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文学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融文学手法于新闻写作之中,丰富新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自古有之,古今中外,很多新闻界的大家都有文学的背景,什么是文学手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文学手法,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学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 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紫藤萝瀑布》“赏花”部分,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描绘紫藤萝,是在为后文的抒情和言志作铺垫蓄势。

(十)渲染,对文章中的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加强气息,深化主题。常用方法有:反复和烘托。反复,指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周总理,你在哪里》反复询问,渲染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烘托,借环境描写和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如王愿坚的《草》:“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长征〉节选》一文开头部分:“红军指战员三三两两艰难地向北走着,有的掉队了,有的倒在地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渲染过草地艰难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渲染一般用于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理解渲染表现手法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帮助颇大。

(十一)照应,在文学作品中,照应是对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表现手法的呼应,增强文章的整体感。常用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画龙点睛;首尾照应,大开大合;层层照应,一线贯穿;随机照应,前后联系;细节照应,小中见大;对比照应,比中见旨。阅读时学会分析照应有助于我们从整体理解文章。例《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既是点题照应,又是首尾呼应,同时也是层层照应,一线贯穿,线索就是“门”;《往事依依》首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尾段“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既前后照应又是点题照应,好处是强调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十三岁的际遇》前文“第一次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偶尔在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后文“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对比照应,七岁和六十岁的漫长时间跨度,突出自己对北大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春》首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末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里一“来”一“去”,对比照应,从春天是在盼望中到来,到进入春天中去,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分析,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十二)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用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儿童两种不同生活感受对比,说明了封建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束缚;《济南的冬天》首段运用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特点:温晴。分析文章对比手法时可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的角度来思考。

(十三)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映衬和反衬两种。与对比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衬托主体只有一个,使用衬托手法使这个主体更鲜明、突出;而对比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使用对比手法,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衬托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常用衬托手法大致有十种:以景衬人法,以后衬先法,以侧衬正法,以反衬正法,以次衬主法,以昔衬今法,以难衬易法,以西衬中法,以境衬人法,以物衬人法。 (十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侧面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描写,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中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如抒情散文《小石潭记》:先写水声“如鸣佩环”,水色“水尤清冽”侧面烘托石潭的特点“石”,再正面描写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正面描写潭的底与岸“石”的特点;再如《春》,写“春花图”,其中有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侧面烘托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社戏》“归航”片段中,老渔夫的喝彩侧面表现孩子们划船本领高,也有力地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十五)动静结合,文学作品中,比较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如果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描写景物的形态特征和动景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才能给读者留下生动的印象。动静结合有两个特点:集中性和对比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集中写静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集中写动景,这里动景与静景形成了对比,表现了一幅生动丰富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画面;再如《小石潭记》:“月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儿“怡然不动”的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作对比,动静结合,显示鱼儿的活跃。

(十六)感官描写,指描绘出人物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读者在阅读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豆麦”“水草”“月色”是视觉看到的;“清香”是嗅觉闻到的;“扑面”是面部触觉感知的,所以,这句话极具表现力。如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就是通感,也叫移觉。“荷”专题中,《荷塘月色》有两句话:一句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通感;另一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通感。

(十七)抑扬,指对写作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例《白杨礼赞》第7段:着力评价白杨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两个没有„„”和“算不得什么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赞美如白杨树品质的人。

(十八)夸张,这是艺术手法中的夸张,与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并非同一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比喻夸张,而是通过描写渲染。童话寓言中比较多见,如《皇帝的新装》。

(十九)故意误会和巧合在小说和影视剧本中多见,但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少见,之所以提出来是因为在学生作文中运用这两种写法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中心主题。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综上所述,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有了较为全面的理性认识。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赏析时做到有章可寻,练笔时亦能做到有法可依,真正找到阅读与写作形式教学的契合点,教师教起来畅快,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文学文体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达效果:简单一点说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一)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 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引用、互文、婉曲、顶真、回环、通感等。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

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二)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

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记叙文的 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 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4)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表现方法(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一)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A、借景抒情: 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B、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D、○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A、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 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

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

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4、深化作品主题。外貌(肖像)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 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B、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一)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

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

3、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 5、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功能)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9、画图表(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10、配图:再说明具体物品时,为了让读者对物品有视觉上直观的感觉。配以具体图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观的具体描写。

(二)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

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阅读的答题技巧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某种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或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 或 突出了„„

5.反复: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强调了„„

说明方法: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 ×× 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通过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常见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文学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说明语段的作用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的××论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26661/500152307.html

更多阅读

高考备考: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备考:如何准确判断古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哪里?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

胡适《什么是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前两天在看香港凤凰卫视的时候,看到一档文化节目,主持人与一位作家在谈论书籍和文学,在节目的结尾处,该作家用了四句诗来阐释写作应该达到的境界。后来,在网络上搜索这首诗,才道这是钱昌照的《论文》一诗,也是金庸先生捧之为座右铭的,既勉励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第一人称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二、 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

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高考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虽说有一百多种,但并不要求中学阶段全部掌握。这里仅就中学阶段应该重点掌握的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加以说明。解答表现手法类的题目,首先必须将相关术语(表现手法的概念)理解并熟记,其次应该揣摩题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包含了修辞手法。答表现手法应首先考虑修辞手法(见修辞手法专题)。另外,还有以下常用表现手法:(1)引用,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名言、格言、民谣、谚语、诗词、典故等),其主要起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增加文章文采和文化内涵,

声明:《常见的表现手法 什么是文学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为网友独立不是高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