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时不食”是精髓所在。
圣人孔子有非常严谨的饮食态度:“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即腐败的食物不要吃,颜色不对的不要吃,味道不正的不要吃——只吃新鲜的食物,而且要色香味俱全!
孔子还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再多的肉,也不可胜过主食。古人讲究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粮食是最养生的食物,肉类菜类只是搭配。这个观点越来越被现代营养学界认同。从中医角度讲,肉容易生痰湿,阻滞气血,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一定要注意主副食的调节。不少人的饮食结构是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非常不利健康。
孔子认为:“不多食”,而且要“食不言”。暴饮暴食伤的不仅仅是肠胃,还有心肺功能。边吃饭边聊天,这在生活中很难避免,尤其是所谓的“饭局”更是要边吃边谈工作。如此就餐不仅容易噎着,吃饭时神思不在食物上而集中在别的事物上,消化系统难以进入工作状态,难免会消化不良。
遵守以上这些规矩还不算太困难,而“不时不食”却很难做到。反季节蔬果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养刁了,很难适应过去守着大白菜、土豆、萝卜过一冬的单调餐桌。反季节蔬菜偶尔调剂一下倒也无妨,不过主次还是要分一分。比如,冬天餐桌上大白菜、土豆、萝卜应该唱主角,不妨烹调方式多样化;夏天瓜果丰盛,也需挑选大量上市的品种,抢先“尝鲜”有害无益。
其实,养生道理不过如此:该睡觉时睡觉,该吃饭时吃饭。反其道行之,自然与健康无缘。比如该睡觉时吃饭,自然越吃越胖;该吃饭时饿着,肠胃定要遭殃。简言之,一切要遵循自然规律,莫任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