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年,现如今国内微博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在分析微博在中国的现状与特点的同时,结合媒介生态学探索微博中的话语环境和使用者的话语领地,并预测微博话语领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博 话语环境 话语领地
2007年,王兴看中了美国微博网站Twitter的创意,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随后网络上掀起一股微博热,叽歪、开心网、腾讯滔滔、做啥等微博网站纷纷推出,抢占市场。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截止到2011年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亿,日产出信息量超过5000万条。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14%的中国互联网用户使用微博,其中新浪的市场份额接近87%。①
微博140字符的限制和低门槛信息传收机制,使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微博的用户是网民结构的一个缩影,年龄、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发布的信息内容也是有精华有糟粕,原创性的精辟见解和实用信息与口水信息并存。通过抱怨和缺少思考的表达,一些人满足了自己的倾诉欲,但对于其他人来说,除非是熟悉的朋友,否则这些负面信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会减少其对微博的兴趣。
微博用户量大,信息更新极其迅速,网页、手机、通信软件等各种发布终端对微博的支持,使对虚假信息的跟踪变得十分困难,传统媒介组织的把关作用甚至被消解,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不再那么奏效,这对微博上信息的监管提出了挑战。
微博的传播特点
裂变式扩散的分众传播。微博的产品设计是“背对脸”式(follow)的结构,它不同于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需要相互加为好友,只要用户对另外某个账号感兴趣,便可“加关注”成为其“粉丝”,就好像你在做事情别人在看,你并不需要主动与他交流。这种产品结构的设计保证了普通的账号也会被固定的粉丝所关注,每个粉丝都是某个账号的信息传播“分众”。②每时每刻,微博上所有的“分众”接收到的都是海量的、及时更新的信息。但《连线》杂志的调查显示,在所有的微博用户中,只有30%的人经常使用微博。蚂蚁网首席执行官麦田称这种传播现象为“82原则”,即只有20%的网络用户制造信息支撑网站,80%的人潜水,只浏览和接收信息,这也是大多数媒体性网站的共性,微博上的“分众”也遵循这一理论,大部分人只是接收信息。
微博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创造内容,当一个沉默的“分众”突然对某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产生了参与传播的兴趣,那么他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小的中心,这条信息就会从一个分众网络传播到另一个分众网络,这种传播是裂变式的,直到信息冷却失去传播意义,否则这种裂变式的传播会一直继续下去。
碎片化、即时性和互动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国人心态日趋焦虑与浮躁,“浅阅读”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人们逐渐厌倦了长篇大论的博客、帖子,越来越喜欢用简短的句子或者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微博的出现刚好契合了国人生活快节奏、零碎时间多的特点。微博上的信息大多比较简短,原创性强,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在简单的文字或图片等信息中判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有人将微博的语言方式称为“语录体”,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温暖快乐,但也有学者担心这种语言结构会进一步加剧信息的碎片化和思维方式的碎片化,从而导致“低智商社会”。
微博内容输入框较小,用户参与的门槛较低,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许多事情甚至都首先在微博上爆出,才引发其他媒体的跟进。例如2010年的“上海大火事件”,首先有目击者拍照并上传微博,之后有网友的转发、评论和更多的照片、视频等,用户在短时间内的转发和评论以及回复,在微博上用文字互动性地演绎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微博上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方式频率很高,自传播速度很快,不断地“转发”产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很可能会形成极具社会影响的强大力量。
微博的传播话语环境分析
内容偏向。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具有偏向性,即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尼尔·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The Medium is The Metaphor),认为一切媒介都是隐喻,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偏向,包括情绪的偏向、政治的偏向、感知的偏向、社会的偏向和内容的偏向。③这种偏向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有关我们自己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
据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组织万瑞数据及相关网络媒体进行的全国调查数据表明,用户平民化、年轻化是微博的一个特征。目前国内微博的用户群中企业员工和学生居多,分别占29%和17%,18~30岁的年轻用户占了67%,63%的微博用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微博的迅速发展,也逐步表现出其内容与感知的偏 向。
首先是社会热点事件的发布和舆论中心。微博用户中有近九成是博客用户。2010年著名的江西宜黄因拆迁发生的“女厕攻防战”的微博直播成了去年国内微博上最突出的事件。事件从记者直播钟如九姐妹在首都机场被堵进厕所期间打来的电话和拍摄的图片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声讨开始,一直经过抢尸、被软禁、手机被没收、借手机重新直播、公布家人病情的过程,经过她众多粉丝的转发,形成了凸显效应并加快了事情的解决,钟的家人也因她的一条求助微博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帮助。这次事件验证了微博的力量。
