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逆反的事例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当代大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焦灼状态,因此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

关键词: 大学生 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工作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他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大学生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是大学生生理上完全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趋于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大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大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有些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予以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大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那些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大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出现正不压邪的局面。例如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甲同学,因为对正在和女朋友聊天的乙同学多看了几眼,导致乙同学不满,从而引发矛盾,双方还约定找个时间、地点私下解决这个问题。所幸的是我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并及时找到了甲、乙两位同学调解,最后化解了两位同学的矛盾。当时问到甲同学为什么不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矛盾时,甲的回答是,告诉老师是小学生的做法,他们现在长大了,要自己解决问题,不管用什么方式。

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大学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努力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根据21世纪大学生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二,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处理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已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篇二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批判态度。此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方式,在学生中常会发生以与老师“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弄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大家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有三个因素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一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因而以.公理上要求改变少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总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受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地看问题等,它是产生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做法,并乐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三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偏差影响。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跟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关于心理逆反的事例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逆反心理产生。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因此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二、教育者要善于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讲应做到:

1、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为、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时机。一般说来,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渴望矛盾、冲突得到解决以达到心理平衡,这就是教育的良机。如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又想自强时,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如能及时引导,就能消除消极的逆反自理,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进而在较高层次上求得心理平衡。

2.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4、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他们,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相信他们是会醒悟的。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消极的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消极心态的特点和成因,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恨心理,教师则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起他奋发自信的心理。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它有助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

6、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

逆反心理是学生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只要我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30561/375342050.html

更多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事例 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例

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例一: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 头大,嘴小,浮肿,低烧。鲜花般娇嫩的幼小生命,刚来到世间几个月就枯萎、凋谢,罪魁祸首竟是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养料”的奶粉。一度泛滥安徽阜阳农村市场、由全国各地无良商人制造的

世界历史上舍得的例子 关于舍得的事例

关于舍得的事例一: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守财奴背着一麻袋的金子过河。途中遇到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但这个守财奴却不舍得扔掉自己的金银财宝。结果可想而知,他不舍得放弃,而沉水溺死了。如他能把身上重重的包袱舍去,他得到的便是生命

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是孩子逆反的源头

  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倔强了!想让孩子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让孩子那么做他偏与你唱反调!……孩子为什么逆反?其实,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是导致孩子逆反的重要原因。  ○父母唠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

2016交通安全事例 关于交通安全的事例

   车祸不时在生活中发生,一起起车祸的发生,一场场可怕的血腥场面,给多少幸福家庭带来了悲伤和痛苦,多少宝贵的生命被夺走。正是人们对交通安全不重视,对交通意识淡薄,才会造成车祸的频频发生。 下面就是爱华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

声明:《关于心理逆反的事例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为网友回憶如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