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的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积累的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总结者和持有者是乡土社会成员,这些生产、生活经验与其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独有的逻辑经验体系可以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合理地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的策略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的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进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学生都能到校学习。但是,学生厌学现象突出,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感觉读书无用,学校的课程内容无法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因此,考察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并使其融入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地方性知识”的界定“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来源于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是一种固有的、来自于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即是一种具有本土地位的知识。他认为,“地方性知识”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地方性知识不同于西方知识;第二,地方性知识也同时与现代性知识不同;第三,地方性知识一定是与当地知识掌握者密切关联的知识。因此,地方性知识是一种与其所在地域、民族的认知模式、民间性知识相关的知识体系。
民族地区的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积累的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总结者和持有者是乡土社会成员,这些生产、生活经验与其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其独有的逻辑经验体系可以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社会面貌,合理地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方性知识具体是指某一区域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自主生产、传递和享用的知识体系,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信仰、思维方式、地方风俗和习惯等。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其中很多知识也是现代人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源泉。
二、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的必要性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应担负起保存和传承地方性知识这一重任。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有其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一定的城市化倾向,民族地区的学生对这样的课程内容感到陌生。由于化学知识的科学属性,所以在化学课程内容里面有很多科学术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这些化学的专用术语,学生很难理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业成绩的失败。甚至影响到就学意愿,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联系当地的地方性知识,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解,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保存和传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需要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包括绚丽的科技文化。这些科技文化是民族地区的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与大自然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绚丽的科技文化是地方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科技文化作为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族群认同
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课程内容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地方性知识,不利于其族群和文化的认同。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不但可以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追忆,起到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地方文化和家乡的认同,进而产生族群认同。
三、地方性知识融入策略――以西双版纳为例(一)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地方性知识欠缺是我国民族地区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西双版纳地区,有许多老师是外地的老师,他们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致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取不到较好的效果。如发达地区的最优秀的老师到西双版纳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在学生管理和教学成绩方面都不如本地的老师做得好。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类知识,与民族地区联系很少,难以满足民族地区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时效性较差。
民族地区教师除了学科知识、教育类知识、实践性知识之外,还应拥有当地的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可以促进农村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使民族地区教师掌握地方性知识的策略主要是,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培训。因此,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如何进行本地区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认知、体认、总结、提炼;如何把地方性知识融入国家课程与课堂中一般原理与程序,成功案例的剖析;农村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历史文化特征与教育技艺等。作为化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应包括地方性知识中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的培训及其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的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地方性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部曾于2000年1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西双版纳有很多地方性知识可以作为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比如多依果脯的制作、土法熬樟脑等。这里仅以土法熬樟脑为例介绍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的具体实践。
土法熬樟脑的具体加工工序为:
(1)砍伐樟树枝;(2)剥叶子;(3)升灶火,该灶设于水渠边,目的为了取、换水方便。(4)蒸煮,首先,在土灶上置一铁锅,锅内置一上下两空的圆木桶;其次,往锅内倒入适量的水,以漫出桶下端四周10cm为宜;然后将樟树叶子塞入木桶内,只装半桶。(5)圆木桶上再置一铁锅,并密封好接触部,不致使水蒸汽逸漏。(6)加水,待有水蒸汽后,给上锅加冷水;10分钟后,给锅内换冷水;少顷,用手探试锅内之水,有微温,即刻换冷水,1分钟后,取下此锅;(7)取樟脑,下锅后,用竹片仔细将锅底的白色片状晶体割下,即获得樟脑。
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学校的实施设备,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化学术语对实验器材、实验过程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把科学术语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连结起来。通过对上述流程的观察,学生已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运用冷却、析晶等道理提取樟脑了。此种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有利于毕业后自己自主创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地方性知识,开发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地方性知识的传承相关。地方性知识诠释的具体体现之一即是乡土教材的开发。乡土教材的出发点正是本土的文化特点、民俗习惯,其追求的是地方性知识而不是普适性知识。乡土教材的开发在当今的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第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的视角,不同于国家课程的角度,它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对地方性知识进行阐释的重要方式。第二,乡土教材为本地区的学生本土知识建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够了解本土的文化。
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开发“茶叶发酵技术与实践”的乡土教材,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茶叶“发酵”机理;“发酵”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茶汤品质的发展变化;“发酵”室的理想条件及灭菌问题等。学校还可以与茶厂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能走进茶厂,学习具体的操作知识。
总之,地方性知识融入化学教学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家乡和族群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