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
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心理健康方面的参考论文篇二
《中学生逆反心理类型、成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有关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类型、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通俗地解释为“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心理和行为,与中学生的执拗性紧紧相联系,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逆反心理的存在,会影响中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中学生逻辑思维的紊乱,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疏导,久而久之就会积淀成固执、怪癖的心理习惯,极大地减弱了学生对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加了学生的对抗情绪,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逆反心理类型及成因
1.超限度的逆反:这是由于教师的教育容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教育内容机械,乏味,无间隔重复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例如,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内容本来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因老师讲话无休止的重复、啰嗦,时间又过于冗长,致使学生感到厌烦,转而形成消极的逆反心理。所谓“话说三遍没味道,戏演三遍令人烦”就是对这种超限度逆反的生动写照,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
2.低信度逆反:教师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地不受到学生的监督和模仿,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倘若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的教育内容相悖,则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个老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学生不负责任,却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自己言语粗俗,上课迟到,却要求学生要语言文明、遵守时间。学生虽然不敢当面顶撞,但在内心深处会说:先看看自己吧。
3.劣动机逆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互相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了解,且不单纯满足于了解其行为性质,有事,还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倘若中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行为不是利他而是另有所图时,就会产生心理对抗。例如:当学生发现教师对他的关心是为了利用其家长为自己办私事,教师鼓励学生学雷锋做好事是作秀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表扬,把争当先进班集体荣誉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积极性也就会急剧下降。
4.虚评价逆反:这是一种因学生与教师间的评价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反心理。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不会使学生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还会使其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护。过头的表扬也是如此。任何夸大其词,过分的渲染的言行,都有可能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5.禁无因逆反:心理学表明,越是禁止的东西,在没有充足的禁止理由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猜测,进而引起探究欲望,产生与禁止相违悖的心理与行为。例如,教师在对于一些不良书刊在不作说明而简单禁看时,会使得学生对其产生神秘感,一些非顺从型人格的学生会因此争相设法搞到而传阅,并以读过为自豪,从而形成一股偷看禁书的暗流。
6.对立性逆反:当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情绪对立时,即使老师所持观点、立场与学生无二,但学生也有可能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进行抵触,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明示自己与老师不合拍,从而维护其心理平衡。在师生情感不通,情绪对立时,往往会出现“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反对”的对立性逆反。
7.求自主逆反:现代中学生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形成的最大特点是普遍具有成人感。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学生,强烈追求人格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他们又处于性格形成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而社会、教师、家长又常以性格不稳定为由缺乏对他们的信任。当他们对社会生活及其合理性缺乏正确估计而又坚持己见时,或对改变现状要求过高过急、遇到挫折又感到无能为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一种焦虑,从而故意与外界对抗,拒绝去做原本愿意干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此时对他们控制越严,其反弹就会越大。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是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逆反心理使中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逆向反应,在许多情况下,导致了教育出现零效果甚至负效果。
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则及方法
1.心理相容性原则
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一些教师习惯于把中学生当做“改造”的对象,总是利用自己的想象,用固定模式去衡量学生,而忽视了时代及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低估了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从这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和中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体会学生表现及变化的心理活动状态,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反感。
2.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师不论面临怎样的学生,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与其交流思想,才能把教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学生的状况实事求是的理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要求既要严格,又要适时而不过于频繁,明确而不含糊,前后一致而不自相矛盾,以免引起学生的超限度逆反心理。
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做学生的表率。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风范很有影响力,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避免因教师本人的品德而产生低信度逆反。
同时,还应该克服一系列习惯性的片面,如把学生当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被压服的奴隶。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准确,避免因没必要的不实而引起的虚评价逆反。
3.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时机、内容方式、个人示范作用、人格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特征的不同,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活动也各异,因势利导的原则要求教师必须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个性特征及其兴趣爱好)因事(从所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已,因材施教。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要深入、细致、耐心地听取各种不同反应,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出理智的客观分析,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追求形式、以本人的情绪、体验代替客观事实等消极影响。
4.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消除逆反心理,是长期、艰苦的工作过程,教师对此要有实事求是的估计,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组织,以保持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一致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整体教育的环境。
当然逆反心理的形成,除了社会原因外,中学生本身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因素,所以消除逆反心理的同时,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冯忠汉雎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丁寿分析心理障碍探求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4.陈皓排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