能提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两部分内容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课,理论课的教学最忌“照本宣科”,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的教学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和实际生活结合。比如讲到软硬件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平时接触过的各种软硬件,由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讲到软件分类时也由学生提出,教师讲解,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常用电脑的学生有答对问题的满足感,让接触电脑较少的学生有发现不足而渴望知识的急促感。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所以更加重要,但是也更难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样,而且往往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本身感兴趣而且接触计算机机会多,所以很多知识他们已经大致掌握,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很少,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里我的经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出几道测试题测试了解学生的水平档次,然后进行分组,根据水平较高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平均,每组有至少1个水平较高的,最多有2―3个水平很差的,这样以后上机实验课就分组进行。课程内容设置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也就是根据考试和实用需要,每次课布置相应题目,由学生先做,在第一次做之前,我先告诉大家:“计算机的各种设计都是人性化的,大家要敢于去猜操作,猜每一个操作会出现在什么菜单,什么位置。”具体开始以后,水平较高的要去使用多种办法实现,水平较差的则尽量先自己摸索着实现,实在不会则先在组内讨论,仍不能解决则向老师提问,在此期间教师应多转转,了解所有学生的处理情况。等所有学生基本实现所有操作在进行综合讲解,这时就不需要具体每一步都讲了,只需把学生感觉较难和没用到但很实用的操作讲解一下即可。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念,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设备
现在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了,由最早的黑板写板书到使用幻灯片,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教师机”类型软件,这样教师就可以使用教师机进行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牵涉到具体操作可以直接演示,进行试验时,可以设计好题目,直接通过教师机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上,这样既方便操作,又能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觉,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指正,有更好的办法也希望各位指出,一起讨论进步,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2]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6):79-80.
[3]韩烈琴.计算机创新人才的培养[J].人才培养,2004,(5):41-42.
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篇二
卫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摘要:作为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应根据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加强五方面的改革,一是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四是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五是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 实践 创新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卫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代中专生的必备素质。为达到教好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门应用型学科,本文结合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学生可根据计算机测试水平结果,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
新生在进校前,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异性很大。而这种学生之间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重复、枯燥,无兴趣的学习情绪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氛围;基础差的学生,感觉跟不上进度,学习吃力。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可由开课系(部)首先设计一个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题库,由学生在开课前,提出申请,进行基础水平测试。通过测试达到合格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修读方式。1、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和上机课;2、通过测试,认为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操作并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免修理论课。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同学,就只能从零开始,参加整门课程的详细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已基本定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Internet基础知识等。很多软件的基本使用,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和某种软件的逐项讲解、示范演示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应该作为一门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通过学习一种应用软件,使学生繁衍到相关及流行软件的掌握上,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学能力。例如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时,除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和操作,可以增添诸如Linux等相关操作系统的介绍;学习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掌握Word多个版本、WPS等文字处理软件和Office系列其它软件的基本用法。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新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和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使用等。
三、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教强的课程,通过上机操作练习,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通常,许多学生会忽视上机课的重要性,上机课就是聊QQ、看网页、打游戏,或者进行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后便是无事可做。
针对上机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使用一堂一练,给学生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每堂理论课后,精心设计出相关的实验内容,每个实验都附有相应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操作提示等,在上机课时要求学生按进度完成,课后通过邮箱提交实验成果和实验小结。另外,教师亦可以把所有实验内容归纳成一本针对性教强的实验上机指导手册,方便日常教学需要。通过加强实践训练,在有效衔接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在各卫校的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结束Office系列软件的课程后,教师可以预先设定好题目,通过有目的地设置内容、格式要求和问题,让学生采用相关软件,按照任务要求,在规定学时,设计和呈交出作品。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设计性任务,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采取相互交流、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设计出具有个性创造力的作品。在学习、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实践能力检测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理论笔试为主,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这样的结果使得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只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学生就能轻松过关,从而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
为了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加强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掌握,可采取以下三项措施:1、建立考试试题库。试题库覆盖课本全部内容,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外,还要包括实际操作题。试题库对学生全开放,学生在网上就可以练习操作;2、运用网络考试系统进行考核,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机生成的;3、总评成绩以平时实验成绩2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绩20%和网络系统考试成绩60%相结合进行考核。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其根本目的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技术更新较快的课程,其教学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当中。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调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福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学研究,2009,(4)
[2]张国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周世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8,(2).
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篇三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实践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这门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技能,为以后能更好的投身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计算机的素质,并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行动导向;任务驱动;二元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7-02
当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其必备技能之一的计算机,也成为了大一新生必修的课程。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更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不断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大一新生中,学生们入学时掌握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学生已经会比较熟练的使用因特网来收发邮件了,而还有的学生对基本的使用方法一无所知。因此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的教学,很难满足现在的学生的需求,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上述问题更严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理想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行动导向法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何为行动导向教学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行动导向的概念最早是从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提出来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把改进学习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德国为例,“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理念相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方式。具体操作为四分之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将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他们先找就业单位,然后再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二元制”就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施教单位,两地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企业负责实践方面的课程,并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校教育服务于企业实训,负责教授所需理论课程,时间分配为2:1。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使其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这一方法在世界上广受好评,各国都在不断的研究和应用。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以主体,通过设计一个又一个案例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以主的教学法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加强师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教育以模拟实际工作流程为主,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包括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媒体教学法,微观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主要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包含了信息的导入,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转移等主要步骤。其基本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行动导向基本要求)
行动导向教学法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逐步精益求精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教学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其与传统的教学法比较见图2:
传统四阶段教学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
图2(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为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边学边练,在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操作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根据大一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制订了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任务:①完成Word文稿的处理,并各小组相互评价。②完成PPT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进行交流。③完成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任务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任务流程图)
由上图可知,上机的实验任务包含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全部知识,从收集资料,制作Word文档,制作Excel表格到PPT,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把学习任务巧妙的安排在一个个实验中,在上机中学习,在尝试和摸索中领会学习方法,掌握技能,无疑对其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每一个任务的引导下,边学变练,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训练其技能。精心设计的实验贯穿于整个学期,与理论教学相一致,与教学大纲难度相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的不断加深,激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克服其高职中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就会想着如何去完成每一个任务,并通过自己参考教材,阅读资料文献,互相讨论等各种方法培养学习方法,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加深了对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最终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地。由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采用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事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组长。通过各小组的互相讨论,一起查阅资料,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各小组根据任务,别个讨论,并通过在网络中查阅资料,形成自己小组的演示文稿,这样做出来的作品各具特色,并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协作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不是主观的对其打分,而是通过交流展示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让学生们自己自由评比,从而发现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审美水平,又可以客观的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成果。每一个学习成果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学习阶段,不论其效果怎样,都是学生的心血,一学期下来,每一名学生都有着非常大的进步。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完成情况对其点评,并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在总结过程中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通过点评,能够让学生们增强对学习的动力,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一学期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授和实施,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运用“行动导向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觉的投身于学习中去。
行动教学法的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从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到具体的每一个单元设计模型的安排,最后的教后反思等,都需要很多的付出。也正是因为如此,通过此方法,也培养出了许多受到企业欢迎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实践告诉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行动导向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M].职教论坛,2003,(10).
[2]蒋友明.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初探[M].现代技能开发,2003.
作者简介:黄源(1980-),男,重庆人,硕士,讲师,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系,现工作单位是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于2003年至今任专职教师,负责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有关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推荐:
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浅谈论文
2.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3.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论文
4.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6.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7.大学计算机基础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