其次是政治传播的平台。2009年的伊朗选举骚乱事件,Twitter的催化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德黑兰封锁了手机短信传送并屏蔽了若干网站,Twitter成为伊朗人满足信息渴望和对外发声的替代网络。美国国务院竟然向Twitter创办人发电邮请求其推迟固定的全球网络维护计划,因为维护期间,伊朗人将无法登录,德黑兰示威现场的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到外部。Twitter也听从了国务院的呼吁,将网络维护时间推迟至德黑兰的凌晨时分才进行,它承认,“我们现在成为伊朗人的重要沟通媒介”④。
信息标签的整合分流。微博继承了RSS的“订阅”式获取信息的方式,每个人所关注的对象大部分是其所感兴趣或者熟悉的组织或个人,也就是说每个人所发布的信息都带有明显的区分性质,所属范围很明确。一个人的粉丝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信息标签范围,其所关注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别所属,因此基本上微博上的每一条内容都是一个“信息标签”,通过转发和评论不同的内容,用户也就完成了信息分类、整合、发布的过程。这种语言传播结构就像大江和其许多细小并且交汇的支流,它们中间流淌的信息最终汇入整个微博的内容海洋,形成整个微博平台的信息汇总。
受众的身份重构。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传播欲”,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微博的优势来源于传播力度的优势,用户被关注的程度和一条信息被转发的次数成为衡量传播地位的重要指标。“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是微博的“4A”特性,传统媒体中传授双方主客体地位泾渭分明的现象在微博中被彻底打破,每个人既是传者,同时又是受众,通过发布与转发,就完成了信息的生产、选择、消费和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看,微博更加符合约翰·弥尔顿在他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提出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微博用户拥有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的权利,也拥有将信息重新组织转发的权利,形成了微博信息流动的新秩序,传统媒体所谓的“受众”身份借助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得以重构,可以说从理论上实现了受众的传播权、知晓权和媒介接近权三个基本权利。
微博的使用者的话语领地
草根与明星成为平等的“意见领袖”。在微博中,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人不再只是社会精英们的特权,传播环境更加草根化。其准入门槛低,监控相对较弱,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和社会反馈渠道,大量文字发布在被确认的公开场合任由用户浏览,信息传播的主体急剧膨胀并出现草根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平民媒体”,微博还以其“草根民主”著称。相对于博客的深度和理性,微博的语言通常不经修饰,平民都有关注与被关注的机会。作为一种颠覆性的话语,微博客们“表达着被主流媒体不屑的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表达着在正统媒体无法出现的对公众人物的戏谑”⑤,微博上呈现出草根与名人平起平坐的现象。以新浪微博为例,既有“作业本”、“暖小团”等这样拥有众多粉丝的草根名人,也有于建嵘、李承鹏、方舟子等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充当意见领袖。可以说微博是一个公平的信息发布平台,原创性和内容深度是决定信息热度的最有力的指标,只要言之有理、深入人心,草根也能与明星一样拥有众多“粉丝”,成为一呼百应的信息风向标,拥有自己的话语领地,凭借自身的吸引力来充当信息“把关人”的角色。
新型的话语权。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表达自由是微博话语平台的突出现象,在这里,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新的微型中心,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来构建社会网络,传播的方式更多的是分享和交流。于是当某些大量的带有相同性质的碎片化信息集中指向某个话题的时候,就可能大量聚集形成某个热门话题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是诸多用户话语的汇集,旨在复原事实真相,参与的用户有经历者、分析者、知识型评价者等,当他们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之后,就有了复原事实的力量。微博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头条,有的只是用户关注程度较高的话题信息,这些信息重复出现率高,于是会让这个话题成为焦点话题从而引起更多用户的关注和讨论,于是持有统一意见或者情绪的多数用户就拥有了对某一话题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影响并左右现实社会中传统媒体的观点。这种话语权也只有在微博的高度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才能够形成,目前在微博中具有发展的趋势。
结语
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提出,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狭窄。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真正的个人化”。⑥媒介不断地发展,最终也逃脱不了受众高度分化和个性化的市场趋势,微博、博客、播客等媒体受众也将会高度细分。
目前微博传播的信息有“去深度化”的趋势,并且依然是少数人的话语权领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博的未来可能会是这样一种现状:有庞大而复杂的用户群体,组成巨大的信息流动网络,同时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范围又有相当的局限性,新浪微博的建立,也验证了这种趋势。因此在中国微博的知觉环境中,结合实际环境和用户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多的草根和社会精英所构成的分散的“意见领袖”来主导微博的话语领地,最终将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话语环境相互渗透,从而改变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话语结构和媒介环境。
注 释:
数据来源:http://www.alibuybuy.com/posts/54446.html.《未来资产:新浪微博研究报告》,2011年版。
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新闻世界》,2011(1)。
尼尔·波斯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泳:《Twitter与国际新闻的倒掉》,http://huyong.blog.sohu.com/119881547.html
黄少华:《闪客:另类娱乐文化的涂鸦与解构》,《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7日。
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