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之后扩展到各个国家和地区,那么橄榄球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橄榄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橄榄球在中国的发展史
1990年 12月15日
成立了国内第一支橄榄球队 -- 原北京农业大学橄榄球队。
1992年4月11日
北京市高校橄榄球协会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
1996年10月
原国家体委正式宣布成立中国橄榄球协会。
1997年3月18日
国际橄榄球理事会正式接纳中国加入,并成为该理事会第96个会员国,国际橄榄球理事会把这件事称为国际橄榄球运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 12月5日
亚洲橄榄球联合会通过决议,接纳中国橄榄球协会为该组织的第九个正式会员。
1997年底
中国橄榄球协会开始组建中国国家队。
1997年底
中国国家队首次跨出国门、与新加坡国家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
根据非官方统计,目前国内约有1000人在从事橄榄球运动,其中包括腰旗橄榄球爱好者,他们从事的是一项被人称为娱乐浓于竞技色彩的“游戏”。即使是在组有正规队伍的二三十所大学内,坚持进行专业系统训练的依然很少。“专业队只有解放军体院一支,农大和上海体院都只能算是业余。沈阳体院也在训练,但重视程度还不如我们。从中可以选拔出队员进国家队的也就这么三支队伍。”
在参加香港东亚运动会的阵容之中,12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4人来自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1人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地方省市没有一支队伍,全国范围之内,可供国家队选拔的队员总共不到100人,教练也不过十来人。而女子橄榄球运动员更是成了稀有物种。目前,全国只有四五十人在练习橄榄球!一支正规的7人制球队,就需要15人组成。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不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一谈到橄榄球,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暴力、冲撞这样的概念上,认识存在误区,打球就怕受伤。”郑红军认为,这与N FL(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赛事在国内的推广不无关系。
36岁的张志强已经准备在亚运会之后退役,在博客上,他袒露着自己对项目发展的担忧与焦虑:“现行运动体制中还没有任何橄榄球训练组织形式出现,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梯队建设更不存在,除去中小学.运动代表队不说,就初级形式中的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中级形式中的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及专项业余体校、竞技体校,到高级形式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部队等行业系统,都没有橄榄球的发展组织形式。”他将国家队概括为“无体制、无编制、无任何组织形式”的三无球队”。
可选的人才有限,队伍的整体水平可想而知。“每次大概20几人集训的国家队成员,在身体形态和技术经验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就这样的规模和组织形式,还不及国外一个中等橄榄球俱乐部。”张志强说。
改变目前的尴尬景象,人们都将希望寄托在入奥成功之后带来的聚焦效应。热情的《卫报》为中国橄榄球勾画着蓝图:“没有人比中国的教练和队员更渴望进入奥运会了……今后,教练不仅可以从自己的学生中挑选运动员,还能从军队中选出好苗子。”
比赛场次少
郑红军自豪地说,如今农业大学已经有了三个橄榄球训练场。他推开了办公室的窗户,东边两个,西边一个,尽收眼底。但是除了一个两端竖有球杆、草皮已经枯黄的比赛场地之外,其他的两个,你根本无法判断它是橄榄球场地。
没有码线是基本状况。在下午3时男队员们拿着橄榄球进行传球练习之前,刚刚有足球爱好者踢完离开。而女队员训练场地更加寒酸,她们绕着操场跑完圈,教练客气地对场地上踢野球的同学说:“我们要训练了,你们挪一挪吧。”
对于这样的场景,运动员们早已习惯。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一天要练两次。到了冬天实在太冷,他们就选在中午温度最高的时候出动。不过只有周末人员才能齐整,因为平时有些队员在这个时段需要上课。但有个铁律是不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的,那就是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出早操。这跟长期驻扎在体育总局训练局里的队伍大体一致。为了提高队员的积极性,学校现在设立了奖励机制,“打到农大一队、国家队都有一些奖励。起码在装备上,队伍可以给你解决,而在二队或三队,都是队员自理。”郑红军说,“假期高强队训练时,还有一些伙食补助,早上5块、中午晚上各15块。”
一旦国家队有比赛任务需要集中,这些学生们就从北京、广州、上海聚拢起来,然后一起奔波于全国各地。“现在集训期间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冬天我们去昆明,上海埂基地。夏天去黄村、清远或者秦皇岛。”郑红军说。香港东亚运动会之前,他们在清远名将基地集训了一个月,对于这里的自助餐伙食,队员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给国手的补助,现在的标准是每天20元,教练员则是35元。早些年是6元。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些运动员都在训练中度过,因为他们的比赛实在是少得可怜。郑红军透露:“国内比赛数量太少,我们每年就指望着打打亚洲杯、亚锦赛,亚运会是最重要的比赛任务。但所有的加起来也就只有十几场比赛,日本随便的一支球队,一个赛季就能打上五六十场。”