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鸟类-----鸵鸟。以下请让小编给你介绍一下。
世界上最大的鸟类
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为鸵鸟科唯一的物种,是非洲一种体形巨大、不会飞但奔跑得很快的鸟(鸵鸟),是世界上存活着的最大的鸟。高可达3米,头小,宽而扁平,颈长而灵活,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红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为扁圆状;眼(Eyes)大,继承鸟类特征,其视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平时速度达80km/h,最快达90km/h。
外形特征:
鸵鸟图册头小,宽而扁平,颈长而灵活,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红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为扁圆状;眼(Eyes)大,继承鸟类特征,其视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fyusfr)。中国古代郭义恭的《广志》“安息国贡大雀。雁身驼蹄,苍色,举头高七八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其卵如瓮,其名驼鸟。”《唐书·吐火罗传》“吐火罗,永徵元年献大鸟,高七尺,黑色,足类骆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铁,俗谓驼鸟。”
鸵鸟后肢甚粗大,只有两趾(第Ⅲ、Ⅳ趾),与一般鸟类有三~四趾不同,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内趾(第Ⅲ趾)较大,具有坚硬的爪,外趾则无爪。后肢强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还可向前踢用以攻击。翼相当大,但不能飞翔,主要是因为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锁骨退化,且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毛蓬松而不发达,缺少分化,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显然,这样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温。
成熟的雄鸟(Adult cock)体高1.75~2.75公尺,体重60~160kg。雄性成鸟全身大多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为白色,且呈美丽的波浪状;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衬托着黑色的羽毛,让雄鸟在白天时格外显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来求偶。
雌鸟较小,两翼退化,翅羽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平衡身体,翅羽在寒冷的季节用来覆盖无羽毛的大腿以保持体温及交配时用来求偶发情,成鸟也常用翅羽来保护幼鸟及穴中的蛋。雌性(Hens)毛色大致与雄鸟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鸟那么艳丽。幼鸟(Chicks)羽色棕灰斑驳,须经数次换羽,至两岁时才能达到成鸟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为了便于伪装。两性幼雏长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轻的鸵鸟也相差很少,到目前为止仍无法从外貌分辨雌雄,只能从性器官去区别。鸵鸟之骨盆为封闭形,左右耻骨(Pubis b.)在中线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鸵鸟的排尿和排粪是分开的,这与其他鸟类不同。
鸵鸟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鸵鸟具交配器,在交配季节,成熟雄鸟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头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会萎缩,直到下一个繁殖季才又会膨大。卵大,颜色似鸭蛋,蛋长15~20cm,重达1400g,是鸟蛋中最大者,卵壳甚坚硬,可承受住一个人的重量。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1]
生活习性:
鸵鸟图册鸵鸟是群居,日行性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m,时速可达70km/h,能跳跃达3.5m。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鸵鸟是相当有效率的采食者,这都要归功于它们开阔的步伐、长而灵活的颈子以及准确的啄食。鸵鸟啄食时,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个食球后,再缓慢地经过颈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必须将头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击,故觅食时不时得抬起头来四处张望。
鸵鸟常结成5~50只一群生活,常与食草动物相伴。鸵鸟用强有力的腿(仅有两趾,主要的趾发达几乎成为蹄)逃避敌人,受惊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5公里。雄鸵鸟在繁殖季节会划分势力范围,当有其他雄性靠近时会利用翅膀将之驱离并大叫,它们的叫声宏亮而低沉。
食物来源:
鸵鸟的营养来源很广,主食草、叶、种子、嫩枝、多汁的植物、树根、带茎的花、及果实等等,也吃蜥、蛇、幼鸟、小哺乳动物和一些昆虫等小动物,属于杂食性。公园里人工饲养的鸵鸟,用合成饲料喂养。鸵鸟在吃食的时候,总是有意把一些沙粒也吃进去,因为鸵鸟消化能力差,吃一些沙粒可以帮助磨碎食物,促进消化,且不伤脾胃。
繁殖方式:
鸵鸟图册由于鸵鸟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等前文所述的诸多优点,符合国家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这一产业政策,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智研数据研究中心显示,我国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种的非耕地,饲草资源又非常丰富,发展鸵鸟养殖前景广阔,这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食物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对鸵鸟的养殖开发非常重视,且又有免征所得税等诸多政策扶持。鸵鸟养殖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可开发潜力巨大。
鸟类学家发现,根据各地鸟类的特色,可将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区,每一区有独特的鸟类,且同一区内的鸟类有普遍的相似性,这是演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其中鸵鸟分布于伊索匹亚区和非洲区。产于非洲和美洲。
鸵鸟广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干燥地区。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鸵鸟曾广泛分布于欧陆,在中国著名的北京人产地──周口店不仅发现过鸵鸟蛋化石,还发现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布于非洲、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但现今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上的鸵鸟均已绝迹;它们的分布是撒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个非洲,而澳洲则于西元1862~1869年引进,在东南部形成新的栖息地。
鸵鸟繁殖期的时间随地区而有不同,在北非及东非则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筑巢。在繁殖期内,雄鸵常以不断扇动双翅、晃动颈部的炫耀姿势占据领地,只有那些能够保卫领地的雄鸵,才能与雌鸵交配。雄鸟在其领土内摩擦出许多小浅坑,鸵鸟在繁殖期内为一雄多雌,一只雄鸵常会与5只雌鸵交配,但雄鸵鸟与其中一只维持不严谨的单一配对关系,此雌鸟会找其中一穴产卵,通常每二日产一枚,数日内共可产卵多达10~20枚;约有六或更多只雌鸟会在同一穴产卵,但不负责孵卵,一窝蛋少则30枚,多则如马赛种50~60枚。雄鸟夜间孵卵,白天则由雌鸟担任。孵化温度约为96.8~97.6℉。孵化温度36.90℃,湿度25~35RH%,孵化期40~42天。
像这样去照顾其他个体的卵,在演化上是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种类的鸟中,有部分确实如鸵鸟般愿意去照顾。卵大而易招天敌的觊觎似乎是使此特征存留下来的主要原因。鸵鸟蛋虽是所有鸟类中最大的,但与其身体比例来说亦是所有鸟类中最小的,故一只鸵鸟可以覆盖大量的蛋。孵出的鸵鸟雌雄比例约为1只雄性对1.4只雌性,且鸵鸟巢极易受天敌之破坏,此二者都意味着有许多雌鸟无巢可供产卵,显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们产卵是有好处的。而对于Major hen来说,有额外的蛋在它的巢里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于受到破坏;通常,若巢中的卵多于Major hen所能覆盖的范围,它可以辨认出自己的卵,而将其他多余的卵滚到巢四周任其毁坏。
沙漠上有许多的掠食者喜欢偷食鸵鸟蛋,故无成鸟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敌的光顾,例如埃及秃鹰会将石头丢向卵藉以打破厚达2mm之卵壳;即使是有成鸟看守的卵,亦有土狼、胡狼等天敌,故在为期三周的产卵期及约为六周的孵化期中只有不到10%的卵会孵化。
鸵鸟在地面凹陷处用脚趴开泥土,并用身体在泥土上压成巢,直径可达3m。
雏鸟为早成鸟,由雄雌成鸟共同抚育,数巢雏鸟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两只成鸟护卫,但只有其中的约15%可长至一岁大,此时它们已经长到成鸟高度了。雌鸟二年达性成熟,雄鸟较晚,约三~四年,寿命约25~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